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生物易失分題型及其解題技法指導第3講 長句表達題科學思維—表達合客觀、合邏輯非選擇題中的長句表達類試題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門題型。其常見的兩種類型為原因類試題和依據類試題,原因類試題需要考生從事實出發,利用理性思維對原因進行合理推斷;依據類試題常需要考生先做出判斷,再給出判斷的依據。這兩類試題旨在考查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答題時須以合客觀和合邏輯為核心,進行邏輯、條理、嚴密作答。思維方法(一) 順流而下——連環追問,合理推斷“順流而下”策略的解題思路為先抓住起因(合客觀),再利用問題鏈連環追問,作出合理的推斷(合邏輯)。答案中要包括兩個要點:起因和合理的推斷。[典例1] 用培養液培育某高等植物時,往往要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這樣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法演示] 起因是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應抓住“培養液”和“空氣”展開連環追問。一問:培養液中是植物什么器官?答:植物的根。二問:空氣對植物的根有何作用?答:空氣中含有O2、CO2和H2O等成分。若植物根系所在的環境中缺O2,則根細胞中的有氧呼吸減弱,無氧呼吸增強,引起酒精積累導致爛根;CO2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但根細胞中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H2O,但空氣中的H2O含量微不足道,且培養液中有充足的H2O。綜上可以推斷,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是為了增加培養液中的O2含量,使根細胞能夠進行正常的有氧呼吸。三問:植物根細胞的有氧呼吸有何作用?答:植物根細胞進行有氧呼吸時會產生大量的ATP,為根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四問:植物根細胞產生的ATP可用于什么生理過程?答:植物的根系會吸收所在環境中的水分子和無機鹽離子。水分子通過被動運輸進入根細胞,不需要消耗ATP,無機鹽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需要消耗ATP。故植物根細胞產生的ATP為根細胞吸收無機鹽離子提供能量。[答題要點] 答題關鍵詞為“有氧呼吸”和“吸收無機鹽離子”。[規范表達] 為根細胞的有氧呼吸提供O2,有利于根細胞合成ATP,為根細胞吸收無機鹽離子提供能量思維方法(二) 逆流而上——逆向思維,正向復盤“逆流而上”策略的解題思路為先抓住結果(合客觀),運用逆向思維,步步追問,再正向復盤(合邏輯),整理出答案。[典例2] 退耕初期,物種多樣性指數呈上升趨勢;退耕后期,物種多樣性指數下降,下降的原因是 。[技法演示] 本題的結果是物種多樣性指數下降,即物種數量減少,由此展開逆向追問。一問:為什么物種數量減少?答:退耕后期,物種較為豐富,不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更為顯著,在不同類型的種間關系(如種間競爭、捕食)作用下,某些物種消失。二問:什么樣的種間關系會讓某個物種消失?答:群落中的種間關系有捕食、種間競爭、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唯一能造成兩個物種“你死我活”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三問:為什么退耕后期種間競爭加劇?答:猜測是退耕后期出現了競爭力很強的優勢物種。[答題要點] 答題關鍵詞為“優勢物種”和“種間競爭”。[規范表達] 具有生存優勢的物種出現,使某些物種在種間競爭中被取代思維方法(三) 構建模型——抓住聯系,追問因果將思維過程圖示化、構建答題模型是解答原因類試題的有效方法。原因表述類問題在題干中往往隱含著答題的關鍵信息,如條件、結果等,需要回答的原因往往就是高中生物學中的一些重要生理過程,這幾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某個條件下會出現某結果、某個條件下會引起某種重要的生理變化過程從而導致某個結果,這種重要的生理變化過程應該由題目中的條件和結果反推分析方向,即考查點。通過以上信息的梳理,構建出如圖所示的解題邏輯模型。依據上面模型,掌握以下解題步驟第一步:明白要回答什么。首先認真讀題,在讀題、審題時可用筆畫出問題,找出給定的條件(范圍)、出現的結果(現象)。要回答的是在這個條件(范圍)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現象),即原因表述。第二步:厘清“起因—經過—結果”的邏輯關系。