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背景(1)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激化。①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②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③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④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的“火藥桶”。(3)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兩大集團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③影響: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訂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戰線西線英法軍隊對德軍(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聯軍對俄軍南線奧軍對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2.經過階段時間戰況第一階段1914年①馬恩河戰役,德軍失敗,“速決戰”破產②日本對德宣戰,占領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國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二階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②德奧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③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④1916年,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③1918年,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⑥成立國際聯盟。2.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的原則。(4)實質:英法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5)作用: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重難突破】一、(唯物史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軍事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推動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4)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5)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典例1[福建七地市2023屆高三一模]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政府發行的法語版征兵海報,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由此可見,該海報的設計是基于( )A.實現民族獨立的共同目標 B.英法的盟友關系C.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訴求 D.族群的民族認同【答案】D【詳解】從宣傳畫中“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钡膱鼍翱梢钥闯觯▏c加拿大士兵都有法國的血統,讓法裔的加拿大人加入戰斗,維護英法的利益是基于族群的民族認同,共同對抗德國,D項正確;法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排除A項;材料強調法國與加拿大的關系,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二、(時空觀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凡爾賽體系①凡爾賽體系是一個以維護戰勝國利益為目標的體系,是戰勝國為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霸權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②既要看到凡爾賽體系對維持戰后和平的積極的一面,即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即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華盛頓體系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的關系呈現出既聯合又斗爭的特點。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廢、海軍軍備競賽是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政治斗爭中的兩大突出問題。②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緩和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限制海軍軍備競賽、重新劃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勢力范圍、建立亞太地區的新秩序。③在美國主導下,華盛頓會議限制了日本、英國的勢力,對中國進行了重新瓜分。同巴黎和會一樣,華盛頓會議體現了分贓性和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典例2[湖南省永州市2023屆高三二模]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 )A.西方大國的協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笨梢姟斗矤栙惡图s》體現大國意志,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的體現,并不能保持國際秩序的長期穩定,D項正確;《凡爾賽和約》中犧牲了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協調機制并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并非是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排除B項;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材料所述未體現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排除C項。【模擬測試】1.【山東2023模擬】在一戰期間的一次戰役中,法軍在撤退中發現德軍因進攻過快而使兩個集團軍之間出現空隙,便及時調動軍隊轉入反攻。這樣,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逐漸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戰爭形式。據此推知,這次戰役發生在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2.【浙江2023模擬】1916年,隨著德國成功研發出潛水艇這種新式武器,德國高層就“潛艇是否應該對射程海域內一切外國艦隊(無論是否交戰)進行打擊”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軍方人員堅持實施該原則,而外交官等文官則持反對態度。反復爭論的最終結果是德國還是采取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這段史事( )A.助長了法西斯勢力增長 B.導致協約國陣營的壯大C.體現出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 D.反映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3.【廣東江門2023屆高三開學聯考】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某報刊評論說:"這場軍事比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此觀點意在說明( )A.德國開始喪失戰爭主動權 B.美國參戰使態勢發生逆轉C.兩軍事集團力量趨向平衡 D.美國決定了戰爭勝負走向4.【廣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屆高三二?!堪屠韬蜁陂g,美國代表提出《美國的海軍政策》備忘錄,指出:“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這反映出美國( )A.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 B.維護國際聯盟的權威C.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 D.爭奪海洋霸權的企圖5.【山東濟寧2023屆高三一?!?908年10月28日,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真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這可和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稱……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該國是( )A.