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38 人類生存的地球【知識點回顧】一、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考點1 描述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1.從地表到地心依次可分為____________三層。2.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二、地殼運動考點2 知道地殼是變動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1.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____________。2.火山是地球內部灼熱的巖漿沿地殼薄弱處噴出地表的現象。3.地震是地殼巖石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發生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而引起的震動現象。考點3 關注人類如何提高防震抗災能力地震的預防要做到早預報、早預防,合理逃生。遇震時一定要鎮靜,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邊),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或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或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三、板塊學說考點4 知道板塊學說,描述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1.大陸漂移說:1915年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依據____________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提出。2.海底擴張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3.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____________板塊、印度洋板塊、____________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____________上,不斷地發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板塊的____________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____________。5.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張裂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裂谷;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四、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考點5 知道流水、風、冰川等是影響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影響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考點6 知道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的特點外力作用的影響具有____________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五、水體的分類考點7 知道水體的分類1.水體分類示意圖2.按水中無機鹽的濃度,水體可分為咸水(約占97.47%)和淡水(約占2.53%);按水的狀態,水體可分為固態水、液態水和氣態水;按水的分布情況,水體可分____________三類。六、水循環考點8 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環的主要環節1.分布在地球各處的水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環節和過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著持續不斷地循環。2.水循環的意義: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不斷地得到____________。七、水資源考點9 知道我國水資源的分布1.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空間分布上,東多西________,南多北________。3.時間分配上,夏季豐富,冬季欠缺,年際變化________。考點10 關注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1.全球有60%的地區水資源缺乏,供水困難。2.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旦超過自然環境的極限,就會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考點11 列舉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充分利用當地的水資源,節約用水,避免浪費和污染。2.改變水循環路徑,進行跨流域調水,解決某些地區的缺水問題。3.做好雨季的蓄水工作。4.積極開發新技術,使得一些難以利用的水資源為人類所用,如海水淡化等。考點1 1.地殼、地幔、地核考點2 1.火山和地震 3.地球內力 斷裂 錯位考點4 1.大西洋 3.亞歐 非洲 軟流層 碰撞 張裂 4.碰撞和張裂 地球內部或地球本身考點5 流水、風、冰川考點6 廣泛性和持續性考點7 2.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考點8 1.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或地下徑流 2.更新和補充考點9 2.少 少 3.大【例題精析】(2022 金華)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與泥石流是兩種常見的自然災害,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B.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C.泥石流發生時,可以選擇在泥石流中橫渡逃生D.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解答】解: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故A敘述正確;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故B敘述正確;泥石流發生時,不能在泥石流中橫渡,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故C敘述錯誤;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故D敘述正確。故選:C。(2022 麗水)我市地處山區,泥石流多發。下列措施有助于減少泥石流發生的是( )A.破壞地表 B.植樹造林 C.亂堆礦渣 D.毀林開荒【解答】解:為了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減輕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可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有植樹造林,保持生態平衡,建設護坡工程等。故選:B。(2022 紹興)地球板塊之間在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圖實驗模擬板塊碰撞形成海洋B.如圖實驗模擬板塊張裂形成山脈C.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D.在流水和風的作用下板塊之間發生了碰撞和張裂【解答】解:海洋是板塊張裂形成的,A錯誤。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B錯誤。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C正確。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和張裂與流水和風的作用無關,D錯誤。故選:C。(2022 寧波)2022年5月9日14時23分,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6.2級地震。下列有關此次地震的描述正確的是(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B.發生地震的海域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上C.發生地震的海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此次地震沒有釋放能量,不會引起地形的變化【解答】解: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A正確。發生地震的海域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B錯誤。發生地震的海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錯誤。地震釋放能量,會引起地形的變化,D錯誤。故選:A。(2022 金華)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目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B.地球由內而外分為地幔、地核、地殼三層C.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D.地球大氣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對流層【解答】解:地球的形狀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A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地球內部由內而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B說法錯誤,符合題意。