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重難點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1.從唯物史觀角度出發,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2.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基本特點,了解一戰過程中不同時期國家的有關情況,增強時空觀念。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化,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 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知識梳理一、原因根源: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日益尖銳英德矛盾 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法德矛盾 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矛盾 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奧俄矛盾 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軍事:歐洲形成兩大敵對軍事集團目的 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表現 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影響 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二、性質: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三、過程作戰雙方 主要史實南線 奧對俄塞兩國作戰 爆發:1914.7.28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東線 德奧對俄作戰西線 德對英法作戰 1914.9馬恩河戰役 1916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1918.11.11 德國戰敗投降,戰爭結束四、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主要內容主要會議與條約體系 會議 時間 條約 主要內容 影響凡爾賽體系 巴黎 和會 1919 《凡爾賽條約》 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在歐洲、遠東和非洲建立 了戰后資本主義新秩序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 1921~1922 《九國公約》 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削弱了日本力量,在亞太地區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結構國際聯盟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局限: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評價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是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評價進步性: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有利于國際秩序趨于穩定;改變了歐亞政治格局;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局限性:不公平,矛盾,脆弱五、評價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改變了世界格局。促進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繁榮一戰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情緒的高漲,同時也使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難點突破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的偶 然性與必 然性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一事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是必然的。兩大軍事集團已經對戰爭進行了精心準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經濟發展 的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國家矛盾產生的根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出現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超過老牌的英、法等國家,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力量對比歐洲各國 之間的矛盾 列強圍繞瓜分世界問題的矛盾日趨尖銳,其結果是在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他們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大戰一觸即發二、一戰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經濟方面: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一戰中,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將整個國家經濟納入了戰爭的軌道,戰爭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對經濟進行干預,促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政治方面: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改變了世界格局。促成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歐洲在國際上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分崩離析,英法等國受到重創。美日等國乘機迅速崛起。被壓迫民族覺醒,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科技方面:一戰成為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一戰前,發明不久的飛艇、飛機等在戰爭中受到重視,一戰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廣。一戰中汽車的機動性被人們重視,逐漸代替馬車成為陸上主要交通工具。戰爭還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流程和管理的不斷改進。思想觀念:一戰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情緒的高漲,同時也使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課時訓練1.1897年,英國雜志《星期六評論》說:“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這揭示了一戰爆發的根源是( )A.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爭斗B.英德之間的商業競爭C.媒體和輿論推波助瀾,鼓吹戰爭D.小沖突的積累醞釀解析 據材料可知,英德間的商業競爭,將會成為大戰的借口,實質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爭斗,故選A項;B項是表象,排除;C項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一戰爆發的根源,排除;D項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根源,排除。答案A2.下圖是學生繪制的歷史示意圖,由此判斷其學習的主題是( )A.一戰前的國際形勢 B.凡爾賽體系下的矛盾C.二戰前的國際關系 D.兩極格局下的對抗解析 由題干中的歷史示意圖可知,材料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歐洲列強間的矛盾紛繁復雜,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為此列強各自結盟,所以學習主題是一戰前的國際形勢,故選A項;凡爾賽體系形成于1919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二戰全面爆發于1939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兩極格局形成于1955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答案A3.從1870年到1913年,英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由22%降至15%,法國從10%降至8%,德國卻從9.7%上升至13%,美國從8%上升至11%。這種變化表明( )A.帝國主義國家間發展不平衡B.自由主義推動世界貿易發展C.德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D.英國仍占據“世界工廠”的地位解析 據材料“從1870年到1913年,英法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德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上升”可知,英、法、美、德這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平衡,故選A項;據材料“從1870年到1913年”可知,此時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排除B項;據材料“從1870年到1913年”可知,此時的美國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排除C項;據材料“從1870年到1913年”可知,此時的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排除D項。答案A4.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解析 根據材料“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可知,一戰期間,英法同屬于協約國,為避免單獨對德作戰,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C項正確;A項不屬于英國轉變態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戰后歐洲均勢,排除B項;英國態度的轉變是為了避免單獨對德作戰,而非聯合法國控制歐洲,排除D項。答案C5.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威爾遜提議,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須有一個新秩序,不應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來解決戰爭問題,戰勝國不應要求割地賠款,應該廢除秘密外交,應該通過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來創立新秩序。威爾遜的提議( )A.使美國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權B.維持了持久的國際和平C.有利于集體安全機制的建立D.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解析 根據材料“應該廢除秘密外交,應該通過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來創立新秩序”分析有利于集體安全機制的建立,故選C項;根據所學,一戰以后,英法繼續掌握世界政治霸權,排除A項;根據所學,1939年,二戰爆發不是持久的和平,排除B項;一戰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排除D項。答案C6.斯大林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關系制度,即戰后和平制度……”這種“戰后和平制度”是指(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國際反法西斯聯盟C.兩極格局D.“一超多強”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英法美等戰勝國建立的國際關系制度指的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因為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故選A項;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是在二戰期間建立的,與一戰后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兩極格局是二戰之后建立的,也與題干中的一戰后這一時間不符,排除C項;“一超多強”是兩極格局瓦解之后建立的,與題干中的一戰后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答案A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會,處理一戰的遺留問題,德國等戰敗國未被允許參會。5月,《凡爾賽條約》草案傳到德國后,全國上下群情激奮,柏林等地舉行了抗議示威;艾伯特總統、謝德曼總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詞句抨擊條約。但是,鑒于戰敗國的處境,德國還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條款,同時提出加入國際聯盟、公正調查戰爭責任及修改條約等要求。戰勝國出于私利,拒絕德國的所有要求,還限其在5天內必須做出答復,否則將訴諸武力。6月,德國政府最終被迫簽署條約。——摘編自鄭寅達《德國史》材料二 一戰中,軍人死亡上千萬,戰爭耗費近3 600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戰后,不同國家、不同階級和階層,就如何處理戰爭與和平問題,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場出發,提出了各種新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土崩瓦解,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英、法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富,美國則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剝削的中心。由于戰爭,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戰后初期,相繼爆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埃及的獨立運動等。——摘編自盧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凡爾賽條約》傳到德國后全國群情激奮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概括德國針對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的訴求,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戰勝國對德國的處置方式。(3)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解析 (1)據材料一“德國等戰敗國未被允許參會”可知未被允許參加凡爾賽會議;結合《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處理可知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大量的戰爭賠款。(2)第一小問訴求,據材料一“柏林等地舉行了抗議示威;艾伯特總統、謝德曼總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詞句抨擊條約”可知拒絕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據材料一“同時提出加入國際聯盟、公正調查戰爭責任及修改條約等要求”可知要求修改條約(減輕對德國的處罰);加入國際聯盟,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第二小問評析,據材料一“戰勝國出于私利,拒絕德國的所有要求”可知處理方式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據材料一“全國上下群情激奮”可知為法西斯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埋下隱患;據材料一“德國政府最終被迫簽署條約”可知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3)據材料二“一戰中,軍人死亡上千萬,戰爭耗費近3 600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可知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據材料二“戰后,不同國家、不同階級和階層,就如何處理戰爭與和平問題,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場出發,提出了各種新的理論、方針和政策”可知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據材料二“英、法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富,美國則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剝削的中心”可知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據材料二“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戰后初期,相繼爆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埃及的獨立運動等”可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答案(1)原因:未被允許參加凡爾賽會議;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大量的戰爭賠款。(2)訴求:拒絕承認全部戰爭責任;要求修改條約(減輕對德國的處罰);加入國際聯盟,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評析:處理方式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為法西斯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埋下隱患;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3)影響:一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