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標要求】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系統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內涵。
學習難點: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認識其價值。
【學習目標】
1.通過原始文獻、圖片史料在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2.通過史料研讀,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的偉大作用及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名詞解釋】
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為我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包括:(一)由人類加工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二)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社會組織構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四)由為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細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心態文化。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結果。
中華文化:
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中國這一廣袤土地上創造的全部文化的總稱。
中華傳統文化:
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問題引領】
閱讀教材第一目《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回答下列問題:
(1)概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基本階段?
(1)基本歷程
原始社會——夏商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逐漸形成
春秋戰國:華夏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奠基
秦漢時期:儒學成為中華文化主流
魏晉時期:儒釋道融通,玄學盛行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輝煌燦爛
宋明時期:理學的興起、發展
明清之際:出現進步思潮,中華文化整體上受到禁錮
近代前期(1840——五四前):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科學民主。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進步
(2)結合教材,簡要分析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特點。
特點:多元性一體: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化的搖籃。
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不斷發展壯大,并向四周輻射,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3)結合教材【歷史縱橫】的內容,談談中國成熟的青銅文明有哪
些表現?
夏朝(進入青銅時代);商朝(鑄造水平高);西周時期(青銅禮器);戰國(逐漸衰落)
青銅時代:國家建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漢字成熟,中國古代社會禮制發展與完善。
(4)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知識,填寫下列春秋思想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表格。
學派 代表 思想主張
儒家 孔子 核心:“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論(人性本善);③義利觀(重義輕利)
荀子 ①天人觀(“天行有?!薄爸铺烀弥保?;②人性論(人性本惡);③政治思想(禮法并用)
道家 老子 “道”的自然觀;樸素的辯證思想;“無為而治”
莊子 ①哲學思想(齊物);②人生態度(逍遙);③天人觀(天與人“不相勝”)
法家 韓非子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變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愛;②非攻;③尚力;④節用、節葬;⑤尚賢
(5)根據教材和所學知識,簡述漢武帝是如何使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采納董仲舒的一整套新儒學,“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的為人處世道德標準。提高學習儒學者的政治和社會地位;規定儒家“五經”為教科書。
(6)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知識和教材【歷史縱橫】,列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觀;“存天理,滅人欲”——道德觀;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論。
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質和主宰就是人的心理(“心明便是天理”)---宇宙觀;思想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需要實踐和省察內心---方法論。
(二)閱讀教材第二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懷天下,家國情懷。崇德尚賢,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三)閱讀教材第三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歷史和現實價值
主要特點
本土性: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
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城廣闊。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當,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維系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現實價值:蘊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價值評斷標準,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深入探究】
【問題探究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材料: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問題:根據所學知識,探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答案提示】
1.從經濟上講,農耕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促進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的經濟都是領先于世界的,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
2.從政治因素方面講,中央集權的政治環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上壤。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直接貫徹于地方,極大的穩定了中國的整體性,中華文明在發展中能得到很好的統一,整個中華民族漸漸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意識。
3.中華文化自身的因素。首先,漢字在世界上是獨具一格的,漢字對于記錄與保存中華文化的成果起到其獨特的作用。其次,中華文化本身便具有兼容性和巨大的創造力,能夠在發展中做到求同存異,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
【問題探究2】宋明理學的認識
材料一:千古絕唱,光耀中華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睆堓d:“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崩钋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庇谥t: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br/>材料二(明末清初)顧炎武曾痛責明末以來的清談理學"劉石亂華,本于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談老莊,今之清談孔孟"。(清)戴震 :“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薄叭怂烙诜?,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魯迅:翻開歷史一查……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余英時說:"理學家雖然以政治主體的'共治者'自待,但畢竟仍舊接受了'君以制命為職'的大原則"。
問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宋明理學的認識,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堅持什么原則?
【答案提示】
認識:(堅持唯物史觀)
積極: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調節,發憤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凸現人性。
消極:理學被曲解之后以“三綱五常”維持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和創造性。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堅持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問題探究3】儒家文化的歷史價值。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亟需象征性領袖的現實,使“天”與“君主”凸顯了他們的絕對地位。知識階層一方面在民族、國家成型過程中不得不凸顯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懼再度出現秦代君主專制權力無限擴張,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還有正義,在力量之上還有良心,在權力之上還有“天”在臨鑒,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力更加無限的“天”。這樣,知識階層就能夠又一次代天立言,擁有一些與政治抗衡、對君主制約的權利。
——摘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儒學的積極作用,說明其原因。
說明當前弘揚儒學精髓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
積極作用:增強了凝聚力和政治認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權的過度膨脹。
原因: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學取得正統地位;吸取歷史教訓;儒家學者的責任感和理論創新。
意義:增進文化自信;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利于民族復興;為世界作出貢獻。
【問題探究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作用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
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哪些有益借鑒?
