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大概念升華課大概念升華課3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通過熟練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準確表述DNA作為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征,總結遺傳信息在生物體內的傳遞規律,從而形成結構與功能觀。理解基因和性狀之間的復雜關系,摒棄簡單機械的線性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嘗試對復雜事物進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1.(2021·湖北七市高三聯考)新冠病毒(SARS-COV-2)為單股正鏈(+RNA)病毒,是引起新冠疫情的病原體。下面為該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的示意圖。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過程中都有堿基互補配對B.該病毒的+RNA與其對應-RNA中堿基G+A的個數相同C.催化①②過程的RNA復制酶的化學本質是RNAD.該病毒RNA復制需經歷形成雙鏈RNA的過程D [①②③④⑤過程中都有堿基互補配對,⑥過程不存在堿基互補配對,A錯誤;該病毒的+RNA與其對應-RNA堿基互補配對,該病毒的+RNA與其對應-RNA中堿基G+A的個數不同,B錯誤;催化①②過程的RNA復制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C錯誤;該病毒復制時,以+RNA為模板合成-RNA時,需經歷形成雙鏈RNA的過程,D正確。]2.(不定項)(2021·山東等級考仿真模擬)已知組蛋白乙?;c去乙?;?,分別是由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AT)和去乙?;D移酶(HDAC)催化的,HAT和HDAC 催化的乙?;磻谡婧松锘虻谋磉_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兩種酶通過對核心組蛋白進行可逆修飾來調節核心組蛋白的乙?;剑瑥亩{控轉錄的起始與延伸。一般來說,組蛋白的乙酰化促進轉錄,而去乙?;瘎t抑制轉錄。染色質包括具有轉錄活性的活性染色質和無轉錄活性的非活性染色質,染色質上的組蛋白可以被乙?;?,下圖表示部分乙?;^程。下列相關推測合理的是( )A.活性染色質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而非活性染色質無蛋白質B.HDAC復合物使組蛋白去乙?;殡S著對基因轉錄的抑制C.由圖可知激活因子使組蛋白發生乙?;筛淖內旧|的活性D.細胞中HAT復合物的形成有利于 RNA聚合酶與DNA的結合BCD [活性染色質和非活性染色質都主要由DNA 和蛋白質組成,只是染色質構象不同,導致活性染色質具有轉錄活性,而非活性染色質無轉錄活性的,A 錯誤;由圖示可知,HDAC復合物使組蛋白去乙?;蔀榉腔钚匀旧|,從而無轉錄活性,伴隨著對基因轉錄的抑制,B正確;由圖可知激活因子使組蛋白乙?;谷旧|成為活性染色質,所以可改變染色質的功能,C 正確;在 HAT復合物作用下染色質具有轉錄活性,RNA 聚合酶與DNA 結合便于轉錄,D正確。]3.(不定項)(2021·大連高三模擬)在一個蜂群中,少數幼蟲一直取食蜂王漿而發育成蜂王,而大多數幼蟲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則發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達的一種DNA甲基化轉移酶,能使DNA某些區域添加甲基基團(如下圖所示)。敲除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這與取食蜂王漿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DNA甲基化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突變,從而導致性狀改變B.蜜蜂幼蟲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導致DNMT3基因被甲基化C.蜂王漿可能會使蜂王細胞中DNMT3基因的表達水平下降D.DNA甲基化可能干擾了RNA聚合酶對DNA相關區域的作用AB [DNA甲基化并沒有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沒有發生基因突變,A錯誤;根據題意分析可知,DNMT3基因表達產生的DNMT3蛋白能夠使得DNA某些區域添加甲基基團,而并非蜜蜂幼蟲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導致DNMT3基因被甲基化,B錯誤;敲除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這與取食蜂王漿有相同的效果,說明蜂王漿可能會使蜂王細胞中DNMT3基因的表達水平下降,C正確;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擾了RNA聚合酶等對DNA部分區域的識別和結合,使得基因的表達有差異,D正確。]