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25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25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3考前聚焦: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全國卷歷史第25題)
(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
第一部分:規律總結
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也是理解中國國情的重要依據,所以始終是高考命題的重點。主要題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并且在中外關聯和古今貫通的題型中都有涉及,實現橫向和縱向的對比。漢初政治經濟狀況、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漢至唐宋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與發展是重點。秦朝未出題。魏晉時期命題較少。
年份 試卷類型 考 點(知識點)主要考查漢至唐的歷史 考查范圍
2022 全國甲卷 魏晉隋唐時期的君主專制 必修一
全國乙卷 盛唐楷書的特征 必修三
2021 全國甲卷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辟召制度) 必修一
全國乙卷 古代中國的經濟——漢代長江以南經濟的發展 必修二
2020 全國Ⅰ卷 唐代繪畫作品的審美與史料價值(閻立本的《步輦圖》)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史料價值:唐敦煌壁畫與文化遺存互證(唐代佛光寺) 必修三
全國Ⅲ卷 東漢末年的土地制度(軍屯) 必修二
2019 全國Ⅰ卷 漢武帝時削弱諸侯實力的措施(“皮幣”) 必修一
全國Ⅱ卷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學術思想特點的原因) 必修三
全國Ⅲ卷 儒家思想影響佛像藝術的變化(洛陽龍門石窟) 必修三
2018 全國Ⅰ卷 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客觀作用 必修一
全國Ⅱ卷 西漢文景時期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必修二
全國Ⅲ卷 兩宋時期社會階層流動(科舉制) 必修一
2017 全國Ⅰ卷 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的鞏固(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史學常識:漢代官修史書的政治性 必修一
全國Ⅲ卷 西漢前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必修二
2016 全國Ⅰ卷 漢代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 必修二
全國Ⅱ卷 科舉制的影響 必修一
全國Ⅲ卷 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統治的原因 必修一
2015 全國Ⅰ卷 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 必修一
全國Ⅱ卷 漢宣帝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 必修一
2014 全國Ⅰ卷 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必修三
全國Ⅱ卷 西晉時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必修三
2013 全國Ⅰ卷 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宋代自耕農經濟衰退 必修二
【考點統計】(明確高頻考點)
①政治史:漢代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2019Ⅰ卷、2015Ⅱ卷、2017Ⅰ卷、2022甲卷、2021甲卷、2018Ⅰ卷)、科舉制度(2018Ⅲ卷、2016Ⅱ卷)
②經濟史:漢代經濟恢復發展(2016Ⅰ卷、2017Ⅲ卷、2018Ⅱ卷、2020Ⅲ卷、2021乙卷);曹魏屯田(2020Ⅲ卷)、宋代自耕農經濟衰退(2013Ⅱ卷)
③思想文化史:唐代楷書繪畫(2022乙卷、2020Ⅰ卷Ⅱ卷);儒家思想變化及影響(2019Ⅱ卷Ⅲ卷、2014Ⅰ卷Ⅱ卷、2013Ⅰ卷)。
【趨向預測】(明確考查方向)
①從時空觀念的素養出發,考查秦統一的過程、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疆域奠定的意義。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文化特征。
②聯系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的具體史實,從歷史理解角度考查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③從時空觀念和歷史理解角度考查秦漢時期不同階段面臨的社會問題、解決措施及歷史評價。
④梳理儒學從先秦到漢代的變化和秦漢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時間框架下評析秦漢文化成就。
主題一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
一、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華文明的發展
【階段特征綜述】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時代,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鞏固,以后“百代皆行秦政法”;經濟上農耕文明緩慢向前發展,土地私有制全面確立,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對后世影響深遠;文化上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思想專制局面開始形成,百家爭鳴局面不復存在。
政治上:秦漢時期實現了國家大一統,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全面推廣的郡縣制,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以確立。“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卻形成了威脅中央集權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創立的內外朝制度(中朝制度),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發展察舉制等,既解決了王國威脅問題,又鞏固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上: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后世影響深遠;西漢初年的修養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為武帝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鐵犁牛耕的推廣及一牛挽犁的出現、興修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的改進,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東漢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有兩種生產方式——受雇于地主的長工集體耕作、依附于地主的佃農及少量自耕農的個體農耕。鹽鐵官營、統一鑄幣加強了封建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用煤冶鐵、水排發明及青瓷成功燒制,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西漢初年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的成長。城市的功能主要是軍事或政治中心,市的發展受到嚴格的時空限制。
思想上:秦朝焚書坑儒打擊了儒家思想;西漢初年盛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冷遇。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順應時代要求,發展了儒家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大一統的“有為”需要;漢武帝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漢武帝以后,外儒內法、禮法并施確立了中國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秦朝統一文字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醫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重點內容識記】
政治上(1)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全面確立;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郡縣制。(2)西漢:郡國并行制;內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舉制。
經濟上(1)農業: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一牛挽犁(直轅犁);翻車。(2)手工業:西漢鹽鐵官營;冶鐵(用煤做燃料、水排);制瓷業發展。
商業:秦朝統一貨幣;重農抑商政策強化;漢武帝統一鑄幣。
3.思想文化(1)儒學成正統:董仲舒新儒學;漢武帝尊崇儒學。(2)科技技術:《九章算術》;中醫發展(《神農本草經》、張仲景、華佗);蔡倫和造紙術發明。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華文明曲折發展
【階段特征綜述】本階段是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大分裂時期,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封建國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現交融局面。六朝對江南地區經濟大力開發,初步奠定了江南經濟開發新格局,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受到沖擊,形成三教并行局面。
政治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武將專權,地方割據,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北方草原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五胡亂華”,民族政權并立紛爭,國家陷入大分裂。戰亂使得黃河流域民眾大舉南遷,形成中國古代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曹魏建立的注重家世門第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盛行,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政治成為政治上突出的特點。
經濟上:北方經濟處于破壞(戰亂紛爭時期)與恢復發展(黃河流域統一時期)交替進行狀態。戰亂使得北方民眾大舉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經驗及大量勞動力,促使江南地區迅速開發。中原經濟區獨占鰲頭的局面不復存在,長期以來的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與懸殊性縮小了,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思想文化上: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釋、道三教相互吸收融合,出現了三教合一潮流,儒學發展出現危機,正統地位受到沖擊。書法藝術上出現了楷書、行書和草書,以“書圣”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推動了書法藝術發展,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科技方面,南朝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
【重點內容識記】
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門閥政治。2.經濟上:均田制創立;翻車;灌鋼法;北朝燒制出成熟的白瓷;草市出現。3.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學發展出現危機;漢字與書法藝術;圓周率;《齊民要術》;東晉顧愷之。