尋找條件(范圍)與結果(現象)之間的聯系,是這個條件(范圍)引起了某個重要的生理變化過程,導致這樣的結果(現象)出現。要表述的“原因”就是這個重要的生理變化過程。第三步:確定答案。先由結果(現象)反推出考查點,再結合條件(范圍)限定的思考方向,明確應該從哪個角度分析具體的生理變化過程導致了這個結果(現象),最后在題干中或已學過的知識中獲取答題需要的信息。題干中的信息往往包括圖示和文字兩類,將這些信息充分分析、整合應用于答題。[典例3] 氫是一種清潔能源。萊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將H2O分解成[H](以NADPH形式存在)和O2,[H]可參與暗反應,低氧時葉綠體中的產氫酶活性提高,使[H]轉變為氫氣。(1)產氫會導致萊茵衣藻生長不良,請從光合作用的物質轉化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自然條件下,萊茵衣藻幾乎不產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通過篩選高耐氧產氫藻株以提高萊茵衣藻的產氫量。[技法演示]第(1)小題思維建模模型分析 第(1)小題,首先從問題中找到條件——“產氫”、結果——“萊茵衣藻生長不良”,然后分析條件與結果之間的聯系,由于題目指定從“光合作用的物質轉化角度”分析,正確的邏輯應該是“產氫會引起光合作用的什么物質轉化,從而導致萊茵衣藻生長不良”。由條件和結果及題目限定的答題方向推測出考查點是“光合作用的物質轉化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于是明確了答題方向,最后從題目所給的文字“[H]可參與暗反應,低氧時葉綠體中的產氫酶活性提高,使[H]轉變為氫氣”中獲取信息,得出結論[規范表達] 產氫會使光反應產生的[H]不能用于暗反應,從而使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停止(減弱),最終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第(2)小題思維建模模型分析 第(2)小題,首先從問題中找到條件——“自然條件下”、結果——“萊茵衣藻幾乎不產氫”,然后分析條件與結果之間應如何建立聯系,正確的邏輯是“自然條件下會引起什么生理變化,從而導致萊茵衣藻幾乎不產氫”,由條件和結果及題目限定的答題方向推測出考查點是“產氫的條件”,于是明確了答題方向,最后從題目所給的文字“低氧時葉綠體中的產氫酶活性提高,使[H]轉變為氫氣”中獲取信息,得出結論[規范表達] 自然條件下氧氣比較充足,萊茵衣藻體內的產氫酶活性較低,不能使[H]轉變為氫氣[長句表達題強化訓練]1.(2022·海口模擬)將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為一種富有廣東特色的甜品——姜撞奶。研究表明,該過程與生姜蛋白酶的作用密切相關。為探究制作姜撞奶的最適溫度,某同學在不同溫度的等量牛奶中加入相應溫度的等量新鮮姜汁,觀察混合物15 min,看其是否會凝固,結果如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溫度/ ℃ 10 30 50 70 90結果 15 min時 仍未有 凝固跡象 14 min時 完全凝固 1 min時 完全凝固 1 min時 完全凝固 15 min時 仍未有 凝固跡象(1)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稱為酶活性,該實驗中,生姜蛋白酶的活性可用______________表示。(2)10 ℃和90 ℃時15 min內均未觀察到凝固現象,其原因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該實驗結果能否確定制作姜撞奶的最適溫度?若能,請寫出最適溫度;若不能,請寫出進一步的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姜蛋白酶在食品工業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酶制劑適宜在__________________(寫出溫度和pH條件)條件下保存。解析:(1)該實驗中生姜蛋白酶的活性可用牛奶完全凝固所需時間表示。(2)10 ℃時,15 min內未觀察到凝固現象,原因是溫度較低導致酶的活性很低,但此時酶的空間結構穩定,適當升溫后酶的活性可以升高。90 ℃時,15 min內未觀察到凝固現象,原因是高溫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酶永久失活。(3)50 ℃和70 ℃時酶的活性均較高,由該實驗結果不能確定制作姜撞奶的最適溫度。要想確定最適溫度,應在50 ℃和70 ℃之間設置較小的溫度梯度繼續進行實驗,觀察混合物完全凝固所需的時間。(4)酶制劑應在低溫、最適pH條件下保存。