運用細胞減數分裂的模型,從基因和染色體層面闡明性狀遺傳中所表現出來的分離、自由組合等現象的實質,科學解釋新情境下的遺傳現象,如異常分離比問題、致死問題等。1.(2021·泉州高三模擬)小鼠體細胞核DNA含量為2N,細胞中mT蛋白對精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若敲除控制合成mT蛋白的基因,檢測并統計曲細精管中相關細胞DNA含量及細胞數目比率如下表。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細胞類型(DNA含量) 正常鼠的細胞數目比率(%) 敲除鼠的細胞數目比率(%)細胞A(N) 46.4 25.7細胞B(2N) 16.7 40.6細胞C(4N) 25.2 23.8A.細胞A和細胞B的類型分別是精子和精原細胞B.敲除鼠的精子形成過程阻滯在減數分裂ⅡC.相比正常鼠,敲除鼠的初級精母細胞數量顯著下降D.DNA含量由2N到4N的變化過程中發生了基因重組B [分析題文描述和表中信息可知:細胞A的類型是精細胞或精子,細胞B的類型是精原細胞或次級精母細胞,A錯誤;敲除鼠的細胞B的數目比率明顯大于正常鼠的細胞數目比率,說明敲除鼠的精子形成過程阻滯在減數分裂Ⅱ,B正確;細胞C可以表示初級精母細胞,與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級精母細胞數量略有下降,C錯誤;核DNA含量由2N到4N的變化過程中進行DNA復制,在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而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Ⅰ過程中,D錯誤。]2.(不定項)某種霉菌的菌絲顏色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紅色對白色為顯性。如圖表示其生活史,圖中每個子代菌絲體均由單個孢子發育而來,合子分裂產生的孢子是按分裂形成的順序排列的。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子代菌絲體出現1∶1的性狀分離比能直觀驗證分離定律B.若囊中A、a孢子比例不為1∶1,說明是減數分裂過程發生互換C.若囊中第一個孢子基因型為A、第二個為a,說明有絲分裂發生基因突變D.若囊中第一、二個孢子基因型為A、第三、四個為a,最可能是減數分裂中發生互換ACD [由于子代菌絲體是由孢子囊中的孢子發育形成的,孢子囊中的孢子是由減數分裂形成的小孢子母細胞經過有絲分裂形成,因此可以直接通過子代菌絲體出現1∶1的性狀分離比能直觀驗證分離定律,A正確;若發生互換,A、a的數量比是不變的,因此囊中A、a孢子比例不為1∶1,不能說明是減數分裂過程發生交叉互換,而是發生基因突變,B錯誤;孢子囊中第一個孢子、第二個孢子由同一個細胞經過有絲分裂產生,若第一個孢子基因型為A、第二個為a,說明有絲分裂發生基因突變,C正確;如果孢子囊中產生第一、二個孢子的細胞與產生第三、四個孢子的細胞是由一個細胞經過減數分裂Ⅱ形成,正常情況下,四個孢子的基因型相同,若第一、二個孢子基因型為A、第三、四個為a,最可能是減數分裂中發生互換,D正確。]歸納概括三類可遺傳變異的異同點,準確選擇實驗材料,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利用假說—演繹法分析推斷變異類型,從而認識到變異可能讓生物形成新的適應性特征,以及更深刻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獨特性和復雜性。1.(2021·泰安高三模擬)養蠶業中,雄蠶比雌蠶的吐絲量高且蠶絲質量好,但大規模鑒別雌雄是非常困難的。研究發現,家蠶染色體上的基因B能使蠶卵呈黑色,不含基因B的蠶卵呈白色??蒲腥藛T用X射線處理雌蠶甲,最終獲得突變體丁,流程如圖所示,由此可實現多養雄蠶。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甲 乙 丙 丁A.X射線處理,既可能引起基因突變,也可能引起染色體結構變異B.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中的染色體形態,可區分乙、丙個體C.讓突變體丁與基因型為bbZZ的雄蠶雜交,可實現對子代的大規模性別鑒定D.