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漢武帝時形成“中朝”,是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為“外朝”。地方上,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分裂叛亂問題。 (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體現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原則。但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是圍繞皇權強化、中央集權加強的目的而變化的,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統治的一種手段。 (4)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5)宋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 (6)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漢代政治——漢承秦制
[知識拓展] “漢承秦制”
主要內涵是漢朝的規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繼承并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表現為承襲了秦朝君主專制制度、郡縣制、監察制度、官吏選任制度、法律制度、賦稅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維護了秦漢“大一統”局面。
1.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________。
2.中央集權的發展:郡國并行制
(1)背景:郡縣、封國并存,封國有時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推恩令”。
(3)結果: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知識拓展] 郡國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漢初推行的封國制導致了后來的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但它的實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漢初諸呂叛亂時,郡縣官吏消極觀望,未聞有討伐諸呂者。是齊王劉襄、瑯琊王劉澤等劉氏子弟發兵討伐,一舉誅滅了諸呂,維護了劉氏統一政權,這表明漢初封國制度有利于穩定政治局勢。此外,郡國并行制也有利于漢初的經濟恢復。
3.選官制度:察舉制
(1)概況: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選官標準:孝廉。
(3)特點:____________推薦人才為官。
4.政治特點
布衣 將相 是指西漢開國諸臣中,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
重視母 族親屬 關系 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專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
儒士受 到重用 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地方勢 力強大 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知識拓展] 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的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為官,嚴格等級,標榜門第,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征。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承上啟下
1.中央官制:出現三省體制
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有中書省和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2.門閥政治的形成
(1)原因
歷史根源 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政治原因 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________________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點
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士族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經濟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
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3)衰落:東晉末至南朝,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唐朝中期,________興起,從而導致門閥政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選官制度
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門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
三、隋唐政治——體制創新
1.地方制度
(1)隋:并州、郡為一級,地方管理重歸州、縣二級制。
(2)唐:根據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諸道,設采訪使(又叫觀察使)代表中央“察訪善惡,舉其大綱”,監察地方。唐朝中期設置________。唐玄宗后采訪使逐漸介入地方事務,特別是安史之亂后,諸道的采訪使與掌管兵權的節度使合二為一,是唐后期________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教材補缺] 唐代的藩鎮割據
唐玄宗在位時期,由于均田制和建立于其基礎之上的府兵制的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同時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其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造成了一些軍鎮(藩鎮)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稱“藩鎮割據”。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藩鎮割據造成了中央政府實際管轄地區的縮小,吐蕃、回鶻、西夏等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地方割據政權;藩鎮之內,征兵重斂,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設置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工具體。
(2)特點
相權 三分 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職權 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
加強 皇權 分散了________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
節制 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________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知識拓展] 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質
所謂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制,以防止大臣專權,且唐太宗鑒于隋亡的教訓,善于納諫,增加了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從本質上看,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專制制度的一部分,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因此,它只是一種“皇權下的民主”。
3.選官制度:科舉制
(1)形成與發展: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________。
[圖示明史]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四、宋元政治——臻于成熟
(一)君主專制加強
1.宋朝
(1)________________形成
①宋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________職權。
②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知識拓展] 二府三司制
二府三司制主要體現了對制衡的追求,明確了不同部門的職責,有利于官員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人說,三省六部制是從程序上對相權的削弱,而二府三司制則是從實體上對相權的削弱,目的都是加強皇權。
(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兩宋時期,科舉制度在考試內容、考試方法上都與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史上承上啟下、完備定型的階段。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
