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30 空氣(二)-備戰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30 空氣(二)-備戰中考科學一輪復習(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30 空氣(二)
【知識點回顧】
一、二氧化碳
考點1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常溫下為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比空氣________,________。經過壓縮的二氧化碳________叫________。
2.化學性質:
(1)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________也不________。
(2)二氧化碳________。
(3)二氧化碳能跟水反應生成________:CO2+H2O===H2CO3
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但________,見光、加熱都會分解,使二氧化碳逸出:H2CO3CO2↑+H2O
考點2 說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備及檢驗方法 
1.工業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制法:
a.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能用濃鹽酸,因為濃鹽酸易揮發使CO2不純;也不能用硫酸,因為反應產生的硫酸鈣難溶于水,會阻止碳酸鈣跟硫酸反應)。
b.裝置:塊狀固體和液體反應,不加熱(如圖所示)。
c.步驟:(略)。
d.收集方法:________。
3.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用澄清石灰水,若能使澄清石灰水變________,則是二氧化碳。
CO2+Ca(OH)2===________。
考點3 說明二氧化碳的用途及與其性質的關系 
光合作用的原料;制造純堿、尿素、汽水飲料等;固態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干冰”可用于冷藏食品,人工降雨;滅火。
二、臭氧層、溫室效應
臭氧能殺死細菌和病毒,臭氧層可以把太陽輻射中的致命的________轉化為熱,從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線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由于________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使大氣中________的含量增加較快。
溫室效應是保證地球上的氣溫適于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適宜的溫室效應對于人類和各種生物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但溫室效應可使大氣溫度過高,引起氣候反常,給人類帶來災難。
三、空氣污染
空氣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________排放的廢氣和煙塵、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
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________,減少廢氣的排放,提倡使用無污染能源,加強空氣質量預報,改善環境狀況,積極植樹造林等。
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
1.主要內容包括:“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狀況”、“首要污染物”等。
2.目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項目暫定為:________、NO2、O3、可吸入顆粒物等。
【例題精析】
(2022 湖州)下列物質間的轉化不能實現的是(  )
A.CO2H2CO3
B.Fe2O3Fe
C.SFeS
D.CuOCu(OH)2
(2020 杭州)小金通過實驗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獲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接著利用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完成了圖示實驗,觀察到蠟燭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為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
B.實驗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C.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D.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蠟燭的燃燒
(2019 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2022 紹興)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以下是實驗室制取、收集、測量氣體體積的常用裝置。
(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可以選擇    (填字母)。
(2)檢查裝置B氣密性的方法是:先關閉止水夾,然后    。
(3)若用裝置C測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體積,測得的體積比理論值小,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質。
(2022 舟山)在學習二氧化碳性質時,小舟進行如下探究:
【制取氣體】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作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收集時要得到平穩的氣流,應選擇圖甲中的    (填字母)作為發生裝置。
【探究性質】用圖乙裝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后,小舟還想用該裝置來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的性質。若他將氧氣倒入裝有兩支帶火星的蠟燭的燒杯中(如圖丙),預期觀察到的現象是    。
(2022 舟山)我國政府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關重要。研究發現,除了陸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圖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種方式。
(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多少億噸碳元素?   
(2021 金華)大棚種植農作物過程中,在作物生長旺盛期和成熟期,農民會給作物補充二氧化碳來提高產量與質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增產效果比較優異。
【資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會釋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
②吊袋內CO2釋放量會隨著光照和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溫度過低時CO2氣體釋放量較少;
③使用時,將氣肥懸掛在農作物枝葉上方位置比放在農作物底部位置效果好;
④施用氣肥為不可離農作物太近。
請你用所學知識及以上資料信息,解釋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增產效果比較優異的原因。
(2021 浙江)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壞。2020年9月22日,我國政府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CO2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實現碳平衡,如圖是碳循環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圖。