③過程中,丙與基因型為bbZZ的雄蠶雜交,子代中有1/2的個體基因型為bbZWBD [由圖形和分析可知:X射線處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變也可以引起染色體結構變異,A正確;乙與丙的區別在于B基因位置,染色體的形態有所差異,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中染色體形態,可區分乙、丙個體,B正確;將突變體丁(bbZWB)與bbZZ的雄蠶雜交,子代雄性全為蠶卵呈白色,雌性全為蠶卵呈黑色,可實現對子代的大規模性別鑒定,C正確;丙的基因型為bOZWB,與bbZZ的雄蠶雜交,子代為bbZWB的概率1/2×1/2=1/4,D錯誤。]2.(2021·珠海高三模擬)生物學研究中會用到模式生物,它們通常具有生長繁殖周期短、遺傳信息清楚、生命力頑強等特點。果蠅可作為模式生物,1933年、1946年、1995年和2011年,6位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先后4次獲得諾貝爾獎。果蠅的正常翅和缺刻翅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Y染色體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某科研小組用射線照射一對正常翅果蠅產生的受精卵,由這些受精卵發育成的F1個體中出現了一只缺刻翅雌性(只考慮一種類型的變異),將該果蠅與純合正常翅的雄果蠅雜交產生F2。回答下列問題:(1)果蠅作為模式生物,除題干中的特點外,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缺刻翅的出現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當F2中出現缺刻翅時,并不能確定是否發生了顯性突變(基因a突變為基因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證明缺刻翅的出現是發生顯性基因突變的結果,可采取的簡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缺刻翅基因為A。(3)若F2中正常翅∶缺刻翅=2∶1,顯微鏡下觀察到F1中該缺刻翅雌蠅體內有五種形態的染色體,則這種變異屬于__________________,解釋出現以上結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果蠅生長繁殖周期短、生命力頑強、易飼養、產生的后代多、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因此適合作為研究的模式生物。(2)如果是顯性突變,則F1雌果蠅的基因型為XAXa(缺刻翅),與純合正常翅的雄果蠅(XaY)雜交產生的F2中為: XAXa(缺刻翅)∶XaXa(正常翅)∶XAY(缺刻翅)∶XaY(正常翅)=1∶1∶1∶1。如果是隱性突變,則F1雌果蠅的基因型為XaXa(缺刻翅),與純合正常翅的雄果蠅(XAY)雜交產生的F2中為:XAXa(正常翅)∶XaY(缺刻翅)=1∶1。所以無論缺刻翅是顯性基因突變還是隱性基因突變,F2中都會出現缺刻翅,無法根據后代是否出現缺刻翅來判斷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若想證明缺刻翅的出現是發生顯性基因突變的結果,可統計F2中缺刻翅的性別比例。當雌、雄果蠅中均有缺刻翅(或缺刻翅中雌∶雄=1∶1)時,說明發生了顯性突變,出現了缺刻翅基因A。(3)顯微鏡下觀察到F1中該缺刻翅雌蠅體內出現五種形態的染色體,說明控制翅型的基因所在染色體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當正常翅對缺刻翅為顯性,射線照射引起受精卵中X染色體上A基因片段缺失,F1中缺刻翅雌蠅的基因型為XaX0,該雌蠅與正常翅的雄蠅XAY雜交,F2的基因型理論上有:XAXa、XAX0、XaY、X0Y,其中X0Y的胚胎(個體)致死時,F2中會出現正常翅∶缺刻翅=2∶1。[答案] (1)易飼養、產生的后代多、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 (2)無論缺刻翅是顯性基因突變還是隱性基因突變,后代都會出現缺刻翅 統計F2中缺刻翅的性別比例 雌、雄果蠅中均有缺刻翅(或“缺刻翅中雌∶雄=1∶1”) (3)(X)染色體結構變異 正常翅對缺刻翅為顯性,射線照射引起受精卵中X染色體上A基因片段缺失,F1中缺刻翅雌蠅的基因型為XaX0,該雌蠅與正常翅的雄蠅XAY雜交,F2中X0Y的胚胎(個體)致死在科學探究中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及概率的相關知識,并嫻熟運用符號體系表達、內化概念,解釋并預測種群內某一遺傳性狀的分布及變化。1.(不定項)(2021·泰安高三期末)某醫院有個罕見的病例:有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育有一個正常孩子和一個畸形孩子,丈夫和妻子均有2條異常染色體,正常孩子的染色體均正常,而畸形孩子有一條染色體異常。該醫院分析這對夫婦的配子情況及不同的配子組合導致子女的畸形情況,結果如下表所示。