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24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24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3考前聚焦: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全國卷歷史第24題)
(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
第一部分:規律總結
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在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國情意識方面具有特殊的考查價值,歷來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高度重視。據近年來考題分析,題型主要集中于選擇題,非選擇題考查幾率很小。政治史的考查主要集中于宗法制、分封制;經濟史的考查主要集中于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手工業;文化史對百家爭鳴考查比較集中。
年份 試卷類型 考 點(知識點)主要考查先秦歷史(西周、春秋戰國) 考查范圍
2022 全國甲卷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老子的思想主張) 必修三
全國乙卷 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必修二
2021 全國甲卷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 必修三
全國乙卷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必修一
2020 全國Ⅰ卷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必修一
全國Ⅱ卷 秦漢時期角抵活動的影響 必修一
全國Ⅲ卷 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先秦至漢代貨幣演變的共同因素) 必修二
2019 全國Ⅰ卷 西周王位繼承的變化(宗法制內容) 必修一
全國Ⅱ卷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水利工程興修) 必修一
全國Ⅲ卷 儒家思想產生的淵源——宗法制 必修三
2018 全國Ⅰ卷 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墨子》中的科技成就)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商湯成功與仁德之心 必修三
全國Ⅲ卷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戰國時期鐵器分布) 必修二
2017 全國Ⅰ卷 分封制推動文化認同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春秋戰國區域位置對商貿的影響) 必修二
全國Ⅲ卷 漢字的起源演變(影響先秦字體變化的因素) 必修三
2016 全國Ⅰ卷 儒家思想 必修三
全國Ⅱ卷 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法的發展 必修三
全國Ⅲ卷 西周青銅器的發展 必修二
2015 全國Ⅰ卷 古代中國的農業 必修二
全國Ⅱ卷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必修三
2014 全國Ⅰ卷 秦漢以后統治者借助人倫秩序鞏固統治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分封制 必修一
2013 全國Ⅰ卷 秦國率先由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史書的記載與民間傳說的關系 必修三
【考點統計】(明確高頻考點)
①政治史:宗法制(2019年考);分封制五年考(2021、2020、2017、2014、2013)。
②經濟史:古代農業(2015);古代手工業三年考(2022、2018、2016);古代商業(2020、2017)。
③思想史:百家爭鳴八年考([2014年Ⅰ卷、2015年II卷、2016年Ⅰ卷、2018年II卷、2019年Ⅲ卷、2020年Ⅰ卷、2021年甲卷、2022年甲卷]);漢字(2016年II卷、2017年Ⅲ卷);古代科技(2018年Ⅰ卷)。
【趨向預測】(明確考查方向)
①結合考古學成就和歷史文獻,考查原始社會后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內涵以及空間分布規律,理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他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②結合先秦時期政治文明的內涵,考查先秦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及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表現。
③聯系夏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從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早期國家的特征。
④聯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民族交融的具體史實,從歷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文化交流。
⑤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變化,特別是商鞅變法等典型歷史現象,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⑥結合各學派代表人物的典型觀點,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考查百家爭鳴,理解先秦時期中華文化奠基的特征。
第二部分:【主題突破】
主題一 先秦時期(遠古時期~公元前221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階段特征綜述】先秦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社會轉型,政治形態上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經濟上從原始粗放的集體耕作逐漸過渡到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政治上:國家治理從商朝的方國聯盟過渡到西周的封邦建國(分權體制),再到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郡縣制(中央集權體制)。政治生態從以血緣關系為選拔官員依據的“家天下”,逐漸發展到按才干政績選拔官員的“公天下”,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為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最終建立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主要內容。生產力發展,促使千耦其耘的土地國有制(如井田制)被以個體農耕為主的土地私有制取代。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鐵犁牛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為主要特點的小農經濟,并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手工業由單一的官營手工業形態(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漸發展到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型態,官營手工業居主導地位;青銅鑄造的高超技藝成就了一個神奇的時代——青銅時代。商業發展中出現了以范蠡、子貢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興的封建城市如臨淄、邯鄲、郢等發展為商業都會。
思想文化:敬天保民的思想是中國早期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上天”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有“德”者,“以德配天”成為夏商周興衰更替的社會共識。生產力發展,社會劇烈變革,使西周的禮樂文化逐漸崩潰瓦解,出現了中古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奠定了傳統文化的基礎。《詩經》和楚辭成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墨子》記載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說明了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產生。
【重點內容識記】
1.政治上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2.經濟上
(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粗放;集體耕作(刀耕火種;千耦其耘)。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個體農耕(土地私有;鐵器牛耕;直轅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③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和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2)手工業的發展 ①西周:工商食官制度②春秋戰國:官營(主導)、私營和家庭手工業;冶鐵,制瓷,紡織。
(3)商業的發展春秋戰國:出現大商人;私商成為主體;形成商業都會。
3.思想文化 百家爭鳴: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老子;莊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韓非子。
主題二 先秦時期的國家治理
1.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1)多元一體的格局。新石器時代:格局初步奠定。戰國時期: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正式形成。從秦代開始,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發展為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并進一步鞏固。
(2)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超過2000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文明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遺存);五千年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年的中華統一實體(秦代以來的大一統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僅各主要史前文化區之間彼此吸收各自長處,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還吸收周邊地區先進文化因素,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豐富與長久生命力。
2.商周政治觀念對后世的影響
觀念 影響
宗法觀念 皇位繼承的嫡長子制原則、“家國同治”的統治理念、“認祖歸宗”的傳統觀念等都是宗法觀念的體現
等級觀念 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權力的層層分割,其所造成的等級秩序,不僅體現在政治層面,而且貫穿在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之中
敬天保民 ①對待天命:敬天從命又不盲目地依從天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人文主義的發展走向。②強調從民情知天命:表明重視民眾的力量以及民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實際開啟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知識深化】分封制推動疆域拓展、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