(1)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實現我國政府提出的目標,除圖中策略外,還可用化學方法人工捕獲,如將空氣通入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寫出用氫氧化鉀捕獲CO2的化學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多年未遇的極寒天氣,因此有人質疑:今年天氣這么冷,地球氣溫真的在上升嗎?對于這樣的質疑,你是否認同?并說明理由    。
【習題鞏固】
一.選擇題(共4小題)
1.(2022 慈溪市校級模擬)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通入CO2,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如果繼續通入CO2,渾濁的液體又會變成澄清,此時發生的反應是:CO2+H2O+CaCO3=Ca(CHO3)2。然后,向變澄清的溶液中滴加質量分數為10%的HCl溶液,會發生反應:Ca(HCO3)2+2HCl=2CO2↑+2H2O+CaCl2。整個過程呈上沉淀或氣體的質量m1與加入物質質量m2關系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中所含溶質的質量為7.4g
B.反應至A點,反應所需要的CO2質量為8.8g
C.反應至B點,溶液的溶質為CaCl2和Ca(HCO3)2
D.反應停止,需要稀HCl溶液質量總共73g
2.(2022 杭州二模)下面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其中錯誤的是(  )
A.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
B.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
C.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上而下熄滅
D.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現溶液變渾濁
3.(2022 杭州模擬)控制溫室效應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嗅碳”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繪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環地理的分布圖。下面關于二氧化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徑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D.固態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升華時可吸收大量熱,因而用作制冷劑
4.(2021 蕭山區一模)小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定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他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后,測得C裝置中二氧化碳的體積,換算成質量后,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從而測出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對該實驗方案評價合理的是(  )
A.稀鹽酸換成稀硫酸也可以完成本實驗
B.A裝置中殘留的二氧化碳對實驗結果沒影響
C.裝置C在開始收集氣體前必須裝滿液體
D.油層的作用是防止裝置C中的水分蒸發
二.填空題(共3小題)
5.(2022 溫州模擬)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的微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則a處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b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移開擋板后發現低處蠟燭先熄滅,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質為   。
6.(2022 錢塘區二模)小樂用CO2傳感器研究等量H2O和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測定結果如圖乙所示。
回答問題:
(1)①中CO2的濃度下降的原因是    (寫出2點)。
(2)②中NaOH溶液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7.(2021 蕭山區模擬)如圖所示是碳循環的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實現③的轉化需要微生物的    作用來完成。
(2)⑤所表示的碳元素主要是以    (選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間流動。
(3)圖中所有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不能稱作一個生態系統,是因為還缺少    。
(4)目前倡導的“低碳生活”措施為了減緩主要由    (填圖中數字) 產生的溫室效應。
三.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
8.(2022 常山縣模擬)小科用圖甲所示方法驗證二氧化碳氣體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這些性質。小科利用如圖甲裝置多次實驗發現結果與預期現象不符,和同學交流后認為可能是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存在問題,為此對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乙)。
(1)小科對甲圖實驗的預期現象是    。
(2)你認為小科改進后的實驗裝置是否可行,并說明理由    。
(3)為了確保實驗達到預期現象并能驗證二氧化碳的上述性質,請你提出一條建議    。
9.(2022 金華模擬)拓展性學習小組同學在制取CO2實驗時進行了以下拓展探究:
Ⅰ.把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產生的大量氣體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未見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現象,說明制得的CO2中含有較多的雜質氣體。
Ⅱ.往裝有mg石灰石的錐形瓶中加入稀硫酸,發現開始時雖有氣泡產生,但立即停止產生氣泡。
Ⅲ.往裝有mg石灰石粉末的錐形瓶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發現持續產生氣泡,直至反應結束。
根據以上探究回答下列問題:
(1)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Ⅰ中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的原因    。
(2)實驗Ⅱ與Ⅰ的變量是:   。
同學們查閱資料后得知:硫酸鈣在水中微溶,但能溶于銨鹽溶液,所以稀硫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會阻礙反應的進一步進行,為了進一步探究石灰石與稀硫酸的反應,創新設計了如圖裝置,成功制取了大量的CO2。
(3)原理分析:當稀硫酸和石灰石反應,在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銨溶液并對溶液進行加熱,其目的都是
   。
(4)創新實驗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按如圖所示的方法,你認為相比于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該實驗的優點是    。
10.(2022 溫州模擬)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查閱資料得知,宇宙飛船中可用過氧化鈉(Na2O2)作為氧氣再生劑。該小組同學以大理石和鹽酸反應生成的CO2來與Na2O2反應制取O2,設計了如圖實驗,同時也查閱了相關資料:
Ⅰ、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發生反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Ⅱ、堿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
(1)為了證明Na2O2與CO2反應產生了O2,請在a處增加一個實驗操作:   。
(2)實驗裝置C中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    。
