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易失分題型及其解題技法指導第1講 新情境試題命題探源—捕捉解題信息是關鍵無情境不命題,特別是引入一些新情境,更是新高考區別于傳統高考的一大特色。新情境試題可分為科學史類、科技論文類、知識拓展類和生產、生活類等幾種類型,解答不同情境的問題,思維的著力點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考生要熟悉一些命題程序和手段。只有知道了題目從何處來,才能知道解題往何處去。(一)遴選生物科學發展史,培養科學思維生命科學是動態發展的,學生可以沿著科學家探究生物學領域的道路,把握生命現象的本質,領悟科學探究的精神,這對學習具有積極影響。將生物學科學史作為命題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第一步:選取有價值的材料 德國某生物學家觀察到卵巢濾泡細胞死亡時伴隨染色質的水解。澳大利亞的一位病理學家發現結扎大鼠門靜脈后,大鼠肝細胞漸漸轉變成若干個細胞質團。這些死亡細胞內有完整的溶酶體,從組織中脫落下來并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且沒有發生炎癥反應。以上資料,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史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思維。第二步:精心加工材料,擬設考點上述科學史材料中并沒有出現“細胞凋亡”這樣的詞語,但是描述的內容包含了細胞凋亡的一些特征,選取這樣的材料進行命題,可以考查考生對細胞凋亡相關知識的理解,所以在確定題干的時候就要將材料進一步地優化,精煉語言,使之能被看懂,且不出現“細胞凋亡”這一詞語。材料中,“德國某生物學家……染色質的水解”這一句,屬于無用信息,可以刪除。第三步:反復打磨命題,做到嚴謹科學[典例1] [多選]澳大利亞的一位病理學家發現結扎大鼠門靜脈后,大鼠肝細胞漸漸轉變成若干個細胞質團。這些死亡細胞內有完整的溶酶體,從組織中脫落下來并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且沒有發生炎癥反應。下列對材料的分析,正確的是( )A.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細胞壞死B.死亡細胞被吞噬消化屬于體液免疫C.以上過程的發生是受基因控制的D.人胚胎發育過程中尾的消失與此過程相同[試題分析] 題干中“死亡細胞內的溶酶體沒有被破壞,死亡細胞被吞噬消化,不發生炎癥反應”,說明是細胞凋亡,A錯誤;死亡細胞被吞噬消化屬于非特異性免疫,B錯誤;以上過程是細胞凋亡,細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C正確;人胚胎發育過程中尾的消失屬于細胞凋亡,D正確。故選C、D。(二)拓展所學知識,增長知識見識知識拓展類新情境試題,因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增長知識見識,體現學生的學習潛力,為高校選拔有潛質的學生,而備受命題者的青睞。再加上命題人大都是學術領域的專家、教授,選用大學教材相關內容進行命題也就不足為怪了。第一步:甄選相應的素材,確立命題意圖 以朱大年編寫的《生理學(第8版)》大學教材第401頁“血液中鈣和磷的調節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維建模能力。第二步:加工相應的材料,找準命題點大學教材中的語言描述都非常專業化,有很多名詞縮寫,有些說法在高中階段很難理解,這就要求在整理題干時要盡量簡潔,應利用所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描述。如果有圖解或表格,要標明相關信息,不能在理解上出現偏差。如下題中通過題后的注釋,就能讓一些陌生情境化“生”為“熟”。第三步:打磨材料,科學嚴謹命題[典例2] 鈣和磷分別通過對各自靶細胞的作用代謝調節激素,維持血鈣、血磷水平和骨代謝之間的穩態,其作用關系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PTH和CT之間既有協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B.補鈣的同時最好補充鈣三醇C.鈣三醇的合成存在反饋調節D.PTH的作用沒有特異性[試題分析] PTH和CT在調節血鈣方面屬于拮抗作用,在調節血磷方面屬于協同作用,A正確;鈣三醇可以促進機體對鈣的吸收和重吸收,所以補鈣的同時最好補充鈣三醇,B正確;通過圖示可知,鈣三醇過多時會抑制1α-羥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鈣三醇的生成,此過程存在(負)反饋調節,C正確;通過圖示可知PTH的作用是增加血鈣、降低血磷,具有特異性,D錯誤。故選D。(三)聚焦科學前沿,彰顯時代命題高考命題常聚焦一些科技前沿論文,以體現命題的時代性,考查學生的遷移思維和創新思維。第一步:選取命題素材,找到命題點 某學術性網站上曾發表了一篇名為《可同時進行兩種厭氧呼吸的細胞》的文章,這篇文章研究的內容比較新穎。原文研究了部分植物細胞、霉菌等可能存在兩種無氧呼吸途徑中關鍵的基因,而且能夠同時表達而產生乳酸和乙醇,這一研究顛覆了高中所學的相關知識,即每種細胞只有一種無氧呼吸方式。所以,這一類型的背景信息可以考查遷移應用和創新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步:加工材料,打磨推敲,關聯教材知識點 科技論文一般都篇幅較長且專業性強,大部分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就要求在選取科技論文作為命題材料時要注意從中選取有效的信息作為新情境,同時還要降低難度。