不考慮這對夫婦的染色體再變異的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妻子(♀)丈夫() 含1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 含2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 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含1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 畸形 畸形 畸形含2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 畸形 正常 正常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 畸形 正常 正常A.“丈夫”的2條異常染色體可能是1對同源染色體B.“妻子”的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產生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為1/4C.理論上該夫婦再生育一個染色體均正常的孩子的概率為1/9D.理論上“畸形孩子”中只含有1條異常染色體的比例為1/3BD [據題意可知,丈夫和妻子均有2條異常染色體,卻育有一個正常孩子和一個畸形孩子,正常孩子的染色體均正常,故可推出該對夫婦的2條異常染色體一定不是同源染色體,A錯誤;由于配子形成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因此,“妻子”的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產生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為1/2×1/2=1/4,B正確;根據分析,該夫婦產生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均為1/4,理論上,該夫婦再生育一個染色體均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1/4×1/4=1/16,C錯誤;該夫婦產生的配子中含1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為2/4,含2條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為1/4,不含異常染色體的配子的概率為1/4。據表格內容可知,“畸形孩子”的概率=2/4×2/4+2/4×1/4+2/4×1/4+2/4×1/4+2/4×1/4=12/16,其中含有1條異常染色體的“畸形孩子”的比例為2/4×1/4+2/4×1/4=4/16,故“畸形孩子”中只含有1條異常染色體的比例是(4/16)/(12/16)=1/3,D正確。]2.(2021·廈門高三質檢)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蒲腥藛T利用果蠅的紫眼卷翅品系和紅眼直翅品系做了以下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紅眼對紫眼為顯性,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親代卷翅個體是雜合子,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設眼色和翅型的基因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則上圖中F1紅眼卷翅果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雜交實驗中,理論上F2兩種性狀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4)已知果蠅的一種隱性性狀由單基因h控制,但不知基因h位于何種染色體上,請以具有該隱性性狀的果蠅種群為目標,通過調查統計的方法確定h基因的位置,并預測調查結果。(不考慮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調查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預測結果: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h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h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h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解析] (1)親本紅眼與紫眼雜交,子代全為紅眼,說明紅眼是顯性性狀,紫眼是隱性性狀。