答案:(1)牛奶完全凝固所需時間 (2)不相同 10 ℃時,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間結構穩定,而90 ℃時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酶永久失活 (3)不能,應在50 ℃和70 ℃之間設置較小的溫度梯度繼續進行實驗,觀察混合物完全凝固所需的時間 (4)低溫、最適pH2.葉片的氣孔是二氧化碳流入和水分散失的“門戶”,氣孔的開放與關閉分別與保衛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有關。科研人員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在擬南芥氣孔的保衛細胞中表達了一種K+通道蛋白——BLINK1,強光時氣孔快速開啟,如圖1,弱光時氣孔快速關閉;而野生擬南芥無BLINK1,氣孔開閉較慢。圖2表示擬南芥在連續光照和間隔光照——強光和弱光交替光照的實驗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1)光合作用過程中,游離狀態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2)由圖1分析,轉基因擬南芥保衛細胞吸收K+的方式為____________,推測其氣孔快速開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光照,短時間內葉肉細胞葉綠體中C3的含量會________。(3)連續光照下,野生植株和轉基因植株每升水可產生植物莖的干重無顯著差異;但是在間隔光照下,轉基因植株每升水可產生植物莖的干重大于野生植株,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提供等質量的水可用于合成更多干物質。解析:(1)細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游離狀態水(自由水)的作用是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相關代謝物質的良好溶劑。(2)K+通過K+通道(BLINK1)進入氣孔細胞內,需要消耗能量,屬于主動運輸。由于K+通過K+通道(BLINK1)進入氣孔細胞內,提高了胞內滲透壓,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快速開啟。由于光照突然停止,會使光反應停止,使光反應產物NADPH、ATP合成停止使其含量降低。暗反應C3的還原需要NADPH、ATP,由于NADPH、ATP含量下降,使C3的還原減少,又由于二氧化碳固定仍可繼續進行,C3生成繼續,所以C3含量有所增加。(3)據圖2分析可知,在連續光照下,野生植株和含BLINK1植株的莖干重無顯著性差異,因為連續光照下,野生植株和含BLINK1植株的氣孔均開啟,二氧化碳攝入量和水分散失量基本相當;間隔光照下,含BLINK1植株的莖干重大于野生植株,因為間隔光照下,強光時含BLINK1植株氣孔能快速打開,加快二氧化碳攝入,弱光時氣孔能快速關閉,減少水分蒸發量,所以提供等質量的水可用于合成更多干物質。答案:(1)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相關代謝物質的良好溶劑 (2)主動運輸 主動運輸使 K+迅速進入細胞,細胞液濃度升高,保衛細胞吸水,氣孔快速打開 增加 (3)轉基因植株在強光照時氣孔快速打開,快速攝入CO2,而弱光照時氣孔能快速關閉,減少水分蒸發3.某種(2n=20)雌雄同株的植物,其籽粒的顏色受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存在時,能合成酶1;B基因存在時,酶2的合成受到抑制。籽粒顏色的轉化關系為:白色黃色紫色研究發現純合紫粒植株的花粉完全敗育,不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類型的花粉正常。請回答下列問題:(1)紫粒植株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籽粒的性狀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9∶3∶4,說明兩對等位基因的位置關系是位于__________(“同源”或“非同源”)染色體上。(3)若純合紫色植株和白色雜合植株間行種植得到F1,從F1中隨機選取一粒種子,能否通過顏色直接判斷其母本是白粒植株還是紫粒植株?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該植株為玉米,黃色玉米AaBb因雜種優勢產量高,現用純合紫色玉米和純合白色玉米作為親本,長期獲得所需性狀。請寫出相應的遺傳圖解。