美國 B.法國 C.俄國 D.德國6.【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開學考】下圖為一戰時期德國的一幅漫畫,漫畫描繪了一位德國士兵兩只手分別掐住法國和俄國士兵,腳下還踩著一個英國水兵。此漫畫反映了( )A.德國渴望獨霸歐洲 B.英國實力最為弱小C.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D.俄法同盟被德國拆散7.【浙江2023模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曾說:“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币韵職v史事件較能充分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 B.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理C.二戰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陰謀 D.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8.【山西省2023屆高三一模】一戰后的巴黎和會上,波蘭希望恢復第一次被瓜分前的領土,英國首相不同意將當時屬于德國的西里西亞無條件割讓給波蘭,提出該地去留由當地居民投票決定,最終西里西亞由波蘭和德國各占一部分。據此推知,英國( )A.阻擾波蘭實現統一 B.試圖維持大陸均勢C.獨掌了國聯話語權 D.踐行人民主權學說9.【重慶市普通高中2023屆高三模擬調研(二)】下圖是一幅反映國際聯盟的漫畫作品,題為《THE GAP IN THE BRI DGE》。其意在說明( )A.美國竭力操縱歐洲事務 B.凡爾賽體系難長久維持C.國際聯盟內部矛盾重重 D.國聯運轉機制的脆弱性10.【山東青島2023屆高三一?!?914年—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傭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這反映了(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 B.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 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11.【廣東廣州2023屆高三一?!?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12.【山東淄博2023屆高三一模】1919年,法國的女性法學學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醫學學生是那時的3倍;超過30歲的英國婦女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選舉權,德國的婦女投票權更為完整;褲子成為可以接受的婦女服裝,裙角也驟然上升。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科學教育水平提高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工業化迅速開展的需要13.【安徽淮北2023屆高三一?!?918年,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同時代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這兩部著作均引起普遍關注。這折射出( )A.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 B.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C.西方史學研究遭遇瓶頸 D.戰后歐洲文化破舊立新14.【重慶市2023屆高三一?!?918年初爆發的大流感在三年時間造成全球約1/3的人口感染,數千萬民眾死亡。這場大流感被冠以許多名稱,如“法國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德國瘟疫”“布爾什維克病”等等。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較少顧忌,在報紙上報道病情實況,國際媒體由此把大流感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這反映出當時( )A.報刊媒體刻意掩蓋事件真相 B.戰時敵對情緒阻礙了科學認識C.協約國集團敵視社會主義蘇俄 D.國際聯盟未能有效應對疫病蔓延15.【浙江省杭州市2023屆高三高考沖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4萬中國勞工奔赴歐洲,其中有超8萬人來自山東,他們挖戰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線流血拼殺,很多人為此付出生命。華工入歐( )A.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B.表明中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集團C.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體現 D.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16.【湖南2023模擬】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該廠在1901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刀錘子的標記,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 )A.輸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對現實的妥協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藝術與經濟的兼顧17.【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學校2023屆高三下學期開學考】1921年2月,法波簽訂同盟條約,并經《洛加諾公約》重新肯定后,波蘭成為法國防御德國體系的東方柱石;1933年,波蘭領導人先后于3月、4月、12月連續敦促法國,共同對德國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以制止德國擴軍,結果卻遭法國拒絕。這一結果主要說明A.法德兩國關系已走向和解 B.歐洲構建起集體安全體制C.凡爾賽體系面臨嚴重危機 D.法國嚴格踐行《非戰公約》18.【浙江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聯盟2023高三3月模擬】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入20世紀后發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引起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巨大變動。同時,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它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場戰爭幾乎涉及世界所有國家,因為它與戰后東西方爆發的世界革命高潮有著直接的連接。由此可見,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A.應從全球角度辯證分析其影響 B.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C.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 D.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演變二、材料分析題19.【四川省南充市2023屆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后,德軍采用迂回戰術從西向東包抄法軍主力,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計劃于8月2日占領中立國盧森堡,4日越過德比邊界,攻占維塞,逼近列日,列日坐落在馬士河和烏爾特河的交會點上,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列日戰役從1914年8月3日持續到8月16日,德軍動用了超大口徑榴彈炮機槍飛艇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雖然比利時軍隊憑借要塞炮臺等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列日要塞群最終全體失守。比利時13天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直接粉碎了德國兩個月滅亡法國的打算,法軍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布防,從而打贏了馬恩河戰役。列日戰役被視為協約國的精神勝利,最終使英法兩個世仇國家徹底放下了相互戒備心理,直接對德宣戰,也給一戰的最終結局定下了方向。——摘編自《列日戰役的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日戰役爆發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列日戰役的影響。20.【陜西省榆林市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 1918年10月底,隨著一戰臨近尾聲,奧匈帝國的民族地區紛紛宣布獨立,帝國的主體奧匈也解除了共主聯邦關系。