(1)分封制的實質是地方分權,為分裂割據埋下了隱患。但分封制也孕育了統一的因素,通過層層分封加強了地方管理,有利于開疆拓土。
(2)被分封子弟及其所授之民等與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構成一個多元的社會,促進了民族交融。
(3)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播到各地,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向周圍的少數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進行文化滲透。
(4)分封制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形成了早期華夏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統一”的觀念。
【知識深化】夏、商、西周早期政治文明傳承的特點
(1)制度傳承與創新:夏朝建立,開啟王位世襲制,商周延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西周時期,分封制與血緣關系所維持的宗法制緊密結合,輔之以禮樂制度,共同構成了“家國一體”的社會等級權力機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2)神權色彩濃厚:夏、商、西周時期,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相繼文明傳承,延續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血緣貴族政治的特點,但中央尚未建立起對地方的絕對集權,是地方相對分權的貴族政治。
3.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局勢
(1)政局動蕩。
王權體制面臨挑戰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隨著地方諸侯國勢力的逐漸強大,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覲和述職。
諸侯國內部勢力的變化 諸侯國中卿大夫強宗的崛起和國君公室的衰微,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等。春秋初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演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國家分裂,諸侯爭霸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長。 減少了諸侯國的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 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為秦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2)宗法制瓦解。①小宗上升發展,大宗沉淪下降。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室內部:周幽王廢儲君(嫡長子)而改立庶子,導致西周滅亡;東周王室的繼位之爭,造成王室尊嚴掃地,天子地位下降。二是諸侯國內部:大夫專政,互相兼并;貴族沒落,平民崛起。②人才的流動方式。春秋戰國時期,為滿足爭霸的需要,各諸侯國尚賢思想流行,傳統的世卿世祿制被打破,出現許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蘇秦、呂不韋等。各國盛行養士之風,任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緣限制。③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流行,有計劃地打壓奴隸主貴族(如楚國吳起、秦國商鞅等),以定額的俸祿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階層向編戶齊民轉變等,都在客觀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3)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①“貴族政治”是指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貴族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貴族分封制度。②春秋戰國時期是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關鍵時期。周天子權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漸崩潰,促使了貴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國的變法改革及禮賢下士的“養士之風”又進一步促進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變。
主題三 先秦時期的經濟生活
1.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與經濟模式的變化
(1)土地制度:從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現,井田制逐步瓦解,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等逐步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2)經濟模式:從奴隸制的集體耕作到小農經濟模式。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化及農耕工具的發展,特別是春秋戰國的賦稅制度變革,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主要的經濟模式,成為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知識深化】小農經濟知識導圖
2.從“工商食官”到“重農抑商”
(1)“工商食官”制度。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工,百工。商,官賈。在西周,王室和各諸侯國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占有大量手工業者即“百工”,并設工官管理。作坊內設有監工,督促眾工勞動;生產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師設計的官方“圖程”生產各種器物,“工有不當,必行其罪”。手工業者和商人都是政府掌握的奴仆,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屬于壟斷經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手工業的出現,官營手工業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導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
(2)“重農抑商”政策。形成于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時,農業是封建經濟的核心,商業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不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策保障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則破壞正常的商業經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發展,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造成中國的落后。
主題四 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
1.關于先秦儒家思想及歷史觀
(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點
①都談論“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對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說”,荀子提出“性惡論”。
②都主張以德、禮治國: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孟子要求統治者“以德服人、爭取民心”,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
③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論來論證統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禮”治國,主張人應該先“仁義”后“禮”,達到這個境界才有“德”。
(2)儒家學派的歷史觀
①“春秋筆法”:儒學思想家只重視政治變遷而忽略社會經濟基礎。這就導致了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封建王朝的治亂興衰的真正原因——經濟運行。因此他們只能用他們那套陳腐的仁義道德觀念去剪裁歷史事實。所以一旦王朝興盛,他們便齊聲贊皇上英明,大臣賢良,是施行儒家的仁義禮教的結果;一旦王朝滅亡,他們便咒罵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因此,儒家歷史學家筆下的歷史是經過裁剪的歷史,是不完整的。
②厚古薄今:孔子主張“厚古薄今”,他要求人們效法夏商周的奴隸制“法先王”,要人們“克己”以恢復夏商周三代的“禮”。
③道德理想主義:儒家以仁、義、禮、智、信為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以“內圣外王”為君主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雖然嚴重脫離了社會實際,無法實現。但是,它卻為一代儒家知識分子提供了批判現實的精神力量,使中國古代君主制帶有“開明”的色彩。
【知識深化】儒、法、道治國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同影響
(1)儒家:主張仁和禮,提倡以德治國,重禮儀,尊王道。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不穩定,諸侯割據,各方勢力霸占一方,儒家思想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不會被君主所接受重視。
(2)道家:其治國主張在約束統治者的暴政,恢復社會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社會環境下,難以實現,是一種消極應對社會變革的治國思想。
(3)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了小生產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會安定的愿望,但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轉型時期是無法適應當時社會變革要求的。
(4)法家:法家的治國主張,不僅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理論借鑒。
2.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認同與華夏文化圈的擴大
民族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的主體是以炎黃子孫為中心的華夏族。
(1)西周時代,華夏族開始進入相當穩定的狀態,而周邊地區的許多民族或部族尚處于向古代民族的過渡階段,因此,華夏族自稱“中國”“諸夏”,其他各部族則被稱為“夷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周邊各部落紛紛入主中原,出現所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局面。
(2)華夏族是中華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認同的民族稱號。其形成得益于春秋戰國以來民族矛盾激化與中原華夷雜處局面的出現,諸侯爭霸的歷史進程及民族間的斗爭與交融,促進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