(3)實驗過程中,D裝置中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已知:U型管未破損),請分析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    。
四.解答題(共4小題)
11.(2022 拱墅區二模)2022年北京冬奧會兌現了“綠色辦奧”承諾,成為迄今為止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科技與創新在這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新技術: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采用CO2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實現CO2循環利用和碳排放幾乎為零。其技術原理簡化為圖甲所示,其中壓縮機壓縮CO2氣體示意如圖乙所示。CO2氣體經壓縮機時,壓縮機對其做功,CO2氣體的內能    ;經冷凝器后變成液態CO2,此過程為    (填寫物態變化名稱和吸放熱情況);經膨脹閥和蒸發器后再次    變成CO2氣體,CO2分子間的間隙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新材料:利用農作物秸稈經過原料檢測、聚乳酸生產加工,制成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餐盒,供北京冬奧會選手使用。這些餐盒可還田變為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環境污染,“餐盒變肥料”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農田生態系統里的    (填寫生態系統的成分)。
(3)新創意:開幕式上,奧運主火炬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實現了一次點火創新。已知奧運火炬的燃料是氫氣,從“綠色辦奧”角度分析,氫氣做燃料的優點:   。(寫出1條)
12.(2022 南潯區一模)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加快邊遠地區的脫貧。某物流公司為幫助邊遠地區的農民將養殖的雞蛋運輸出去,采用以下方法對雞蛋進行保鮮和防破損處理:
方法一:石灰水保鮮:雞蛋外殼雖較硬,但仍有空隙。首先將新鮮雞蛋放人澄清石灰水中浸泡幾分鐘,取出后晾干。
方法二:海綿墊包裝:將晾干后的雞蛋放置在凹形的海綿墊的雞蛋托上各雞蛋間彼此不接觸。
方法三:低溫冷藏法:在泡沫箱底部放入幾塊冰袋,再將裝有雞蛋的雞蛋托放在冰袋上方,密封保存。
請運用科學知識,解釋上述方法對雞蛋保鮮與防破損的原理。
13.(2022 上城區一模)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圖是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分析回答:
(1)碳元素在大氣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A.單質
B.化合物
(2)途徑5中化石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是由燃料中    能轉化而來的。燃燒產生的大量氣體,使    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3)植樹造林是“碳中和”的有效途徑之一,主要是通過圖中乙的    (填生理過程的名稱)來實現的。
(4)請你提出一條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合理即可)。
14.(2021 嵊州市模擬)近年來“全球變暖”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人說,地球的溫度就像一輛失控狂飆的汽車,如果不設法讓它降下來,就會有災難性的后果。
(1)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度排放所造成的。從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情況如右圖所示。分析圖中數據可以得出的觀點有    。
A.目前二氧化碳濃度低于歷史大部分時候
B.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上升不成正比
C.二氧化碳是造成氣溫上升的唯一原因
D.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必定造成災難性后果
(2)人們或許會問:這些碳來自何方?
①如果以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為對象來考量碳循環,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將一部分碳釋放到大氣圈中,伴隨著動植物的死亡,體內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類生物)分解,返回大氣圈。
②把地球及其大氣層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碳元素的總質量    。
(3)標準狀況下,地球表面的大氣體積約為4.4×1018米3。若人類通過一段時間的低碳生活方式,地球表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了0.5PPM(1PPM=1克/米3),則地球表面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質量約減少多少千克?這些二氧化碳全部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可以合成有機物(以C6H12O6計)的質量為多少?
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6CO2+6H2OC6H12O6+6O2
(4)不論科學研究最終會得出什么結論,低碳生活代表著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從低碳生活的角度,我們應該多吃    類食物。(選填“動物”或“植物”)專題30 空氣(二)
【知識點回顧】
一、二氧化碳
考點1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常溫下為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比空氣________,________。經過壓縮的二氧化碳________叫________。
2.化學性質:
(1)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________也不________。
(2)二氧化碳________。
(3)二氧化碳能跟水反應生成________:CO2+H2O===H2CO3
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但________,見光、加熱都會分解,使二氧化碳逸出:H2CO3CO2↑+H2O
考點2 說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備及檢驗方法 
1.工業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制法:
a.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能用濃鹽酸,因為濃鹽酸易揮發使CO2不純;也不能用硫酸,因為反應產生的硫酸鈣難溶于水,會阻止碳酸鈣跟硫酸反應)。
b.裝置:塊狀固體和液體反應,不加熱(如圖所示)。
c.步驟:(略)。
d.收集方法:________。
3.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用澄清石灰水,若能使澄清石灰水變________,則是二氧化碳。
CO2+Ca(OH)2===________。
考點3 說明二氧化碳的用途及與其性質的關系 
光合作用的原料;制造純堿、尿素、汽水飲料等;固態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干冰”可用于冷藏食品,人工降雨;滅火。
二、臭氧層、溫室效應
臭氧能殺死細菌和病毒,臭氧層可以把太陽輻射中的致命的________轉化為熱,從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線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由于________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使大氣中________的含量增加較快。
溫室效應是保證地球上的氣溫適于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適宜的溫室效應對于人類和各種生物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但溫室效應可使大氣溫度過高,引起氣候反常,給人類帶來災難。
