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道德與法治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崇尚法治精神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覺踐行。法治觀念:理解法律是實現和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有助于他們形成法治信仰和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核心素養要求知識結構核心觀點第七課 尊重自由平等核心觀點1.自由含義: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主要指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意志活動的權利。意義:①擁有自由,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個人)②擁有自由,能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社會)。認識:①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它是有限制的、相對的。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②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③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核心觀點2.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1)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2)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4)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享自由。核心觀點3. 怎樣珍視自由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知曉自己的權利,正確認識權利的價值,依法行使自己的正當權利。(思想上)必須依法行使權利。作為公民,應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意識。(行動上)核心觀點4.平等①同等情況同等對待。②不同情況差別對待①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含義意義核心觀點5. 如何踐行平等(1)踐行平等,就要反對特權。毎個公民都應平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2)踐行平等,就要平等對待他人的合法權利。我們要以法律為基本的行為準則,平等地對待所有成員,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3)踐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為。面對不平等現象,應據理力爭,必要時依法維權。(4)把平等原則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要增強平等意識,努力踐行平等,共同建構平等有序的社會制度。核心觀點6.特權含義:法律、制度規定之外的特殊權利。表現: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權謀私;利用社會關系追逐一已之利,并想方設法逃避法律的制裁如何反對:踐行平等,就要反對特權。毎個公民都應平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核心觀點7.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主要內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違法或犯罪行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易混易錯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①這個觀點是錯誤的。②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它是有限制的、相對的。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③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④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絡世界,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只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動才是自由的。易混易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①這個觀點是正確的。②公平總會受到一定社會條件的制約,因此公平總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要理 智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平。③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覺得委屈時,我們不妨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就會更加客觀地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易混易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選舉一人一票等老人、兒童、孕婦、殘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獲得優先權和得到特殊關照。易混易錯“ 同等情況同等對待 ”與“ 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是否存在矛盾?不矛盾。“ 同等情況同等對待 ”是平等的體現?!?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是對人權的尊重,也是對憲法精神和平等原則的體現和尊重。易混易錯生活中歧視他人,不平等對待他人的現象易混易錯正確理解“同等對待”與“差別對待”①平等是珍貴的,但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②“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是平等在法律意義上的內涵。③當人類通過法治把“同等對待”與“差別對待”統一起來,將一份深摯的友愛給予社會中的特殊群體,閃耀的是文明的光輝。核心觀點第八課 維護公平正義核心觀點1.公平公平通常指人們基于一定標準或原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態度或行為方式。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對個人來說,公平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僅能保證個應得的利益,使個人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而且能受到尊嚴,從而激發自身潛能,提高工作效率。對社會來說,公平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重要基礎。公平有利于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緩和社會矛盾,減少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公平有利于營造更好的競爭環境,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持續發展。含義內涵 內容重要性 價值核心觀點2. 如何堅守公平個人維護公平。面對利益沖突,以公平之心處世;遇到不公平的行為,敢于說”不“。制度保障公平。對于立法而言,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對于司法而言,要公平地對待當事人,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核心觀點3.正義一般而言,正義行為都是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①正義是社會文明的尺度,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和追求。②正義是法治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③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重要價值。④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①要求依法保障人們的正當權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濟、違法者受到懲罰;②要求人們分辨是非,懲惡揚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③要求人們對弱者給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證其有尊嚴地生存。內涵價值要求核心觀點4.為什么要做有正義感的人?①追求正義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主題。②正義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③期盼正義、實現正義、維護正義,是我們的共同心聲。核心觀點5. 如何守護正義?個人守護正義:個人守護正義需要勇氣和智慧。面對非正義行為:①一方面要敢于斗爭,相信正義必定戰勝邪惡;②另一方面要講究策略,尋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見義“智”為。司法維護正義:①司法機關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遵循訴訟程序,平等對待當事人,確保司法過程和結果合法、公正。②國家積極推進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個人如何守護?司法如何守護?核心觀點9. 正義與制度的關系: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重要價值。正義作為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往往被當作評價社會制度的價值標準。制度的生命在于正義,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義。有了正義的制度,即使是社會弱勢群體,也能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會的關愛。作為社會制度中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更應體現正義的原則,成為維護正義的有力保障。考點必記1.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2.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3.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4.在法律意義上,平等具有兩層含義: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6.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旅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7.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8.公平正義是一個美好社會應有的價值。9.維護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體現了法治的基本精神。10.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司法是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易混易錯1.