【解答思路】:
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思想,對推動改革開放,促進民生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
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對正確處理對外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借鑒作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問題探究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材料:中華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傳承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挖掘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同中國當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紅旗文摘》(2018年06月21日)
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探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哪些?(要求史論結合)
【解答思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從相遇結合到融通發展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精神底蘊,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貫通、相互契合、共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內涵,其治國理政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治國安邦、修齊治平思想的超越與轉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仁者愛人”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強精神等優秀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文化資源、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鞏固、拓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發揮它強大的生命力,為創建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提供文化資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拔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顯中國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文化強國戰略的前提。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文化血脈的延續,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合理資源,繼承傳統、創新傳統,將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當代文化融通。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提供思想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維度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當今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時期,各國之間的聯系從未如此緊密,人類正共同面對恐怖主義、貧富分化、環境污染等諸多全球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協作。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蘊涵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問題的重要啟示,中華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素養提升】:歷史開放性試題--撰寫歷史小論文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題后要求。
材料 從中華文明的特性來看,中華文明雖然源頭各異,但都起源于農耕文明。由于對待的生產對象很快從動物轉向了植物,所以中華文明從骨子里少了一絲血腥,多了一份寬容,很少有文明霸權意識和侵略特性。
中華文明無論是儒、道、釋都不專橫,都以寬容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為正統,以老子為虛擬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發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國現實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觀,又有寺廟,還有孔廟,而且個個香火旺盛,互不干擾,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許多文物經常具有兩種甚至三種文化的特征;正是中華文明這種寬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對待外來文明時不會極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與之共同相處。
——摘編自《中華文明的特點和原因小論》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閘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
【答案提示】
示例一:
中華文明具有和平性與包容性的特點。
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往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明對話方式,其精髓就是和平性與包容性。自秦漢以來,漢族與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主要是基于保護農業生產和捍衛邊疆的需要,通常是外族政權被打垮之后,在與中華文明的交往中逐步被同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中華文明善于在承認其他文明的前提下加強對話和交流。例如,從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的佛教,唐代已融入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中華文明正是依賴這種和平與包容的文明對話模式,取長補短,發展壯大,延綿幾千年不斷。
示例二:
中華文明具有寬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著書立說,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儒墨道法等各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形成“諸子百家”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這種做法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寬容性。
作為中華文明主流的儒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思想文化,如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充分體現了儒學對佛道兩教的包容。北宋時,儒家學者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使儒家思想進一步思辨化與哲學化。
中華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兼容并包,具有開放性,豐富了自身的內涵,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教材知識體系】
【我的困惑】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標要求】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系統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內涵。
學習難點: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認識其價值。
【學習目標】
1.通過原始文獻、圖片史料在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2.通過史料研讀,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的偉大作用及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名詞解釋】
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為我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包括:(一)由人類加工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二)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社會組織構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四)由為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細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心態文化。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結果。
中華文化:
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中國這一廣袤土地上創造的全部文化的總稱。
中華傳統文化:
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問題引領】
閱讀教材第一目《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回答下列問題:
(1)概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基本階段?
(2)結合教材,簡要分析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特點。
(3)結合教材【歷史縱橫】的內容,談談中國成熟的青銅文明有哪
些表現?
(4)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知識,填寫下列春秋思想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表格。
學派 代表 思想主張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莊子
法家 韓非子
墨家 墨子
(5)根據教材和所學知識,簡述漢武帝是如何使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6)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知識和教材【歷史縱橫】,列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內容。
閱讀教材第二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內涵?
(三)閱讀教材第三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歷史和現實價值
【深入探究】
【問題探究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材料: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問題:根據所學知識,探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問題探究2】宋明理學的認識
材料一:千古絕唱,光耀中華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睆堓d:“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崩钋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庇谥t: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材料二(明末清初)顧炎武曾痛責明末以來的清談理學"劉石亂華,本于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談老莊,今之清談孔孟"。(清)戴震 :“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魯迅:翻開歷史一查……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余英時說:"理學家雖然以政治主體的'共治者'自待,但畢竟仍舊接受了'君以制命為職'的大原則"。
問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宋明理學的認識,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堅持什么原則?
【問題探究3】儒家文化的歷史價值。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亟需象征性領袖的現實,使“天”與“君主”凸顯了他們的絕對地位。知識階層一方面在民族、國家成型過程中不得不凸顯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懼再度出現秦代君主專制權力無限擴張,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還有正義,在力量之上還有良心,在權力之上還有“天”在臨鑒,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力更加無限的“天”。這樣,知識階層就能夠又一次代天立言,擁有一些與政治抗衡、對君主制約的權利。
——摘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儒學的積極作用,說明其原因。
說明當前弘揚儒學精髓有何意義?
【問題探究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作用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
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哪些有益借鑒?
【問題探究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材料:中華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傳承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挖掘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同中國當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紅旗文摘》(2018年06月21日)
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探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哪些?(要求史論結合)
【素養提升】:歷史開放性試題--撰寫歷史小論文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題后要求。
材料 從中華文明的特性來看,中華文明雖然源頭各異,但都起源于農耕文明。由于對待的生產對象很快從動物轉向了植物,所以中華文明從骨子里少了一絲血腥,多了一份寬容,很少有文明霸權意識和侵略特性。
中華文明無論是儒、道、釋都不專橫,都以寬容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為正統,以老子為虛擬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發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國現實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觀,又有寺廟,還有孔廟,而且個個香火旺盛,互不干擾,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許多文物經常具有兩種甚至三種文化的特征;正是中華文明這種寬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對待外來文明時不會極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與之共同相處。
——摘編自《中華文明的特點和原因小論》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閘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
【教材知識體系】
【我的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察隅县| 平舆县| 泽普县| 汝阳县| 巫溪县| 巩义市| 苏州市| 乐都县| 喀什市| 湖口县| 南投县| 大安市| 镇平县| 青神县| 天等县| 赤水市| 玛多县| 尉犁县| 青河县| 沂南县| 仪征市| 延寿县| 体育| 平乡县| 乐东| 平南县| 海盐县| 安康市| 丽水市| 尖扎县| 沭阳县| 桂平市| 宝坻区| 得荣县| 和静县| 宣武区| 沁源县| 九龙城区| 东阿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