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課標要求】 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提分攻略 學習二十大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要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熱詞解讀 財富積累機制是指財富通過何種形式取得、以何種手段實現并以何種方式積累的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速記卡片1個作用:社會保障的作用2條主線:個人收入的分配與社會保障2種方式: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2類措施: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3次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4種形式: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考 點 精 析1.我國的分配制度(1)內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決定因素:①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圖示:2.全面理解按勞分配所有制 角度 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當中,但并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勞分配,如福利性分配、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各種收入,不屬于按勞分配勞動收 入角度 并非勞動性收入就是按勞分配,只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性收入才是按勞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性收入不屬于按勞分配主要表 現形式 ①國家機關、公有制事業單位中工作人員及公有制企業中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 ③農村經濟中的“聯產計酬”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關系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政府不直接干預。(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手段進行。(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體現效率,促進公平。這樣才能促進國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終既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4.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措施 內容發展經濟 從根本上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理順關系 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堅持制度 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兩個同步 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三次分配 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規范秩序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消除貧困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堅持消除貧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易 錯 清 零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校正: 。2.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非按勞分配。( )校正: 。3.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非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校正: 。4.農民承包集體土地的經營收入屬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校正: 。5.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 )校正: 。6.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校正: 。7.增值稅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校正: 。8.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現。( )校正: 。 命 題 探 究考向1 按勞分配例1 [海南卷]現階段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企業里工人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②公有制經濟中職工的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 ③工程師提供新技術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 ④農民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訓練1 某國有企業技術員李某購買了內部職工股,年終按股分紅得到4 000元,他還將自己的專利技術在公司入股,年終又獲得16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資46 000元,崗位津貼960元,獎金12 800元。同時,他還利用節假日在一家私營企業打工,一年獲得勞動報酬26 000元,在他一年的收入中屬于按勞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分別是( )A.75 760元和16 000元B.59 760元和16 000元C.59 760元和26 000元D.59 760元和46 000元考向2 按生產要素分配例2 [2020·全國卷Ⅰ]信息時代,數據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等并列,將其列為生產要素。數據被列為生產要素是因為( )①數據廣泛融入生產過程,具有獨特創造力 ②數據是最具流動性的基礎性資源 ③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可以分離 ④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日益凸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熱詞點擊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不僅能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決策成本,促進企業自我發現,還能加速資源流通,優化資源配置,具有異質性、高流動性和參與收益分配形式多樣性的特點。訓練2 某家庭有甲、乙兩勞動力,該家庭承包的6畝地以每年每畝1 100元轉包給一家私營農業公司。當年該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資1 200元;乙在一家國企工作,年工資、薪金30 000元,當年乙專利轉讓所得為3 000元。該家庭當年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收入為( )A.0.53萬元 B.1.08萬元C.1.85萬元 D.2.4萬元考向3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例3 [2021·山東卷,3]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國出臺了許多惠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僅直接幫扶了貧困群眾,而且提高了市場機制的益貧性,2013~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國農村高2.3個百分點。分析表中各類幫扶政策,對實現市場機制益貧性路徑描述正確的是( )表 國家貧困縣建檔立卡戶享受的各類幫扶政策幫扶政策 產業幫扶 就業幫扶 健康幫扶 教育幫扶 最低生活保障 殘疾人幫扶 生態扶貧幫扶數量 1 465.8 萬戶 1 390.6 萬戶 1 476.6 萬戶 807.1 萬戶 1 109.0 萬人 338.3 萬戶 1 111.3 萬戶①初次分配注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②通過再分配引導市場配置資源,實現共建共享③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社會公益事業④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訓練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是一個新的挑戰。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初次分配應提高勞動報酬比重 ②通過再分配發展社會公益事業 ③第三次分配應該強化稅收調節 ④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消除貧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核心考點二 我國的社會保障考 點 精 析1.