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講新民主主義革命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講新民主主義革命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8講新民主主義革命
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五四運動是一次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體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促使了中國人民的新覺醒,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點。 (2)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使無產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3)國共合作促成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北伐戰爭的勝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及陳獨秀堅持右傾錯誤,導致國民革命失敗。 (4)中國共產黨吸取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5)紅軍長征戰略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同時,中國革命中心由南方長江流域轉移到北方。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三大階段,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基本解放了全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五四運動
[易錯辨析] 北洋軍閥并非只是“黑暗”
北洋軍閥時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發展的時期。如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共和所發動的一系列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經濟上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以及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等思想的傳播。
1.背景
(1)國際
①________________期間,日本、美國加緊侵略中國,尤其是日本,已成為侵略中國最主要的國家,導致中國人民反帝情緒日益高漲。
②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
(2)國內
①政治:北洋軍閥統治黑暗,軍閥之間混戰不斷,國內階級矛盾加深,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②經濟、階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
③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進的中國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愛國運動。
(3)導火線:________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知識拓展] 巴黎和會與中國山東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要求收回山東權益,卻被操縱會議的英、法、美轉讓給日本,激起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國勢力的擴大,轉而支持中國與日本在華盛頓會議期間簽訂協定,中國收回山東的主權并贖回膠濟鐵路。
2.經過
(1)第一階段:學生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階段: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中國________登上政治舞臺,中心在上海。
3.結果: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取得初步勝利。
4.影響
(1)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主力軍。
(2)促使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促進了________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3)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偉大功績在于“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
(4)五四運動成為中國________革命的開端。
[知識拓展] 五四精神的內涵和意義
五四精神蘊含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感,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先進的思想意識相結合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內核是愛國主義,激勵無數進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
(1)條件
①階級條件:工人階級隊伍壯大。
②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③組織條件: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陳獨秀、李大釗的醞釀。
④外部條件:________的幫助。
(2)主要內容
黨的名稱 中國共產黨
奮斗目標 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________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領導機構 成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3)歷史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
(1)條件
①主觀: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
②客觀:共產國際給予中國共產黨理論上的指導。
(2)主要內容
①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
②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③決定加入共產國際,確認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
(3)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地_______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知識拓展] 
中共一大只制定了中共的最高綱領,中共二大提出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此可見,中共也在不斷發展成熟。
三、國民革命運動
1.國共合作
(1)條件: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工人運動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
(2)實現: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新三民主義成為合作基礎,共產黨員以________身份加入國民黨,合作形成。
(3)影響: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革命運動高潮迅速到來。
2.北伐戰爭
(1)條件:國共合作是政治前提;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奠定了群眾基礎;國民政府成立,國民政府整編國民革命軍,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
(2)概況:為打倒列強,推翻________統治,1926年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北伐軍很快殲滅了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1927年初,國民政府遷到武漢。
[易錯辨析] 北伐戰爭的勝利不是革命最終的勝利
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北伐戰爭勝利了;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最終失敗了。
3.結局——國民革命失敗
(1)原因:帝國主義干涉,尋找新的代理人;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陳獨秀堅持右傾錯誤,限制工農運動,放棄革命領導權。
(2)標志: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4.歷史意義
(1)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________侵略勢力。
(2)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國民革命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
[知識拓展] 國民革命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革命的指導思想是新三民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新三民主義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后者是方法與手段。
(2)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
四、“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1.背景
(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________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
2.開辟: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創建________革命根據地,開辟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3.內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2)政權建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3)武裝斗爭: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前四次“圍剿”。
4.紅軍長征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開始: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3)遵義會議
①內容: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________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________的標志。
(4)勝利: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________會師。
(5)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教材補缺] 立三路線和王明路線
1930年,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史稱“立三路線”。1930年5月,蔣馮閻大戰爆發,當時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等認為革命時機已在全國范圍內成熟。6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案,主張發動中心城市武裝暴動,批評“鄉村包圍城市”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1931~1934年間,王明等在中共黨內推行的一條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史稱“王明路線”。“王明路線”具體表現為“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一切斗爭,否認聯合;在軍事上,先是推行冒險主義,后來又變為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
五、解放戰爭
1.背景
(1)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堅持內戰和獨裁的方針,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
(2)重慶談判(1945年8月~1945年10月)
①原因: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中國共產黨努力爭取和平民主。
②結果:1945年,簽署《雙十協定》(內容: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等)。
③意義:表明了中共合作的誠意,揭露了美蔣陰謀,教育了民眾,使蔣介石發動內戰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3)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初):通過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但政協協議很快被國民黨撕毀。
2.爆發: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3.進程
(1)土地改革:________年,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2)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________,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3)戰略決戰:1948年9月至1949年初,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4)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________。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依據:中國人民推翻了________、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2)標志: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__宣告成立。
(3)歷史意義
①國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②國際: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4)歷史經驗: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教材補缺] 第二條戰線
(1)概念: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集團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它是相對于軍事斗爭的第一戰線而言的,故稱第二條戰線。
(2)主要事件:①抗議美軍暴行運動。②“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③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
(3)歷史意義:國統區的民主運動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反擊蔣介石軍隊進攻的戰爭(第一戰線)。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的五四運動
(一)歷史概念——“北洋軍閥”“新民主主義革命”
1.北洋軍閥
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持續16年,又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混戰時期(1916~1928年)兩階段。
2.民主主義革命
(二)讀圖明史——五四精神
[解讀] 馬星馳先生的這幅漫畫《民氣一致之效果》創作于1919年,其寓意明顯:廣大人民集中力量,一起朝著三個賣國賊吹氣,人民的“氣力”集中在一起,把三個賣國賊吹得人仰馬翻、四腳朝天,漫畫家對賣國賊的痛恨、對人民團結力量的贊嘆躍然紙上。五四運動最寶貴的歷史遺產就是其蘊含的時代精神:
(1)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概括地講,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2)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
(3)五四運動要解決的是民族危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統一:啟蒙與救亡的自覺廣泛的統一;知識分子與勞動群眾的統一;刻苦耐勞的精神與進取創新的精神的統一;獨立自主的精神與無私奉獻精神的統一。
(三)史料探史——五四運動的影響
史料一 我們要知道,在當年,一個國家落后,不僅僅會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的淡薄①。關于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拿1895年的“公車上書”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略作比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僅僅集中在文武官員和一些中心城市的舉人中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幾乎沒有太多反響②。……(而后者)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③。不僅其參加人數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響也大得太多了。
——摘編自楊奎松《何謂民族主義及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史料二 在國內反帝愛國運動的壓力下,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達成山東問題之解決④。隨后,會議通過的《九國公約》又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⑤。”
——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
[探究] (1)結合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從資訊傳播、教育狀況及民眾觀念的角度分析促成這種超越的因素。
(2)根據史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國家落后會導致被動挨打和國人國家意識的淡薄
② “公車上書”的參與人員少,影響范圍小
③ 說明五四運動規模更大,社會基礎更廣泛,影響更大
④ 五四運動促成了山東問題的解決
⑤ 各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③所獲取的信息及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相關知識分析五四運動影響廣泛的原因;結合④所獲取的信息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結果。
試答: 
 