1918年11月3日,帝國軍隊與協約國軍隊達成?;饏f議。1919年9月10日,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宮簽訂《圣日耳曼條約》。條約規定奧匈帝國正式解散,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獨立,并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個省的部分領土及古斯滕蘭、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將布科維納歸還治羅馬尼亞。不僅如此,還規定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組成的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經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由于奧地利國家弱小,它只有借助德國才能翻身,又因兩國都受到協約國的制約,1938年德國和奧地利還是合并了。 ——摘編自張卉妍《一戰全史》(1)根據材料,概括《圣日耳曼條約》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其簽訂的主要目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圣日耳曼條約》。【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西線的德、法之間,再依據題干關鍵信息“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逐漸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戰爭形式”,說明此戰役標志著西線開始進入相持階段。由此可見,這場戰役是馬恩河戰役。圖中①是索姆河戰役的位置;②是馬恩河戰役的位置;③是凡爾登戰役的位置;④是興登堡防線的位置。排除ACD項,故選B項。2.【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德國軍方不顧外交官等文官反對,利用新式武器打擊進入其射程海域內的一切外國艦隊,實施無限制潛水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使其放棄中立國身份,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壯大了協約國陣營,B項正確;法西斯勢力增長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并非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排除C項;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3.【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評論說:‘這場軍事比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及所學知識可得知,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使戰爭勝利的天平傾向協約國一方,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兩大軍事集團力量發生變化,但不能說明戰爭主動權開始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德軍事集團力量對比出現失衡,而不是趨向“平衡”,排除C項;美國參戰雖影響了戰爭勝負,但不等于決定了戰爭勝負,排除D項。4.【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可知,美國企圖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相媲美的本國海軍,以爭奪海洋霸權,維護本國海上利益,D項正確;美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爭奪海洋霸權,排除A項;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1-6月,而國聯建立于1920年1月,時間不吻合,排除B項;美國的根本目的是爭奪海洋霸權,而不是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并且巴黎和會沒有解決戰勝國間的矛盾,排除C項。5.【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08年......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可得知該國領導人對英國表示不滿,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知1908年處于一戰前夕,與英國矛盾尖銳的是德國,D項正確;一戰前夕英美并沒有較尖銳的矛盾,排除A項;一戰前法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B項;一戰前俄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C項。6.【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漫畫中德國將法國和俄國士兵掐住,腳下踩著英國水兵可知德國渴望戰勝法國、俄國和英國,獨霸歐洲,A項正確;題干中并不能體現法國、俄國和英國的整體實力,且根據所學知識,俄國的實力最為弱小,排除B項;題干中不能體現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一戰期間德國并沒有拆散俄法同盟,排除D項。7.【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但后來,英美兩國為了本國的利益對德國進行扶持,使得德國迅速恢復,為二戰買下了伏筆,而二戰給英美等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這能夠印證材料“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B項正確;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無法印證材料的觀點,排除A項;慕尼黑陰謀是指二戰之前,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C項;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德國未再次因某國的幫助而發動戰爭,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D項。8.【答案】B【詳解】材料呈現了西里西亞的歸屬問題,波蘭和英國的態度截然相反,最終按照英國的方案實施,反映了英國試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B項正確;波蘭本身沒有領土范圍,不涉及阻礙統一的問題,排除A項;當時英法兩國共同主導國聯,排除C項;西里西亞的問題體現了民族自決權,不是人民主權,排除D項。9.【答案】D【詳解】漫畫揭示出國聯之橋建成,但是美國并未加入。作品表達出對國聯前途的憂慮。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被英法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國聯成員,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由此體現了國聯運轉機制的脆弱性,D項正確;美國沒有加入國聯不能體現它竭力操縱歐洲事務和國聯內部矛盾重重,排除AC項;國聯僅僅是凡爾賽體系的部分組成內容,據此不能得出凡爾賽體系難以長久維持的結論,排除B項。10.【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從1914年到1918年,英國女性汽車駕駛員和女工人數劇增,結合所學知識此時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造成男性勞動力傷亡,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為新的勞動力,A項正確;一戰期間女性就業機會增多是因為戰爭造成勞動力短缺,與工人運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英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戰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戰期間女性廣泛參與戰爭,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提高了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項;重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發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國女性駕駛員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11.【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沖突的焦點,此前鐵路主要由英國或者法國修建,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的建設推動了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國的激烈反對,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A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滋長主要體現在德國國內和對外擴張,材料與此無關,排除B項;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國家實力對比方面,材料無法體現這一點,排除C項;德國修建鐵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屬于客觀影響,排除D項。