社會保障的主要功能穩定 功能 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調節 功能 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互助 功能 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社會保障的主要構成形式 內容 地位社會 保險 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在我國,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社會 救助 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 福利 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社會 優撫 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 針對軍人的特殊社會保障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措施 具體要求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要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要做到權責清晰 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醒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最根本、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易 錯 清 零1.國家依法建立起由企業和個人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校正: 。2.社會保險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校正: 。3.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校正: 。4.社會優撫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校正: 。5.社會福利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校正: 。6.社會救助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校正: 。7.政治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 )校正: 。8.享受社會互助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校正: 。9.購買社會保險是避免發生風險的有效措施。( )校正: 。10.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應發揮市場在社會保障事業中的決定性作用。( )校正: 。 命 題 探 究考向1 社會保障的形式例1 [2022·山東卷,3]2022年山東省新設40萬個城鄉公益性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予以托底安置。政府在社區設置日間照料中心服務等公共服務類公益崗、網格員等公共管理類公益崗,按照不低于當地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崗位補貼。政府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 )①挖掘更多就業潛力,落實好保就業目標②豐富社會救助形式,滿足群眾保障訴求③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增加群眾收入來源④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牢牢兜住民生底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維路徑】訓練1 為進一步做好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促進全省城鄉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經S省委省政府同意,決定在元旦、春節“兩節”期間為城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由國家財政承擔的對于困難群眾的生活補貼屬于( )A.社會保險 B.社會救助C.社會福利 D.社會互助考向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例2 [2021·全國甲卷]2021年,某地改變養老補貼模式,將每人每月300元~600元不等補貼資金儲值在專門賬戶,失能、失智、孤寡、獨居老人可自主選擇養老機構和專業人員提供陪護、助浴、修剪指甲等上門服務;服務費用按規定服務次數和時長從專門賬戶中抵扣,超額部分按照市場價格收費。相對于現金直補,該模式可( )①引導資金使用方向,更好發揮補貼資金作用②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充實養老保障資金③促進養老服務質量提升,更好滿足老人需求④利用價格調節機制,合理配置養老資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訓練2 [2023·湖南長郡中學模擬]社會保障作為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某研究團隊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究了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并繪制了曲線圖(下圖)。下列對該曲線分析合理的是( )①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倒U”型關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②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撐,社會保障水平的適當提高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 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適當調低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④社會保障水平過高容易陷入“高福利陷阱”,從而削弱經濟發展的活力和質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情境探究·素養培育多措并舉,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網情 境 探 究情境 近年來,①河北省某地始終緊密結合本地改革發展的實際,多方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轉移支付、再分配調節機制②連續五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0%以上,③城鄉居民社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參保全覆蓋;全民免費健康體檢,異地就醫“一站式”結算,“先診療、后付費”等政策有效落實;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健全,留守兒童關心關愛、農民工工資權益保障,大病醫療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多措并舉,形成了一張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沒有漏洞的社會保障安全網。覆蓋全民、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該地的做法對全國其他地方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啟示。(信息解讀、整合和演繹分析能力) 新 題 速 遞1.馬克思認為,通過社會保障讓所有社會成員均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機會,是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根本目標。我們黨傳承這一思想,強調社會保障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下列關于社會保障的推導正確的是( )①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滿足人民各類合理的社保需求→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②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防范和化解居民的生存危機→穩定社會生活秩序 ③維護各類弱勢群體的利益→確保公民享有相應的權益→消除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 ④規范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提升社會資源動員能力→推動慈善事業走向大眾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當前,我國醫療保障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還有不足,醫保、醫療、醫藥改革協同性需進一步增強,醫保服務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為此,需要( )①建設高水平醫保,縮小制度間、人群間、區域間差距 ②鼓勵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協調發展 ③實施大病專項救治,大幅提高重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 ④優化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滿足群眾就醫用藥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山東煙臺模擬]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也被稱為社保“第六險”。截至2021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國家試點城市增至49個、參保超過1.4億人。社保“第六險”的試點推行能夠( )①優化公共服務,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②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保障老年人權益③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化解老年人的生存危機④促進服務質量提升,更好滿足長期失能人員需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4.[2023·遼寧沈陽三模]近年來,某市在做好分層分類兜底保障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服務類救助創新發展,將服務對象分群鎖定、服務需求分級響應,探索“分群分級”服務類救助的新路徑。