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標要求】 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 弘揚民族精神。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分攻略 學習二十大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鏈接《讀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滋養和豐富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速記卡片3個內涵: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3個特點:文化的特點、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中華民族精神的特點3個作用:文化的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考 點 精 析1.全面理解文化的特點角度 特點 內容文化的本質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但通過社會實踐,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與社會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與文明的關系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文化與文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明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與物質載體的關系 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2.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1)區分決定作用與反作用: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混淆。(2)辯證看待“決定作用”: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不代表文化是經濟、政治的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可能超前也可能滯后于經濟、政治的發展。(3)文化的反作用具有雙重性: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3.文化的功能引領 風尚 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教育 人民 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社會 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推動 發展 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民族 復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醒 文化有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先進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易 錯 清 零1.文化是哲學的活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校正: 。2.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 )校正: 。3.文化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政治、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校正: 。4.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校正: 。5.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器物、行為、制度等本身就是文化。( )校正: 。6.國運興文化興,民族強文化強。( )校正: 。7.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校正: 。命 題 探 究考向1 文化的內涵和特點例1 [2023·陜西西安二模]電視劇《人世間》是百姓生活史,更是一部中國社會變革史。它講述了三線建設、恢復高考、對外開放、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等國家發展背景下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和人世間的正直善良,一經播出便掀起觀劇熱潮。這表明( )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②文化是一定時代經濟和政治的反映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④優秀文化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強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訓練1 北宋著名畫家王希孟的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點綴著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以藝術的形式充分展現了我國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千里江山圖》是畫家社會實踐的產物②群山岡巒、江河湖水也是一種文化③《千里江山圖》體現了獨特的民族文化④文化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考向2 文化的功能例2 [2022·全國甲卷,19]2022年2月舉辦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被譽為一屆“無與倫比”的冬奧會,近3 000名中外運動健兒閃耀賽場,18 000多名賽會志愿者默默奉獻,2項世界紀錄和17項冬奧會紀錄被刷新,帶動中國3億多人參與冰雪運動,是迄今收視率最高的一屆冬奧會,完美演繹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這表明( )①體育運動以彰顯文化自信為根本價值追求②人民是體育運動的價值創造者和價值享受者 ③體育運動具有塑造人生、促進全面發展的育人功能 ④體育運動是消弭文化差異、促進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維路徑】訓練2 [2021·浙江6月卷]春節檔電影回歸大銀幕、博物館展覽持續上新、劇院舞臺好戲不斷……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驅散了就地過年的萬千游子內心的寂寞與焦躁,讓他們體會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由此可見,文化( )①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③能讓人產生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④能轉變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核心考點二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考 點 精 析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1)中華文化的形成創造 主體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形成 過程 內部 因素 中華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外部 因素 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中華傳統美德 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中華人文精神 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拓展 比較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區別 角度 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縱向)的角度來說的 從中華文化的內涵豐富、厚重(橫向)的角度來說的側重 側重從動態上,即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 側重從靜態上,即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聯系 兩者是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區別的特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傳承作用: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推動國家發展。(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4)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易 錯 清 零1.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獨立于世界各國文化。( )校正: 。2.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校正: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自強不息、孝老愛親等。( )校正: 。4.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校正: 。5.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校正: 。6.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校正: 。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等能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所有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校正: 。命 題 探 究考向1 中華文化內容和特點例1 [2021·山東卷,10]據考古研究,從史前文明開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區域分布逐漸呈現一種分層次的向心結構,就像一個“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區是花心,其周圍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再外圍的文化區是第二層花瓣,花心輻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離。由此可見( )①創新是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 ③中華文化的統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礎 ④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方法技巧源遠流長側重從動態上,即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側重從靜態上,即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訓練1 [2020·山東卷]透過下圖可以看出( )①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②文物是中華文化文脈賡續、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證 ③作為“活”著的歷史,文物對研究文明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④文物在博物館的展出豐富和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例2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與“上海精神”相通的“和合”理念正在成為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這告訴我們( )A.