12.【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9年,歐洲女性獲得更多的教育、政治等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男性數量大量減少,戰后經濟政治的建設需要更多的人才,這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B項正確;科學教育水平在當時并沒有顯著的提高,且這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是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1919年主要是戰后經濟政治建設,而不是工業化的開展,排除D項。13.【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可知,1918年處于一戰即將結束時期,一戰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和傷亡,使得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對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折射出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B項正確;“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西方史學研究情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未體現“立新”,排除D項。14.【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對大流感的命名來看,疫病被一戰中交戰各方用于抹黑對手、轉移矛盾以及控制民意等。這種“污名化”成為戰時宣傳的需要,但這種戰時敵對情緒也阻礙了科學認識,B項正確;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較少顧忌,在報紙上報道病情實況,所以“報刊媒體刻意掩蓋事件真相”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協約國集團敵視社會主義蘇俄”只是體現了材料部分主旨,排除C項;當時國聯尚未成立,且國聯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15.【答案】A【詳解】一戰期間,大量華工赴歐,挖戰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線流血拼殺,很多人為此付出生命,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A項正確;華工赴歐并不能證明中國已經加入協約國,排除B項;從一戰戰后會議來看,中國國際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項;一戰不是反法西斯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16.【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及所學知識可得,蘇俄當時經濟上十分吃緊,為了賺取外匯,采取了某種程度的妥協,B項正確;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不能說明蘇俄輸出了革命文化,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蘇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藝術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C【詳解】據題意可知,波蘭領導人向法國提議對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說明此時德國的擴軍行為讓其他國家產生了警惕,凡爾賽體系面臨危機,C項正確;此時法德關系緊張,并沒有和解,排除A項;波蘭向法國提議對德國發動戰爭,說明歐洲并沒有建立其集體安全體制,排除B項;法國的態度是對德國的綏靖,并不是在踐行《非戰公約》,排除D項。故選C項。18.【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可知一戰與之前的歷史發展有關系,又與之后的歷史進程有關聯,體現縱向性;“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體現一戰與同時進行著的其他重大事件有關系,體現橫向聯系,故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B項正確;辯證分析就是用對立統一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分析,材料不涉及辯證分析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對一戰全過程的描述,故并非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排除C項;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材料不涉及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聯系的探討,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9.【答案】(1)原因: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一戰的爆發;列日的戰略地位;法德的長期矛盾。(2)影響:粉碎了德國迅速滅亡法國的計劃;加快英法的聯合;增強協約國的勝利信心﹔為協約國備戰爭取了時間;奠定了馬恩河戰役勝利的基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戰的進程。【詳解】(1)原因:根據“德軍采用迂回戰術從西向東包抄法軍主力,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計劃于8月2日占領中立國盧森堡”得出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根據“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后”得出一戰的爆發;根據“攻占維塞,逼近列日,列日坐落在馬士河和烏爾特河的交會點上,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钡贸隽腥盏膽鹇缘匚唬桓鶕鶎W可得出是法德的長期矛盾。(2)影響:根據“直接粉碎了德國兩個月滅亡法國的打算”得出粉碎了德國迅速滅亡法國的計劃;根據“最終使英法兩個世仇國家徹底放下了相互戒備心理,直接對德宣戰,也給一戰的最終結局定下了方向?!钡贸黾涌煊⒎ǖ穆摵?;增強協約國的勝利信心;根據“但列日要塞群最終全體失守。比利時13天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得出為協約國備戰爭取了時間;根據“從而打贏了馬恩河戰役”得出奠定了馬恩河戰役勝利的基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戰的進程。20.【答案】(1)主要內容:確定奧匈帝國解體;承認匈牙利、波蘭等國獨立;強迫奧地利將領土割讓或歸還給相關國家;廢除奧地利的普遍征兵制;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答出三點即可)主要目的:防范戰敗國重新崛起,維護英法在歐洲的霸權。(2)評價:該條約是一戰的戰勝國強迫奧地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奧地利喪失了大量的領土;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強化了英、法對國際聯盟的掌控;加深了奧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緒,客觀上推動了法西斯力量的發展。【詳解】(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條約規定奧匈帝國正式解散,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獨立”可知確定奧匈帝國解體;承認匈牙利、波蘭等國獨立;根據材料“并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個省的部分領土及古斯滕蘭、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將布科維納歸還治羅馬尼亞”可知強迫奧地利將領土割讓或歸還給相關國家;根據材料“還規定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組成的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可知廢除奧地利的普遍征兵制;根據材料“經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可知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主要目的:結合條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防范戰敗國重新崛起,維護英法在歐洲的霸權。