(3)戰國時期,華夷統一與對華夷習性、文化兼容并包的認識,對后世華夏民族自身和華夷關系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部分:【十年真題】
學生版(真題+解析)
2022年題組
(2022·全國甲卷高考·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4) 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 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 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 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  )
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
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  )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圖7。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
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 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圖5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 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
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
3.(2017·全國Ⅲ卷高考·24)圖4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HYPERLINK "http://www." INCLUDEPICTURE "G:\\21世紀\\2023十年真題分題匯編\\" \* MERGEFORMAT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4)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五經”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4)圖3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  )
A.當時統一文字的努力 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狀況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A.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改變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  )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4)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定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
2013--2022十年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第24題匯編答案與解析
2022年題組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根據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知,這首民謠描繪的是在上古堯時代勞動人民自食其力,衣食無憂的太平生活,這與老子的政治理念接近,老子在政治上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氣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小國寡民的時代,選擇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對現世不滿,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希望重建政治秩序,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消極避世思想與孔子理念不符,排除A項。法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韓非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主張順應時代要求進化史觀,與材料“帝堯之時”“圍觀者稱頌帝堯”的觀點不符,排除C項。墨子代表下層平民和中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還提出了“尚賢”的政治主張,力圖穩定天下秩序,與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避世思想不符,排除D項。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青銅原料有一部分來源于長江流域,這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C項符合題意;材料無法得出對農業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A項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項排除;青銅器鑄造繁榮主要緣于奴隸制的發達等因素,D項排除。
2021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老子和孔子二人都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主張都是對周禮的反思,看到了周禮對于維護統治的作用,故選A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是認為周禮對于維護統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所述周禮是西周時期的,這并不能滿足封建貴族在春秋時期追求富國強民、實現成就霸業理想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二人的主張是面對社會動蕩和諸侯爭霸現實的積極回應,而并不是說要維護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有對周禮不同程度的認可,而當時的統治者恰恰是僭越禮樂制度的,所以其主張都沒能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項。
【關鍵點撥】題干大意是:老子認為,沒有了無為而治的道就要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領導者有對他人的仁慈,領導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屬有忠實于事業和恩情的義氣,下屬沒有忠誠
義氣就只好用行為規范來制約,而孔子認為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制下,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導致生產力大大提高,所以諸侯國的采邑能夠經營得很好,社會生產持續發展,故選D項;土地國有制是在戰國時期在一些諸侯國被廢除的,而且題干僅提到了采邑數量的增多,沒有提及所有制的改變,排除A項;分封制在春秋時期開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諸侯國大夫的采邑越來越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所以諸侯國君權力鞏固是不符合史實的,排除C項。
2020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為(楚)武王”,楚國國君自立為王的做法破壞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選D項;材料楚國國君自立為王的做法屬于個別現象,不能推斷出禮樂制度不復存在,排除A項;材料周天子和楚國國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襲的,排除B項;材料楚國國君與周天子沒有宗法血緣關系,也無法推斷是“開始”,排除C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角抵活動的影響。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可知,從秦二世到漢武帝,從貴族統治者到普通民眾、乃至從漢人到西域人對這一運動項目的喜愛,體現了角抵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故選B項;材料主要提及秦漢時期的角抵表演,無法體現它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排除A項;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材料還提及到秦二世,時間不符,排除C項;角抵最初是一種作戰技能,后來成為訓練兵士的方法,又演變為民間競技,不是勞作技能,排除D項。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據材料可知,貨幣由自然貨幣(貝幣)向人工貨幣(布幣)轉變,由雜亂形態(春秋戰國布幣)向統一形態(圓形方孔)轉變,自然貨幣無法滿足商品交易擴大的需要,雜亂貨幣不利于貿易的開展,因此隨著商品交易的需要,貨幣形制發生變化,故選B項;據所學春秋戰國布幣是銅幣,而商周是貝幣,與鑄鐵技術進步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貨幣形制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商品交易發展的需要,與審美觀念不同無關,排除C項;春秋戰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并沒有統一,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夏商周時期王位繼承方式變化。據材料“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說明西周王位更替時間相比商朝較長,這是因為西周確立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王位繼承方式產生變化,故選B項;禪讓制強調選賢舉能而不是“兄終弟及”,排除 A項;王位世襲與君主壽命無關,排除 C項;材料的“兄終弟及”和父子相傳都是體現血緣,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說明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非弱化,排除D項。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秦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由材料“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變法后秦國建立了集權統治,推動國家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故選D項;戰國后期,井田制遭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壞而非完善,排除A項;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秦漢時期得以普及,排除B項;秦統一六國后修筑馳道直道,加強了交通運輸,排除C項。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內容。