三、空氣污染
空氣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________排放的廢氣和煙塵、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
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________,減少廢氣的排放,提倡使用無污染能源,加強空氣質量預報,改善環境狀況,積極植樹造林等。
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
1.主要內容包括:“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狀況”、“首要污染物”等。
2.目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項目暫定為:________、NO2、O3、可吸入顆粒物等。
考點1 1.無色 無味 略大 能溶于水 固體 干冰 2.(1)燃燒 支持燃燒 (2)不能供給呼吸 (3)碳酸 碳酸不穩定
考點2 1.CaCO3CaO+CO2↑ 2.CaCO3+2HCl===CaCl2+H2O+CO2↑ 向上排空氣法
3.渾濁 CaCO3↓+H2O
考點4 紫外線
考點5 煤、石油、天然氣 二氧化碳
考點7 煤、石油燃燒
考點8 控制污染源
考點9 2.SO2、CO
【例題精析】
(2022 湖州)下列物質間的轉化不能實現的是(  )
A.CO2H2CO3
B.Fe2O3Fe
C.SFeS
D.CuOCu(OH)2
【解答】解:A、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物質間轉化能實現,故A錯誤。
B、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二氧化碳,物質間轉化能實現,故B錯誤。
C、鐵和硫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化亞鐵,物質間轉化能實現,故C錯誤。
D、氧化銅難溶于水,不能與水反應,該物質間轉化不能實現,故D正確。
故選:D。
(2020 杭州)小金通過實驗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獲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接著利用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完成了圖示實驗,觀察到蠟燭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為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
B.實驗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C.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D.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蠟燭的燃燒
【解答】解:A、實驗室常采用稀鹽酸與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硫酸鈣和水,硫酸鈣為微溶物,覆蓋在塊狀大理石表面不利于反應進行,A錯誤;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B正確;
C、蠟燭自下而上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先在底部聚集而后向上聚集,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C正確;
D、蠟燭熄滅,證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D正確;
故選:A。
(2019 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先熄滅,故A錯誤;
B.如果不將玻璃片拿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壓強差,不會流下進入燒杯內,蠟燭不會熄滅,故B錯誤;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覆蓋在蠟燭表面,隔絕了空氣,故C錯誤;
D.由題干所給裝置可知,二氧化碳從高處流到燒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D正確。
故選:D。
(2022 紹興)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以下是實驗室制取、收集、測量氣體體積的常用裝置。
(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可以選擇  B (填字母)。
(2)檢查裝置B氣密性的方法是:先關閉止水夾,然后  向長頸漏斗中加入適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時間后,高度差不變,則氣密性良好 。
(3)若用裝置C測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體積,測得的體積比理論值小,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具有  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 的性質。
【解答】解:(1)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不需要加熱,所以選用裝置B;
(2)檢驗裝置B的氣密性的方法是:先關閉止水夾,然后向長頸漏斗中加入適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時間后,高度差不變,則氣密性良好;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因此若用裝置C測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體積,測得的體積比理論值小。
故答案為:
(1)B;
(2)向長頸漏斗中加入適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時間后,高度差不變,則氣密性良好;
(3)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
(2022 舟山)在學習二氧化碳性質時,小舟進行如下探究:
【制取氣體】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作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收集時要得到平穩的氣流,應選擇圖甲中的  C (填字母)作為發生裝置。
【探究性質】用圖乙裝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后,小舟還想用該裝置來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的性質。若他將氧氣倒入裝有兩支帶火星的蠟燭的燒杯中(如圖丙),預期觀察到的現象是  蠟燭自下而上復燃 。
【解答】(1)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作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屬于固液常溫型制備氣體,要得到平穩的氣流,應控制液體的滴加速率,應選擇圖甲中的C,能通過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體的速率,從而控制反應的速率;故答案為C;
(2)氧氣具有助燃性,將氧氣倒入裝有兩支帶火星的蠟燭的燒杯中,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且能支持燃燒,因此能觀察到蠟燭自下而上復燃,故答案為蠟燭自下而上復燃。
(2022 舟山)我國政府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關重要。研究發現,除了陸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圖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種方式。
(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冬 季。
(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 。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多少億噸碳元素? 0.456億噸 
【解答】(1)根據“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冬季溫度最低,可知,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