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2.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3.公平有著豐富的內涵,包括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等。4.司法是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選擇題部分:易混易錯制度保障公平事例易混易錯公平和正義的關系公平與正義在內涵上有所不同。公平側重于利益均衡,正義側重于利益對等;公平有利于縮小差距,保持平衡,正義則有利于鼓勵競爭,揚善抑惡;社會宏觀調控應注重公平,而個人利益分配則應注重正義。公平與正義的內在聯系也不容忽視。所謂公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合稱,公正是現代社會利益分配的理想狀態,其中,公平和正義缺一不可。正義是公平的基礎,沒有正義的公平必然淪為平均主義,而且必定釀成善惡不分、榮辱不辨的社會局面,社會必將陷入混亂與無序。公平是正義基礎上的更高追求,并以公正為旨歸。真題演練1.自媒體的時代,好似每個人面前都擺放著麥克風,更多的人有機會發出聲音、表達觀點。一些自媒體主播為了吸引流量,在網絡直播中散播謠言、攻擊他人;一些自媒體商家為了提高銷售額,夸大產品功效,欺騙消費者。對此,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br/>①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每個人都要實施網絡監察②可以隨意行使權利,法律保護公民言論自由③要正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④要嚴守法律底線,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真題演練2.今天,平等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還存在著“性別歧視”“身高歧視”“職業歧視”,甚至“收入歧視”等現象。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應( )①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為②依據刑法嚴厲懲戒這些行為③據理力爭,必要時依法維權④維護自己的特權,追求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B真題演練3.“任何權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這一法律格言蘊含的道理有(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是相同的③不同情況不得差別對待④不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真題演練4.法律援助,是把黨和政府的法治溫暖送到千家萬戶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的婦女和農民工,這5類特殊人群一直是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他們獲得了法治溫暖的“特惠”。由此看出,法律援助( )①沒有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②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③是特殊人群獲得法律幫助的途徑④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真題演練5.2022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大會同意把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寫入黨章。這有利于( )A.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B. 推動全人類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C. 讓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更好地主宰世界D. 提升共產黨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和領導力B真題演練6.(2022 山西)針對下面漫畫中主考官的考題,大象會對主考官說( )A.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需要這樣的考試B.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我不當這“出頭象”C.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此考試,實則不公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是奮斗出來的C真題演練7.(2020 山西)下列是某學習小組4位同學用不同方法進行的知識總結,其中有兩位同學的總結準確無誤,這兩位同學是( )A.小美和小富 B.小美和小麗 C.小麗和小強 D.小富和小強B習題演練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結合相關鏈接,從生命的角度說明漫畫中的整治行為絕非“多此一舉”。(2)運用自由與法治關系的知識,評析漫畫中騎行者的言行。習題演練參考答案:(1)①生命是寶貴的,也是脆弱的。②數據告訴我們: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多發,且因不戴頭盔造成人員死亡率高。③交警的整治行為有利于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提醒我們要珍愛生命,規范交通行為,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所以絕非多此一舉。(2)①騎行者的言行是錯誤的,是缺乏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的表現。②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能享自由。電動車騎行者不戴頭盔的行為超越了法治的界限,就會失去駕駛電動自行車的權利和自由。③他應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佩戴頭盔安全出行。真題演練9.【理解平等 踐行平等】觀察下列兩幅漫畫,回答問題。(1)漫畫體現了不平等的現象,根據漫畫信息填空。漫畫一∶____歧視。 漫畫二∶____歧視。(2)這些現象會帶來哪些危害?(3)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真題演練參考答案(1)就業、性別(2)損害了公民的人格尊嚴;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挫傷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等等。(3)據理力爭,依法維權。真題演練10.2021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中不僅確立了綠色原則,還設立了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以有效懲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行為,體現了民法典在關愛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立法價值追求。法不僅調整人的行為,也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對一段時期以來“扶起老人反被訛”“英雄流血又流淚”等不公平現象的回應,是弘揚助人為樂、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設計。(1)為什么要將關愛和保護環境作為立法的價值追求?(2)“維護社會公平,依靠的是制度”,請對這一觀點加以評析。真題演練參考答案:(1)當前我國環境問題突出,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人類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通過立法能夠為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2)①制度保障公平。作為社會制度中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對于立法而言,在規定權利義務時,要公平對待每個人;對于司法而言,在解決糾紛時,要公正對待當事人,維護其合法權益。②個人維護公平。面對利益沖突,要站在公平的立場,學會擔當,以公平之心處世;遇到不公平的行為時,要堅守原則立場,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謀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③維護公平正義,是國家、社會和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真題演練11.【崇尚法治精神 共享美好社會】材料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其中明確規定:“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管理”。但是,中學生小華卻說:“把手機帶進課堂是我的自由,這個法律規定我不想遵守?!?br/>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條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處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項,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1)請你運用“法治與自由關系”的相關知識,對材料一中的小華進行勸說教育。(2)閱讀材料二,談談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是否違背了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真題演練11.(1)①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主要是法律之內的自由。②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③法治標定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④雖然學生有使用、攜帶手機的自由,但也應當遵守法律,在法律范圍內行使自由。(2)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履行各項義務。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違法或犯罪行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在法律意義上,平等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二是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未成年人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需要給予特殊保護。這符合“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并不違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時政熱點思考:“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否違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時政熱點思考:結合視頻內容談談建設“網絡強國”青少年如何處理好自由與法治的關系?時政熱點思考:二十大23次提到法治,說一說“法治是如何保障公平正義”?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黨的二十大記者招待會 二十大報告23次提到法治 超清(720P).mp4 八下道法第四單元復習課件2023.pptx 未成年人保護 超清(720P).mp4 網絡強國 中國行動 藍光(1080P).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