“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里面的“孝”“悌”“樂”“禮”都是宗法制的內容和服務于宗法制的內容,故選A項;“禪讓制”更強調繼任者的“才”,不強調“血緣”,不會突出“孝”“悌”,排除B項;“郡縣制”是一種中央對地方管理制度,和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察舉制”里的一項內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務于君主專制即服務于宗法制的,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關于一些數學和物理知識的記載,并未體現出其它學派的思想主張,A項錯誤;《墨子》中有關于數學、物理學、機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古代中國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B項錯誤;《墨子》中的數學、物理學、機械制造等科學知識是對當時社會生產的研究和總結,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C項正確;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貴族階層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學的,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商湯的仁德之心。由材料“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乃去其三面”、“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可知這種網開一面的仁愛之心贏得諸侯擁護,最終滅夏建商,故A項正確;夏商時期已形成奴隸制生產方式,奴隸集體耕作,土地輪流休耕,且材料強調的是商湯的仁德之心,B項錯誤;由材料“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可知商湯認為四面設網捕獵鳥獸的方式過于殘忍而非保護環境,C項錯誤;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會矛盾的激化而非資源爭奪,D項錯誤。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材料鐵器實物并非就是鐵制農具,A項錯誤;圖中新疆地區出現鐵器實物,但不能推斷它與中原地區鐵器實物的關系,B項錯誤;圖中鐵器實物并沒有廣泛分布,可見冶鐵技術還未普及,C項錯誤;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圖中黃河流域分布較其他地區更加廣泛,可見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D項正確。
2017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在分封制中,周王通過“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興國家,如題干材料中的衛、魯、燕等國,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從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心理認同,并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故A項正確;依據所學,西周分封制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實行的不是君主專制,B項錯誤;根據分封制的規定,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因而王室對地方實行的是間接控制而非直接統治,C項錯誤;貴族世襲特權確立于夏商時期,分封制只是延續了過去的貴族世襲做法并有所發展,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根據圖示,陶、曹、魯均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相發達且相距較近,有利于商貿發展,故A項正確;爭霸戰爭導致的是社會生產的破壞,影響經濟的交往,B項錯誤;圖示中沒有陶、曹、魯之間的相關交通信息,C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范蠡和子貢經商致富,沒有涉及城市規模的擴大,D項錯誤。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漢字的起源演變。西周時期,官府壟斷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只有少量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書寫文字,而到了春秋戰國,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會識字寫字的人數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頻繁地使用,而西周時期的文字比較繁瑣,不適宜書寫,因此文字逐漸簡化,故A項正確;從西周到戰國造紙術并未發明,文字的書寫材料變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簡和絲帛為主,B項錯誤;各國變法的重點是富國強兵,與這一變化的關系不大,C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實行“書同文”,與材料時間“西周與戰國”不符,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儒家思想。“五經”大多成書于儒家思想產生前,不是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故A項錯誤;漢代儒學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故B項錯誤;“五經”是古老的文獻,將其尊為儒家經典,以此來論證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故C項正確;秦始皇焚書并沒有使儒學傳統斷絕,西漢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復蘇,故D項錯誤。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法的發展。秦統一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以秦國的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但是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三種字體,故A項錯誤;漢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展,題干“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正是漢字演變過程的一部分,故B項正確;三國曹魏時期當時流行的字體是隸書,這與材料“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不符,故C項錯誤;中國原始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文字”,后來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故D項錯誤。
3.【答案】B
【考點】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分封制
【解析】本題考查西周青銅器的發展。根據“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種銘文商代已經存在,只是字數和語句發生了變化,故A項錯誤;根據“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績被記錄和傳承,利于形成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故B項正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項錯誤;根據“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時的青銅器的功用與商代無異,都是用來書寫的載體,故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農業。戰國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A項正確;戰國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B項錯誤;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導致農業收益的增加,故C項錯誤;國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學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現實政治需要的正統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儒學家反對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項正確;儒者稱頌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是希望統治者實現仁政、德治,實現儒學的治國理念,不是希望恢復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以后統治者借助人倫秩序鞏固統治。君主專制源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當時的中國并不存在宗教權威,故A項錯誤;統治者舉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權,鞏固統治,從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統治者借助了人倫秩序來鞏固其統治,故B項正確;祖先崇拜在秦漢以前就已出現,故C項錯誤;題干主旨在于通過祭天活動來鞏固政治統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強化,故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結合題意可知周代的“雅言”應是西周王畿地區的語言,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即現在的陜西西安,故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秦國率先由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解讀材料信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墓葬仍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而秦國僅君主墓葬明顯高于其余墓葬,這充分表明戰國時期秦國率先由等級序列明顯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選擇C項。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導致分封制瓦解,A項表述錯誤;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表現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B項表述錯誤;戰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項表述錯誤。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史書的記載與民間傳說的關系。解讀材料關鍵信息,關于黃帝的事跡,是由“司馬遷“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這表明了傳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真實;B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表面理解。