解析:(1)紫色的植株基因型為A_bb,有AAbb和Aabb;籽粒的性狀與酶有關,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2)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9∶3∶4,是9∶3∶3∶1的變形,說明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其位置關系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3)由于純合紫粒植株花粉完全敗育,因此紫粒植株上收獲到的種子為雜交的結果,種子為黃粒或紫粒;白粒植株上收獲到的種子為自交的結果,種子為白粒,故從F1中隨機選取一粒種子,能通過顏色直接判斷其母本是白粒植株還是紫粒植株。(4)分析題意可知,本實驗目的是獲得雜種AaBb,而親本是純合紫色玉米(AAbb)和純合白色玉米(aaBB或aabb),故應選擇AAbb和aaBB雜交來獲得,相應的遺傳圖解見答案。答案:(1)AAbb、Aabb 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非同源 (3)能 由于純合紫粒植株花粉完全敗育,因此紫粒植株上收獲到的種子為雜交的結果,種子為黃粒或紫粒;白粒植株上收獲到的種子為自交的結果,種子為白粒 (4)遺傳圖解:4.(2022·青島二模)人類耳蝸中的聽毛細胞是一種終末分化細胞,與正常聽力的維持關系密切。聽毛細胞數量有限,受藥物、長時間噪音等因素影響會死亡。聽毛細胞頂部的纖毛位于蝸管的內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當聲音傳到耳蝸時,聽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偏轉,纖毛頂端的K+通道開啟,K+內流,聽毛細胞興奮,并傳遞給聽神經細胞,過程如圖1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聲波振動引起聽毛細胞頂部的纖毛彎曲,使陽離子通道開放,K+通過____________的方式由內淋巴液進入聽毛細胞,發生的信號轉換情況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生的興奮經傳導進一步觸發聽毛細胞底部的Ca2+內流。(2)聽毛細胞屬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蝸管內淋巴液維持高K+狀態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3)臨床治療發現,博來霉素、甲氨蝶呤氮芥等耳毒性藥物,可能導致耳蝸中毒引起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NHL),試分析耳蝸中毒導致機體出現該現象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別學會語言前就發生SNHL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蝸后,仍然出現了理解障礙(只能聽到聲音,而不能聽懂語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該患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正常發育導致不能聽懂語言。(4)目前,免疫治療是一種治療癌癥的新興方法,可通過激活機體的細胞免疫殺滅腫瘤細胞,但對內淋巴囊腫瘤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這類患者癌細胞生活的微環境中存在高濃度乳酸,為研究乳酸濃度與療效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2。(注:Treg細胞能抑制T細胞增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進而抑制機體免疫,細胞分裂指數越高表示增殖越旺盛)結合上述信息,試分析免疫治療對內淋巴囊腫瘤患者療效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聲波振動引起聽毛細胞頂部的纖毛彎曲,使陽離子通道開放,根據K+通過K+通道順濃度梯度轉運可知,K+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由內淋巴液進入聽毛細胞,發生膜電位的改變,產生興奮,即發生的信號轉換情況為由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產生的興奮經傳導進一步觸發聽毛細胞底部的 Ca2+內流。(2)聽毛細胞屬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蝸管內淋巴液維持高 K+狀態的意義是維持細胞內外的K+濃度差處于較高水平,利于K+通過協助擴散進入聽毛細胞,從而有利于聽毛細胞產生興奮,形成聽覺。(3)臨床治療發現,博來霉素、甲氨蝶呤氮芥等耳毒性藥物,可能導致耳蝸中毒引起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NHL),題中顯示,聽毛細胞數量有限,受藥物、長時間噪音等因素影響會死亡,據此可推測耳蝸中毒應該是耳毒性藥物導致聽毛細胞損傷或死亡,進而導致傳導至大腦皮層的神經沖動減少,造成聽力損傷。