地球是一顆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橢球體,C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地球大氣層的對流層位于最底部,人類生活其中,對流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2020 溫州)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水通過水循環不斷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水循環的環節只有蒸發、凝結和降水B.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C.地表徑流水量一定與植物蒸騰量相等D.人類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資源是海洋水【解答】解: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等;海洋水是地球上最龐大的水體,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地表徑流水量與植物蒸騰量不相等;人類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即河流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故選:B。(2022 溫州)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態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1)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火山噴發 。(2)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 ② 。(填序號)【解答】解:(1)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為地震、火山噴發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冰川刨蝕作用、流水沖涮、風力侵蝕作用等。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②流水作用。故答案為:火山噴發;②。(2020 浙江)水的循環示意圖中,序號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如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序號②表示水循環中的 水汽輸送 環節;(2)下列三個地區,水循環最活躍的是 C (填字母)。A.冰川廣布的南極大陸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區C.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解答】解:(1)讀圖可知,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①蒸發、②水汽輸送、③降水、④地表徑流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環節,構成的水循環途徑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2)選項中的三個地區,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水循環最活躍,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區和冰川廣布的南極大陸干旱少雨,水循環不活躍。故答案為:(1)水汽輸送;(2)C。【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4小題)1.溫瑞平原是由甌江和飛云江沖積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風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解答】解:讀題干可如,溫瑞平原是由甌江和飛云江沖積形成的河口平原與海積形成的濱海平原,因此,形成該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作用,B對。故選:B。2.火山和地震大多發生在( )A.陸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C.基本上都在海中 D.地殼活動活躍的地帶【解答】解:地球上是由六大板塊構成,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而在板塊內部則比較穩定,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球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故選項D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3.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如圖中波浪巖的成因是( )A.風力侵蝕 B.流水沉積 C.冰川侵蝕 D.海浪侵蝕【解答】解:A、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風力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根據題意分析此景觀在沙漠中,氣候干燥,所以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故正確;B、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根據題意分析此景觀在沙漠中,氣候干燥,所以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故不符合題意;C、冰川侵蝕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根據題意分析此景觀在沙漠中,氣候干燥,所以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故不符合題意;D、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海浪作用一般在石質海岸分布明顯)。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根據題意分析此景觀在沙漠中,氣候干燥,沒有海浪作用,故不符合題意。故選:A。4.202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四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面對地震與泥石流,下列避險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地震發生時,如果來不及下樓應躲到堅固的桌子底下B.地震發生時,如果你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C.發生泥石流時,應馬上躲進室內或爬到樹上D.發生泥石流時,不要順溝方向逃生應往兩邊山坡上逃生【解答】解:發生地震時,如果來不及下樓應躲到堅固的桌子底下,故A敘述正確。地震發生時,如果你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故B敘述正確;發生泥石流時,不能躲進室內或爬到樹上,故C敘述錯誤;發生泥石流時,不要順溝方向逃生應往兩邊山坡上逃生,泥石流發生時,逃向與泥石流流動方向垂直的山坡,故D敘述正確。故選:C。5.關于人類對地球表而板塊的研究歷程,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①舌羊齒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可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②“海底擴張學說”從解決動力來源方面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③“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七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大多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答】解:舌羊齒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發現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證據,故①正確;“海底擴張學說”從解決動力來源方面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故②正確;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故③錯誤;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大多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故④正確。故選:C。6.2022年1月15日(農歷十二月十三),湯加王國境內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猛烈爆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湯加多火山是因為它處于板塊的內部B.火山爆發是外力作用導致的C.火山爆發當天月相是下弦月D.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軟流層【解答】解:湯加多火山是因為它處于板塊的交界處;火山爆發是內力作用導致的;火山爆發當天月相接近滿月;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軟流層。故選:D。7.下列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①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②板塊的交界處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海溝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⑤地球的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⑥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⑥【解答】解:①全球巖石圈而不是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不符合題意。②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故正確。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溝是大洋板塊擠壓俯沖到大陸板塊下部形成的,不符合題意。