(2)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故答案為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
(3)根據碳酸鈣的化學式CaCO3可知,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0%=12%,所以碳元素的質量m=4億噸×95%×12%=0.456億噸;答:該地貝殼堤固定了0.456億噸碳元素。
故答案為:
(1)冬
(2)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
(3)0.456億噸
(2021 金華)大棚種植農作物過程中,在作物生長旺盛期和成熟期,農民會給作物補充二氧化碳來提高產量與質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增產效果比較優異。
【資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會釋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
②吊袋內CO2釋放量會隨著光照和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溫度過低時CO2氣體釋放量較少;
③使用時,將氣肥懸掛在農作物枝葉上方位置比放在農作物底部位置效果好;
④施用氣肥為不可離農作物太近。
請你用所學知識及以上資料信息,解釋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增產效果比較優異的原因。
【解答】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大棚內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取決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在大棚內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能適當增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增多,從而導致大棚作物的產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農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時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之所以應放在上部,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莖基本不進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大棚內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氣肥”,能適當增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增多,從而導致大棚作物的產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農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時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之所以應放在上部,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莖基本不進行光合作用。
(2021 浙江)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壞。2020年9月22日,我國政府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CO2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實現碳平衡,如圖是碳循環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圖。
(1)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對化石燃料進行綜合利用等 。
(2)要實現我國政府提出的目標,除圖中策略外,還可用化學方法人工捕獲,如將空氣通入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寫出用氫氧化鉀捕獲CO2的化學方程式  2KOH+CO2═K2CO3+H2O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多年未遇的極寒天氣,因此有人質疑:今年天氣這么冷,地球氣溫真的在上升嗎?對于這樣的質疑,你是否認同?并說明理由  不認同,是因為今年天氣很冷,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從總體上說,近年來大氣溫度持續螺旋式上升 。
【解答】解:(1)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對化石燃料進行綜合利用等。
故填: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對化石燃料進行綜合利用等。
(2)氫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KOH+CO2═K2CO3+H2O。
故填:2KOH+CO2═K2CO3+H2O。
(3)不認同,是因為今年天氣很冷,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從總體上說,近年來大氣溫度持續螺旋式上升。
故填:不認同,是因為今年天氣很冷,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從總體上說,近年來大氣溫度持續螺旋式上升。
【習題鞏固】
一.選擇題(共4小題)
1.(2022 慈溪市校級模擬)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通入CO2,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如果繼續通入CO2,渾濁的液體又會變成澄清,此時發生的反應是:CO2+H2O+CaCO3=Ca(CHO3)2。然后,向變澄清的溶液中滴加質量分數為10%的HCl溶液,會發生反應:Ca(HCO3)2+2HCl=2CO2↑+2H2O+CaCl2。整個過程呈上沉淀或氣體的質量m1與加入物質質量m2關系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中所含溶質的質量為7.4g
B.反應至A點,反應所需要的CO2質量為8.8g
C.反應至B點,溶液的溶質為CaCl2和Ca(HCO3)2
D.反應停止,需要稀HCl溶液質量總共73g
【解答】解:A、根據最多可生成沉淀為10g,設澄清石灰水中所含溶質的質量為x。
Ca(OH)2+CO2═CaCO3↓+H2O
74 100
x 10g
x=7.4g,故正確;
B、根據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可得關系式CaCO3~~2CO2,
設反應至A點,反應所需要的CO2質量為y。
CaCO3~~2CO2
100 88
10g y
y=8.8g,故正確;
C、反應至B點時,碳酸鈣部分與二氧化碳、水反應,溶液的溶質為Ca(HCO3)2,故錯誤;
D、根據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2HCl=2CO2↑+2H2O+CaCl2可得關系式CaCO3~~2HCl,
設反應停止,需要稀HCl溶液質量總共為z。
CaCO3~~2HCl
100 73
10g z×10%
z=73g,故正確。
故選:C。
2.(2022 杭州二模)下面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其中錯誤的是(  )
A.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
B.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
C.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上而下熄滅
D.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現溶液變渾濁
【解答】解:A.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故A正確;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故B正確;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故C錯誤;
D.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所以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現溶液變渾濁,故D正確。