(2)子一代卷翅果蠅雌雄個體交配,子二代有卷翅和長翅,出現性狀分離,說明卷翅對長翅為顯性;而親代卷翅果蠅測交后代中卷翅∶直翅=1∶1,說明親代卷翅個體是雜合子。(3)眼色和翅型的基因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子一代紅眼果蠅為雜合子,所以子一代紅眼果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子二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紅眼∶白眼=3∶1;由于卷翅純合子不能存活,結合上圖中F1紅眼卷翅果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子二代性狀分離比為卷翅∶直翅=2∶1,可以得到子一代紅眼卷翅果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雜交實驗中,子二代的表型及比例為紅眼卷翅∶紫眼卷翅∶紅眼直翅∶紫眼直翅=6∶2∶3∶1。(4)因為是通過調查來判斷h基因位于哪條染色體上,在性染色體上該隱性性狀會和性別有關,所以應調查統計該種群中隱性性狀雌性、雄性果蠅的個體數量判斷基因的位置。①若h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則具有該隱性性狀的雄性個體數量明顯多于雌性。②若h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則具有該隱性性狀的個體全部為雄性。③若h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具有該隱性性狀的雌雄個體數量大致相當。[答案] (1)親代紫眼果蠅與紅眼果蠅雜交,后代全為紅眼果蠅 (2)F1卷翅果蠅后代表現為性狀分離,卷翅是顯性性狀,親代卷翅果蠅測交后代中卷翅∶直翅=1∶1 (3)紅眼卷翅∶紫眼卷翅∶紅眼直翅∶紫眼直翅=6∶2∶ 3∶1 (4)調查統計該種群中隱性性狀雌性、雄性果蠅的個體數量 具有該隱性性狀的雄性個體的數量明顯多于雌性個體的數量 具有該隱性性狀的個體全部是雄性 具有該隱性性狀的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數量幾乎相等熟練運用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及生物變異的原理等,通過合理選擇育種方案、檢測手段、推理方法等,解釋常規遺傳學技術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應用。1.(不定項)(2021·淄博高三三模)某農作物為嚴格自花受粉的二倍體植物,雜種優勢顯著。為方便雜交制種,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構建了該植物的雄性不育保持系(如右圖)。在雄性不育保持系中,A為雄性可育基因,被敲除后的A基因不再具有A基因功能,記為A KO,無A基因時雄蕊不能發育;R/r基因分別控制種皮的褐色和黃色,D/d基因控制花粉的育性,含D基因的花粉敗育。上述基因在染色體上緊密連鎖,減數分裂時不發生交叉互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雄性不育保持系自交時,可育花粉的基因型有2種B.該雄性不育保持系自交后,子代出現雄性不育保持系的概率為1/2C.該雄性不育保持系所結的種子中,褐色種子與黃色種子的比約為3∶1D.雜交制種時,應將黃色種子與其他品系種子間行種植并完成雜交BD [由題干信息“A為雄性可育基因,被敲除后的A基因不再具有A基因功能,記為A KO(簡計為O)”,所以該植株可以產生兩種配子ARD和Ord。該植株自交時可以產生的花粉基因型有ARD(花粉敗育)和Ord(可育),所以可育的花粉有1種,植株自交時,雌性個體可以產生ARD和Ord的2種配子,比例為1∶1,雄性個體產生ARD(不育)和Ord的配子,所以子代的基因型有ARD/Ord,Ord/Ord(雄蕊不能發育)兩種,比例為1∶1,保持系只有ARD/Ord,概率為1/2,A錯誤,B正確;據B項分析,所結的種子中Rr∶rr=1∶1,所以褐色∶黃色為1∶1,C錯誤;黃色個體的基因型中沒有A基因,故雄蕊不能發育,雜交制種時,應將黃色種子(其個體雄蕊不能發育)與其他品系種子間行種植并完成雜交,省去了去雄的工作,D正確。]2.(不定項)某家族有兩種遺傳病(如圖1):蠶豆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用E、e表示),但女性攜帶者表現正常;β地中海貧血是由于11號染色體上β-基因突變導致血紅蛋白結構異常,基因型與表型的關系如下表所示;β基因片段進行PCR擴增后的產物電泳結果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圖1圖2基因型 表型β-β-或β+β-或β0β- 無異常β+β0 中間型地貧β0β0或β+β+ 重型地貧A.