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大概念升華課4 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利用邏輯學原理科學分析不同類型的進化證據,理清證據間的內在聯系,并運用共同由來學說等生物進化觀點解釋生物界的現象,傳播科學的自然觀。1.(2021·房山區三模)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不正確的是(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體現了生物的親緣關系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說明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C.原核細胞是由真核細胞進化而來,生殖方式由有性生殖進化為無性生殖D.細胞外液類似于海水,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C [生物進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原核細胞進化到真核細胞,由無性生殖進化為有性生殖,C錯誤。]2.(2021·唐山三模)夏威夷群島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也有幾千千米。多種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在這些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小島上,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態和大小有很大區別。DNA檢測技術發現,這些蜜旋木雀最初屬于同一物種。下列關于蜜旋木雀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不同小島上的現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著不同方向進化B.該群島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組成基因庫C.在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過程中,小島起著關鍵性作用D.DNA檢測技術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證據B [該群島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屬于不同的物種,它們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組成多個基因庫,B錯誤。]3.(不定項)綠頭鴨和琵嘴鴨、綠翅鴨、斑嘴鴨都是野生鴨類,它們常常在同一棲息地生活。綠頭鴨的ND2基因長度為1041bp,另外幾種鴨與綠頭鴨ND2基因長度及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的比較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物種 ND2基因長度(bp) 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琵嘴鴨 1041 90.97綠翅鴨 1041 94.62斑嘴鴨 1041 100A.琵嘴鴨、綠翅鴨、斑嘴鴨是由綠頭鴨進化而來B.可通過DNA分子測序技術檢測基因的相似度C.進化過程中ND2基因中發生了堿基序列的改變D.根據檢測結果不能判斷四種鴨是否有生殖隔離BCD [由表格信息可知,斑嘴鴨與綠頭鴨親緣關系最近,說明斑嘴鴨是由綠頭鴨進化而來,A錯誤;可通過DNA分子測序技術檢測基因的相似度從而確定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B正確;由表格中ND2基因之間堿基序列的差異可推測,進化過程中ND2基因中發生了堿基序列的改變,C正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故根據檢測結果不能判斷四種鴨是否有生殖隔離,D正確。]掌握自然選擇學說解釋模型的核心要點,準確解釋適應的形成和生物的進化,并分析現實生活中諸如耐藥菌的產生等相關問題。1.獅子魚多棲息于溫帶靠海岸的巖礁或珊瑚礁內,但在馬里亞納海溝7 000米以下的高壓終年無光的深海環境中生存著一種通體透明的新物種——超深淵獅子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深海高壓、終年無光等特殊極端條件誘導獅子魚發生了適應性突變B.特殊極端的環境條件對超深淵獅子魚的體色和視力等性狀發生了自然選擇C.獅子魚與超深淵獅子魚之間不僅存在地理隔離,還存在生殖隔離D.超深淵獅子魚與溫帶海岸獅子魚的基因庫不同,但它們之間有親緣關系A [獅子魚先發生突變,深海高壓、終年無光等特殊極端條件再直接對超深淵獅子魚個體的表型進行選擇,A錯誤。]2.野生稻具有谷粒細小,芒長,殼硬、脫殼困難,成熟期參差不齊、要分次采收,種子的蛋白質含量雖然高但產量很低,種子的休眠期很長且發芽不整齊等性狀,不利于人類利用。由野生稻選擇、馴化而來的栽培水稻谷粒變大,芒變短甚至無芒,種子沒有休眠期、發芽率高,成熟期整齊,產量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野生稻種子的休眠期很長且發芽不整齊,不利于其適應自然環境B.栽培水稻與野生稻的性狀差異顯著,可以肯定它們之間存在生殖隔離C.在人工選擇下,栽培水稻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D.野生稻的這種進化使其更適應自然環境C [野生稻種子的休眠期很長且發芽不整齊,不利于人類利用。野生稻的這種“缺點”是對于人類的利用而言的,并不是針對其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A錯誤;生殖隔離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無法產生可育后代。據題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選擇、馴化而來的,兩者之間可能不存在生殖隔離,B錯誤;據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狀存在差異,由野生稻馴化成栽培稻,該過程中有人工選擇的作用,故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C正確;進化前后的野生稻特點不同,是由人工馴化和選擇出來的,不能判斷出野生稻的這種進化使其更適應自然環境,D錯誤。]3.(不定項)抗生素X是治療重癥感染的一種藥物,下圖表示一定時間內抗生素X在某醫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細菌M對抗生素X的耐藥率變化。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細菌M耐藥性的產生是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B.細菌M耐藥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發生了定向突變C.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對細菌M耐藥性的定向選擇作用增強D.由于時間很短,細菌因為大量使用抗生素發生的變化不是進化ABD [細菌M耐藥性的產生是細菌變異的結果,A錯誤;細菌M耐藥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獲得了相關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是基因突變產生的,但即使是基因突變產生的,基因突變也具有不定向性,B錯誤;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發揮定向選擇的作用,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對細菌M耐藥性的定向選擇作用增強,C正確;生物的進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就是進化的實質,D錯誤。]4/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