主題二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國家治理
1.漢承秦制的表現及評價
表現 中樞機制 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權
監察制度 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后創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
郡縣制度 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采用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后通過“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國的活動
選官用人 漢代實行以察舉制為主要選用官吏的途徑
賦役制度 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發展為西漢的編戶制度,加強對百姓的管理
評價 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治,有利于地主階級專政。它既穩定了漢朝初年的統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2.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內容 影響
官員選拔 漢武帝時:“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標志著察舉制的形成 察舉制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名士控制了地方選人權
三國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由吏部授官 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官員管理 考核 秦漢推行上計制。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 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 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監察 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設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國 服務于君主專制,效能有限
【概念闡釋】門閥政治: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征。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通稱庶族,他們政治社會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級小官。東晉末至南朝,門閥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
3.漢朝政治的特點
(1)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人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
(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的專政,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
(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斥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主題三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生活
1.秦漢時期的主要經濟政策
秦朝 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漢代 休養生息 為了恢復發展社會經濟,限制土地兼并,對辛勤耕作的農民減免賦稅,實行以農為先、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
重農抑商 (1)表現:保護自耕農經濟;打擊商人活動;形成了重農抑商的指導思想與方式(2)影響:重農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政治上將商人打入賤民行列,經濟上重征商人“租稅以困辱之”,阻礙了商業的繁榮
鹽鐵官營 (1)實行:漢武帝時,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并設置行政機構具體管理(2)作用:①積極: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改進與推廣先進技術方面起了積極作用。②消極: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鐵器質量低劣,價格昂貴,還有強迫人民購買及強征人民作役的弊端
【概念闡釋】“鹽鐵官營”政策
西漢推行的鹽鐵官營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漢武帝時,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并設置行政機構具體管理。將鹽鐵生產經營置于國家的控制之下,目的是抑制定商大賈的勢力。但是,這種政策也有利于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概念闡釋】休養生息: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政治上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概念闡釋】重農抑商:重農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政治上將商人打入賤民行列,經濟上重征商人“租稅以困辱之”,阻礙了商業的繁榮。
2.漢代莊園經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制度
漢代莊園經濟 土地來源 主要是由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威脅、欺騙、敲詐、權威、買賣、強占等各種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
經濟形態 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莊園主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莊園,使耕種與紡織等手工業結合,把莊園建成一個獨立而封閉的世界
剝削方式 除有一部分奴仆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族人通過租佃的方式來耕作,他們一般向莊園主交納實物地租。除實物地租外,他們也須無償地為莊園主服一些勞役
曹魏“屯田”→北魏“均田” 三國時期→屯田制 (1)背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農民背井離鄉,土地荒蕪,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推行屯田制(2)特點: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國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含有兵農合一成分(3)作用:其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證了軍糧供應,為統一北方提供了物質條件
魏晉至唐中期→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地的勞動力(2)內容: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土地不得買賣;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租、調、役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3)作用:均田制保證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恢復
【概念闡釋】漢代田莊經濟
田莊是漢代社會地主階級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以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為剝削形態,有著嚴密的生產管理體系,是能夠自給自足進行生產、生活的經濟實體。
【概念闡釋】屯田制:屯田制是漢以后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制度。有軍屯、民屯等形式。屯田始于漢武帝時西域屯田,為軍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后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為民屯。曹魏軍屯、民屯兩種方式并存。金世宗利用黃河故道屯田,元朝在西域、中亞屯田,明朝曾大規模屯田。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稱“屯田客”。
主題四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深遠影響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2)對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鉗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
(4)對古代法律: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
(5)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識深化】秦漢時期治國理念的變化
(1)秦國采用了法家“武功”的治國方略,完成了統一,但是, 秦王朝面對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 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國思想 ,過分強調嚴刑峻法 ,導致龐大帝國短命而亡。
(2)漢初吸取秦亡的教訓。陸賈提出“ 文武并用” 的治國方略,維持政權的長治久安。
①禮法并用。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禮樂制度和倫理綱常;法是法家的思想精髓 ,指法律規范 。
②“德主刑輔”。漢代確立了“ 德主刑輔” 的治國思想, “德” 是指德教,就是教化;“刑”是指刑罰,把德治教化和刑罰懲惡作為治國不可或缺的兩部分。
③“民為邦本”。漢代的民本觀念是相對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政治統治的治國理念,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反映的歷史特點
體現了江南迅速開發 科技進步(祖沖之圓周率)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樂府詩、王羲之書法和顧愷之的繪畫),反映了江南的迅速開發
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對塞外風光的寫照。由于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強和社會經濟的恢復,才出現了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體現了封建國家分裂 北方民歌出現描述戰亂的《木蘭辭》,反映了封建國家的分裂,北方戰亂頻繁
體現了佛教盛行 宗教畫的流行、云岡和龍門等石窟藝術的出現、范縝反佛教的《神滅論》,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第三部分:【十年真題】
學生版(真題+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
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 小篆 B. 楷書 C. 行書 D. 草書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
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
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5) 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
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771 20123
太原(今屬山西) 169863 30902
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屬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092 212284
