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課標要求】 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闡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尋覓社會的真諦提分攻略 學習二十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鏈接《讀本》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堅持群眾路線,核心的問題是黨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速記卡片1個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個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3對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考 點 精 析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1)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2)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2)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從性質上說,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從過程上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不同步: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圖示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類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區別 研究對象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依據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易 錯 清 零1.勞動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校正: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校正: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校正: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校正: 。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全面概括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校正: 。6.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校正: 。命 題 探 究考向1 勞動與實踐例1 [2022·湖南卷,15]恩格斯說:“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中可以認識到( )①每一歷史時代的各種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 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③每一歷史時代,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 ④一個時代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是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維路徑】訓練1 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是因為( )①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②只要勞動就能創造價值、實現夢想 ③勞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④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例2 [2022·浙江1月卷,29]在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中,創世女神開天辟地、創造了人類后,便將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上,讓他們以種茶為生。從此,基諾人開始了栽培種植茶葉的歷史。這表明( )①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②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諾人正確回答了世界本原問題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訓練2 [2020·山東卷,15]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這體現了( )A.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B.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D.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核心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考 點 精 析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基本矛盾 辯證關系 普遍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提醒 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指在某一社會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3)解決途徑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性質 對抗性(敵我矛盾) 非對抗性 (人民內部矛盾)解決方式 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通過改革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4)正確認識我國的改革①改革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提醒 ①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②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知識拓展 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內在關系易 錯 清 零1.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校正: 。2.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校正: 。3.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校正: 。4.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校正: 。5.新時代,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校正: 。6.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使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 )校正: 。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味著要消除社會基本矛盾。( )校正: 。命 題 探 究考向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例1 [2022·山東卷,8]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維路徑】訓練1 [2020·浙江1月選考]浙江省某縣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引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頭菇等“三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這說明( )A.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C.生產力的發展遲早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D.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考向2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例2 [2020·全國卷Ⅲ]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 )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 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方法技巧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訓練2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施行三十多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作出修改,將“全過程民主”寫入法律。為你我而制定,因你我而修改,滿足你我期盼,這是中國民主的魅力所在。這一修改( )①調整了生產關系,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調整了上層建筑,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③彰顯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④佐證了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核心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考 點 精 析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具體表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提醒 人民群眾是個歷史概念。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具體內涵不同。在我國現階段,主要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要的穩定的部分。2.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基本內容群眾 觀點 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路線 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2)重要意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提醒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依據3.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區別 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根本區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能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偉大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歷史是由偉大歷史人物創造的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規律 社會歷史領域有著固有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人類社會是沒有規律、不可捉摸的,社會歷史僅僅是個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易 錯 清 零1.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校正: 。2.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 )校正: 。3.人民群眾是創造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 )校正: 。4.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校正: 。5.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校正: 。6.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校正: 。7.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校正: 。 命 題 探 究考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例 [2022·浙江6月卷,32]黨員干部始終要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回應民生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蘊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方法技巧運用關鍵詞串聯知識,全面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明確一個主體(人民群眾)、三點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一個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訓練1 [2021·浙江6月卷,30]漫畫《“高”度重視》(作者:于昌偉)意在提示我們( )①觀察事物要仔細 ②安全意識要提高 ③群眾觀念要到位④工作方法要對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訓練2 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大幅提高。