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標要求】了解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重點難點】學習重點: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現代化學習難點: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之間的關系及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了解人類在食物生產過程、儲備方式等方面的演變(素養目標:時空觀念)。2.通過史料分析,引導學生探究食物生產現代化和糧食安全的意義3.通過學習理解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概念(素養目標:歷史解釋)。4.通過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形成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好習慣。(素養目標:家國情懷)。【知識梳理】一、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條件: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推動著農業的轉變。2.農業生產的機械化(1)條件: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機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2)各國的農業機械規模:(與地形、地勢、地域面積相關)美國 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法國 以中型農業機械為主日本 以小型農業機械為主中國 大、中、小型農業機械相結合(3)意義:提高了工作效率;農業科技的發展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3.雜交育種技術的新突破(1)概況①美國:1930年,培育出雜交玉米新品種。②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③菲律賓:1960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成立。④中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二號。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2)影響: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4.養殖及畜牧業生產的現代化(1)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2)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得分寶典: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1)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的建設,能促進生產發展,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及生活面貌都有極大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的活力。(2)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糧食生產的穩定是農業的首要任務,現代農業建設能全面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實現糧食生產的穩定。(3)有利于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循環上升發展,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時間 概況原始農業社會 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古代農業社會 糧倉的儲備技術不斷改進。現代社會 (1)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2)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 (3)冷凍食品工業、冷鏈物流產業得到發展。影響: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對食品安全有重大意義。三、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問題現狀 人口激增、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蝗蟲災害、氣候變暖、洪澇災害、暴力沖突。應對措施 (1)國際上:各國政府的重視,都把解決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積極協調。 (2)中國:1996年,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得分寶典:中國應如何應對糧食安全問題(1)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保護和調動人們的種糧積極性,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2)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強化依法管理、合規經營。(3)積極踐行自由貿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著力促進世界糧食安全,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因素 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過度使用等。對策 (1)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 (2)中國:頒布相關法規,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得分寶典:正確認識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雖然二者各有側重,但其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教材解答】1.概述“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人類消除貧困所作出的杰出貢獻。①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②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③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④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創世界紀錄,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做出了突出貢獻。2.冷鏈物流對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①能夠為人們提供更新鮮、營養保存更好的生鮮農產品;②通過冷鏈物流可以實現農產品的跨季節均衡銷售、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食品種類,并滿足其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③既可以極大地減少農產品的損失,又可以有效避免生鮮農產品儲備、運輸過程中衍生的個別食品安全問題;④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在整體上有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3.為什么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糧食安全有什么重要意義?應該如何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1)原因:①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②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添加劑,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③人口激增;④國際政治經濟問題;⑤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等;⑥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⑦對農業的投資不足;⑧經濟危機。(2)糧食安全意義:①治國安邦的基礎,是穩定時局的利器;②有利于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民生;③能夠及時供應軍隊,保障國家安全。(3)應對:國際層面:①糧食安全是當今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要加強國家合作;②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國家層面:①保障糧食安全和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②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 ③保護耕地資源、遏制耕地銳減; ④制定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 ⑤改進技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糧食產量。(開源)個人層面:增強人們的糧食安全意識,厲行節約。(節流)4.中國政府為世界糧食安全做了哪些努力?①積極培育新品種,雜交水稻技術不斷突破。②積極加強國際合作。③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④制定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保障糧食安全。【自助練習】1.有學者指出,人類的食物結構經歷了一個一樣、不太一樣、大不一樣,差別開始變小、變得較小、變得很小這么一個發展變化軌跡,基本上呈馬鞍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B.