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
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
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圖4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
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
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 這一事例說明此類壁畫
創作源于藝術想象 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
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 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掘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
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
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
錢。朝廷這種做法(  )
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
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
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經濟發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
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
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
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
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
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
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
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了稅收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 表1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
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 宰相人數
北宋(71) 南宋(62)
高級官員 20 8
中級官員 15 10
低級官員 12 8
無官職記錄 24 36
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
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 表1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
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
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
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時
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
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圖4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
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
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  )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要
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
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
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5)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
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
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5)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5)漢唐制定土地法規,限制私有大土地的發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據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權弱化 B.流民問題嚴重 C.土地兼并緩和 D.自耕小農衰退
2013-2022十年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匯編(第25題)答案解析
2022年題組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魏晉隋唐時期的君主專制。根據材料“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可知,西晉至唐初仍然存在分封子弟的現象,唐玄宗為了加強對皇子皇弟的控制,所以在京城修建專門的宅邸,體現了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選擇C項。根據所學知識,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玄宗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排除A項。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作為分封制度在春秋戰國就已經走向瓦解,秦朝統一后推行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排除B項。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走向崩潰,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受到宗法觀念的影響,“動搖了”用詞不當,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盛唐楷書的特征。依據材料“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在贊賞的是楷書,反映筆者剛正不阿,威武有氣節,B項正確;小篆是秦朝時期的字體,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書與草書,排除C、D兩項。
2021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辟召制度)。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為了防止長官以權謀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威脅統治,就需要有效的監察制度才可以保證其有效運作,故選B項;分科考試的選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這種選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門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選拔方式不一樣,察舉制不能保證辟召制度實現有效運作,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長江以南經濟的發展。西漢末與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比較,豫章、零陵、南陽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區戶數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區均為北方地區戶數則相對減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戶數的增加說明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才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這時南方經濟發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選A項;東漢時期是豪強大族勢力強盛的時期,并不是沒落,排除B項;從西漢末到東漢中期,上述地區的數據說明我國南北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單憑兩個時間比較沒法體現加劇,而且這時經濟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項;由于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個體農耕經濟正處于繁榮時期,并沒有衰退,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繪畫藝術。閻立本的《步輦圖》是唐朝人物畫的代表作,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價值,故選C項;吐蕃不屬于西域地區,與西域風情無關,排除A項;《步輦圖》屬于人物畫,與表達文人意趣的文人畫、反映市井風情的風俗畫無關,排除B項;閻立本的《步輦圖》再現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沒有體現浪漫主義風格,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史料使用(唐代佛光寺)。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據唐代壁畫的記錄發現了歷史遺存古跡,壁畫的內容印證了文化遺存,故選C項;材料提及的壁畫“大佛光寺”和實物佛光寺,說明壁畫的創作還是有實物作為創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藝術想象,排除A項;“完整還原”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壁畫和遺跡的價值來自于歷史傳承,不是學者的發掘,排除D項。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東漢末年的土地制度(軍屯)。據材料“解決……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可知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選D項;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對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個地主、領土或貴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據材料“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可知是軍屯,結合所學軍屯屬于國家所有制,排除A項;材料“解決軍糧供應”說明糧食不是用來銷售,排除B項;材料“解決……流民問題。”說明屯田制有利于減少南遷,排除 C項。