教師版(真題后附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根據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知,這首民謠描繪的是在上古堯時代勞動人民自食其力,衣食無憂的太平生活,這與老子的政治理念接近,老子在政治上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氣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小國寡民的時代,選擇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對現世不滿,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希望重建政治秩序,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消極避世思想與孔子理念不符,排除A項。法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韓非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主張順應時代要求進化史觀,與材料“帝堯之時”“圍觀者稱頌帝堯”的觀點不符,排除C項。墨子代表下層平民和中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還提出了“尚賢”的政治主張,力圖穩定天下秩序,與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避世思想不符,排除D項。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4) 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 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 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 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青銅原料有一部分來源于長江流域,這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C項符合題意;材料無法得出對農業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A項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項排除;青銅器鑄造繁榮主要緣于奴隸制的發達等因素,D項排除。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老子和孔子二人都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主張都是對周禮的反思,看到了周禮對于維護統治的作用,故選A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是認為周禮對于維護統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所述周禮是西周時期的,這并不能滿足封建貴族在春秋時期追求富國強民、實現成就霸業理想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二人的主張是面對社會動蕩和諸侯爭霸現實的積極回應,而并不是說要維護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有對周禮不同程度的認可,而當時的統治者恰恰是僭越禮樂制度的,所以其主張都沒能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項。
【關鍵點撥】題干大意是:老子認為,沒有了無為而治的道就要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領導者有對他人的仁慈,領導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屬有忠實于事業和恩情的義氣,下屬沒有忠誠義氣就只好用行為規范來制約,而孔子認為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制下,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導致生產力大大提高,所以諸侯國的采邑能夠經營得很好,社會生產持續發展,故選D項;土地國有制是在戰國時期在一些諸侯國被廢除的,而且題干僅提到了采邑數量的增多,沒有提及所有制的改變,排除A項;分封制在春秋時期開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諸侯國大夫的采邑越來越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所以諸侯國君權力鞏固是不符合史實的,排除C項。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
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為(楚)武王”,楚國國君自立為王的做法破壞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選D項;材料楚國國君自立為王的做法屬于個別現象,不能推斷出禮樂制度不復存在,排除A項;材料周天子和楚國國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襲的,排除B項;材料楚國國君與周天子沒有宗法血緣關系,也無法推斷是“開始”,排除C項。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  )
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角抵活動的影響。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可知,從秦二世到漢武帝,從貴族統治者到普通民眾、乃至從漢人到西域人對這一運動項目的喜愛,體現了角抵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故選B項;材料主要提及秦漢時期的角抵表演,無法體現它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排除A項;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材料還提及到秦二世,時間不符,排除C項;角抵最初是一種作戰技能,后來成為訓練兵士的方法,又演變為民間競技,不是勞作技能,排除D項。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據材料可知,貨幣由自然貨幣(貝幣)向人工貨幣(布幣)轉變,由雜亂形態(春秋戰國布幣)向統一形態(圓形方孔)轉變,自然貨幣無法滿足商品交易擴大的需要,雜亂貨幣不利于貿易的開展,因此隨著商品交易的需要,貨幣形制發生變化,故選B項;據所學春秋戰國布幣是銅幣,而商周是貝幣,與鑄鐵技術進步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貨幣形制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商品交易發展的需要,與審美觀念不同無關,排除C項;春秋戰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并沒有統一,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夏商周時期王位繼承方式變化。據材料“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說明西周王位更替時間相比商朝較長,這是因為西周確立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王位繼承方式產生變化,故選B項;禪讓制強調選賢舉能而不是“兄終弟及”,排除 A項;王位世襲與君主壽命無關,排除 C項;材料的“兄終弟及”和父子相傳都是體現血緣,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說明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非弱化,排除D項。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秦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由材料“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變法后秦國建立了集權統治,推動國家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故選D項;戰國后期,井田制遭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壞而非完善,排除A項;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秦漢時期得以普及,排除B項;秦統一六國后修筑馳道直道,加強了交通運輸,排除C項。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
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
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內容。“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里面的“孝”“悌”“樂”“禮”都是宗法制的內容和服務于宗法制的內容,故選A項;“禪讓制”更強調繼任者的“才”,不強調“血緣”,不會突出“孝”“悌”,排除B項;“郡縣制”是一種中央對地方管理制度,和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察舉制”里的一項內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務于君主專制即服務于宗法制的,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  )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關于一些數學和物理知識的記載,并未體現出其它學派的思想主張,A項錯誤;《墨子》中有關于數學、物理學、機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古代中國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B項錯誤;《墨子》中的數學、物理學、機械制造等科學知識是對當時社會生產的研究和總結,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C項正確;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貴族階層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學的,D項錯誤。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商湯的仁德之心。由材料“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乃去其三面”、“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可知這種網開一面的仁愛之心贏得諸侯擁護,最終滅夏建商,故A項正確;夏商時期已形成奴隸制生產方式,奴隸集體耕作,土地輪流休耕,且材料強調的是商湯的仁德之心,B項錯誤;由材料“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可知商湯認為四面設網捕獵鳥獸的方式過于殘忍而非保護環境,C項錯誤;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會矛盾的激化而非資源爭奪,D項錯誤。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圖7。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
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 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
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材料鐵器實物并非就是鐵制農具,A項錯誤;圖中新疆地區出現鐵器實物,但不能推斷它與中原地區鐵器實物的關系,B項錯誤;圖中鐵器實物并沒有廣泛分布,可見冶鐵技術還未普及,C項錯誤;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圖中黃河流域分布較其他地區更加廣泛,可見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D項正確。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在分封制中,周王通過“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興國家,如題干材料中的衛、魯、燕等國,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從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心理認同,并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故A項正確;依據所學,西周分封制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實行的不是君主專制,B項錯誤;根據分封制的規定,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因而王室對地方實行的是間接控制而非直接統治,C項錯誤;貴族世襲特權確立于夏商時期,分封制只是延續了過去的貴族世襲做法并有所發展,D項錯誤。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圖5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 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