黨中央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情境探究·素養培育用好改革“法寶”,推進鄉村振興情 境 探 究情境一 “用好改革‘法寶’,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①各地要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社會歷史的主體;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同時,②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為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情境二 ③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實踐的特點: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完成時間 目標任務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看,我們應怎樣理解“用好改革‘法寶’,推進鄉村振興”?(探究與建構能力、科學精神素養) (2)鄉村振興戰略為什么必須依靠人民進行分步實施?(分析與綜合能力、科學精神與政治認同素養) 新 題 速 遞1.安徽省桐城市積極扶持引導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自動滴灌等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高效利用,推動農業種植向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從“會”種菜到“慧”種菜,保障“菜籃子”安全,助力了鄉村振興。現代智慧農業( )①革新了農業生產工具,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發展 ②提高了農業供給質量,增強了農產品競爭力 ③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生產關系,增加了農民收入 ④消除了城鄉發展差異,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鄉村振興到底怎么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要針對我國農村的現有發展水平精準施策,順應村情民意。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一規劃出臺的哲學依據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應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④制定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的決策才能實現鄉村振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遼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要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推動更多資源向社區傾斜,讓老百姓體會到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在人民群眾身邊。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其哲學依據是( )①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性質是不同的 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和主力軍 ③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 ④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梳理排查·夯實基礎主干梳理①基本問題 ②決定 ③相對獨立性 ④上升的 ⑤社會基本矛盾 ⑥創造者 ⑦人民 ⑧人民主體精析精練·提升能力核心考點一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2.答案與解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答案與解析:×。社會存在能離開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不能離開社會存在。4.答案與解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根本觀點。5.答案與解析:×。其合理性在于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忽視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6.答案與解析:×。唯物主義不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命題探究例1 答案:C訓練1 解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①④符合題意。勞動能夠創造價值、實現夢想,但“只要勞動就能創造價值、實現夢想”說法絕對化,②排除。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說法錯誤。答案:B例2 解析:“將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上,讓……開始了栽培種植茶葉的歷史”表明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①正確。基諾族以種茶采茶為生,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反映了這一客觀存在,②正確。基諾族的神話傳說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錯誤回答,③不選。材料強調的是思維反映客觀存在,而不是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發展,④不選。答案:A訓練2 解析:經濟社會發展是社會存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會意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A不符合題意;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B說法錯誤;題干強調的是人們的生活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沒有涉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答案:D核心考點二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2.答案與解析:×。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答案與解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4.答案與解析:×。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5.答案與解析:×。這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6.答案與解析:×。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7.答案與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貫穿社會發展始終,無法被消除。命題探究例1 答案:D訓練1 解析: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C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D項不符合題意,“林權制度改革”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未體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答案:B例2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該法典體現了對民眾各方面權利的平等保護,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這表明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③符合題意;該法典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制定和實施該法典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表明該法典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能夠鞏固經濟基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正確;經濟基礎的變革有時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有時落后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①說法錯誤;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觀點錯誤。答案:D訓練2 解析:①不符合題意,修改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調整;④錯誤,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答案:B核心考點三易錯清零1.答案與解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這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2.答案與解析:×。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3.答案與解析:×。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4.答案與解析:×。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5.答案與解析:×。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6.答案與解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因此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其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7.答案與解析:×。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命題探究例 解析:黨員干部之所以要把人民群眾擺在首要位置,把群眾利益作為根本追求,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①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②不選。社會發展趨勢是客觀的,④錯在“主宰”一詞上,不選。答案:A訓練1 解析:漫畫《“高”度重視》諷刺了該警示牌——小心坑并未以方便人們觀看的高度設立,這提示我們群眾觀念要到位,工作方法要對頭,③④正確切題。漫畫并未表明觀察事物要仔細,也未強調安全意識要提高,①②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答案:D訓練2 解析:②④側重講“為什么”,不是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排除。了解群眾所思所愿,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強調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設問要求分析材料給我們的啟示,即“怎么辦”,①③講的是“怎么辦”。答案:B情境探究·素養培育情境探究提示:(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其發展和變革。改革是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解放生產力的基本方式,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鄉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形成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推進文明傳承和治理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解放農村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2)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不斷發展。鄉村振興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分三個階段,都是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這一質變提供必要準備。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依靠而且必須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心同德為鄉村振興而奮斗。新題速遞1.解析:材料體現了現代智慧農業革新了農業生產工具,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①②符合題意。現代智慧農業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產關系,③說法錯誤。現代智慧農業難以消除城鄉發展差異,④排除。答案:A2.解析: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②錯誤。④不屬于歷史唯物主義,不選。答案:B3.解析: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的哲學依據是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和主力軍,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②③入選。①與題干構不成因果關系,不選。“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④不選。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