2019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削弱諸侯實力的措施。據材料“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可知對諸侯王在經濟上進行限制,進而削弱諸侯實力,故選C項;材料“稱為‘皮幣’”,而且有定價的,說明不是貨幣,排除 A項;材料僅涉及經濟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統一,排除B項;材料“‘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說明地方仍舊享有租稅權,所以沒有實現對地方的控制,應該只是加強控制而已,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由材料“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采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故選C項;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后“焚書坑儒”,奉行法家學說,打破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文化政策是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制度性規定,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排除D項。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儒家思想影響佛像藝術的變化。材料中“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內容是學習漢文化,而儒學是漢文的核心,故選D項;材料描述中無法判斷這兩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的差異,排除A項;“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與繪畫技術無關,排除B項;無論在遠期還是近期,這種大型佛像的建設沒有政治干預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項。
2018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唐朝藩鎮的影響。不向朝廷上貢或少上供的藩鎮數量雖多,但朝廷的財政收入并不依賴藩鎮,并且東南型的藩鎮仍向朝廷上貢,藩鎮無法控制朝廷財政收入,A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各藩鎮與中央之間的關系,無法反映藩鎮之間攻伐不已,B項錯誤;根據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鎮掌握了官員任免權、財權和軍權,擁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權,C項錯誤;根據表格可知“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大部分藩鎮的官員任免權在朝廷
手中,除河朔型藩鎮外,其他幾種藩鎮在防御地方割據勢力、守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延續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文景時期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重農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變法時期,封建社會基本沿用這一政策,故A項錯誤;由材料“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貨幣稅收加重了富商大賈對自耕農的剝削,因而影響自耕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稅收情況而非農民的生產熱情,C項錯誤;由材料“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可知富商大賈操縱物價而非稅收,D項錯誤。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兩宋時期社會階層流動。材料中從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的宰相人數在減少,世家大族影響削弱,A項錯誤;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展,材料中無官職記錄的平民子弟擔任宰相的人數增加,從而躋身于社會上層,加強社會階層流動,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宰相的來源,與其權力變化無關,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宋代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功能加強,而不是弱化,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景帝時,因削藩而引起七國之亂,使諸侯王國與朝廷間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國之亂的平定加強了中央集權,此后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所以漢景帝以后諸侯王與朝廷矛盾并不是漸趨激化,A項錯誤;表中涉及的郡國屬于地方行政機構,而非中央行政體制,B項錯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使直接管轄的郡國迅速增多,中央集權更加鞏固,為解決邊患問題奠定基礎和解除后顧之憂,C項正確;漢武帝時直轄的郡級政區越來越多,結合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可知王國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小,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以后官修史書的政治性。官修史書與私史書可謂是各有千秋,都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或翔實或虛偽的史料,A項錯誤;評價歷史的公正性取決于史書編撰者的立場觀點,與私家還是官修無關,B項錯誤;作為官方統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參與編修史書,實際上政府主導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強,反映出官修史書的政治性,C項正確;解釋歷史的客觀性是建立在史學家對歷史事實不斷探究之上的,無論私家還是官修史書都能使解釋歷史具有客觀性,D項錯誤。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前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義利觀是指如何看待道義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漢時期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沒有提到當時人道義理念的變化,也沒有說明兩者的關系,A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工商業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B項錯誤;根據“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可知很多人發家致富,說明當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富有,而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強地主,財富多也不能說明控制了郡縣,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此圖反映的是集體勞動的場景,而非個體農戶分散的生產勞作狀態,A項錯誤;此圖沒有反映出耕作技術的進步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不能說明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B項錯誤;漢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C項錯誤;此圖反映出漢代豪強地主在莊園內驅使農民集體生產的情形,D項正確。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科舉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時,也成了專制政治的仆從,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選拔的并不都是最優秀的人才,A項錯誤;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定官員的標準,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并不能真正鑒別官員的道德水平,B項錯誤;科舉考試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定官員的標準,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過科舉入仕,C項錯誤;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結合起來,促成了比較廣泛、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升社會文化水平,D項正確。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統治的原因。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A 項錯誤;“蕭何入秦,收拾文書”使得漢朝能夠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謂“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礎上繼承了秦朝有利于國家統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B項正確;根據“文書之力也”可知充分發揮了文書功能,C項錯誤;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適用于漢初,官吏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實現對全國的統治,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權,與“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信息不符,A項錯誤;“家天下”觀念強調的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B項錯誤;外戚屬于母族親屬關系,漢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C項正確;劉氏同姓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漢宣帝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從材料可知漢宣帝強調的是天子與稱職郡守能維護天下穩定,后被歷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中央和地方權力關系的變化,B項錯誤;“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稱職的郡守,后來帝王采用的是維護官吏清廉的觀念,而不是采用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C項錯誤;D項與“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不符,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決定宗教興亡”表述過于絕對,唐武宗大規模地“滅佛”之后,佛教并沒有走向消亡,A項錯誤;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不符合“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對佛道思想的態度的變化,再結合漢代以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廣泛傳播,D項錯誤。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西晉時儒家倫理得到強化。結合材料可知題干體現的是對親子和養子財產占有罪名的變化,沒有涉及親子與養子的權利問題,A項錯誤;題干體現的是對待養子與親子態度趨同,但不表示與親子血緣關系淡化,B項錯誤;養子也屬于家族成員,養子與親子財產同樣體現宗族利益,C項表述與題意不符,C項錯誤;結合題意可知,西晉時對養子的政策與親子相同,可知是認可了養子的名份和與家族的倫理關系,故體現的是倫理觀念的強化,D項正確。
2013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材料強調的是儒學由漢唐之際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稱為“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法的關鍵應是在宋代發生的相關因素所導致。宗法血緣制度在戰國時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項;仁政理念早在西漢已深入人心,排除B項,陸王心學興起于宋明時期,排除D項。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書》并加以注解,使之成為儒學的經典,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C項正確。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自耕農經濟衰退。宋太祖曾經說過:“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耳”,有鑒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從而導致租佃關系盛行,自耕農經濟衰退。據此判斷,D項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宋代中央集權空前強化,A項表述錯誤,材料未涉及流民問題,排除B項。