 
 
[系統認知]
五四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
(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爆發。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
(四)唯物史觀——理性反思五四運動的愛國行為
我們一方面充分肯定五四運動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愛國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認識五四運動存在的問題。
梁漱溟說:“我們縱然是愛國急公的行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縱是國民公眾的舉動,也不能橫行,不管不顧。”他指出了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無視法律的非理性行為。
對于五四運動中的暴力現象,胡適和蔣夢麟提倡以人為本、民主科學、學術獨立、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寬容和諧、以身作則、盡職盡責、遵守法制的現代文化精神。
五四運動中的暴力現象,要從更高層次來反思,青年學生的放火和打人,無論如何都不符合“用正當的方法來傳播自己的主張”的現代民主意識和現代法律常識,反而是以多數壓倒少數的“暴民專制”的一種表現。
考點二 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
(一)歷史概念——“左”傾、右傾
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等。
2.右傾:是保守主義、機會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3.“左”傾和右傾都是主觀主義。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讀圖明史——北伐勝利進軍
[探究] 指出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對象、進軍區域范圍及北伐勝利進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讀] 注意:要重視從空間上掌握北伐。
從圖中可以看出: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斗爭對象是北洋軍閥(或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進軍區域在我國南方(以長江流域為主)。
從示意圖中還可提取的信息:北伐軍最北到達了鄭州;革命勢力由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試答: 
 
 
(三)史料探史——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
史料 總而言之,國共合作主導下的國民革命,是一場更富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性質的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這場革命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遷更加密切相關,革命的社會動員程度和民眾參與積極性更加高漲①,是在對政治共同體做出新的解說(新三民主義)的前提下②,由一個新的政治上層來取得政權,建立起更強有力的政治體制③。它反映的歷史主流,是在中國建立起對外自主獨立的、對內具備有效權力和權威體系的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④。
——摘編自陳勤、李剛、齊佩芳著《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
[探究] 依據史料,分析國民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體現國民革命群眾基礎廣
② 體現國民革命指導思想新
③ 體現國民革命以國共合作的方式進行
④ 國民革命追求“自主獨立”“現代民族國家”體現國民革命有反帝要求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①②③④所獲取的信息綜合歸納即可。
試答: 
 