(2)評價:結合條約對奧地利的限制可知該條約是一戰的戰勝國強迫奧地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奧地利喪失了大量的領土;結合條約對領土的劃分可知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結合條約的目的可知強化了英、法對國際聯盟的掌控;結合條約的影響可知加深了奧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緒,客觀上推動了法西斯力量的發展。教 師 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兩課時)【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背景(1)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激化。①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②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③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④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的“火藥桶”。(3)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兩大集團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③影響: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訂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戰線西線英法軍隊對德軍(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聯軍對俄軍南線奧軍對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2.經過階段時間戰況第一階段1914年①馬恩河戰役,德軍失敗,“速決戰”破產②日本對德宣戰,占領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國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二階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②德奧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③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④1916年,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③1918年,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⑥成立國際聯盟。2.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的原則。(4)實質:英法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5)作用: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重難突破】一、(唯物史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軍事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推動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4)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5)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典例1[福建七地市2023屆高三一模]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政府發行的法語版征兵海報,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由此可見,該海報的設計是基于( )A.實現民族獨立的共同目標 B.英法的盟友關系C.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訴求 D.族群的民族認同【答案】D【詳解】從宣傳畫中“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钡膱鼍翱梢钥闯?,法國與加拿大士兵都有法國的血統,讓法裔的加拿大人加入戰斗,維護英法的利益是基于族群的民族認同,共同對抗德國,D項正確;法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排除A項;材料強調法國與加拿大的關系,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二、(時空觀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凡爾賽體系①凡爾賽體系是一個以維護戰勝國利益為目標的體系,是戰勝國為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霸權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②既要看到凡爾賽體系對維持戰后和平的積極的一面,即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即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華盛頓體系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的關系呈現出既聯合又斗爭的特點。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廢、海軍軍備競賽是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政治斗爭中的兩大突出問題。②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緩和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限制海軍軍備競賽、重新劃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勢力范圍、建立亞太地區的新秩序。③在美國主導下,華盛頓會議限制了日本、英國的勢力,對中國進行了重新瓜分。同巴黎和會一樣,華盛頓會議體現了分贓性和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典例2[湖南省永州市2023屆高三二模]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 )A.西方大國的協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可見《凡爾賽和約》體現大國意志,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的體現,并不能保持國際秩序的長期穩定,D項正確;《凡爾賽和約》中犧牲了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協調機制并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并非是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排除B項;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材料所述未體現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排除C項。【模擬測試】1.【山東2023模擬】在一戰期間的一次戰役中,法軍在撤退中發現德軍因進攻過快而使兩個集團軍之間出現空隙,便及時調動軍隊轉入反攻。這樣,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逐漸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戰爭形式。據此推知,這次戰役發生在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西線的德、法之間,再依據題干關鍵信息“德軍擬議中的運動戰逐漸打成陣地戰,從而基本奠定了一戰的戰爭形式”,說明此戰役標志著西線開始進入相持階段。由此可見,這場戰役是馬恩河戰役。圖中①是索姆河戰役的位置;②是馬恩河戰役的位置;③是凡爾登戰役的位置;④是興登堡防線的位置。排除ACD項,故選B項。2.【浙江2023模擬】1916年,隨著德國成功研發出潛水艇這種新式武器,德國高層就“潛艇是否應該對射程海域內一切外國艦隊(無論是否交戰)進行打擊”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軍方人員堅持實施該原則,而外交官等文官則持反對態度。反復爭論的最終結果是德國還是采取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這段史事( )A.助長了法西斯勢力增長 B.導致協約國陣營的壯大C.體現出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 D.反映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德國軍方不顧外交官等文官反對,利用新式武器打擊進入其射程海域內的一切外國艦隊,實施無限制潛水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使其放棄中立國身份,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壯大了協約國陣營,B項正確;法西斯勢力增長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并非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排除C項;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3.