教師版(真題后附解析)
2013--2022十年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匯編(第25題)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
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隋唐時期的中央集權。根據材料“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可知,西晉至唐初仍然存在分封子弟的現象,唐玄宗為了加強對皇子皇弟的控制,所以在京城修建專門的宅邸,體現了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選擇C項。根據所學知識,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玄宗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排除A項。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作為分封制度在春秋戰國就已經走向瓦解,秦朝統一后推行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排除B項。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走向崩潰,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受到宗法觀念的影響,“動搖了”用詞不當,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 小篆 B. 楷書 C. 行書 D. 草書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盛唐楷書的特征。依據材料“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在贊賞的是楷書,反映筆者剛正不阿,威武有氣節,B項正確;小篆是秦朝時期的字體,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書與草書,排除C、D兩項。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
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辟召制度)。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為了防止長官以權謀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威脅統治,就需要有效的監察制度才可以保證其有效運作,故選B項;分科考試的選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這種選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門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選拔方式不一樣,察舉制不能保證辟召制度實現有效運作,排除D項。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5) 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
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771 20123
太原(今屬山西) 169863 30902
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屬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092 212284
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
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
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長江以南經濟的發展。西漢末與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比較,豫章、零陵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區戶數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區均為北方地區戶數則相對減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戶數的增加說明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才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這時南方經濟發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選A項;東漢時期是豪強大族勢力強盛的時期,并不是沒落,排除B項;從西漢末到東漢中期,上述地區的數據說明我國南北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單憑兩個時間比較沒法體現加劇,而且這時經濟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項;由于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個體農耕經濟正處于繁榮時期,并沒有衰退,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圖4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繪畫藝術。閻立本的《步輦圖》是唐朝人物畫的代表作,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價值,故選C項;吐蕃不屬于西域地區,與西域風情無關,排除A項;《步輦圖》屬于人物畫,與表達文人意趣的文人畫、反映市井風情的風俗畫無關,排除B項;閻立本的《步輦圖》再現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情景,沒有體現浪漫主義風格,排除D項。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 這一事例說明此類壁畫
創作源于藝術想象 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
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 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掘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史料使用(唐代佛光寺)。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據唐代壁畫的記錄發現了歷史遺存古跡,壁畫的內容印證了文化遺存,故選C項;材料提及的壁畫“大佛光寺”和實物佛光寺,說明壁畫的創作還是有實物作為創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藝術想象,排除A項;“完整還原”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壁畫和遺跡的價值來自于歷史傳承,不是學者的發掘,排除D項。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東漢末年的土地制度(軍屯)。據材料“解決……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可知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選D項;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對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個地主、領土或貴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據材料“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可知是軍屯,結合所學軍屯屬于國家所有制,排除A項;材料“解決軍糧供應”說明糧食不是用來銷售,排除B項;材料“解決……流民問題。”說明屯田制有利于減少南遷,排除 C項。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
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削弱諸侯實力的措施。據材料“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可知對諸侯王在經濟上進行限制,進而削弱諸侯實力,故選C項;材料“稱為‘皮幣’”,而且有定價的,說明不是貨幣,排除 A項;材料僅涉及經濟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統一,排除B項;材料“‘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說明地方仍舊享有租稅權,所以沒有實現對地方的控制,應該只是加強控制而已,排除D項。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由材料“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采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故選C項;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后“焚書坑儒”,奉行法家學說,打破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文化政策是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制度性規定,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排除D項。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經濟發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儒家思想影響佛像藝術的變化。材料中佛教造像由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變為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是受儒家倫理綱常、禮義廉恥等思想影響的結果,故選D項;材料描述中無法判斷這兩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的差異,排除A項;“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與繪畫技術無關,排除B項;無論在遠期還是近期,這種大型佛像的建設沒有政治干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項。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
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
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
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
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
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唐朝藩鎮的影響。不向朝廷上貢或少上供的藩鎮數量雖多,但朝廷的財政收入并不依賴藩鎮,并且東南型的藩鎮仍向朝廷上貢,藩鎮無法控制朝廷財政收入,A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各藩鎮與中央之間的關系,無法反映藩鎮之間攻伐不已,B項錯誤;根據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鎮掌握了官員任免權、財權和軍權,擁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權,C項錯誤;根據表格可知“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大部分藩鎮的官員任免權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鎮外,其他幾種藩鎮在防御地方割據勢力、守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延續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