 
 
[系統認知]
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
(1)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
(2)群眾基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多個階級的統一戰線。
(3)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
(4)革命軍隊:組建正規的新式革命軍隊,并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北伐戰爭。
(四)追根溯源——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社會根源
(1)這是由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所決定的。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分散性,使軍閥可以在一個地區任意搜刮,形成獨立王國。所以,軍閥割據是中國封建經濟的必然產物。
(2)這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所決定的。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列強失去了統治中國的共同代理人。為了維持和擴大在華的利益,它們各自尋找新的代理人,扶植軍閥派系。各派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也急需選擇帝國主義國家做靠山。這樣,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導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
(五)歸納總結——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時期的領導作用
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政治主張,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2.組織:積極幫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并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3.群眾運動:國民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和發動工農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4.軍事: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了革命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制度。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考點三 國共十年對峙
(一)歷史概念——“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
1.井岡山精神的核心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是堅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岡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眾、艱苦奮斗。
2.長征精神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二)史料探史——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 對中國革命采取什么斗爭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當時是有不同意見的:
一種意見是:“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①
另一種意見是: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②。
[探究] 史料反映了哪兩種革命道路?你同意哪一種意見?為什么?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體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② 反映出此時中共中央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無產階級在城市的革命引領農民暴動來取得全國革命勝利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①②所獲取的信息和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實際分析。
試答: 
 
 
 