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
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根據圖示,陶、曹、魯均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相發達且相距較近,有利于商貿發展,故A項正確;爭霸戰爭導致的是社會生產的破壞,影響經濟的交往,B項錯誤;圖示中沒有陶、曹、魯之間的相關交通信息,C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范蠡和子貢經商致富,沒有涉及城市規模的擴大,D項錯誤。
3.(2017·全國Ⅲ卷高考·24)圖4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HYPERLINK "http://www." INCLUDEPICTURE "G:\\21世紀\\2023十年真題分題匯編\\" \* MERGEFORMAT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
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漢字的起源演變。西周時期,官府壟斷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只有少量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書寫文字,而到了春秋戰國,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會識字寫字的人數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頻繁地使用,而西周時期的文字比較繁瑣,不適宜書寫,因此文字逐漸簡化,故A項正確;從西周到戰國造紙術并未發明,文字的書寫材料變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簡和絲帛為主,B項錯誤;各國變法的重點是富國強兵,與這一變化的關系不大,C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實行“書同文”,與材料時間“西周與戰國”不符,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4)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五經”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儒家思想。“五經”大多成書于儒家思想產生前,不是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故A項錯誤;漢代儒學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故B項錯誤;“五經”是古老的文獻,將其尊為儒家經典,以此來論證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故C項正確;秦始皇焚書并沒有使儒學傳統斷絕,西漢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復蘇,故D項錯誤。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4)圖3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  )
A.當時統一文字的努力 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狀況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法的發展。秦統一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以秦國的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但是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三種字體,故A項錯誤;漢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展,題干“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正是漢字演變過程的一部分,故B項正確;三國曹魏時期當時流行的字體是隸書,這與材料“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不符,故C項錯誤;中國原始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文字”,后來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甲骨文標志著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故D項錯誤。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A.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改變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西周青銅器的發展。根據“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種銘文商代已經存在,只是字數和語句發生了變化,故A項錯誤;根據“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績被記錄和傳承,利于形成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故B項正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項錯誤;根據“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時的青銅器的功用與商代無異,都是用來書寫的載體,故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農業。戰國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A項正確;戰國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B項錯誤;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導致農業收益的增加,故C項錯誤;國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學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現實政治需要的正統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儒學家反對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項正確;儒者稱頌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是希望統治者實現仁政、德治,實現儒學的治國理念,不是希望恢復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  )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秦漢以后統治者借助人倫秩序鞏固統治。君主專制源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當時的中國并不存在宗教權威,故A項錯誤;統治者舉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權,鞏固統治,從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統治者借助了人倫秩序來鞏固其統治,故B項正確;祖先崇拜在秦漢以前就已出現,故C項錯誤;題干主旨在于通過祭天活動來鞏固政治統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強化,故D項錯誤。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結合題意可知周代的“雅言”應是西周王畿地區的語言,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即現在的陜西西安,故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秦國率先由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解讀材料信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墓葬仍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而秦國僅君主墓葬明顯高于其余墓葬,這充分表明戰國時期秦國率先由等級序列明顯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選擇C項。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導致分封制瓦解,A項表述錯誤;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表現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B項表述錯誤;戰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項表述錯誤。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4)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定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史書的記載與民間傳說的關系。解讀材料關鍵信息,關于黃帝的事跡,是由“司馬遷“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這表明了傳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真實;B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表面理解。
第四部分:【兩年模擬】
(溫馨提示:時間40分鐘)
1.(2023·河南·統考二模)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對進入市場的商品有明確禁令,如"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宗廟之器,不鬻于市;犧牲,不鬻于市"。這些交易禁令主要基于( )
A.維護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 B.維護重農抑商政策的需要
C.維護貴族政治秩序的需要 D.維護公平交易秩序的需要
2.(2023·福建·校聯考三模)商代青銅器的紋樣流行饕餮紋和夔紋,比較繁縟、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銅器紋樣流行竊曲紋和重環紋,這些紋樣截取龍、蛇等動物的鱗甲,使原來完整的動物被分解和圖案化,比較簡約、單一,顯得整齊、有秩序。這種變化反映了( )
A.神權統治色彩濃厚 B.禮樂制度走向瓦解
C.審美觀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發展
3.(2023·河南新鄉·統考二模)西周宗法制度不僅適用于周室同姓貴族,也適用于分封的異姓貴族。西周王室不僅將同姓不婚的習俗發展為以法律強制維護的禮制和社會規范,還進一步規定凡同姓不問遠近親疏、相隔幾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實行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穩固的政治格局 B.維護諸侯的獨立地位
C.形成開放的治理結構 D.確立嚴格的等級秩序
4.(2023·廣西·統考二模)先秦時期,農事活動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時”觀念,國家根據“四時”觀念指導、安排農事活動,甚至政治行為也要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做出讓步,接受四時節律的制約,“以時序政”“依時行政”。由此可知,“四時”觀念( )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權統治 B.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