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文景時期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重農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變法時期,封建社會基本沿用這一政策,故A項錯誤;由材料“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貨幣稅收加重了富商大賈對自耕農的剝削,因而影響自耕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稅收情況而非農民的生產熱情,C項錯誤;由材料“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可知富商大賈操縱物價而非稅收,D項錯誤。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 表1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
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 宰相人數
北宋(71) 南宋(62)
高級官員 20 8
中級官員 15 10
低級官員 12 8
無官職記錄 24 36
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
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兩宋時期社會階層流動。材料中從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的宰相人數在減少,世家大族影響削弱,A項錯誤;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展,材料中無官職記錄的平民子弟擔任宰相的人數增加,從而躋身于社會上層,加強社會階層流動,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宰相的來源,與其權力變化無關,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宋代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功能加強,而不是弱化,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 表1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景帝時,因削藩而引起七國之亂,使諸侯王國與朝廷間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國之亂的平定加強了中央集權,此后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所以漢景帝以后諸侯王與朝廷矛盾并不是漸趨激化,A項錯誤;表中涉及的郡國屬于地方行政機構,而非中央行政體制,B項錯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使直接管轄的郡國迅速增多,中央集權更加鞏固,為解決邊患問題奠定基礎和解除后顧之憂,C項正確;漢武帝時直轄的郡級政區越來越多,結合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可知王國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小,D項錯誤。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
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以后官修史書的政治性。官修史書與私史書可謂是各有千秋,都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或翔實或虛偽的史料,A項錯誤;評價歷史的公正性取決于史書編撰者的立場觀點,與私家還是官修無關,B項錯誤;作為官方統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參與編修史書,實際上政府主導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強,反映出官修史書的政治性,C項正確;解釋歷史的客觀性是建立在史學家對歷史事實不斷探究之上的,無論私家還是官修史書都能使解釋歷史具有客觀性,D項錯誤。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
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
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前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義利觀是指如何看待道義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漢時期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沒有提到當時人道義理念的變化,也沒有說明兩者的關系,A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工商業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B項錯誤;根據“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可知很多人發家致富,說明當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富有,而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強地主,財富多也不能說明控制了郡縣,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圖4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此圖反映的是集體勞動的場景,而非個體農戶分散的生產勞作狀態,A項錯誤;此圖沒有反映出耕作技術的進步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不能說明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B項錯誤;漢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C項錯誤;此圖反映出漢代豪強地主在莊園內驅使農民集體生產的情形,D項正確。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科舉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時,也成了專制政治的仆從,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選拔的并不都是最優秀的人才,A項錯誤;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定官員的標準,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并不能真正鑒別官員的道德水平,B項錯誤;科舉考試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定官員的標準,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過科舉入仕,C項錯誤;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結合起來,促成了比較廣泛、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升社會文化水平,D項正確。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  )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統治的原因。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A 項錯誤;“蕭何入秦,收拾文書”使得漢朝能夠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謂“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礎上繼承了秦朝有利于國家統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B項正確;根據“文書之力也”可知充分發揮了文書功能,C項錯誤;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適用于漢初,官吏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實現對全國的統治,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權,與“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信息不符,A項錯誤;“家天下”觀念強調的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B項錯誤;外戚屬于母族親屬關系,漢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C項正確;劉氏同姓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D項錯誤。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漢宣帝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從材料可知漢宣帝強調的是天子與稱職郡守能維護天下穩定,后被歷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中央和地方權力關系的變化,B項錯誤;“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稱職的郡守,后來帝王采用的是維護官吏清廉的觀念,而不是采用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C項錯誤;D項與“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不符,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決定宗教興亡”表述過于絕對,唐武宗大規模地“滅佛”之后,佛教并沒有走向消亡,A項錯誤;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不符合“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對佛道思想的態度的變化,再結合漢代以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廣泛傳播,D項錯誤。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5)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  )
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西晉時儒家倫理得到強化。結合材料可知題干體現的是對親子和養子財產占有罪名的變化,沒有涉及親子與養子的權利問題,A項錯誤;題干體現的是對待養子與親子態度趨同,但不表示與親子血緣關系淡化,B項錯誤;養子也屬于家族成員,養子與親子財產同樣體現宗族利益,C項表述與題意不符,C項錯誤;結合題意可知,西晉時對養子的政策與親子相同,可知是認可了養子的名份和與家族的倫理關系,故體現的是倫理觀念的強化,D項正確。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5)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材料強調的是儒學由漢唐之際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稱為“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法的關鍵應是在宋代發生的相關因素所導致。宗法血緣制度在戰國時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項;仁政理念早在西漢已深入人心,排除B項,陸王心學興起于宋明時期,排除D項。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書》并加以注解,使之成為儒學的經典,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C項正確。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5)漢唐制定土地法規,限制私有大土地的發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據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權弱化 B.流民問題嚴重 C.土地兼并緩和 D.自耕小農衰退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自耕農經濟衰退。宋太祖曾經說過:“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耳”,有鑒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從而導致租佃關系盛行,自耕農經濟衰退。據此判斷,D項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宋代中央集權空前強化,A項表述錯誤,材料未涉及流民問題,排除B項。