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B.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傳承和發展的根本C.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D.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世界訓練2 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甲骨文書法和甲骨文實物走出象牙之塔,使學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眾、走向世界,在普及傳播中堅定了人們的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現了中國風采。這表明( )A.文化包容性推動著其他民族對中華文化的理解B.走向世界才能顯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C.文化交流必須重視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D.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文化傳承的客觀要求核心考點三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考 點 精 析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1)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點撥 正確理解“轉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的內涵“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時代的變革與完善;“創造性”則是在前人沒有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創新性”是在已有基礎上新的發現、發明、創造;“發展”是在已有基礎上的向前開發、拓展、延伸,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2.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2)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3)時代特征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4)具體要求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5)偉大抗疫精神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易 錯 清 零1.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校正: 。2.中華民族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質。( )校正: 。3.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永恒不變。( )校正: 。4.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根本動力。( )校正: 。5.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觀。( )校正: 。 命 題 探 究考向1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例1 [2022·浙江6月卷,26]某研究中心創立的古籍自動整理系統,既可以對古籍內容進行深度處理,又可以將大部分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轉化為一幅幅知識圖譜,如從《宋元學案》中自動提取“弟子”“家學”“交游”等人物關系,可視化呈現“宋代學術關系網絡圖”,讓古籍“活起來”。這說明( )①現代科技的運用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收集、選擇、傳遞和儲存 ②文化創新離不開對良莠并存的中外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 ③現代科技的運用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④文化創新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為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訓練1 [2020·全國卷Ⅲ]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敦親睦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我們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就是要誠心誠意同鄰居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攜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發展成果。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 )①彰顯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②表明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取決于時代的變遷③增強了堅守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信心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范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民族精神例2 [2022·湖南卷,10]革命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激發了人們對建黨先驅的無限懷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趙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著“寄”往百年前的信箋。“肉體已逝,脊梁仍在。”“自從知道你的故事,我愛上了歷史。謝謝你,讓我能坐在陽光下讀書。”從這些與革命先烈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 )①現代傳媒顯示出豐富民族精神的強大功能②偉大建黨精神早已融入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血脈 ③即使時代變遷,中華民族精神依然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④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維路徑】訓練2 [2020·海南卷]海南省昌江縣陶鳳交,28年來帶領一幫姐妹歷盡艱辛,靠肩挑手抓,在荒漠里種下338萬株木麻黃,形成一片海防林,打破了外國專家“棋子灣流丘不能種樹”的論斷,創造了一個綠色奇跡。陶鳳交及其姐妹被稱為“綠色娘子軍”,她們所展現的精神( )①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 ②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 ③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情境探究·素養培育傳統文化“正流行”情 境 探 究情境 傳統文化“正流行”。①《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尚書》《本草綱目》《論語》等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場,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也一次次煥發新的光彩。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典籍里的中國》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其用視覺化的語言呈現典籍的“前世今生”,讓我們直觀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閃光故事、流轉傳承,②它還將那些蘊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將那些具有當代價值、時代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實現了知識的傳播和中國文化精神傳承的融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根植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③內含著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分析《典籍里的中國》熱播帶來的積極影響。(演繹分析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新 題 速 遞1.[2023·河北模擬]“世界上沒有兩幅同樣的黎錦,黎錦應該不斷地創新、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說,“黎錦的色彩,是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展現生命力。傳承老技藝,絕不能拘泥守舊,要不斷求新求變,讓黎錦展現更強的生命力。”這啟示我們( )①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②優秀傳統文化技藝要先做好傳承,再不斷求新求變 ③植根于優秀傳統的文化技藝能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 ④傳統文化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繼承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甲骨文表情包的設計者將甲骨文字轉化成更加直觀形象的動物,再配上時尚的網絡用語,整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愛的甲骨文動態識字卡片,讓每個甲骨文字的圖案意義躍然眼前。如今,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已經成為斗圖圈的“新寵”,這啟示我們( )①漢字書寫和傳承了中華文明,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使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 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不斷推陳出新,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傳統文化的內涵,為其注入時代精神,增強通俗性和趣味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天津和平模擬]2022年央視春晚節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通過技術手段,呈現出人在畫中、畫外有畫的驚艷畫面,展現了一幅跨越時空的對話,以舞來繪出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節目播出后好評如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①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結晶②彰顯文化自信,成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③是對傳統藝術的當代表達,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有益嘗試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①精神現象 ②社會實踐 ③載體 ④血脈 ⑤靈魂 ⑥思想理念 ⑦傳統美德 ⑧人文精神 ⑨博大精深 ⑩精神標識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愛國主義 精神火炬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2.