C.起源于順應自然的哲學傳統 D.蘊含著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
5.(2023·陜西安康·統考二模)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萬邦”中,不僅封君姓氏多元多樣,血緣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領導的“天下”,從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駕于為數眾多的族邦,形成了最大規模的地域政治共同體,尊尊源于但已高于親親,體現了鮮明的文明特質。據此可知,西周時期( )
A.核心權力實現高度集中 B.國家制度建構尚不成熟
C.宗族聚居狀態逐漸打破 D.地緣關系占據主導地位
6.(2023·全國·模擬預測)西周初期的統治者無不祖述文王之德,效法文王之治,主張“克明德慎罰,不侮鰥寡”,并告誡子孫“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這些措施
A.利于塑造民眾的政治認同 B.促進了家國一體格局的形成
C.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 D.推動文王成為歷代治國榜樣
7.(2023·江蘇·模擬預測)西周將貴族集團移民至各地建國,每一分支進族人數有限,力量不足以鎮服地方,王室支持以及表現此支持的政治禮儀,是他們建立統治權的業要支柱。由此形成的文化網絡,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成為各國交往的規范以及彼此認同的媒介。據此可知,分封制
A.削弱了周王朝的統治力 B.加劇了地方的獨立傾向
C.增強了民族文化向心力 D.密切了貴族的血緣聯系
8.(2023·河南濮陽·濮陽一高校考一模)《禮記·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西周封建著眼于天、地、人,尊“地之義”“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見天下”。據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間的文化差異 B.源于自然風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國理念 D.以神權政治為核心
9.(2023·四川成都·統考二模)西周時期,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這反映出( )
A.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 B.文藝創作植根于勞動實踐
C.社會轉型推動農業發展 D.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形成
10.(2023·河南開封·統考二模)春秋時期,貴族階層內部衍生出一種通過熟讀古典文本,掌握斷章取義的言談技巧進行表達志向的言談方式;平民則通過歌謠來抒發感情、提出建議、評論政治。這種差異( )
A.推動此時思想文化開始轉型 B.推動了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
C.體現兩個階層不同的處世態度 D.反映貴族的沒落與平民的進取
11.(2023·河南鄭州·統考一模)孔子率先提出“四時有序”的觀點,孟子又指出:“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規律),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荀子則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說明先秦儒家( )
A.都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 B.都恪守敬天保民的思想
C.都要求探求自然運行規律 D.思想存在一定的傳承性
12.(2023·山東濟南·統考一模)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老子曰:“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兩人的主張都強調( )
A.維護奴隸主統治 B.健全禮與道的體系
C.重視自身的修養 D.恢復宗法分封體制
13.(2023·貴州·統考一模)《大武》以詩歌樂舞來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作為周代的禮制,往往用于祭祀、慶典等活動。孔子對《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予高度贊揚,但對其歌頌戰爭功績的內容卻有所不滿,稱其“盡美矣,未盡善也”。這主要表明,孔子( )
A.肯定商周鼎革的進步意義 B.推行仁為核心的政治實踐
C.要求恢復周制的政治理想 D.重視發揮禮樂的教化功能
14.(2023·湖南·模擬預測)孔子曾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孔子在《春秋》中進行的“華夷之辨”,把文化(禮樂)放在了區分標準的第一位,大詩人韓愈在《原道》中曾評論“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至中國則中國之。”可見孔子重文化的主張利于( )
A.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遏制諸侯割據勢力的發展
C.推動各族人民的互動認同 D.推動禮樂制度形成與發展
15.(2023·山東·模擬預測)孔子、孟子認為,圣王與圣人的內涵基本相同,皆屬于德性至善之人。戰國晚期的荀子則認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權威性,即圣王身為教化者,需要具備使天下萬民順服歸往的道德與能力。這一轉變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 )
A.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B.力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C.受到韓非子思想的影響 D.拋棄了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16.(2022·廣西名校一聯)下面表格為堯舜禹時期相關史實的記載。據此推斷,該時期(  )
記述 出處
堯舜時期,已設有輔佐他們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士、共工、虞、佚宗、典樂、納言等官職 《尚書·堯典》
舜命皋陶作“士”(國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告災肆赦,怙終賊刑 《尚書·舜典》
到禹時,“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 《史記·夏本紀》
A.形成了嚴密的官僚體系 B.原始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
C.實行嚴格的思想控制 D.具備了早期國家基本雛形
17.(2022·安徽蕪湖期末)《周禮》載有“師氏”之官“告王以善道”,有“保氏”之官“掌諫王惡”。春秋時人說:“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為之貳(即卿佐),使師保之,勿使過度。”可知先秦時期(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 B.禮樂制度開始瓦解
C.有了限制君權的制度設計 D.分封制度走向崩潰
18.(2022·山東普通高中4月聯測)下圖所示為戰國時期部分人物的活動事跡,據表可知(  )
人物 國別 活動事跡
子夏 晉國人 孔子弟子,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
李悝 魏國人 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
樂羊 宋國人 魏國國相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名將
吳起 衛國人 棄儒學兵,指揮魏軍屢次敗秦,被視為兵家代表人物
A.社會主流思想變化迅速 B.儒學成為各家思想來源
C.百家爭鳴中有共通之處 D.魏國注重招攬各方人才
19.(2022·安徽馬鞍山滁州二模)
春秋時期的戰爭(部分)
時間 事件
前714年 宋殤公不按時朝見周王,鄭莊公率兵伐宋。
前713年 郕國公然違抗王命,齊、鄭二國聯合發動了討伐郕國的戰爭。
前709年 芮伯姬萬因與其母矛盾而被逐居于魏國后,芮更立君,周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說明當時(  )
A.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發生 B.周天子仍有一定政治權威
C.中央集權制度遭到破壞 D.傳統宗法體系進一步強化
20.(2022·河南平頂山許昌濟源二模)閱讀材料,此表反映了(  )
內容 國家 六國 秦國
墓葬等級序列 多階層、小間隔 兩極分化,國君墓與卿大夫墓規格落差巨大
城址等級序列 國都以下逐級遞減 缺乏中小城市,國都之下直接為自然村落
貨幣 形態和銘文多樣化 統一的“半兩”錢
A.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建立得益于商鞅變法的巨大成功
C.戰國時分封制瓦解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D.東方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均較為落后
21.(2022·河南開封二模)春秋列國爭霸,軍隊規模小,戰斗持續時間短,交戰雙方都很注意禮儀,戰爭幾乎成了藝術化的操練,顯示出強烈的騎士風度。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新舊體制變革的時代特征 B.春秋爭霸主要是政治較量
C.禮樂制有效維護統治秩序 D.愛惜民力成為諸侯國共識
22.(2022·陜西寶雞二模)西周時,家臣是協助卿大夫處理家事的私臣,所謂“家臣不敢知國”;春秋時期,家臣的選任日益看重才能,異姓家臣多有出現,并開始參與家主的政治、軍事等事務,甚至出現“陪臣執國命”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春秋時期( )
A.王室勢力不斷衰落 B.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C.官僚政治逐漸孕育 D.卿大夫階層已沒落
23.(2022·四川瀘州二模)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由貴族參加,戰車兵器都由貴族自己裝備;戰國時期戰爭持續時間更長,戰爭規模更大,參戰人數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裝備都由國家提供。這種變化(  )
A.源于禮樂制的破壞 B.助推中央集權體制建立
C.體現了統一的趨勢 D.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產生
24.(2022·河北保定3月聯考)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內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張或改革措施。
人物 諸侯國 主張或改革措施
管仲 齊國 “以勞收祿”“收祿不過其功”“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樂毅 燕國 “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察能而授官”
申不害 韓國 “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內修政教,外應諸侯”
吳起 楚國 “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明法審令”“砥礪甲兵,以時爭利于天下”
據此可推知,春秋戰國時期(  )
A.實現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B.法律教化阻礙社會發展
C.軍功爵祿與法律制度分離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
25.(2022·河北石家莊一模)春秋中期以前,各國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實,國君將依禮制以“貪(侈)”之名懲罰。到春秋后期,晉、魯、秦等國卿大夫群起爭 “富”,大肆斂聚土地、財貨,并且用“富”這一新概念對自身“貪(侈)”之舉進行正當化的修辭。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王室權威已經蕩然無存 B.私有制的興起發展
