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2.2汽化和液化2【學習目標】1、能說出液化的狀態變化過程2、感知液化過程對周圍環境要放熱3、知道液化的兩種途徑4、能解釋“液化石油氣”、“露”、“霧”等現象的形成過程【預習導航】1、物質由 變為 叫做液化。2、氣體液化的過程會 。3、液化的兩種方法為 、 。【互動課堂】1、夏天,冰棒從冰柜拿出來,它的周圍會冒“白汽”,這是( )A.升華現象 B.凝固現象C.液化現象 D.汽化現象2、做“水的沸騰“實驗時,為防止沸水濺出傷人,通常在容器上加蓋,這樣會使水的沸點 _________ .若實驗時不小心被①沸水燙傷;②水蒸氣燙傷, ________(填“①“或“②“)情況更嚴重,其道理是 _________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液化石油氣是用壓縮體積的方法把石油氣液化裝在鋼罐里B.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C.液體在任何的溫度下都會蒸發和沸騰D.夏天,自來水管“出汗”,這是液化現象4、我國民間有種說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現了一層均勻分布的小水珠。關于出現水珠的原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是水的蒸發現象B.是水蒸氣的液化現象C.是水分子的擴散現象D.水缸有裂縫,水滲了出來【課堂作業】1、下列現象不可能出現的是( )A.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B.90 ℃ 的水也可以沸騰C.潮濕的夏天,從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會出現小水珠D.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室內走到室外,眼鏡上會出現小水珠2、河面上常會看到一層霧氣,這是因為水經過了( )A.先汽化后凝固的過程B.先蒸發后液化的過程C.蒸發后形成水蒸氣D.水蒸氣液化成了小水珠3、已知液態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用降溫的辦法,用空氣來提取這些氣味,那么溫度下降時首先液化被分離出來的是(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整個空氣同時液化無法分離【課后作業】1.林則徐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據說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洋人請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霧氣騰騰,以為很燙,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林則徐回請洋人喝湯,由于滾燙的湯上覆蓋了一層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抬起就喝…林則徐用自己的智慧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林則徐看到的“霧氣”是 _________ (選填物態變化)現象;因為油膜的隔絕,阻礙了湯的 _________ (選填物態變化),這種物態變化需要 _________ 熱(選填“吸”或“放”).2.有甲、乙、丙三支相同的溫度計,其中一支不準確,將甲放在空氣中,乙放在密閉酒精瓶中,將丙放在開口的酒精瓶中,過一段時間,三支溫度計示數都是22℃,則( )A.甲不準確 B.乙不準確C.丙不準確 D.不能判斷3、圖所示,是桂北貓兒山上雨后形成的美麗霧氣.關于霧的形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霧是從山中冒出來的煙 B. 霧是水蒸氣凝華成的小水珠C. 霧是從山中蒸發出來的水蒸氣 D. 霧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4、夏天,小麗將冰水和熱水分別注入常溫下的兩只透明燒杯中,如圖3所示,一會兒發現兩只燒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現小水珠,變得模糊了。針對這一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杯都在內壁出現了水珠B.甲、乙兩杯都在外壁出現了水珠C.甲杯的內壁出現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現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現了水珠,乙杯的內壁出現了水珠5、下列幾種情況下,戴眼鏡的人的鏡片上不會因沾上“水氣”而變模糊的是( )A.冬天,戴眼鏡的人從溫暖的室內走到室外B.揭開飯鍋的鍋蓋時眼鏡太靠近“熱氣”C.夏天,從開有空調的房間走出去D.戴著眼鏡進入熱氣騰騰的浴室內6、在海上想要獲得淡水,可采用如圖所示的“充氣式太陽能蒸餾器”。它是通過太陽照射充氣物內的海水,產生大量水蒸氣,水蒸氣在透明罩內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騰,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發,后沸騰7、藏鐵路路基兩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細、高約2米的鐵棒(如圖所示),我們叫它熱棒。熱棒在路基下還埋有5米深,整個棒體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熱棒的工作原理很簡單:當路基溫度上升時,液態氨受熱發生(①),上升到熱棒的上端,通過散熱片將熱量傳導給空氣,氣態氨由此冷卻(②)變成了液態氨,又沉入了棒底。這樣,熱棒就相當于一個天然“制冷機”。請問文中括號處的物態變化名稱是( )A.①汽化、②液化B.①液化、②汽化C.①升華、②液化D.①升華、②凝華8、寒冬時節的早晨,汽車司機上車后常發現在前風擋車窗上出現白色的“哈氣”,于是他打開暖風,很快就能除掉“哈氣”; 夏天,在下大雨后,風擋車窗上也出現“哈氣”影響安全駕駛,于是司機打開空調制冷,很快“哈氣”也被除掉。為什么同樣的現象,司機采取不同的方法卻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請你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加以解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