【廣東江門2023屆高三開學聯考】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某報刊評論說:"這場軍事比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此觀點意在說明( )A.德國開始喪失戰爭主動權 B.美國參戰使態勢發生逆轉C.兩軍事集團力量趨向平衡 D.美國決定了戰爭勝負走向【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后......評論說:‘這場軍事比賽的麻煩在于,它進入了加賽局,而德國既沒有替換的投球手,也沒有代打’”及所學知識可得知,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使戰爭勝利的天平傾向協約國一方,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兩大軍事集團力量發生變化,但不能說明戰爭主動權開始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德軍事集團力量對比出現失衡,而不是趨向“平衡”,排除C項;美國參戰雖影響了戰爭勝負,但不等于決定了戰爭勝負,排除D項。4.【廣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屆高三二?!堪屠韬蜁陂g,美國代表提出《美國的海軍政策》備忘錄,指出:“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边@反映出美國( )A.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 B.維護國際聯盟的權威C.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 D.爭奪海洋霸權的企圖【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可知,美國企圖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相媲美的本國海軍,以爭奪海洋霸權,維護本國海上利益,D項正確;美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爭奪海洋霸權,排除A項;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1-6月,而國聯建立于1920年1月,時間不吻合,排除B項;美國的根本目的是爭奪海洋霸權,而不是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并且巴黎和會沒有解決戰勝國間的矛盾,排除C項。5.【山東濟寧2023屆高三一?!?908年10月28日,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真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這可和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稱……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痹搰牵? )A.美國 B.法國 C.俄國 D.德國【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08年......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可得知該國領導人對英國表示不滿,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知1908年處于一戰前夕,與英國矛盾尖銳的是德國,D項正確;一戰前夕英美并沒有較尖銳的矛盾,排除A項;一戰前法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B項;一戰前俄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C項。6.【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開學考】下圖為一戰時期德國的一幅漫畫,漫畫描繪了一位德國士兵兩只手分別掐住法國和俄國士兵,腳下還踩著一個英國水兵。此漫畫反映了( )A.德國渴望獨霸歐洲 B.英國實力最為弱小C.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D.俄法同盟被德國拆散【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漫畫中德國將法國和俄國士兵掐住,腳下踩著英國水兵可知德國渴望戰勝法國、俄國和英國,獨霸歐洲,A項正確;題干中并不能體現法國、俄國和英國的整體實力,且根據所學知識,俄國的實力最為弱小,排除B項;題干中不能體現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一戰期間德國并沒有拆散俄法同盟,排除D項。7.【浙江2023模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曾說:“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币韵職v史事件較能充分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 B.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理C.二戰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陰謀 D.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但后來,英美兩國為了本國的利益對德國進行扶持,使得德國迅速恢復,為二戰買下了伏筆,而二戰給英美等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這能夠印證材料“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B項正確;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無法印證材料的觀點,排除A項;慕尼黑陰謀是指二戰之前,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C項;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德國未再次因某國的幫助而發動戰爭,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D項。8.【山西省2023屆高三一?!恳粦鸷蟮陌屠韬蜁?,波蘭希望恢復第一次被瓜分前的領土,英國首相不同意將當時屬于德國的西里西亞無條件割讓給波蘭,提出該地去留由當地居民投票決定,最終西里西亞由波蘭和德國各占一部分。據此推知,英國( )A.阻擾波蘭實現統一 B.試圖維持大陸均勢C.獨掌了國聯話語權 D.踐行人民主權學說【答案】B【詳解】材料呈現了西里西亞的歸屬問題,波蘭和英國的態度截然相反,最終按照英國的方案實施,反映了英國試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B項正確;波蘭本身沒有領土范圍,不涉及阻礙統一的問題,排除A項;當時英法兩國共同主導國聯,排除C項;西里西亞的問題體現了民族自決權,不是人民主權,排除D項。9.【重慶市普通高中2023屆高三模擬調研(二)】下圖是一幅反映國際聯盟的漫畫作品,題為《THE GAP IN THE BRI DGE》。其意在說明( )A.美國竭力操縱歐洲事務 B.凡爾賽體系難長久維持C.國際聯盟內部矛盾重重 D.國聯運轉機制的脆弱性【答案】D【詳解】漫畫揭示出國聯之橋建成,但是美國并未加入。作品表達出對國聯前途的憂慮。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被英法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國聯成員,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由此體現了國聯運轉機制的脆弱性,D項正確;美國沒有加入國聯不能體現它竭力操縱歐洲事務和國聯內部矛盾重重,排除AC項;國聯僅僅是凡爾賽體系的部分組成內容,據此不能得出凡爾賽體系難以長久維持的結論,排除B項。10.【山東青島2023屆高三一?!?914年—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傭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這反映了(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 B.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 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從1914年到1918年,英國女性汽車駕駛員和女工人數劇增,結合所學知識此時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造成男性勞動力傷亡,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為新的勞動力,A項正確;一戰期間女性就業機會增多是因為戰爭造成勞動力短缺,與工人運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英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戰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戰期間女性廣泛參與戰爭,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提高了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項;重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發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國女性駕駛員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11.