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故正確。⑤地球的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不符合題意。⑥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不符合題意。故選:B。8.地殼變動是地球內力引起的。下列各現象中不能反映地殼變動信息的是( )A.斷層 B.褶皺C.火山 D.風蝕蘑菇【解答】解: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地壘、地塹)是最常見的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形成的,AB不符合題意。火山是巖漿活動的結果,也與地殼運動有關,C不符合題意。風蝕蘑菇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屬于外力作用,與地殼運動無關,D符合題意。故選:D。9.2021年4月2日在廣東東源縣發生了3.7級的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震是太陽活動強烈的表現B.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C.地震是由于環境破壞引起的D.地震是礦產過度開發引起的【解答】解: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地震多分布在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震不是太陽活動強烈的表現,不是由于環境破壞引起的,不是礦產過度開發引起的。故選:B。10.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地震是一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大部分能被我們感知B.地震和火山的發生頻繁區域有一定規律,大多是板塊與板塊交界處C.我國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臺灣省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D.地震發生時,住在商樓的人不能乘坐電梯,可以躲在墻角處【解答】解:地震是一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大部分不能被我們感知;地震和火山的發生頻繁區域有一定規律,大多是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我國臺灣省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震發生很頻繁;地震發生時,盡量選擇空曠的地方躲避,住在商樓的人不能乘坐電梯,可以躲在墻角處。故選:A。11.如圖是對雨水的一種處理方式,通過房屋的落水管、溝渠等將雨水引入周邊河流,減少下滲。該處理方式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能增加水循環的( )A.降水 B.地表徑流 C.地下徑流 D.水汽輸送【解答】解:結合材料可知,雨水處理方式是將雨水通過房屋的落水管、溝渠等將雨水引入周邊河流,減少下滲,因此,該處理方式能增加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B正確,C錯誤。這種雨水處理方式對降水、水汽輸送影響小,AD錯誤。故選:B。12.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水通過水循環不斷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水循環的環節只有蒸發、降水和徑流B.水蒸發過程中水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C.通過水循環海洋水可以轉化為陸地水D.地表徑流水量一定與地表蒸發量相等【解答】解: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等,故A錯。水蒸發過程中水的物理性質發生改變,化學性質沒有改變,故B錯。地表徑流水量與植物蒸騰量不相等,故D錯。海洋水是地球上最龐大的水體,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故C對。故選:C。13.近年來海洋的污染日趨嚴重,保護海洋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經河流排入大海時會導致海洋污染,下列水循環環節中,與污染物進入海洋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下滲 C.徑流 D.蒸發【解答】解:海陸間水循環由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和地表徑流完成,降水和蒸發主要發生在大氣的對流層,蒸發易把某些污染物通過水循環帶入到大氣,從而造成大氣污染。綜上所述,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14.降水損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滲透的水量。如圖所示為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隨時間變化圖。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不同的水循環環節是( )A.地表徑流 B.下滲 C.地下徑流 D.蒸發【解答】解:由圖可知,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為草地>泥土地>瀝青路面>普通混凝土磚,四種地表最大的區別是水的滲透情況不同,因此造成地表降水損失量是下滲過程。故B符合題意。故選:B。專題38 人類生存的地球【知識點回顧】一、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考點1 描述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1.從地表到地心依次可分為____________三層。2.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二、地殼運動考點2 知道地殼是變動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1.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____________。2.火山是地球內部灼熱的巖漿沿地殼薄弱處噴出地表的現象。3.地震是地殼巖石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發生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而引起的震動現象。考點3 關注人類如何提高防震抗災能力地震的預防要做到早預報、早預防,合理逃生。遇震時一定要鎮靜,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邊),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或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或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三、板塊學說考點4 知道板塊學說,描述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1.大陸漂移說:1915年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依據____________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提出。2.海底擴張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3.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____________板塊、印度洋板塊、____________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____________上,不斷地發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板塊的____________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____________。5.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張裂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裂谷;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四、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考點5 知道流水、風、冰川等是影響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影響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考點6 知道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的特點外力作用的影響具有____________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五、水體的分類考點7 知道水體的分類1.水體分類示意圖2.按水中無機鹽的濃度,水體可分為咸水(約占97.47%)和淡水(約占2.53%);按水的狀態,水體可分為固態水、液態水和氣態水;按水的分布情況,水體可分____________三類。六、水循環考點8 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環的主要環節1.分布在地球各處的水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環節和過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著持續不斷地循環。2.水循環的意義: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不斷地得到____________。七、水資源考點9 知道我國水資源的分布1.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空間分布上,東多西________,南多北________。3.時間分配上,夏季豐富,冬季欠缺,年際變化________。考點10 關注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1.全球有60%的地區水資源缺乏,供水困難。2.