個別學會語言前就發生 SNHL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蝸后,仍然出現了理解障礙,即不能聽懂語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該患者的聽覺語言中樞(或大腦皮層言語區H區)未正常發育導致的。(4)實驗數據顯示,隨著乳酸濃度的上升,細胞毒性T細胞的分裂指數下降,且細胞毒性T細胞是殺滅腫瘤細胞的關鍵細胞,同時隨著乳酸濃度的上升,Treg細胞分裂指數有上升的趨勢,而該細胞能抑制 T 細胞增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進而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因此免疫療法對內淋巴囊腫瘤的治療效果不佳。答案:(1)協助擴散 由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2)感受器 有利于聽毛細胞產生興奮 (3)耳毒性藥物會導致聽毛細胞損傷或死亡,進而導致傳導至大腦皮層的神經沖動減少,造成聽力損傷 聽覺語言中樞(或大腦皮層言語區H區) (4)高濃度乳酸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的增殖,并促進Treg細胞的增殖,增殖的Treg細胞也會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的增殖,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5.(2022·威海二模)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河流,會造成河流污染。某小組利用人工浮床技術對河流中水質凈化分析,實驗裝置如圖。(1)圖中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是生活污水中的N、P污染,該植物采收后可以直接用作飼料,若是工業廢水中的金屬污染,則可干燥處理后用來提取銅、鋅、汞等金屬。(2)此案例屬生態工程的實例,它遵循的生態工程原理是________(寫出一個即可)。(3)該小組利用人工浮床開展了“菰(茭白)和菖蒲對生活污水凈化效果”的研究,請你寫出該實驗裝置每組應采取的處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避免實驗誤差,你認為每個實驗裝置中的植物株數應____________。(4)該工程能有效防止“水華”發生,提高水體的透明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該小組實驗結果如表,從此表中看出,該小組研究的因變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從表中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污水中TN、TP去除率的比較/%處理 總氮(TN) 總磷(TP)對照 42.6 38.8菰 92.8 83.3菖蒲 92.7 94.3混合 94.9 84.7解析:(1)據題意可知,人工浮床能凈化河水,主要是其中的植物能吸收礦質元素。(2)因為河流流經城鎮,所以此案例是城市環境生態工程的實例,遵循生態工程的自生、循環、協調等多個原理。(3)該小組利用人工浮床開展了“菰(茭白)和菖蒲對生活污水凈化效果”的研究,自變量是種植的植物種類,因變量是污水中的N、P含量。對實驗裝置處理應分為四組,第一組為空白對照組、第二組為菰(茭白)種植組、第三組為菖蒲種植組、第四組為菰(茭白)和菖蒲混合種植組。觀察各組污水中的N、P含量,從而探究出凈化效果。(4)“水華”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中的藻類植物大量繁殖,而藻類植物大量繁殖與水體中N、P等元素含量高及光合作用強直接相關。(5)根據表中數據可看出,污水中N、P含量的變化是實驗的因變量,且對照組的N、P去除率最低。從表中得出的結論是兩種植物不論單獨種植還是等量混合種植,凈化效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答案:(1)吸收水中的化學元素 (2)自生(或循環或協調) (3)一組只栽菰(茭白);一組只栽菖蒲;一組混栽等量的菰(茭白)和菖蒲;一組空白對照(不栽植物) 相等且多株 (4)一方面浮床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利用水中的N、P污染物,減少藻類生長所需的無機鹽;另一方面又能通過遮光作用來抑制水體中藻類的生長繁殖 (5)污水中N、P含量的變化 兩種植物不論單獨種植還是等量混合種植凈化效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或菖蒲對總磷的去除效果明顯高于菰和菖蒲混合種植,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