故選:C。
3.(2022 杭州模擬)控制溫室效應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嗅碳”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繪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環地理的分布圖。下面關于二氧化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徑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D.固態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升華時可吸收大量熱,因而用作制冷劑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從而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選項正確。
B、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所以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選項正確。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徑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不是呼吸作用,故選項錯誤。
D、固態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干冰升華時可吸收大量熱,因而用作制冷劑,故選項正確。
故選:C。
4.(2021 蕭山區一模)小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定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他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后,測得C裝置中二氧化碳的體積,換算成質量后,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從而測出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對該實驗方案評價合理的是(  )
A.稀鹽酸換成稀硫酸也可以完成本實驗
B.A裝置中殘留的二氧化碳對實驗結果沒影響
C.裝置C在開始收集氣體前必須裝滿液體
D.油層的作用是防止裝置C中的水分蒸發
【解答】解:A、硫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鈣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的繼續進行來判斷,所以稀鹽酸不能換成稀硫酸,故A錯誤;
B、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多少二氧化碳,就會排出多少氣體,所以A裝置中殘留的二氧化碳對實驗結果不會產生影響,故B正確;
C、排出水的體積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所以裝置C在開始收集氣體前可以不裝滿液體,故C錯誤;
D、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會生成碳酸,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油層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和水反應,二氧化碳溶于水,故D錯誤。
故選:B。
二.填空題(共3小題)
5.(2022 溫州模擬)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的微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則a處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溶液變紅色 ;b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移開擋板后發現低處蠟燭先熄滅,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質為 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
【解答】解: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a處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溶液變紅色;
b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移開擋板后發現低處蠟燭先熄滅,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故填:溶液變紅色;Ca(OH)2+CO2═CaCO3↓+H2O;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6.(2022 錢塘區二模)小樂用CO2傳感器研究等量H2O和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測定結果如圖乙所示。
回答問題:
(1)①中CO2的濃度下降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寫出2點)。
(2)②中NaOH溶液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解答】解:(1)①中CO2的濃度下降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故答案為: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2)②中NaOH與CO2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為:2NaOH+CO2═Na2CO3+H2O。
7.(2021 蕭山區模擬)如圖所示是碳循環的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實現③的轉化需要微生物的  分解 作用來完成。
(2)⑤所表示的碳元素主要是以  有機物 (選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間流動。
(3)圖中所有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不能稱作一個生態系統,是因為還缺少  非生物成分 。
(4)目前倡導的“低碳生活”措施為了減緩主要由  ④ (填圖中數字) 產生的溫室效應。
【解答】解:(1)細菌和真菌會分解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機物來生成無機物,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即實現③的轉化需要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來完成。
(2)圖中的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⑤所表示的碳元素主要是以有機物形式在生物之間流動。
(3)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圖中所有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不能稱作一個生態系統,是因為還缺少非生物成分。
(4)我國政府倡導“低碳”生活,積極開發使用環保新能源,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避免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劇。
故答案為:
(1)分解。
(2)有機物。
(3)非生物成分。
(4)④。
三.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
8.(2022 常山縣模擬)小科用圖甲所示方法驗證二氧化碳氣體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這些性質。小科利用如圖甲裝置多次實驗發現結果與預期現象不符,和同學交流后認為可能是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存在問題,為此對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乙)。
(1)小科對甲圖實驗的預期現象是  蠟燭自低到高依次熄滅 。
(2)你認為小科改進后的實驗裝置是否可行,并說明理由  不可行,只能證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無法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 。