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旦超過自然環境的極限,就會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考點11 列舉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充分利用當地的水資源,節約用水,避免浪費和污染。2.改變水循環路徑,進行跨流域調水,解決某些地區的缺水問題。3.做好雨季的蓄水工作。4.積極開發新技術,使得一些難以利用的水資源為人類所用,如海水淡化等。【例題精析】(2022 金華)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與泥石流是兩種常見的自然災害,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引起的B.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C.泥石流發生時,可以選擇在泥石流中橫渡逃生D.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2022 麗水)我市地處山區,泥石流多發。下列措施有助于減少泥石流發生的是( )A.破壞地表 B.植樹造林 C.亂堆礦渣 D.毀林開荒(2022 紹興)地球板塊之間在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圖實驗模擬板塊碰撞形成海洋B.如圖實驗模擬板塊張裂形成山脈C.地震、火山的發生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關系密切D.在流水和風的作用下板塊之間發生了碰撞和張裂(2022 寧波)2022年5月9日14時23分,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6.2級地震。下列有關此次地震的描述正確的是(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B.發生地震的海域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上C.發生地震的海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此次地震沒有釋放能量,不會引起地形的變化(2022 金華)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目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下列關于地球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B.地球由內而外分為地幔、地核、地殼三層C.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D.地球大氣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對流層(2020 溫州)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水通過水循環不斷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水循環的環節只有蒸發、凝結和降水B.海洋水可以通過水循環轉化為湖泊水C.地表徑流水量一定與植物蒸騰量相等D.人類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資源是海洋水(2022 溫州)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態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1)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2)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 。(填序號)(2020 浙江)水的循環示意圖中,序號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如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序號②表示水循環中的 環節;(2)下列三個地區,水循環最活躍的是 (填字母)。A.冰川廣布的南極大陸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區C.森林覆蓋良好的水庫區【習題鞏固】一.選擇題(共14小題)1.溫瑞平原是由甌江和飛云江沖積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風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2.火山和地震大多發生在( )A.陸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C.基本上都在海中 D.地殼活動活躍的地帶3.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波浪巖聳立在西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光禿、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如圖中波浪巖的成因是( )A.風力侵蝕 B.流水沉積 C.冰川侵蝕 D.海浪侵蝕4.202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四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面對地震與泥石流,下列避險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地震發生時,如果來不及下樓應躲到堅固的桌子底下B.地震發生時,如果你在底樓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C.發生泥石流時,應馬上躲進室內或爬到樹上D.發生泥石流時,不要順溝方向逃生應往兩邊山坡上逃生5.關于人類對地球表而板塊的研究歷程,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①舌羊齒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可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②“海底擴張學說”從解決動力來源方面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③“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七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大多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2022年1月15日(農歷十二月十三),湯加王國境內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猛烈爆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湯加多火山是因為它處于板塊的內部B.火山爆發是外力作用導致的C.火山爆發當天月相是下弦月D.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軟流層7.下列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①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②板塊的交界處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海溝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⑤地球的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⑥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⑥8.地殼變動是地球內力引起的。下列各現象中不能反映地殼變動信息的是( )A.斷層 B.褶皺C.火山 D.風蝕蘑菇9.2021年4月2日在廣東東源縣發生了3.7級的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震是太陽活動強烈的表現B.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C.地震是由于環境破壞引起的D.地震是礦產過度開發引起的10.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地震是一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大部分能被我們感知B.地震和火山的發生頻繁區域有一定規律,大多是板塊與板塊交界處C.我國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臺灣省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D.地震發生時,住在商樓的人不能乘坐電梯,可以躲在墻角處11.如圖是對雨水的一種處理方式,通過房屋的落水管、溝渠等將雨水引入周邊河流,減少下滲。該處理方式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能增加水循環的( )A.降水 B.地表徑流 C.地下徑流 D.水汽輸送12.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水通過水循環不斷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水循環的環節只有蒸發、降水和徑流B.水蒸發過程中水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C.通過水循環海洋水可以轉化為陸地水D.地表徑流水量一定與地表蒸發量相等13.近年來海洋的污染日趨嚴重,保護海洋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經河流排入大海時會導致海洋污染,下列水循環環節中,與污染物進入海洋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下滲 C.徑流 D.蒸發14.降水損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滲透的水量。如圖所示為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隨時間變化圖。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損失量不同的水循環環節是( )A.地表徑流 B.下滲 C.地下徑流 D.蒸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38 人類生存的地球(原卷版).docx 專題38 人類生存的地球(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