【廣東廣州2023屆高三一?!?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沖突的焦點,此前鐵路主要由英國或者法國修建,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的建設推動了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國的激烈反對,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A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滋長主要體現在德國國內和對外擴張,材料與此無關,排除B項;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國家實力對比方面,材料無法體現這一點,排除C項;德國修建鐵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屬于客觀影響,排除D項。12.【山東淄博2023屆高三一?!?919年,法國的女性法學學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醫學學生是那時的3倍;超過30歲的英國婦女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選舉權,德國的婦女投票權更為完整;褲子成為可以接受的婦女服裝,裙角也驟然上升。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科學教育水平提高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工業化迅速開展的需要【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9年,歐洲女性獲得更多的教育、政治等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男性數量大量減少,戰后經濟政治的建設需要更多的人才,這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B項正確;科學教育水平在當時并沒有顯著的提高,且這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是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1919年主要是戰后經濟政治建設,而不是工業化的開展,排除D項。13.【安徽淮北2023屆高三一模】1918年,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同時代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這兩部著作均引起普遍關注。這折射出( )A.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 B.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C.西方史學研究遭遇瓶頸 D.戰后歐洲文化破舊立新【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可知,1918年處于一戰即將結束時期,一戰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和傷亡,使得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對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折射出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B項正確;“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西方史學研究情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未體現“立新”,排除D項。14.【重慶市2023屆高三一?!?918年初爆發的大流感在三年時間造成全球約1/3的人口感染,數千萬民眾死亡。這場大流感被冠以許多名稱,如“法國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德國瘟疫”“布爾什維克病”等等。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較少顧忌,在報紙上報道病情實況,國際媒體由此把大流感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這反映出當時( )A.報刊媒體刻意掩蓋事件真相 B.戰時敵對情緒阻礙了科學認識C.協約國集團敵視社會主義蘇俄 D.國際聯盟未能有效應對疫病蔓延【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對大流感的命名來看,疫病被一戰中交戰各方用于抹黑對手、轉移矛盾以及控制民意等。這種“污名化”成為戰時宣傳的需要,但這種戰時敵對情緒也阻礙了科學認識,B項正確;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較少顧忌,在報紙上報道病情實況,所以“報刊媒體刻意掩蓋事件真相”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協約國集團敵視社會主義蘇俄”只是體現了材料部分主旨,排除C項;當時國聯尚未成立,且國聯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15.【浙江省杭州市2023屆高三高考沖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4萬中國勞工奔赴歐洲,其中有超8萬人來自山東,他們挖戰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線流血拼殺,很多人為此付出生命。華工入歐( )A.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B.表明中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集團C.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體現 D.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答案】A【詳解】一戰期間,大量華工赴歐,挖戰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線流血拼殺,很多人為此付出生命,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A項正確;華工赴歐并不能證明中國已經加入協約國,排除B項;從一戰戰后會議來看,中國國際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項;一戰不是反法西斯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16.【湖南2023模擬】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該廠在1901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刀錘子的標記,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 )A.輸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對現實的妥協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藝術與經濟的兼顧【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及所學知識可得,蘇俄當時經濟上十分吃緊,為了賺取外匯,采取了某種程度的妥協,B項正確;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不能說明蘇俄輸出了革命文化,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蘇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藝術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7.【河北省石家莊市部分學校2023屆高三下學期開學考】1921年2月,法波簽訂同盟條約,并經《洛加諾公約》重新肯定后,波蘭成為法國防御德國體系的東方柱石;1933年,波蘭領導人先后于3月、4月、12月連續敦促法國,共同對德國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以制止德國擴軍,結果卻遭法國拒絕。這一結果主要說明A.法德兩國關系已走向和解 B.歐洲構建起集體安全體制C.凡爾賽體系面臨嚴重危機 D.法國嚴格踐行《非戰公約》【答案】C【詳解】據題意可知,波蘭領導人向法國提議對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說明此時德國的擴軍行為讓其他國家產生了警惕,凡爾賽體系面臨危機,C項正確;此時法德關系緊張,并沒有和解,排除A項;波蘭向法國提議對德國發動戰爭,說明歐洲并沒有建立其集體安全體制,排除B項;法國的態度是對德國的綏靖,并不是在踐行《非戰公約》,排除D項。故選C項。18.【浙江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聯盟2023高三3月模擬】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入20世紀后發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引起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巨大變動。