(3)為了確保實驗達到預期現象并能驗證二氧化碳的上述性質,請你提出一條建議  傾倒二氧化碳時,應該緩慢倒入,且讓二氧化碳沿著燒杯壁流下 。
【解答】解:(1)二氧化碳氣體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因此小科對甲圖實驗的預期現象是蠟燭自低到高依次熄滅,故答案為:蠟燭自低到高依次熄滅;
(2)小科改進后的實驗裝置不可行,因為只能證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無法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故答案為:不可行,只能證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無法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
(3)為了確保實驗達到預期現象并能驗證二氧化碳的上述性質,傾倒二氧化碳時,應該緩慢倒入,且讓二氧化碳沿著燒杯壁流下。故答案為:傾倒二氧化碳時,應該緩慢倒入,且讓二氧化碳沿著燒杯壁流下。
9.(2022 金華模擬)拓展性學習小組同學在制取CO2實驗時進行了以下拓展探究:
Ⅰ.把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產生的大量氣體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未見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現象,說明制得的CO2中含有較多的雜質氣體。
Ⅱ.往裝有mg石灰石的錐形瓶中加入稀硫酸,發現開始時雖有氣泡產生,但立即停止產生氣泡。
Ⅲ.往裝有mg石灰石粉末的錐形瓶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發現持續產生氣泡,直至反應結束。
根據以上探究回答下列問題:
(1)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Ⅰ中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的原因  2HCl+Ca(OH)2=CaCl2+2H2O 。
(2)實驗Ⅱ與Ⅰ的變量是: 酸的種類 。
同學們查閱資料后得知:硫酸鈣在水中微溶,但能溶于銨鹽溶液,所以稀硫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會阻礙反應的進一步進行,為了進一步探究石灰石與稀硫酸的反應,創新設計了如圖裝置,成功制取了大量的CO2。
(3)原理分析:當稀硫酸和石灰石反應,在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銨溶液并對溶液進行加熱,其目的都是
 增強硫酸鈣的溶解能力 。
(4)創新實驗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按如圖所示的方法,你認為相比于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該實驗的優點是  收集的二氧化碳比較純凈 。
【解答】解:(1)鹽酸有揮發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HCl+Ca(OH)2=CaCl2+2H2O;
(2)實驗Ⅱ中是石灰石與硫酸反應,Ⅰ是石灰石與鹽酸,故實驗Ⅱ與Ⅰ的變量是酸的種類;
(3)在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銨和對溶液加熱,目的都是增大硫酸鈣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4)鹽酸具有揮發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收集氣體不純,該實驗的優點是收集的二氧化碳比較純凈。
故答案為:
(1)2HCl+Ca(OH)2=CaCl2+2H2O;
(2)酸的種類;
(3)增強硫酸鈣的溶解能力;
(4)收集的二氧化碳比較純凈。
10.(2022 溫州模擬)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查閱資料得知,宇宙飛船中可用過氧化鈉(Na2O2)作為氧氣再生劑。該小組同學以大理石和鹽酸反應生成的CO2來與Na2O2反應制取O2,設計了如圖實驗,同時也查閱了相關資料:
Ⅰ、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發生反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Ⅱ、堿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
(1)為了證明Na2O2與CO2反應產生了O2,請在a處增加一個實驗操作: 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
(2)實驗裝置C中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  檢驗濃硫酸是否將水蒸氣吸收完全 。
(3)實驗過程中,D裝置中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已知:U型管未破損),請分析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  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溶液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
【解答】解:(1)為了證明Na2O2與CO2反應產生了O2,在a處增加一個實驗操作是: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2)實驗裝置C中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檢驗濃硫酸是否將水蒸氣吸收完全;
(3)實驗過程中,D裝置中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分析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溶液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故答案為:(1)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2)檢驗濃硫酸是否將水蒸氣吸收完全;
(3)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溶液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四.解答題(共4小題)
11.(2022 拱墅區二模)2022年北京冬奧會兌現了“綠色辦奧”承諾,成為迄今為止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科技與創新在這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新技術: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采用CO2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實現CO2循環利用和碳排放幾乎為零。其技術原理簡化為圖甲所示,其中壓縮機壓縮CO2氣體示意如圖乙所示。CO2氣體經壓縮機時,壓縮機對其做功,CO2氣體的內能  增加 ;經冷凝器后變成液態CO2,此過程為  液化,放出熱量 (填寫物態變化名稱和吸放熱情況);經膨脹閥和蒸發器后再次  氣化 變成CO2氣體,CO2分子間的間隙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新材料:利用農作物秸稈經過原料檢測、聚乳酸生產加工,制成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餐盒,供北京冬奧會選手使用。這些餐盒可還田變為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環境污染,“餐盒變肥料”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農田生態系統里的  微生物 (填寫生態系統的成分)。
(3)新創意:開幕式上,奧運主火炬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實現了一次點火創新。已知奧運火炬的燃料是氫氣,從“綠色辦奧”角度分析,氫氣做燃料的優點: 生成物是水,產物無污染或熱值高或原料廣 。(寫出1條)
【解答】解:(1)CO2氣體經壓縮機時,壓縮機對其做功,CO2氣體的內能加;經冷凝器后變成液態CO2,此過程為液化,放出熱量;經膨脹閥和蒸發器后再次氣化變成CO2氣體,吸收熱量,達到制冷效果;從微觀角度看,發生改變的是分子間隔變大;
