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識梳理第一章 人的由來一、人類的起源與發展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四種現代類人猿: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是黑猩猩。3、從猿到人進化的原因環境的變化。4、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是化石。5、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人和猿分界標志——兩足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二、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統1、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器官是睪丸,其功能是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睪:貯存和輸送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2、女性生殖系統: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的場所;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二)生殖過程1、受精:指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內相互融合成一個細胞(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受精的結果是形成了受精卵,新生命就是從受精卵開始的。2、懷孕:從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漸發育成胚泡,并植入子宮內膜的過程叫做懷孕。3、胎兒的發育:在人體胚胎發育初期,其營養物質是來自卵細胞中的卵黃。植入子宮內膜后,其營養物質是通過臍帶和胎盤來自母體。4、分娩:懷孕到第38周(或266天)左右,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產出,這個過程做分娩。分娩就意味著新生兒的誕生(稱為嬰兒)。5、試管嬰兒:用人工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并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后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三、青春期(一)青春期的身體變化1、青春期的發育特點(1)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突增。(2)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器官迅速發育。(3)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4)性器官迅速發育和成熟,并伴隨一些生理現象。第二性征出現原因是卵巢和睪丸分泌的性激素,女性表現為骨盆寬大、乳房增大,聲調較高等;男性表現為胡須生長,喉結突出,聲音變粗,音調變低等。2、青春期的衛生:(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2)月經:女子進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二)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心理發生變化:(1)獨立意識增強;(2)有一定依賴性;(3)性意識開始萌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識梳理第一章 人的由來一、人類的起源與發展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 。2、四種現代類人猿: 。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是 。3、從猿到人進化的原因 。4、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是 。5、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 →制造和使用工具→ → 。人和猿分界標志—— 。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二、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統1、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器官是 ,其功能是 。附睪: ;輸精管: ;前列腺和精囊腺: 。2、女性生殖系統:主要器官是 ,其功能是 。輸卵管: 的場所;子宮: ;陰道: 。(二)生殖過程1、受精:指精子與卵細胞在 內相互融合成一個細胞(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受精的結果是形成了受精卵,新生命就是從 開始的。2、懷孕:從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漸發育成胚泡,并植入 的過程叫做懷孕。3、胎兒的發育:在人體胚胎發育初期,其營養物質是來自卵細胞中的 。植入子宮內膜后,其營養物質是通過 來自母體。4、分娩:懷孕到第 左右,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產出,這個過程做 。分娩就意味著新生兒的誕生(稱為嬰兒)。5、試管嬰兒:用人工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 ,并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后移植到母體 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三、青春期(一)青春期的身體變化1、青春期的發育特點(1)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 。(2)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是 。(3) 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4)性器官迅速發育和成熟,并伴隨一些生理現象。第二性征出現原因是卵巢和睪丸分泌的 ,女性表現為 等;男性表現為 等。2、青春期的衛生:(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2)月經:女子進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二)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心理發生變化:(1)獨立意識增強;(2)有一定依賴性;(3)性意識開始萌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人的由來【2023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期末復習 必背考點整理】(學生版).docx 第一章 人的由來【2023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期末復習 必背考點整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