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C.世界各地區聯系的加強 D.全球化與現代化的發展2.有學者指出,食品生產日漸集約化,食品加工業越來越配合耐久性消費品產業所設立的模式,供給變得機械化,配銷經過重組,用餐時間隨著工作模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該學者意在說明A.全球化轉變了人們的飲食觀念 B.食品多元化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C.工業化改變了食品生產方式 D.城市化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有學者研究指出,在傳統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只能養活1—2000人。而到了資本技術集約型經營的現代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供養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當然,現代農業的高速增長也與化肥的大量投入密切相關。馬克思曾經指出:“現代科學在農業的運用,將把農村居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人口集中于工業城鎮”。這種大規模的集中,“將把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總之,世界農業現代化是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實質和核心是化“農”,就是農民比重大幅減少,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歷史演進過程。 ——摘編自張新光《20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發展中幾個帶有規律性的問題》材料二 改革開放后,中國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但是在全球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決本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仍然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饑荒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已成為全球意義上貧困的符號,并且將會是人類永遠揮之不去的符號。——摘編自曹瑞臣《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的警示》等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能夠解決吃飯問題的原因,并談談如何解決饑荒這一世界性難題。參考答案1.D 解析:由材料信息“人類的食物結構經歷了一個一樣、不太一樣、大不一樣,差別開始變小、變得較小、變得很小這么一個發展變化軌跡”可知,人類食物結構的差別越來越小,越來越趨同,這主要是由于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故D項正確。工業革命、農業生產技術、世界各地區聯系只會影響人類食物結構變化的某一個階段,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的變化,A、B、C三項排除。考點:本題考查現代近代影響食物結構的演變的因素。2. C 解析:由材料信息“食品生產日漸集約化……配銷經過重組”可知,食品生產日趨“工業化”,這說明工業化改變了食品的生產方式,故C項正確;人們飲食觀念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有關,與全球化關系不大,故A項錯誤;食品多元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食品生產日趨“工業化”,而非城市化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故D項錯誤。考點:本題主要考查食品生產方式改變的原因。3.(1)特點:科技與資本密切相關;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相伴而生;農業從業人員大幅度下降;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2)原因:我國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把農業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國家加大對農業的科技研發和資金投入。做法: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饑荒的必由之路;各國要把解決饑荒問題當作政治問題對待;要把提高農作物產量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高考真題】1.(2022·北京·高考真題)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 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 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擬預測)從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時間從每天12小時減少到了10小時,機器種植 一英畝小麥的時間只要3小時,人均收入卻增加了50%。這種趨勢A.有利于大眾休閑文化的發展 B.加速了勞動分工格局的形成C.得益于福利國家的普遍盛行 D.與世界各地的民權斗爭有關3.(2022·山西晉中·一模)1896年,維新派思想家陳熾在《續富國策》中指出∶"(英國)講求農學,耕田、培壅、收獲均參新法,用機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畝之收,足抵五十畝之獲。……中國于此,誠宜兼收并采,擇善而從。"這一觀點A.指明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國小農經濟的優勢C.反映了知識階層的基本態度 D.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4.(2018·全國·一模)1960年,法國政府為農民購買農田和農業機械提供各種優惠貸款;20世紀70年代初,政府向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年老農場主退出土地經營。法國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旨在A.完善農村的保障制度 B.擺脫經濟“滯脹”困境C.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D.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5.(2021·遼寧鐵嶺·一模)國家統計局《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公告》顯示,遼寧省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了467.8億斤,為歷史第三高水平,“中國碗,遼寧糧”表明糧食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目前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和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下列屬于保障糧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①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②食物生產的現代化③工業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長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參考答案:1.A【詳解】“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體現了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①正確;“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說明當時鐵路運輸業得到發展,能夠長距離的運輸貨物,②正確;通過材料無法證實斯威夫特創辦的肉類加工廠是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而且肉類加工本身不屬于機械生產,也不屬于現代農業,③④錯誤。根據以上分析可知,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A【詳解】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下,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推動大眾休閑娛樂產業的發展。A項正確;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與分工無關,排除B項;C項是在二戰后,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維新思想家陳熾提出英國農業用新法、用機器、一人抵五十人,一畝之收,抵五十畝之獲,建議中國向此學習。根據題干意思維新思想家陳熾對英國農業的看法為中國農業發展指明了出路在于規模化經營,A項正確;題干沒有否定小農經濟的優勢,排除B項;思想家陳熾代表不了整個知識階層,排除C項;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非常復雜,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均有,排除D項。故選A項。4.D【詳解】由“農業機械”等可知,法國政府鼓勵發展現代化農業,D項正確;“離農終身補貼”是為了使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退出農業生產領域,發展現代化農業,完善保障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未涉及城鄉一體化,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物生產的現代化均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①②正確,D符合題意; 工業化、城市化加速和全球人口增加會加大糧食的消耗,③④錯誤,ABC排除。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