(2)“餐盒變肥料”是將有機物變為無機物為植物生長所用,這體現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氫氣作為燃料的優點是生成物是水,產物無污染;熱值高;原料廣。
故答案為:(1)增加;液化,放出熱量;氣化;變大;
(2)微生物;
(3)生成物是水,產物無污染或熱值高或原料廣。
12.(2022 南潯區一模)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加快邊遠地區的脫貧。某物流公司為幫助邊遠地區的農民將養殖的雞蛋運輸出去,采用以下方法對雞蛋進行保鮮和防破損處理:
方法一:石灰水保鮮:雞蛋外殼雖較硬,但仍有空隙。首先將新鮮雞蛋放人澄清石灰水中浸泡幾分鐘,取出后晾干。
方法二:海綿墊包裝:將晾干后的雞蛋放置在凹形的海綿墊的雞蛋托上各雞蛋間彼此不接觸。
方法三:低溫冷藏法:在泡沫箱底部放入幾塊冰袋,再將裝有雞蛋的雞蛋托放在冰袋上方,密封保存。
請運用科學知識,解釋上述方法對雞蛋保鮮與防破損的原理。
【解答】雞蛋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雞蛋表面附著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從而堵塞了蛋殼的空隙,阻止了空氣中氧氣進入,減弱了雞蛋的呼吸作用,減小有機物的分解泡沫箱內的冰會融化,融化吸熱,具有降溫的作用,溫度越低,雞蛋的呼吸作用越弱,進一步減小了有機物的分解海綿墊的雞蛋托,增大了接觸面積,減小了壓強,減少了雞蛋的破損。
故答案是:
雞蛋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雞蛋表面附著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從而堵塞了蛋殼的空隙,阻止了空氣中氧氣進入,減弱了雞蛋的呼吸作用,減小有機物的分解泡沫箱內的冰會融化,融化吸熱,具有降溫的作用,溫度越低,雞蛋的呼吸作用越弱,進一步減小了有機物的分解海綿墊的雞蛋托,增大了接觸面積,減小了壓強,減少了雞蛋的破損。
13.(2022 上城區一模)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圖是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分析回答:
(1)碳元素在大氣中主要以  B 的形式存在。
A.單質
B.化合物
(2)途徑5中化石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是由燃料中  化學 能轉化而來的。燃燒產生的大量氣體,使  溫室 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3)植樹造林是“碳中和”的有效途徑之一,主要是通過圖中乙的  光合作用 (填生理過程的名稱)來實現的。
(4)請你提出一條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用新能代替化石燃料(或多植樹造林) (合理即可)。
【解答】解:(1)碳元素在大氣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
(2)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同時會生成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3)圖中乙的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生成二氧化碳,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所以“碳中和”可通過圖中乙的光合作用來實現。
(4)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措施有用新能代替化石燃料,或多植樹造林。
故答案為:(1)B;
(2)化學;溫室;
(3)光合作用;
(4)用新能代替化石燃料(或多植樹造林)。
14.(2021 嵊州市模擬)近年來“全球變暖”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人說,地球的溫度就像一輛失控狂飆的汽車,如果不設法讓它降下來,就會有災難性的后果。
(1)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度排放所造成的。從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情況如右圖所示。分析圖中數據可以得出的觀點有  AB 。
A.目前二氧化碳濃度低于歷史大部分時候
B.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上升不成正比
C.二氧化碳是造成氣溫上升的唯一原因
D.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必定造成災難性后果
(2)人們或許會問:這些碳來自何方?
①如果以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為對象來考量碳循環,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將一部分碳釋放到大氣圈中,伴隨著動植物的死亡,體內的碳一部分被  微生物 (填某類生物)分解,返回大氣圈。
②把地球及其大氣層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碳元素的總質量  不變或守恒 。
(3)標準狀況下,地球表面的大氣體積約為4.4×1018米3。若人類通過一段時間的低碳生活方式,地球表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了0.5PPM(1PPM=1克/米3),則地球表面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質量約減少多少千克?這些二氧化碳全部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可以合成有機物(以C6H12O6計)的質量為多少?
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6CO2+6H2OC6H12O6+6O2
(4)不論科學研究最終會得出什么結論,低碳生活代表著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從低碳生活的角度,我們應該多吃  植物 類食物。(選填“動物”或“植物”)
【解答】(1)從題干中圖示信息分析可知,A.目前二氧化碳濃度低于歷史大部分時候;B.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上升不成正比;C.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D.人類排放二氧化碳未必必給人類造成災難性后果;結合以上分析可知,只有AB觀點正確;
(2)①如果以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為對象來考量碳循環,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將一部分碳釋放到大氣圈中,伴隨著動植物的死亡,遺體被細菌、真菌(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大氣圈。
②結合①分析可知,若把地球及其大氣層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碳元素的總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3)地球表面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質量約減少m=4.4×1018m3×0.5g/m3=2.2×1015 kg;設生成有機物的質量為x,光合作用的方程式為:6CO2+6H2OC6H12O6+6O2,根據二氧化碳與葡糖糖之間的關系6CO2~C6H12O6列式如下:6×44:180=2.2×1015 kg:x,解得x=1.5×1015 kg;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消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低碳代表著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從低碳生活的角度,我們應該多吃植物類食物。
故答案是:
(1)AB;
(2)①微生物(細菌或真菌);
②不變或守恒;
(3)2.2×1015 kg;1.5×1015 kg;
(4)植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县| 湖北省| 阳西县| 塔城市| 潼关县| 高州市| 梨树县| 城固县| 天气| 三门县| 德阳市| 水富县| 澄江县| 大姚县| 沽源县| 永定县| 永福县| 鄂伦春自治旗| 自贡市| 大洼县| 平陆县| 冷水江市| 大关县| 嵊州市| 英山县| 襄垣县| 清远市| 比如县| 阳朔县| 兰西县| 元阳县| 阳城县| 双江| 漾濞| 四平市| 襄汾县| 抚州市| 奉新县| 崇左市| 囊谦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