如果有一些超綱內容不能剔除,則要給出相應的解釋與補充。第三步:運用材料,科學嚴謹命制試題[典例3] 據研究報道,在澇脅迫條件下玉米幼苗根部可同時產生乙醇和乳酸。這說明一種細胞可以有兩種無氧呼吸的方式。微生物一般只有一種無氧呼吸方式,但是通過轉基因的方法可以使微生物出現新的代謝途徑。例如,科學家將乳酸脫氫酶基因導入酵母菌細胞(轉基因酵母菌),從而使其具有兩條無氧呼吸途徑。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無論哪一種細胞呼吸方式,其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的產物都相同,細胞呼吸第一階段的場所及產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細胞呼吸方式其產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在澇脅迫條件下玉米幼苗根部可進行無氧呼吸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幼苗根能否長時間進行無氧呼吸?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請設計實驗證明轉基因酵母菌具有兩條無氧呼吸途徑。(材料:普通酵母菌、轉基因酵母菌、培養液,其他需要的材料任選)[答案] (1)細胞質基質 丙酮酸和[H] (2)酶的種類不同 保證玉米幼苗根部在缺氧的條件下可以獲得能量 不能,原因是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和乙醇會損害根 (3)第一組在無氧條件下培養普通酵母菌,第二組在無氧條件下培養轉基因酵母菌,然后用酸性重鉻酸鉀檢驗培養液中是否含有乙醇,并分別檢測培養液的pH;如果兩組培養液均可使酸性重鉻酸鉀變為灰綠色,且第二組的pH小于第一組,可以證明轉基因酵母菌產生了乙醇和乳酸,說明轉基因酵母菌具有兩條無氧呼吸途徑。[試題分析] (1)細胞呼吸第一階段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發生的變化是葡萄糖被分解為丙酮酸和[H],并釋放少量能量。(2)不同的呼吸方式其產物不同的原因是催化反應的酶的種類不同。在澇脅迫條件下玉米幼苗根缺氧,不能通過有氧呼吸途徑獲取能量,但是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玉米幼苗根不可以長時間進行無氧呼吸,因為無氧呼吸產生大量的乙醇和乳酸會損害根。(3)要證明轉基因酵母具有兩條無氧呼吸途徑,最好的方法是檢測其產物是否含有乙醇和乳酸。(四)選取“有溫度”的生產、生活材料,體現學以致用從現實生產、生活中挑選與生物學知識聯系緊密的材料,以體現生物的“接地氣”“生活化”考查,調和純理性的“冷色調”考查。這類題目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全面地考查生物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選取“有溫度”的生產、生活材料,是新高考命題的一個特色亮點。第一步:甄選有價值的生產、生活信息據新聞報道,一個新發現的遺傳病基因SLC52A2變異,導致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截至新聞播出時,全球只發現過兩例。第二步:精心加工材料,選取命題點生產、生活類材料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特點,所以很大的篇幅都是解說性文字,專業性不是很強。基于以上特點,在處理此類材料時對于一些不影響學生理解的內容,能刪則刪,選取需要考查的生物學相關知識,并且改變一些表述方法,讓生物學問題無痕地嵌入在題干當中。第三步:據材料,科學嚴謹創設試題[典例4] 據某新聞報道,某患者吃了幾個月的維生素B2,他的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被治愈了。此病通過基因檢測發現是由于基因SLC52A2變異導致維生素B2代謝紊亂,維生素B2代謝紊亂導致造血功能障礙和神經系統異常。截至新聞播出時,此類遺傳病全球只發現了兩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B.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C.基因檢測的原理是DNA具有多樣性D.此類病說明基因與性狀不是一一對應的[試題分析]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基因SLC52A2 變異導致的,A正確;此類病在全球發現的病例很少,說明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B正確;基因檢測的原理是DNA具有特異性,C錯誤;基因SLC52A2變異導致造血功能障礙和神經系統異常,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D正確。故選C。[思維建模]化“新”為“熟”,不懼新情境問題新情境試題具有情境新、知識活、起點高、落點低等典型特征,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是去粗存精,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其解題模板如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