β-基因突變可產生β+基因和β0基因,體現了基因突變的可逆性B.圖1中Ⅱ 8基因型有β+β-XeY或β0β-XeY或β-β-XeYC.若圖1中Ⅱ 9已懷孕,則M個體出現蠶豆病的概率是1/4D.適齡生育可預防M出現β地中海貧血和蠶豆病ACD [β-基因突變可產生β+基因和β0基因,體現了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A錯誤;Ⅱ 8為表型正常的男性,故不攜帶蠶豆病致病基因,即為XeY。由圖2及圖示信息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為β+β-或β0β-,而表型正常的β基因型為β-β-或β+β-或β0β-,即圖1中Ⅱ 8基因型有β+β-XeY或β0β-XeY或β-β-XeY,B正確;僅考慮基因E和e,Ⅱ 9表現正常且Ⅱ 10患蠶豆病,故親本的基因型為XeY和XEXe,因此Ⅱ 9為攜帶者的概率為1/2,Ⅱ 8表現正常,因此Ⅱ 8的基因型為XeY,因此子代患蠶豆病(XEY)的概率為1/2×1/4=1/8,C錯誤;β地中海貧血和蠶豆病由基因控制,來源于親本遺傳,個體含有的遺傳信息和年齡無關,因此適齡生育不會改變兩種病的發病率,D錯誤。]3.青光眼是導致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其中發育性青光眼(嬰幼兒型和青少年型)具有明顯家族遺傳傾向。如圖是某家系發育性青光眼的系譜圖。(1)經檢測發現Ⅰ2無致病基因,可知發育性青光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遺傳病。在患者家族中男女發病率_________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2)檢查發現,發育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小梁細胞中M蛋白異常。為研究其病因,研究者用含紅色熒光蛋白基因R的質粒、正常人M蛋白基因(M+)或青光眼患者M蛋白基因(M-),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分別導入動物細胞中進行培養,實驗分組及檢測結果如表。(— —表示含熒光蛋白基因和M蛋白基因的質粒片段,此時兩基因表達的產物是一個整體。)1組 2組 3組導入動物細胞質粒 —— — — — —熒光檢測 細胞內 有紅色熒光 有紅色熒光 有紅色熒光培養液 無熒光 有紅色熒光 無熒光①紅色熒光蛋白在此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據表推測發育性青光眼的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為驗證M+和M-的顯隱性關系,有同學提出將第2組和第3組的質粒同時導入一個細胞中(基因型為M+M-),此時的熒光分布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譜圖Ⅲ世代中與其結果不同的個體是________。④現不知基因型為M+M-個體角膜小梁細胞中是否含有正常M蛋白和異常M蛋白,通過熒光檢測得以證明。請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據題干信息和遺傳系譜圖分析,已知Ⅰ2無致病基因,則致病基因由Ⅰ1傳給下一代并且男女都有患病,所以不可能為隱性遺傳病,若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Ⅱ4應為患者,青光眼只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遺傳與性別無關,所以在男女中發病率相同。(2)①紅色熒光蛋白在此實驗中的作用是示蹤M蛋白的分布與去向。②根據表格分析,2組、3組檢測結果不同,3組培養液無熒光,說明發育性青光眼的病因是M蛋白基因異常導致其指導合成的M蛋白異常,不能正常地分泌到小梁細胞外而在細胞中積累,最終導致角膜小梁細胞功能異常。③此問與(1)問中判斷出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相關聯,應該驗證致病基因為顯性基因?;蛐蚆+M-為青光眼患者,檢測結果與3組相同,即細胞內有紅色熒光,培養液中無熒光;Ⅲ世代中正常個體3、4與該檢測結果應該不同。④將M+基因、M-基因分別與控制不同顏色熒光蛋白基因構建表達載體,同時導入動物細胞培養,觀察細胞內熒光顏色就可得知基因是否表達。[答案] (1)常染色體顯性 相同 (2)①示蹤M蛋白的分布與去向?、贛蛋白基因異常導致其指導合成的M蛋白異常,不能正常地分泌到小梁細胞外而在細胞中積累,最終導致角膜小梁細胞功能異?!、奂毎麅扔屑t色熒光,培養液中無熒光 3、4?、軐+基因、M-基因分別與控制不同顏色熒光蛋白基因構建表達載體,同時導入動物細胞培養,觀察細胞內熒光顏色1/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