答案與解析:×。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3.答案與解析:×。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并非政治、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4.答案與解析:×。文化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并非所有文化都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會促進社會發展。5.答案與解析:×。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6.答案與解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7.答案與解析:×。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能“直接”轉化,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命題探究例1 解析:電視劇《人世間》是百姓生活史,更是一部中國社會變革史。它講述了建國以來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和人世間的正直善良,一經播出便掀起觀劇熱潮。這表明文化是一定時代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①②符合題意。材料強調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體現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也不體現優秀文化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強精神力量,③④與題意不符。答案:A訓練1 解析:群山岡巒、江河湖水是自然風光,不是文化,②錯誤。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④錯誤。答案:A例2 答案:C訓練2 解析:材料強調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而不是對經濟的作用,故②不選。材料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深遠持久,未體現文化轉變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故④不選。答案:B核心考點二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2.答案與解析:×。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3.答案與解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仁愛、重民本等,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孝老愛親等。4.答案與解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5.答案與解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6.答案與解析:×。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對待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7.答案與解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等能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命題探究例1 解析:材料并未體現“創新”與“中華文化生命力”的關系,①說法不符合題意。文化繁榮是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基礎。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應該是地域文化的繁榮,③說法錯誤。答案:C訓練1 解析:題中呈現了從新石器時期到元代的四件文物,體現了中華文化文脈賡續,這些文物表達的內容十分豐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②符合題意;題中呈現的文物制造工藝越來越精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對于研究文明演進具有重要意義,③符合題意;題中只是展示了文物,并沒有涉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①不符合題意;文物在博物館展出,其文化內涵不會發生變化,不會豐富和拓展中華文化的內涵,④觀點錯誤。答案:C例2 答案:D訓練2 解析:A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包容性推動著其他民族對中華文化的理解;B說法錯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并非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顯示出來;C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重視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答案:D核心考點三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2.答案與解析:×。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質。3.答案與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但具體內容會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4.答案與解析:×。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5.答案與解析:×。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命題探究例1 解析:“古籍自動整理系統”屬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體現了①③;文化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且材料沒有涉及文化繼承,②不選;文化創新的根基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④不選。答案:B訓練1 解析:講信修睦、協和萬邦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也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是在上述傳統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一理念的提出體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①符合題意;“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④符合題意。傳統文化能否煥發生機,從根本上說,在于傳統文化本身是否優秀,是否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②觀點錯誤;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批判性繼承的原則,我們需要堅守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③說法錯誤。答案:B例2 答案:C訓練2 解析:“綠色娘子軍”所展現的精神,“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的說法不符合題意,③排除;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④錯誤。答案:A情境探究·素養培育情境探究提示:①《典籍里的中國》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讓我們直觀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閃光故事、流轉傳承,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和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②《典籍里的中國》將蘊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精神標識提煉出來,涵養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激發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和培育了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③《典籍里的中國》根植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內含著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有利于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題速遞1.解析:黎錦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創新,展現更強的生命力,說明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①符合題意。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分先后。“要先做好傳承,再不斷求新求變”的說法錯誤,②排除。應該是“植根于”實踐,同時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夸大了文化技藝的作用,③錯誤。黎錦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并在繼承中不斷發展,說明傳統文化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繼承性,④符合題意。答案:C2.解析:①不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④錯誤,現代信息技術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形式,但不能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答案:B3.解析: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故①說法錯誤。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故②說法錯誤。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通過技術手段,呈現出人在畫中、畫外有畫的驚艷畫面,是對傳統藝術的當代表達,賦予了傳統藝術新的生命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有益嘗試。故③④說法正確。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