同時,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它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場戰爭幾乎涉及世界所有國家,因為它與戰后東西方爆發的世界革命高潮有著直接的連接。由此可見,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A.應從全球角度辯證分析其影響 B.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C.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 D.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演變【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可知一戰與之前的歷史發展有關系,又與之后的歷史進程有關聯,體現縱向性;“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體現一戰與同時進行著的其他重大事件有關系,體現橫向聯系,故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B項正確;辯證分析就是用對立統一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分析,材料不涉及辯證分析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對一戰全過程的描述,故并非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排除C項;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材料不涉及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聯系的探討,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后,德軍采用迂回戰術從西向東包抄法軍主力,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計劃于8月2日占領中立國盧森堡,4日越過德比邊界,攻占維塞,逼近列日,列日坐落在馬士河和烏爾特河的交會點上,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列日戰役從1914年8月3日持續到8月16日,德軍動用了超大口徑榴彈炮機槍飛艇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雖然比利時軍隊憑借要塞炮臺等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列日要塞群最終全體失守。比利時13天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直接粉碎了德國兩個月滅亡法國的打算,法軍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布防,從而打贏了馬恩河戰役。列日戰役被視為協約國的精神勝利,最終使英法兩個世仇國家徹底放下了相互戒備心理,直接對德宣戰,也給一戰的最終結局定下了方向。——摘編自《列日戰役的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日戰役爆發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列日戰役的影響。【來源】四川省南充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答案】(1)原因: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一戰的爆發;列日的戰略地位;法德的長期矛盾。(2)影響:粉碎了德國迅速滅亡法國的計劃;加快英法的聯合;增強協約國的勝利信心﹔為協約國備戰爭取了時間;奠定了馬恩河戰役勝利的基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戰的進程。【詳解】(1)原因:根據“德軍采用迂回戰術從西向東包抄法軍主力,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計劃于8月2日占領中立國盧森堡”得出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根據“ 1914年7月一戰爆發后”得出一戰的爆發;根據“攻占維塞,逼近列日,列日坐落在馬士河和烏爾特河的交會點上,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钡贸隽腥盏膽鹇缘匚?;根據所學可得出是法德的長期矛盾。(2)影響:根據“直接粉碎了德國兩個月滅亡法國的打算”得出粉碎了德國迅速滅亡法國的計劃;根據“最終使英法兩個世仇國家徹底放下了相互戒備心理,直接對德宣戰,也給一戰的最終結局定下了方向。”得出加快英法的聯合;增強協約國的勝利信心;根據“但列日要塞群最終全體失守。比利時13天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得出為協約國備戰爭取了時間;根據“從而打贏了馬恩河戰役”得出奠定了馬恩河戰役勝利的基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戰的進程。2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 1918年10月底,隨著一戰臨近尾聲,奧匈帝國的民族地區紛紛宣布獨立,帝國的主體奧匈也解除了共主聯邦關系。1918年11月3日,帝國軍隊與協約國軍隊達成?;饏f議。1919年9月10日,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宮簽訂《圣日耳曼條約》。條約規定奧匈帝國正式解散,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獨立,并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個省的部分領土及古斯滕蘭、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將布科維納歸還治羅馬尼亞。不僅如此,還規定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組成的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經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由于奧地利國家弱小,它只有借助德國才能翻身,又因兩國都受到協約國的制約,1938年德國和奧地利還是合并了。 ——摘編自張卉妍《一戰全史》(1)根據材料,概括《圣日耳曼條約》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其簽訂的主要目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圣日耳曼條約》。【來源】陜西省榆林市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答案】(1)主要內容:確定奧匈帝國解體;承認匈牙利、波蘭等國獨立;強迫奧地利將領土割讓或歸還給相關國家;廢除奧地利的普遍征兵制;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答出三點即可)主要目的:防范戰敗國重新崛起,維護英法在歐洲的霸權。(2)評價:該條約是一戰的戰勝國強迫奧地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奧地利喪失了大量的領土;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強化了英、法對國際聯盟的掌控;加深了奧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緒,客觀上推動了法西斯力量的發展。【詳解】(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條約規定奧匈帝國正式解散,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獨立”可知確定奧匈帝國解體;承認匈牙利、波蘭等國獨立;根據材料“并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個省的部分領土及古斯滕蘭、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將布科維納歸還治羅馬尼亞”可知強迫奧地利將領土割讓或歸還給相關國家;根據材料“還規定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由志愿兵組成的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可知廢除奧地利的普遍征兵制;根據材料“經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同意,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可知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并。主要目的:結合條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防范戰敗國重新崛起,維護英法在歐洲的霸權。(2)評價:結合條約對奧地利的限制可知該條約是一戰的戰勝國強迫奧地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奧地利喪失了大量的領土;結合條約對領土的劃分可知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結合條約的目的可知強化了英、法對國際聯盟的掌控;結合條約的影響可知加深了奧地利的民族仇恨情緒,客觀上推動了法西斯力量的發展。教 師 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