[教材補缺]
1.宋朝疊層政治架構的形成
宋朝注重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相互牽制。
(1)在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調兵權。
(2)在地方,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2.使職差遣體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擔任的實際職務。例如,名義上宰相是中書令、門下侍中,但那僅僅是“官”,掌握相權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差遣”。如此,皇權得到加強,但也出現嚴重的冗官現象,冗費增多,且效率低下。
2.元朝
(1)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2)后期宰相權勢擴大,有時甚至左右皇位繼承。
(二)中央集權的發展
1.宋朝
(1)問題: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2)措施
①軍事: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禁軍。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________負責監督。
③財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財政。
(3)影響: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2.元朝:行省制度
(1)內容: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設立________管理,邊遠民族地區設________進行管理;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2)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知識拓展] 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
(1)山川形便: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體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線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但極易產生割據局面。
(2)犬牙交錯:從元代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樣削弱了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從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環境,中央比較容易控制。
[易錯辨析] 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不同
唐朝的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政令;元朝的中書省是行政機構,它與唐朝尚書省的職能類似?!?br/>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中央集權的不斷發展
(一)歷史概念——“行省制”“郡縣制”
1.郡縣制是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誕生于春秋戰國,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たh是地方機構,郡縣長官是地方官員。中央政令直達郡縣,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縣,直線行政。
2.行省制是元朝開創的以省統領多級地方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是分區統治,不是直線統治。
(二)讀圖明史——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
[探究] 該組示意圖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解讀] 
試答: 
 
 
(三)史料探史——北宋精致的分權制衡
史料一'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亦如之。掌總理郡政……其賦役、錢谷、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①。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詔知府公事并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職掌貳郡政,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②。
——(元)脫脫等《宋史》
史料二'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③。這種政治體制的確立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化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與宋代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密切相關④。
——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
[探究] (1)根據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與通判的地位和關系如何?這反映出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什么特點?
(2)根據史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認為兩宋時期“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形成的原因。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知府初設時的職能
② 通判的職能,知府職能的變化
③ 文官政治的特點
④ 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綜合①②兩條信息可知,知府總理州郡的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通判具有監督知府的職能。④從社會結構變化、經濟文化發展、選官制度、國家政策等方面說明了宋朝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試答: 
 
 
 
[系統認知]
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特點
(1)從控制軍權入手,地方軍、政、財、司法權都收歸中央。
(2)分化事權:分化軍權,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分化相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政權;分化地方事權,使軍政、監察、財政、司法等掌握在不同的官員手中。
(3)重文輕武,文人治國。
(四)讀圖明史——歷代地方行政機制的變與不變
朝代 行政機制
秦、西漢 郡—縣
東漢 州—郡—縣
唐代 道—州—縣
宋代 路—州—縣
元代 省—路—府或州—縣
[解讀] 縣是最穩定的一級行政區,州的地位呈現由高到低的演進,二級、三級行政設置是古代行政區劃的主體。
(五)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規律
(1)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權制受到破壞,對地方的控制也隨之減弱。
(2)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設置通判監督知州,設置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政權;明代設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等,但分權易導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現。
(3)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
(4)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v觀中國2 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大。
考點二 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斷演進
(一)歷史根源——中外朝制度
西漢時期的中央官制在漢武帝時期形成。“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的親信近臣組成,負責決策?!巴獬笔且载┫?、御史大夫為首所組成的執行機構。這一制度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二)史料探史——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
史料'(漢)武帝以雄才大略獨攬事權,于是重用內朝尚書,奪宰相權。晚年又用中書①。(曹)魏世,中書監始參大政②。東晉則侍中始優③。下逮(南朝時)宋、齊,尚書、中書、侍中三者皆為輔臣④。唐代中央最高機關,依然是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門下三?、?。但他們現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屬⑥。其職權分配,則中書掌定旨出命,門下給事中掌封駁,尚書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權,現在是析而為三⑦。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探究] 據史料,概括漢、魏晉、唐三個時期中樞機構的演變,并概括歷代封建王朝不斷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漢武帝重用內朝官
