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程標準:了解古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點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概念:絲綢之路是以絲及絲織品貿易為主的貿易路線。最初,僅指從中國長安出發,橫貫中亞、西亞,進而連接非洲、歐洲的陸路通道。后來又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提法。如今內涵不斷擴大,被視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重要載體。一、古代的商路與貿易(一)基礎知識梳理1、張騫“鑿空”材料一:此行雖未實現初衷,但在西域傳播了漢朝的聲威,并獲得了前所未聞的當地資料,故被譽為“鑿空”之舉。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是匈奴已被擊敗,故第二次西行比較順利。此后漢朝與西域來往更加頻繁。并與匈奴展開爭奪西域諸國的斗爭,包括與烏孫建立“和親”關系,以鉗制匈奴。張騫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區在歷史上第一次與中原連成一體,中原與西域乃至更西地區的交通路線逐漸開辟,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中西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意義十分巨大。-----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思考: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2、不同類型的絲路起點 途經地 終點 流通商品 主要意義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二)重點問題探究材料二: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變得日趨重要。兩宋時期軍力孱弱,難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經濟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絲綢的道路開始繁榮。——張亞光《“一帶一路”的歷史轉換與現實思考》材料三:精美的華瓷外銷,陸上交通,曉行夜宿,輾轉搬運,極易破損;而靠海路運輸,則不虞路途之遙。而且,海路運輸比之陸上運輸,不僅安全、安穩,載量也大得多。據估計,一支由30頭駱駝組成的沙漠商隊,只能裝載9000公斤貨物,而一艘海船則可載船貨60-70萬公斤,相當于兩千頭駱駝的運輸量。——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四:桑蠶和繅絲技術約4世紀先后傳到中亞、西亞,然后傳入羅馬。公元8世紀和9世紀,不斷改善技術的中東絲綢產業崛起,這給絲綢原產地和最大來源地的中國以極大影響。中國產生了以陶瓷和茶葉為主的新的貿易產品,賦予絲綢之路新的活力。——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思考:觀看視頻并結合所學知識與所給材料,分析宋代對外貿易有何轉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材料五:但是,進入宋朝以后,由于西邊受到西夏、吐蕃的阻隔,來自中亞的胡人要比唐朝時期少得多了,而從海路來的高麗、東南亞、印度、大食(阿拉伯)人相對于陸路來講要多得多。然而,來到東京城的外國人主要是使者,他們攜帶著珍貴的香料、藥材等等,入貢于朝廷,宋朝以回賜的方式與之進行貿易。雖然這些使者往往都攜帶一些屬于自己的商品,“私與”商賈牟利”;也有的商人冒充使者,入宋交易;但這種限制在貢賜形式下的貿易,使外來的商人很難在市場上自由地買賣。——榮新江《《清明上河圖》中的胡人形象解析》思考:結合史料,分析說明宋朝對外交往中的新現象有哪些【真題分析】(2017 .北京文綜)伴隨著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交往不斷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黃褐釉瓷等。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成捆堆疊的唐宋時期的瓷器。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業: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 “蕃坊”結合所學,概述海上絲綢之路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一)基礎知識梳理物種交流之路宗教傳播之路樂舞融匯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民族交榮之路貿易互惠之路(二)重點問題探究材料六:僅隔一兩代,這些胡人的子孫就開始以詩書為業,傾心科第,甚至以禮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認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漢人,其間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李鴻賓《論唐代宮廷內外的胡人侍衛》材料七:昔者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貴戚,皆競為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問題:兩則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漢人在交往中出現了什么趨勢?思考:閱讀材料,概括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情況材料八:中國陶瓷器的大批量出口,直接影響了當地同行業的設計及工藝風格:獨具特色的白釉唐碗成為當時的絕對潮流。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者當地陶瓷業的發展,消費者或許是那些買不起產自中國上等瓷器的人群。于是,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灣的陶瓷工匠開始模仿進口的白瓷,用堿、鋅甚至石英去仿制透明的、高質量的、看上去很像中國瓷器的器皿。——[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九:這件器物看上去像一件明青花,其實不是,它是一件土生土長的伊朗文物。因為伊朗沒有高嶺土,所以它不是瓷器,而是一件陶器,上了釉色。它從造型上還有紋飾上都在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同時上面還有清晰的波斯詩文,可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國家博物館《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材料十:中國社會比其他任何一種社會都更與那些其生活方式和文化與自己相差懸殊的民族保持著長久的接觸和交流。同樣,中國接受過其貢獻的那些民族(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前伊斯蘭時代的伊朗、印度、伊斯蘭社會、基督教西方)的特有的天才都與中國自己的才華格格不入。由于在其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參與其形成的、前來豐富它和改造它的因素具有如此之大的差異,所以中國文明如同歷史上其他大文明一樣是一部持續創作的大作品。-----謝和耐《中國社會史》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思考“大作品”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造成這種特點的原因何在?試列舉兩項具備這種特點的中國文化成就。思考:結合材料六中關于中國文明發展的論述,請你就文化的交流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課后練習:1.(2019·上海高考·5)要研究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值得尋訪的城市是( )A.西安 B.開封 C.泉州 D.天津2.(2019·海南高考·3)宋元時期,主要依賴海路運出的中國物品是( )A.瓷器 B.茶葉 C.棉布 D.白銀3.(2017.11·浙江高考·4)有學者認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使中國的絲綢遠銷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貢獻還在于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下列項中反映東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國造紙術經絲路傳到歐洲 ②美洲馬鈴薯、玉米傳到歐洲③中國印刷術沿海上絲路傳到日本 ④中國瓷器經絲路遠銷歐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17·上海高考·5)“市舶之利,頗助國用”這種現象的發生得益于( )A.張騫出使西域 B.遣唐使節來華C.海上絲路繁榮 D.朝貢貿易推行5.(2017.4·浙江高考·5)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 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繁榮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 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6.(2015年北京卷)陸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主要在今中國境內,其正式開通源自張騫通西域,漢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河西走廊;南北朝時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據政權占領,南朝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今青海境內的青海道;唐朝統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復了在絲綢之路中的主導地位;11世紀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斷,北宋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從元朝起,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交往的穩定通道。(1)閱讀上圖和上述材料,從中概括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