第四部分:【兩年模擬】
(溫馨提示:時間30分鐘)
1.(2023·江蘇·統考一模)西漢時期,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所轄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設“州”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東漢靈帝時,原本作為監察區的“州”卻又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州”性質的變化是由于( )
A.地方行政層級的調整 B.郡國勢力的不斷坐大
C.鎮壓地方叛亂的需要 D.鏟除外戚勢力的斗爭
2.(2023·安徽宣城·統考)《漢書·吳王劉濞傳》中記載,吳王為吸引更多百姓來吳國,常替應服徭役人員出錢,以免除其徭役;或對其治下之民進行財物金錢的賞賜,改善百姓生活;甚至于盜賊流寇逃到吳國也能被吳王收容。據此可知,漢初( )
A.忽視戶籍制度建設 B.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C.諸侯國君注重民生 D.百姓賦稅負擔沉重
3.(2023秋·山東濰坊·統考)秦朝任用縣級有秩官吏一般在本縣人中擇任,但到漢武帝中葉以后,對郡縣地方官和監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這一調整旨在( )
A.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B.瓦解地方宗法體系
C.完善國家監察制度 D.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4.(2023春·天津和平·模擬)如圖所示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考績場景,郡國地方自貝到年底要進行“上計”,向中央報告生產、稅收、財務、戶口、刑獄等事宜,并接受考課。這表明漢代( )
A.中央重視對地方的控制 B.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地方監察制度日益完善 D.選官標準強調德才兼備
5.(2023·河南模擬)漢朝的藩國官制比照中央,也設有諸侯國相。惠帝至文帝時,國相權力很大,統領藩國百官,輔佐藩王,甚至有統兵之權。但自景帝以后,國相的權力不斷縮小。至武帝以后,國相與郡守無異。國相權力的演變體現了( )
A.中樞官制逐步完善 B.藩王權力惡性膨脹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無為政策有效貫徹
6.(2023春·甘肅張掖統考)兩漢時期,郡、縣長官(太守、縣令長、縣尉、縣氶),即所謂“長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種性質的大多數佐理官員,由長官從平民中自由任用。據此可知,這一做法( )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強大族 B.拓展了平民參與政治的途徑
C.激化了諸侯國與中央的矛盾 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7.(2023春·湖南岳陽·統考)秦漢時期,氣候環境較為溫潤,北方地區山林湖澤附近的民眾均以采集漁獵為生。漢代常見的流民亦不乏以此為生者。秦漢以后,歷代朝廷反復勸農、鼓勵耕織,漢代時零星存在的"好稼穡"之地到唐初漸成廣布之勢。這一變化( )
A.利于政府加強對民眾的控制 B.說明農業耕作技術得到了發展
C.表明封建小農經濟范圍擴大 D.反映出環境變化決定民眾生計
8.(2023春·廣東東莞·聯考)太初元年,漢武帝采納臣僚建議,認為黃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貴于土”,“五行莫貴于黃”,定漢以“土德”受命“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漢武帝此舉意在( )
A.強化尊宗敬祖觀念 B.宣揚天人感應思想
C.繼承先代文化傳統 D.彰顯皇權正統地位
9.(2023春·河北模擬)西漢初年,諸侯國多在邊遠地區。東漢時,諸侯王多被封在洛陽以東,且離洛陽皆近。其中,離洛陽最遠者為河間國,2500里;離洛陽最近者為陳國,700里;其他王國離洛陽一般在1000里左右。東漢王國封域的變化( )
A.改變了郡國并行的局面 B.擴大了郡縣官員的職權
C.有助于王國問題的解決 D.加強了中央的集權統治
10.(2023秋·甘肅酒泉·統考期末)漢武帝時期,漢朝人才濟濟。將軍衛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奴產子。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而出。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被選拔出來的。這反映出漢武帝時期( )
A.選才注重基層工作經歷 B.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
C.察舉涉及范圍有所擴大 D.不拘一格的用人觀念
11.(2023春·福建福州·開學考)下表為西漢淄川國諸王世系表,該表可以用來說明西漢時期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諸侯王名 劉賢 劉志 劉建 劉遺 劉終古 劉尚 劉橫 劉交 劉永
王國領地 28縣 28縣 11縣 11縣 7縣 7縣 3縣 3縣 3縣
A.分封制逐漸被廢除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C.君主專制漸趨強化 D.諸侯傳承方式改變
12.(2023春·湖南模擬)漢武帝時期的朝廷群臣中,儒家、黃老、法家等各色人等,應有盡有;與之不同的是,對諸侯國官員的選用則重用儒生,眾多儒生如董仲舒、夏侯勝等被選派擔任諸侯國的相、中尉、內史等要職。這一不同旨在
A.完善地方治理體系提高效能 B.建構儒學為主流的價值體系
C.平衡各方勢力維護政權穩定 D.強化皇權為核心的政治秩序
13.(2023春·河南駐馬店·開學考)《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卜式(生卒年不詳)因養羊致富,因匈奴屢犯邊境,曾上書愿以家財之半捐公助邊,又施錢財幫助鄉民,卜式也常以巨資購買田宅;《漢書·張禹傳》中記載張禹(?一前5年)富貴之后,買田400頃,均是灌溉方便、土質肥沃之地。以上事例反映出
A.豪強地主勢力壯大 B.西漢政府鼓勵土地買賣
C.匈奴嚴重威脅邊疆 D.農耕經濟出現繁榮景象
14.(2023·山東模擬)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
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
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
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
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
15.(2023春·海南模擬)某學者認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并非是對分封制的全盤否定,“推恩”與否由諸侯王自行決定。此外,漢武帝還將自己的兒子大肆分封。該學者意在說明,漢武帝通過此舉
A.強化血緣關系對政治的影響力 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C.緩和朝廷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 D.使王國彼此分立并互相牽制
16.(2022·山西晉城二模)200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代里耶古城發現的簡牘,系秦王朝洞庭郡遷陵縣府的文書檔案,內容涵括戶口登記、土地開墾、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津渡、郵驛管理、奴隸買賣、司法文書、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學習等相關政令和文書。這些史料可以佐證秦代(  )
A.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嚴密 B.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統一
C.法律制度規定異常繁瑣 D.地方官總攬軍政財一切大權
17.(2022·湖南岳陽一模)下圖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出土秦簡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這一史料可以(  )
A.說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專權制度
B.說明秦代皇權已發展到乾綱獨斷的崇高地位
C.為了解秦代推行郡國并行制度提供實證材料
D.證明秦代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加強直接管轄
18.(2022·山西太原模擬)下表是不同史書對商朝“伊尹(輔政大臣)放太甲(商王)之于桐宮”這段典故的記載。
《竹書紀年》 商湯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宮,自立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
《史記》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放之于桐宮。后太甲悔過自責,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當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國泰民安。
《史記》的記載說明(  )
A.商朝嫡長子繼承制遭到破壞 B.商朝當時君臣矛盾斗爭激烈
C.司馬遷以儒家歷史觀為宗旨 D.《竹書紀年》的記載毫無依據
19.(2022·安徽安慶4月聯考)秦漢時期,官吏分為“長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級官吏),少吏雖然職位和俸祿較低,但名目與人數眾多,有關規定和限制也很嚴格,如下表所示。
項目 內容
選拔資格 家貲限制;年齡限制;道德和才能標準;文字知識和曉習律令;特殊群體的限制,即贅婿、賈人及吏坐贓者
升遷制度 察廉制度與功次制度;孝廉、賢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盜尤異
社會待遇 賜錢、賜金;賜爵、賜肉、賜酒、賜食;益俸;休假
由此可推知,秦漢時期(  )
A.地方行政體制發生嬗變 B.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強封建統治
C.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緩解 D.君主專制統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20.(2022·河南洛陽二模)據考古發掘,在中國的南方出土了數量可觀的秦漢時期的鐵農具,有犁、鍤、鋤、鐮、斧等,出土地點涉及南方多省。據此可知,秦漢時期(  )
A.已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B.南方農業生產水平有所提升
C.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生產工具 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逐漸成熟
21.(2022·九師聯盟3月質量檢測)史載,漢初陸賈時時稱《詩》《書》,為漢廷出使諸侯,定南越,除諸呂貢獻力量;博士叔孫通自薦為漢制朝儀,朝儀成,劉邦感嘆“吾乃今日知為皇帝貴。”這些現象反映出漢初(  )
A.新儒學的地位得到提升 B.儒學文治功用得到發揮
C.選官制度發生重大變化 D.儒士順應潮流變異儒學
22.(2022·河南新鄉二模)漢初頒布的《二年律令》規定,關中人員、物資、馬匹等出入關津(關中與關外的水陸交通要津)要嚴格登記審查,嚴禁關中人、財、物流入諸侯王國,在漢與“諸侯”,即諸侯王國的邊境線上設亭障,駐士卒,嚴防死守,防止“諸侯”侵犯漢境和漢人外逃。這些規定(  )
A.削弱了諸侯王國的經濟實力 B.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全面構建
C.反映了王國對中央威脅存在 D.阻礙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
23.(2022·安徽黃山一模) 表1:漢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僚中軍功集團所占比例表(單位:%)