② 曹魏時,中書開始參與政事
③ 東晉時,侍中地位上升
④ 南北朝時,三省雛形初具
⑤ 唐朝三省制完善
⑥ 三省長官已是正式宰相
⑦ 三省長官的權力分配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材料信息量較大,但①②③④⑤反映了一個清晰的線索,即通過分權的方式削弱相權。
試答: 
 
[系統認知]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三)歸納總結——唐宋時期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
唐前期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書省成為最高行政機構。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三省議政場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 時期 常以品位較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加以“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參議得失”等名號,執行相職
唐玄 宗后期 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取代三省體制,成為新的中樞體制。中書門下體制建立后,使職差遣體制逐漸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職差遣體制
宋代 唐中期以來形成的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形成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的二府體制,在二府體制下,戶部、鹽鐵、度支在唐代財政使職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考點三 古代選官監察制度
(一)史料探史——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
史料一'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①……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②。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③。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史料二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④……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⑤。……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⑥。
——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探究]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2)根據史料二,簡要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
(3)綜合以上史料,說明科舉制對現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科舉制的作用——破朋黨之爭
② 察舉制的弊端
③ 科舉制的進步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前選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
④ 科舉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⑤ 科舉制的創新之處
⑥ 科舉制的積極意義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③是史料一的點睛之筆,指出了科舉制的進步性;⑤直接點出了科舉制的創新所在;從②③⑥的信息對比中分析科舉制的借鑒價值。
試答: 
 
 
 
[系統認知]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演變的影響
(1)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局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選官制度的變化,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央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
(3)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
(二)文物證史——科舉制的深遠影響
[解讀] “雁塔題名”指的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及第的代稱。雁塔即大雁塔,在陜西西安的慈恩寺中,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
[系統認知]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深遠影響
積極影響 社會整 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的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
推動儒 學發展 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
鞏固國 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
推動世 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
消極影響 重才 輕品 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
官本位 思想 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至今還存在
禁錮 思想 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三)歸納總結——古代中國監察和諫議制度
1.監察制度
(1)演變
時期 中央 地方
秦漢 秦設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察,漢代御史府負責中央的監察 秦在地方設監察御史,漢武帝時設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魏晉 御史臺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地方上不再設置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
唐 在中央仍設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 地方分設監察區,形成嚴密的監察網
宋元 御史臺為宋元時的最高監察機關 宋在地方設通判監督知州,常派遣轉運使、按察使、觀察使到各地區巡察;元在地方設行御史臺,統轄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明清 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清朝沿襲;明在中央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錦衣衛監視官民 明在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清朝基本沿用明制
(2)特點
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
②對官吏的監察滲透于考核、獎懲制度之中,實行重獎重罰。
③以輕制重,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
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
(3)評價
積極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貪污腐敗
局限 專制制度決定了監察制度效能有限
2.諫議制度
(1)含義:古代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的制度,就是諫議制度。
(2)發展演變:
隋唐 時期 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有權對宰相做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以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
宋代 出現了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
明清 時期 與皇權的高度加強相一致,專門的諫議機構被取消
(3)評價: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但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四)追根溯源——史官制度的由來和發展
(1)中國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記載者與傳承者,通過記錄史實,采用“史”本身的明鑒作用,去告誡后人,特別是“史”本身的懲戒作用,來制約當朝的政治,將政治與文化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