[系統認知]
正確認識“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1)形成
1928~1930年,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
(2)“工農武裝割據”的成功之處
①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基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就是堅持這條道路,才取得了最終勝利。
②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列主義暴力革命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③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
(3)在當時的地位
總體來看,當時黨內關于“工農武裝割據”在奪取全國政權斗爭中的作用、怎樣看待和處理農村斗爭及城市斗爭的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很大分歧。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三)家國情懷——長征精神及紅軍長征的啟示
1.長征精神的內涵
(1)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2)為了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
(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4)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
(5)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2.紅軍長征的啟示
(1)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2)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
(3)一定要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
(4)是否形成黨的堅強領導核心,關系黨和國家的興衰成敗。
(5)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政黨,能夠及時地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不斷探索。
(6)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歷經磨難、久經考驗的黨,是任何敵人和困難都壓不倒、摧不垮、能勇擔歷史重任的偉大的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四)歸納總結——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
1.革命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
2.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領導: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
5.糾正錯誤: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勝利完成長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
考點四 解放戰爭
(一)歷史概念——“革命根據地”“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區”
1.“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2.“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
3.“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二)讀圖明史——蔣介石的“假和平、真內戰”
[解讀] 這是華君武先生創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畫,名為《磨好刀再殺》。畫中的人物一手持寫有“和平方案”的盾牌,一手正在磨刀霍霍,典型的掛“和平”之羊頭,賣“內戰”之狗肉。漫畫寥寥數筆,揭穿了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伎倆,使人們對重慶談判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家國情懷——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1)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湖南等省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和增加雇農工資的斗爭,為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支援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
(2)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線,即“依靠雇農、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1931年制定了土地法。土地革命實行后,農民勞動熱情高漲,踴躍參軍,壯大了紅軍的力量。
(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訂了“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這一政策,降低了農民租率,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提高了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打擊了不法地主,團結了地主中的開明分子,為全民抗戰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4)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進行土地改革時,黨執行的總路線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土改運動的開展,為解放戰爭的迅速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歸納總結——內戰爆發的必然性
從中國社會矛盾上看 抗戰勝利后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一切斗爭必須服從這個主要矛盾
從階級屬性上看 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決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從力量對比上看 國民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也擁有一定的經濟軍事實力
從雙方策略上看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中國共產黨抱著誠意與國民黨和談,但并未放松自衛戰爭準備
從國際形勢上看 二戰后,美國推行全球擴張戰略,在中國實行“扶蔣反共”的方針
(五)歸納總結——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
(1)從國民黨方面說: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經濟崩潰,物價暴漲;軍隊厭戰,士氣低落;貪官橫行,統治腐敗;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2)從共產黨方面說
①靈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②核心: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③道路:走經過新民主主義的道路。
④基礎: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持。
⑤中堅力量: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⑥保障: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全國乙卷,29]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
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2.[2022·山東卷,7]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決定:“在處理農村糾紛中,黨與政府的工作人員,不是站在農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關土地及債務的契約的締結須依雙方自愿。契約期滿,任何一方有解約之自由”。作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  )
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C.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3.[2022·湖南卷,9]1949年3月,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在全市職工積極分子大會上強調,“私營工廠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從國家方面講他們是主人,在工廠又要受資本家指揮,這又不是主人”。這表明北京市(  )
A.對民族資本家妥協退讓
B.貫徹新民主主義政策
C.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D.已準備接管私營企業
4.[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
A.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
5.[2021·廣東卷]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
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
6.[2021·浙江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第8講 新民主主義革命
自主學習
一、
1.(1)第一次世界大戰 (3)巴黎和會
2.(2)工人階級
4.(2)馬克思主義 (4)新民主主義
二、
1.(1)共產國際 (2)資產階級
2.(3)反帝反封建
三、
1.(2)個人
2.(2)北洋軍閥
4.(1)帝國主義
四、
1.(2)土地革命
2.井岡山 工農武裝割據
4.(2)1934 (3)毛澤東 成熟 (4)會寧
五、
3.(1)1947 (2)大別山 (4)南京
4.(1)帝國主義 (2)中華人民共和國
互動課堂
考點一
(三)
答案:(1)因素:電訊、報刊發展,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新式教育推廣,先進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群體壯大,思想活躍;民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民眾關注國事。
(2)背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恢復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要求;帝國主義調整在華利益。
結果:收回山東主權;日本被迫放棄“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
考點二
(二)
答案: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斗爭對象是北洋軍閥(或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要進軍區域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區域(以長江流域為主)。
勝利進軍的根本原因是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與正確的戰略方針。
(三)
答案:新特點:宣傳發動廣,群眾參與多(群眾基礎更廣泛);國共兩黨合作;以新三民主義作指導;具有明確的反帝目標。
考點三
(二)
答案:第一種意見反映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第二種意見反映了以城市為中心的俄國式革命道路。
同意第一種意見。因為:①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對內沒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義壓迫,對外沒有民族獨立;②中國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其力量異常強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而農村相對薄弱,只有堅持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勝利。
隨堂訓練
1.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五四運動時期,從最初“以新舊分別事物”到后來的“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表明在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過程中,人們從盲目地全盤肯定西學、否定傳統文化到逐漸客觀地看待古今中外的關系,這一轉變反映出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故D項正確;東西方文化的論爭在新文化運動初期就已存在,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可知,傳統儒學思想在“‘五四’初期”就受到了批判,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逐漸客觀,但并不意味著全盤西化思想得以消除,故C項錯誤。
答案:D
2.解析:從材料中土地政策要求中:處理農村糾紛時不能單純站在地主或農民一邊,有關土地和債務契約締結須雙方自愿,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對地主階級利益是有所保護的,這也意味著當時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應該更突出;由此可以推斷這一政策出臺于全面抗戰時期,所以排除A、B、D項,選擇C項。
答案:C
3.解析:由題干“1949年3月”可知,題干信息發生在北京和平解放之后、新中國建立之前,私營工廠的工人“從國家方面講他們是主人”是說,他們在共產黨政權下可以當家作主,而“在工廠又要受資本家指揮,這又不是主人”說明還存在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這說明當時北京市是允許民族資本家開設的私營工廠存在的,與建國初期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相似,這是貫徹新民主主義政策的表現,故選B項;當時北京市已經被共產黨和平解放,民族資本家是在共產黨政權下的合法存在,這是貫徹新民主主義政策的體現,而不是對其妥協退讓,排除A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模式,不適用于建國前夕的中國,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之前,北京市并未接管私營企業,在題干中也沒有體現,排除D項。
答案:B
4.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B正確;材料內容不涉及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故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講中國人反思文化,故C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新式標點成為時尚,故D錯誤。
答案:B
5.解析:根據“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國情,認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壓迫,因此要調整策略,開展國民革命運動,A正確;B項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B;材料沒有強調要統一認識,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要聯合開展國民革命,而不是擴大階級基礎,排除D。
答案:A
6.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1921年,故C正確;1919年、1920年、1922年不符合史實,故ABD錯誤。
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高邑县| 桂林市| 桃园县| 郑州市| 札达县| 乌兰察布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汤阴县| 万载县| 渝北区| 凤台县| 徐汇区| 汉中市| 宁津县| 营口市| 炉霍县| 灵石县| 原阳县| 株洲市| 亚东县| 鄂温| 泰来县| 尤溪县| 台前县| 樟树市| 从化市| 分宜县| 山阴县| 化隆| 惠水县| 合山市| 安泽县| 华池县| 子长县| 万荣县| 安溪县| 西华县| 凉山| 珲春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