高祖 呂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國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平均 97 81 50 30 20
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
A.軍功制被察舉制所取代 B.統治者治國理念發生轉變
C.中央集權得到持續加強 D.社會階層流動性有所降低
24.(2022·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據《史記》記載,“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民多饑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廩以賑貧民。猶不足,又募富人相貸假。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這表明,當時(  )
A.官營鹽鐵積弊嚴重 B.經濟政策亟需調整
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 D.王國勢力不斷加強
25.(2022·河南平頂山許昌濟源二模)鑒于當時儒家經籍輾轉傳抄,多生謬弊。東漢靈帝派蔡邕等人把《魯詩》、《尚書》、《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抄刻成石書,并立于太學門口,供學人校對。由于石經用隸書一體寫成,故稱為“一體石經”。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一體石經”為古代書法研究提供新視角
B.朝廷注重儒家經典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C.儒家經典在焚書坑儒后大多遺失和損壞
D.標志儒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6.(2022·江西南昌模擬)下面是四川地區出土的三件東漢市井畫像磚,描繪了東漢市肆情況、市樓(古時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幟,以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貿易情景。這些畫像磚(  )
A.折射出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嚴格管理
B.印證了當時四川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C.能夠完整地還原東漢市井真實面貌
D.反映出東漢時期開始出現集中貿易的市
27.(2022·江蘇連云港二模)圖1為河南南陽新野東漢時期墓葬出土的畫像磚拓片。該畫像磚拓片的內容(  )
圖1
A.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 B.印證了河南雜技普及的史實
C.凸顯了時代游戲人生的態度 D.反映了豪強地主的審美追求
28.(2022·廣東佛山二模)表1為四川多地墓葬考古出土遺物(部分)這反映了東漢時期(  )
墓葬名稱 時代 陶俑模型及數量
吳家崖墓 東漢 豬1、雞1
何家山2號崖墓 東漢中、晚 豬1、雞2、狗1、房2罐12、鐵具2
天回山崖墓 東漢晚 雞7、狗4、鴨3、馬1長尾雞1、水塘1、水田1
表1
A.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 B.豪強地主經濟勢力強大
C.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 D.養殖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29.(2022·河北石家莊二模)西晉王朝沿用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有別于內郡的官印制度。下圖為西晉王朝頒賜給氐族部落首領的金印。這反映了西晉時期(  )
西晉 歸義氐王金印
A.地方治理體系完善 B.大一統國家的發展
C.民族交融日益增強 D.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30.(2022·九師聯盟4月檢測)下表是美國歷史學家麥希維克統計的中國兩晉時期重要人物出身比例情況。據此推知,麥希維克認為這一時期
麥希維克統計兩晉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筒表
大中正 一品高官 最高軍職 爵位繼承 皇后
東漢 26% 27% 27% — 53.33%
三國 11% 14% 10% 11% 13.33%
兩晉 63% 59% 63% 39% 33.33%
(注:兩晉時期的百分比表示出自大族的比例,而三國和東漢的百分比表示兩晉重要人物出自三國或東漢大族的比例。)(  )
A.官員流動機制削弱 B.政治權力具有不穩定性
C.政權交替非常頻繁 D.中央集權得到不斷加強
第四部分:【兩年模擬】答案與解析
1.【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所轄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卻又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及所學知識可得,地方第一級行政區重要性很明顯,這樣做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鎮壓地方叛亂的需要,C項正確;“地方行政層級的調整”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或者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推恩令后郡國勢力不斷削弱,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外戚勢力,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2.【答案】B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在郡國并行制下,地方封國具有較大的權力,說明中央集權受到挑戰,B項正確;材料與忽視戶籍制度建設無關,排除A項;吳國一國并不能代表眾多諸侯國,排除C項;漢初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3.【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秦朝任用縣級有秩官吏一般在本縣人中擇任,到了漢武帝時期,則是采用本地回避的制度,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D項正確;健全地方行政機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瓦解地方宗法體系不是其最終目的,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漢武帝時期,對郡縣監察官采用本地回避制度,還包括郡縣地方官,排除C項。
4.【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郡國地方向中央報告生產、稅收、財務、戶口、刑獄等事宜,并接受考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央政府在加強對于地方的控制,強化對地方郡國的管理,A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地方監察制度”是否日益完善,排除C項;材料主旨與選官標準無關,排除D項。
5.【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惠帝至文帝時,國相權力很大,統領藩國百官,輔佐藩王,甚至有統兵之權。……至武帝以后,國相與郡守無異。”可知,漢代諸侯國相的權力不斷縮小,至武帝以后,國相與郡守無異,說明諸侯國地位被不斷削弱,這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中樞官制逐步完善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從側面反映了藩王權力被削弱的信息,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有為政策,排除D項。
6.【答案】B
【詳解】由材料“各種性質的大多數佐理官員,由長官從平民中自由任用”可知,佐理官員由“長吏”自由從平民中任用,這一做法拓展了平民參與政治的途徑,B項正確;“有效抑制”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封國問題,排除C項;材料只是論及地方官吏的任用問題,無法得出其對政府行政效率的影響,排除D項。
7.【答案】A
【詳解】據材料可知,秦漢時期,北方一部分民眾以采集漁獵為生,這不利于政府對民眾的控制,而秦漢以降,歷代政府通過反復勸農使得農耕經濟得到普及,這有利于加強政府對民眾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農耕經濟的推廣而非農業耕作技術得到了發展,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其就是小農經濟,排除C項;環境變化只能影響民眾的生計,排除D項。
8.【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認為黃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貴于土’,‘五行莫貴于黃’,定漢以‘土德’受命”可知,漢武帝利用五行學說以彰顯皇權正統地位,進而維護漢朝統治,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尊宗敬祖觀念,排除A項;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漢武帝此舉意在彰顯皇權正統地位,而不是繼承先代文化傳統,排除C項。
9.【答案】D
【詳解】根據“東漢時,諸侯王多被封在洛陽以東,且離洛陽皆近。”可得出把諸侯王安排 在靠近都城的位置,是為了加強對諸侯王的控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從材料來看,郡國并行并沒有改變,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員職權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的變化,對于解決王國問題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排除C項。
10.【答案】D
【詳解】從材料看到,漢武帝時期大膽啟用各方面人才,這體現出漢武帝時期不拘一格的用人觀念,因此D項正確;“基層工作”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項排除;“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項排除;“察舉涉及范圍”是否擴大,從材料無法得出,C項排除。
11.【答案】B
【詳解】從表格中淄川國諸王所轄領地逐漸減少,可推知諸侯王實力逐漸衰落,中央集權不斷加強,B項正確;從材料淄川國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廢除,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諸侯王問題,體現的中央集權問題,排除C項;D項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
12.【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儒學倡導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思想。對諸侯國官員的選用則重用儒生,其目的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強化皇權為核心的政治秩序,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構了以儒學為主流的價值體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平衡各方勢力,排除C項。
13.【答案】A
【詳解】材料涉及共同歷史現象,即買田置地,土地兼并嚴重,這會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豪強地主勢力壯大,A項正確;雖然漢朝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可自由買賣,但并非鼓勵土地買賣。從漢武帝起,西漢出現三次限田之議,漢武帝曾強勢打擊地主豪強,一度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勢頭,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玛多县| 昔阳县| 蕉岭县| 九台市| 沙坪坝区| 郧西县| 北海市| 庆城县| 武冈市| 江都市| 漠河县| 城口县| 娱乐| 乌恰县| 永寿县| 津市市| 申扎县| 太谷县| 凌源市| 得荣县| 南充市| 西乌珠穆沁旗| 深圳市| 开鲁县| 永修县| 田林县| 全南县| 炉霍县| 宿迁市| 黄平县| 井冈山市| 田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吴江市| 宝鸡市| 板桥市| 山丹县| 无为县| 日喀则市|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