這一做法( )①精準實施社會救助,保障了困難群眾的生存權利 ②通過創新服務救助方式,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③是具有褒揚性、補償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④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提高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①社會主義 ②共同勞動、平等分配 ③勞動性收入 ④源泉 ⑤勞動所得 ⑥社會保障 ⑦慈善 ⑧生活秩序 ⑨公平正義 ⑩社會福利 公平對待 量力而行 權利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國目前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2.答案與解析:×。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還存在非按勞分配,如福利性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方式一定是非按勞分配方式。3.答案與解析:×。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4.答案與解析:× 農民承包集體土地的經營收入屬于按勞分配。5.答案與解析:× 工資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例如,私營、外資企業中工人獲得的工資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6.答案與解析:×。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7.答案與解析:×。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8.答案與解析:×。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現。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財政對低收入者的補助標準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現。命題探究例1 解析:按勞分配是在公有制經濟的前提下,①中的“企業”不明確是公有制企業還是私有制企業,故排除。公有制經濟中職工的工資和獎金收入屬于按勞分配,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等不屬于按勞分配,故排除②。答案:D訓練1 解析:國有企業的工資、獎金、津貼屬于按勞分配,共計59 760元;在一家私營企業打工,一年獲得勞動報酬26 000元,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答案:C例2 解析:數據被列入生產要素是因為數據具有獨特的創造力,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①④正確;②③說法正確但與設問構不成因果關系。答案:B訓練2 解析:該家庭當年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為: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收入,即甲所在私營農業公司的工資,1 200元×12個月,為14 400元;土地租金收入,1 100元×6畝,為6 600元;乙的專利轉讓所得3 000元,共計2.4萬元。答案:D例3 解析:通過初次分配進行就業幫扶,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提高市場機制的益貧性,①正確。國家通過出臺各類幫扶政策等再分配方式,引導市場資源合理流動,實現共建共享,有利于實現市場機制的益貧性,②正確。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材料沒體現第三次分配的作用,③不符合題意。題干設問指向為各類幫扶政策對實現市場機制益貧性的影響,該選項是對社會保障的影響,不符合題意,④排除。答案:A訓練3 解析: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要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初次分配應提高勞動報酬比重,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堅持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①④符合題意。要通過第三次分配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再分配應該強化稅收調節,②③錯誤。故本題選B。答案:B核心考點二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答案與解析:×。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3.答案與解析:×。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4.答案與解析:× 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5.答案與解析:×。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6.答案與解析:×。社會福利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7.答案與解析:×。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8.答案與解析:×。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9.答案與解析:× 購買商業保險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不是社會保險。購買商業保險能夠規避風險也不是避免發生風險。10.答案與解析:×。社會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一般不靠市場機制來實現。命題探究例1 答案:A訓練1 答案:B例2 解析:材料中的養老補貼模式只是提高了養老金的使用效率,與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充實養老保障資金無關,②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引導養老金的使用,只是對超額部分按照市場價格收費,不是單方面發揮價格調節機制的作用,④與材料不符,排除。答案:A訓練2 解析:依據題意,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到一定程度后,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反而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這表明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倒U”型關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社會保障水平過高容易陷入“高福利陷阱”,從而削弱經濟發展的活力和質量;故①④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涉及社會保障水平的適當提高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故②不符合題意。應隨著經濟的發展,適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適當調低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說法錯誤,故③錯誤。答案:B情境探究·素養培育情境探究提示: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②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③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④健全以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對民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力度。⑤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健全覆蓋全民、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新題速遞1.解析: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滿足人民各類合理的社保需求,從而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故①正確,入選。完善社會保障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有利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防范和化解居民的生存危機,從而穩定社會生活秩序,故②正確,入選。消除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故③錯誤,排除。慈善事業不屬于社會保障,屬于第三次分配,故④錯誤,排除。故選A。答案:A2.解析:①錯誤,建設高水平醫保與我國實際不符;②④正確,我國醫療保障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還有不足,醫保、醫療、醫藥改革協同性須進一步增強,醫保服務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為此,需要鼓勵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協調發展,優化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滿足群眾就醫用藥需求;③錯誤,大幅提高重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符。故選C。答案:C3.解析: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所以社保“第六險”的試點推行能夠優化公共服務,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促進服務質量提升,更好滿足長期失能人員需求,①④符合題意。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不屬于基本養老保險,②排除。該選項的說法夸大了社保“第六險”的作用,③排除。答案:B4.解析:推進服務類救助創新發展,將服務對象分群鎖定、服務需求分級響應,這一做法精準實施社會救助,保障了困難群眾的生存權利,通過創新服務救助方式,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故①②入選。社會優撫是具有褒揚性、補償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而材料強調的是社會救助,故③不選。材料并未涉及提高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故④不選。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