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第___周第___課時課題 17.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課型 新授課 主備人備課組審核 級部審核 學生姓名教師寄語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學習目標 1.了解紅軍長征過程中艱難險阻; 2.知道紅軍長征的原因和遵義會議的內容; 3.分析理解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課前預習】 一、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 1.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大為震驚。從1930年底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軍事 ,結果都被紅軍粉碎。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 。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等人在軍事指揮上 ,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 ,進行 。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敵人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企圖一舉消滅紅軍。毛澤東果斷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 前進。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多數同志的支持。于是,紅軍強渡 ,攻克貴州北部重鎮 。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 和 “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 ,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 。 4.遵義會議確立了以 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 走向 的標志。 二、過雪山草地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紅軍, ,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揮師北進,渡過 ,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紅軍繼續北上,強渡 ,飛奪 ,翻過 ,走過茫茫 ,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 三、紅軍勝利會師陜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歷經艱難險阻,終于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 ,與 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 地區,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 。 2.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 ,保存了 ,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 ,鑄就了 ,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 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 【指揮失誤——被迫轉移】 戰地日記(一) 1934年9月6日 陰 今天天氣陰沉,讓人悶得發慌,正如我們心情。老蔣在對我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四次圍剿沒賺到什么便宜后,接著又發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剿。但這次,同志們仗雖打得辛苦,堅持了一年,卻未打退 敵人。看著身邊同志一個個倒下,我們都很難過。為什么這場仗這么難打,我們會勝利嗎 我們前途在哪里 “這場仗這么難打”的原因是什么 最終結果如何 【漫漫征程——初戰失利】 戰地日記(二)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我們從瑞金出發,一路上敵人圍追堵截,我們拼死沖殺,有很多同志倒下了。我們不知路在何方 要走向哪里 紅軍面臨著生死存亡,我們會擺脫敵人嗎 (2)紅軍面臨著生死存亡,在這一時刻,毛澤東提出怎樣的建議 【漫漫征程——知錯就改】 戰地日記(三) 1935年1月27日 晴 在遵義經過短暫的休整后,我們繼續在川黔滇地區運動。軍隊的領導告訴我們,黨中央更換了領導人,軍事上的指揮權再次轉到毛澤東和周恩來手中。…… (3)“黨中央更換了領導人”與哪次會議有關 為什么說這一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漫漫征程——創造奇跡】 戰地日記(四) 1936年10月21日 晴 雖經歷了千辛萬苦,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我們卻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擺脫了老蔣追擊。這兩天,我們同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合了,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我們相信只要保存下革命的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什么是長征精神?其內涵是什么? 結論: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自我評價專欄 自主學習: 合作與交流: 書寫: 綜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