C.貴族等級秩序逐漸瓦解 D.諸侯兼并戰爭頻繁
26.(2022·四川成都二模)圖4是戰國時期四大貨幣體系分布示意圖。另據考古資料發現,當時多地存在大量仿鑄異地貨幣的現象。這反映出(  )
圖4
A.鑄幣技藝得到發展 B.商品流通相互隔絕
C.國家統一動力增強 D.經濟水平區域有別
27.(2022·安徽高考沖刺卷)根據近年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吳問篇》中記載,春秋晉國趙氏采用最大畝制,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同時,趙氏“公無稅焉”,不按畝征稅,其余五卿都“伍稅之”,即五分抽一的稅制。在齊國,田成子對外借糧繼續用先輩的小斗進、大斗出的辦法。這些舉措(  )
A.利于新興地主階級興起 B.推動宗法關系逐步瓦解
C.利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確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
28.(2022·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一聯)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晚商大墓,號稱“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中虎紋最為亮眼,前所未見。下圖中的伏鳥雙尾虎更是把虎的藝術形象和對虎的崇尚表現到極致。據此可判定(  )
A.南方逐漸成為青銅文化中心 B.南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C.虎紋正日益成為王權的象征 D.青銅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29.(2022·江西南昌核心模擬)下表為先秦傳統文化中憂患意識演變的情況。這種演變反映了(  )
時期 憂患意識主體 憂患意識表現
商周 統治者 所憂在于失天命
春秋 孔子等儒家知識分子 所憂在于失“道”、失“德”
戰國 以孟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 所憂在于統治者失“民心”
A.民本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B.統治者重視天人關系旨在教化百姓
C.社會變革推動天人關系重心的變化 D.早期政權日益重視以神權維護統治
30.(2022·江西宜春二模)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據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雙耳所飾的云紋、青銅神樹的夔龍紋等,都是當時中原青銅器常見的紋飾類型。據此可知,該時期(  )
A.手工業生產趨于標準化 B.中外之間交流頻繁
C.已出現跨區域文化交流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31.(2022·山西太原期末)春秋晚期,齊靈公的大臣叔夷以滅萊有功,受齊靈公封賞,因鑄叔夷鐘為紀念。上有銘文“夷用作鑄其寶鐘,用享(同“獻”)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壽,靈命難老”。這可以說明(  )
A.戰亂頻繁沖擊了分封體制 B.青銅禮器以鐘為主要形制
C.文字字體使用趨于統一化 D.先秦禮制中蘊含尊祖觀念
32.(2022·陜西二模)據統計,《詩經》中總共有27篇反映孝道思想的篇章,有對先祖的祭祀,亦有在外征戰之人對父母生活的擔憂,有女子出嫁后對父母的思念,也有公務繁多的官吏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的無奈以及子女對已逝父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切懷念與悔恨。這種尚孝思想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
A.儒家思想影響巨大 B.社會結構“家國同構”
C.綱常倫理秩序確立 D.宗法倫理道德構建
33.(2022·四川達州二模)鼎本來是古代用以燉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飪器具,從夏朝開始被視為國家和王權的象征,各級貴族將鼎作為祭祀或典禮的最常見禮器,周代規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數量,鼎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從鼎的演變折射出(  )
A.華夏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 B.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
C.尊卑等級制度的持續發展 D.分封制度的不斷完善
34.(2022·山東日照3月模擬)春秋前期,盟誓(結盟立約)是諸侯之間實現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質子(將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國做人質)作為盟誓的補充大量出現;戰國時期,起到事實作用的盟誓寥寥無幾,質子成為國家間邦交的重要手段。這表明(  )
A.社會倫理由血緣紐帶轉向契約紐帶 B.傳統社會準則和行為規范逐漸式微
C.儒學調和社會矛盾的功能逐漸增強 D.以信義為核心的信用體系得到重建
35.(2022·廣東一模)公元前645年,晉國與秦國交兵,晉惠公被俘。他派大夫呂甥等人回國主持召開國人會議,表示“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建議讓太子圉就任國君,且宣布“賞眾以田”。史載:“眾人皆哭。”上述現象表明當時(  )
A.政治制度完成轉型 B.儒家思想影響政局
C.原始民主遺風尚存 D.階級分化尚未凸顯
兩年模擬答案與解析
1.【答案】C【詳解】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圭璧金璋、宗廟之器和犧牲在西周時期多與禮制相關,是彰顯貴族等級身份地位的物品,其不得在市場買賣的目的是彰顯貴族的身份和地位,即維護貴族政治秩序,C項正確;小農經濟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后才出現,和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在商鞅變法后才出現,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禁止進入市場的商品,與公平交易無關,排除D項。
2.【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青銅器的紋飾由商代比較繁縟、神秘饕餮紋和夔紋向西周晚期比較簡約、單一,顯得整齊、有秩序的竊曲紋和重環紋轉變,這是由于西周晚期人們思想不斷解放,更加注重整齊有序,人文意識不斷發展,神秘色彩不斷簡化,D項正確;青銅器由比較繁縟、神秘轉向簡約、單一,由上古神獸轉向動物鱗甲,神權色彩淡化,排除A項;商代和西周晚期都重視青銅器,都深受禮樂制度影響,排除B項;材料反映西周晚期青銅器紋飾變得簡約單一,并不代表審美觀念世俗化,排除C項。故選D項。
3.【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西周王室不僅將同姓不婚的習俗發展為以法律強制維護的禮制和社會規范,還進一步規定凡同姓不問遠近親疏、相隔幾代,均不通婚姻。”可知,西周宗法制度不僅適用于周室同姓貴族,也適用于分封的異姓貴族,同時將同姓不通婚做為強制維護的禮制和社會規范,說明西周實現的是在非同姓貴族之間通婚,其目的是加強統治范圍,保持穩固的政治格局,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為維護穩定的政治格局而規定的通婚原則,而非維護諸侯的獨立地位,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為維護穩定的政治格局而規定的通婚原則,未體現開放的治理結構信息,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為維護穩定的政治格局而規定的通婚原則,未體現嚴格的等級秩序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4.【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國家的政治行為會受到四時節律的制約,反映了“四時”觀念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四時”觀念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行為,但無法得知是否會限制先秦君主的集權統治,排除A項;國家的政治行為會受到四時節律的制約,反映了先秦國家重視農事活動,不能體現“四時”觀念起源于順應自然的哲學傳統,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先秦國家重視農事活動,但不能體現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D【詳解】根據“形成了最大規模的地域政治共同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中國逐步由血緣關系走向地域關系,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西周時期核心權力尚未實現高度集中,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不涉及國家制度建構,題干的信息無法體現國家制度成熟與否,排除B項;根據材料“形成了最大規模的地域政治共同體”可知,周朝形成大規模的地域共同體,不能說明宗族聚居狀態逐漸打破,排除C項。
6.【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經歷“湯武革命”后,周初面臨塑造統治合法性,鞏固政權的現實問題,材料中“祖述文王之德”“克明德慎罰,不侮鰥寡”“以民為監”等措施,改變商王“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君權神授觀,利于贏得民眾對政權的認同,A項正確;家國一體格局的形成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材料中的措施無關,排除B項;儒家產生于春秋時期,排除C項;材料內容有多層信息,并非單純講文王圣德,“推動文王成為歷代治國榜樣”在材料中亦無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7.【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動蕩,但是分封制使得中原文化隨著受封的人員來到了封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強化了地方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C項正確;分封制設立之初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排除A項;分封制設立之初強化了西周和地方之間的聯系,排除B項;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之間的血緣聯系日漸薄弱,排除D項。故選C項。
8.【答案】C【詳解】題干材料指出:根據氣候的寒暖燥濕,寬廣的山谷或大河等地理條件,采取不同的建制。人民生活在其中有不同的習俗……注重對他們進行禮義方面的教化,而無須改變他們原有的習俗;注重政令的統一,而無須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以達到天下既地方, 地方即天下,體現出“因俗而治,天下一家”,C項正確;A項表述絕對,排除A項;西周封建的出發點是鞏固統治,排除B項;神權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
9.【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根據材料“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并結合所學可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闽侯县| 星子县| 东城区| 磴口县| 志丹县| 洛隆县| 彰武县| 五华县| 乌鲁木齐县| 大洼县| 合江县| 灌阳县| 五河县| 新民市| 巴南区| 兰考县| 厦门市| 阳信县| 吴忠市| 栾川县| 建始县| 岳西县| 武冈市| 永仁县| 堆龙德庆县| 云霄县| 永州市| 白山市| 蒲城县| 虞城县| 郎溪县| 桂阳县| 江西省| 哈尔滨市| 哈巴河县| 剑河县| 德阳市| 随州市| 兰考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