(2)史官們通過手中的筆來懲惡揚善,點評朝政,使君主和史官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與微妙。史官的設置是王權的需要,是服從于王權利益之下的對皇帝言行的記錄。
(3)隨著史官意識的進一步加強,獨立客觀地記錄歷史逐漸成為史官的職業自覺,從而使得史官對王權的規范與制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這對古代的君主政治產生了長期性的影響。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全國乙卷,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2.[2022·廣東卷,7]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边@反映了當時(  )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
3.[2021·遼寧卷]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  )
A.加強道德修養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別大宗小宗 D.維護經濟特權
4.[2021·北京卷]下圖為唐代告身(官員接受官職的憑證)書寫格式示意圖。該圖說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共同草擬?、谠诨实郛嬁赏夂蠼婚T下省審議 ③最終由尚書省的官員簽署并頒下?、芸审w現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2021·山東卷]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
時期 調整概況
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
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
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
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
6.[2021·湖南卷]據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此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
A.地方勢力膨脹
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
C.中央財政緊張
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
7.[2021·全國甲卷]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
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
第3講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自主學習
一、
1.(2)相權
3.(3)由下而上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二、
2.(1)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
三、
1.(2)節度使 藩鎮割據
2.(2)宰相 政事堂
3.(2)中央集權
四、
(一)1.(1)二府三司制 宰相
(二)1.(2)通判 2.(1)行中書省 宣慰司
互動課堂
考點一
(二)
答案:從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歷經多次變革,呈現出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的趨勢,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三)
答案:(1)地位和關系:知府雖然總理郡政,但受通判牽制,重要公文必須與通判聯署才有效。通判雖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監督知府,并且可以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
特點:通判監督知府,知府與通判互相牽制,反映宋代通過地方分權來強化中央集權。
(2)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舉制的推行和發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
考點二
(二)
答案:演變:漢武帝設內朝以奪相權,魏晉時期出現了三省,唐代三省長官正式成為宰相。
基本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
考點三
(一)
答案:(1)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
(2)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3)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
隨堂訓練
1.解析:通判是宋代在地方設置的負有監察地方事務的官員,主要是為了監督地方官員,因此其主要目的是規范地方行政,防止地方官員專權,從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A項正確;為了防止武人干政,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而不是設置通判,故B項錯誤;通判主要職能是監察,不能直接提升軍事能力,故C項錯誤;設置通判主要目的是監督地方州府,而不是削弱其權力,故D項錯誤。
答案:A
2.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時期廢除科舉制度,傳統入仕之路阻斷,原來追求科舉以獲取功名利祿之路,現在已經走不通了;但是通過留學也可以取得政府承認的出身,“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也可看出這是勸大家出洋游學的文章,清末新政選官制度變革,即從科舉制選官到學堂選官、留學生選官制度的變化,這促進了傳統社會結構的變動,故C項正確;材料是勸導文章,還無法反映出洋留學是否得到社會廣泛支持,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留學選官的新入仕途徑,但無法判斷落第人士是官派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屬于夸大程度型錯誤,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國人的中西體用觀,故排除D項。
答案:C
3.解析:東漢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強調門第,其本質是為了追求政治上的壟斷,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B項正確;修家譜并未涉及道德修養,排除A項;辨別大小宗不是實質,排除C項;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與經濟特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答案:B
4.解析:根據示意圖中簽名機構可知,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書省負責起草,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答案:D
5.解析:漢代裁撤王國機構,降低王國官員的品軼,這是打擊諸侯國的舉措,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政治統一,C項正確;地方機構還有郡縣,但是西漢主要針對的是王國機構,因此A項不是出發點,排除;王國官員的俸祿由王國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答案:C
6.解析: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載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情況和唐代中期后,地方節度使掌握財政權有關,即地方勢力膨脹,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官員薪俸的降低,故C項和材料無關;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說明地方官吏貪腐,故D項錯誤。
答案:A
7.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辟召制度是察舉制的補充,選拔了大量真才實學之人,其運作是辟主根據民間呼聲或自己的見聞,使出身草野沒有機會入仕之人進入統治階層。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要保證其有效運作并加強中央的控制,這就需要監察體系的改進,故B項正確;分科考試選官制指的是科舉制,故A項錯誤;郡國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沒有必然聯系,故C項錯誤;察舉制度和辟召制度是兩種不同的選官制度,故D項錯誤。
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威海市| 镇宁| 馆陶县| 逊克县| 华蓥市| 桐梓县| 沐川县| 嘉禾县| 云梦县| 呼伦贝尔市| 铜梁县| 七台河市| 大港区| 西安市| 义马市| 永清县| 宜黄县| 福海县| 宜黄县| 宾川县| 逊克县| 德州市| 揭西县| 长顺县| 南江县| 临武县| 友谊县| 平安县| 元阳县| 漠河县| 石泉县| 铁岭县| 景东| 社旗县| 习水县| 鹤庆县| 德庆县| 通城县| 景德镇市|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