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三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與對外關系
線索1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嚴重踐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線索2'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實現祖國統一奠定了理論基礎;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使“一國兩制”理論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一步;海峽兩岸關系得到新發展。
線索3'新中國的外交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政策不斷成熟,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第9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成為新中國的臨時憲法和建國綱領。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動了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和國家政治發展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經過撥亂反正、依法治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新時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新時期的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基本形成。 (4)“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向祖國的統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背景
(1)政治:________勝利,國民政府的統治被推翻。
(2)方針:中共____________的召開確立了新中國的大改方針。
2.籌備: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為________國家。
3.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
4.意義
(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使中國成為真正具有________的國家。
(2)為國家政治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牢固基石,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教材補缺] 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斗爭
全國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殲滅了大陸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臺灣和少數沿海島嶼外,中國領土全部解放。
土地改革:將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推廣到全國,到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有,農民向國家交“公糧”。至此,民主革命任務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中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經過多次談判后,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鎮壓反革命:肅清了國民黨潛伏在大陸的特務及反對新生政權的各種反動組織。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被稱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運動”。
[易錯辨析] 新中國的成立并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標志: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會議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及________________;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確立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②特點:體現了________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③性質:新中國第一部________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________________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________的原則。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開。
(2)職能轉變: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宣告結束,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3)新階段: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針。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原因:為保證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保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發展。
(2)確立:1949年《共同綱領》規定;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____________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實踐:到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后成立;1965年,________自治區正式成立。
(4)意義
①實現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③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易錯辨析] 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指的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權力,而不是某一少數民族的自治。
三、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背景: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2)內容: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和健全國家法制。
(3)意義: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2.“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摧殘。
[特別提示]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簡稱“四大”,曾經被當作社會主義民主的獨創形式,興起于1957年的整風運動和反右派運動中,“文化大革命”時期泛濫并被寫入憲法,1980年被廢除。
3.偉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思想基礎: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2)會議內容
①思想: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②政治:把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組織: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④經濟: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3)意義
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②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③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政治建設進入一個新時代。
4.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1)1980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
(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________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4)1999年,全國人大________會議正式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5)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積極發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職工代表大會等各種形式的基層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
[易錯提醒]
1.正確認識“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1)聯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者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
(2)區別:“依法治國”是運用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將國家事務的決策與公民的行為納入法律軌道;以德治國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覺悟和法律意識,使人民自覺遵守法律制度。
2.基層民主選舉不等于村民自治
基層民主選舉是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決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舉措。而村民自治應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內容。
四、“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
(1)醞釀: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2)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偉大構想。
(3)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__________制度,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香港、澳門回歸
(1)概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2)意義:開創了香港、澳門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________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并為國際社會以________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新范例。
3.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
(1)打破堅冰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實現兩岸30年來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逐步被打破,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2)重大進展
①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就雙方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②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③1995年,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講話,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3)統一展望
①有利條件:兩岸人員往來及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頻繁;兩岸經濟相互促進、互利互補的局面初步形成。
②統一障礙:臺灣島內分裂傾向的發展,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③立場原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兩岸的對話與談判,堅決制止任何分裂圖謀。
[特別提示] 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區別
(1)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侵略遺留的問題,涉及國際關系問題。
(2)臺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問題。當前阻礙臺灣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是島內“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和破壞。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一)歷史概念——“民族區域自治”“民主集中制原則”“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1.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指的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權力,而不是某一少數民族的自治。
2.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主集中制由列寧最早提出,概括地說,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它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
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統一戰線,稱作“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繼續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其組織形式。
(二)讀圖明史——建國初期我國政權組織結構特點
[解讀] 注意圖片中的兩處信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處于最頂端;沒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之后作為統一戰線繼續存在,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國家。
(三)史料探史——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
史料 新中國初創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主要是兩項:一是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①,二是對公民進行與社會主義民主的相關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實踐②。其中,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主要指國體、政體、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內民主制度等的確立③。
——摘編自張荊紅《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評析》
[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史料主要說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
① 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設
② 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建設
③ 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①②③所獲取的信息,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試答: 
 
 
 
[系統認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特色
(1)本質: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的本質。
(2)特色
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根本特點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②三大政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設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設必須以民主化、法制化為保障,依法治國成為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四)唯物史觀——中國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1)從歷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行不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教訓)。
(2)從國家性質看: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實行三權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從代表階級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觸,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從經濟基礎看:西方民主制度與私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
(5)從歷史發展規律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考點二 祖國統一大業
(一)歷史概念——“單一制國家”“治權”“九二共識”
1.單一制國家
單一制國家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構成的單一主權國家。國家本身是一個統一整體,只是為了便于管理,才把領土劃分成若干行政區域,并據以建立起地方政權,即各地方行使的權力來源于中央授權,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權或自治權是由國家整體通過憲法授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單一制國家。
2.治權
治權是指主權之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直接權力,是用來直接應對國家內部各種社會問題的權力,它是由主權構建出來的。因此,治權也具有兩個特征,即附屬性與直接性。在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英國主張“以主權換治權”,實際上以交還主權為幌子,實質上仍然保持英國對香港的占有。
3.“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這為1993年的“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與精神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交流、對話、擱置爭議”。
(二)史料探史——“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史料一 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的方式,所以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與地方的談判①。雙方達成協議后,可以正式公布。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②。
——鄧小平《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設想》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③。……國家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④。
——《反分裂國家法》
[探究] 根據史料一、二,說明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分析《反分裂國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適當的方式”實際上是指以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② 指出臺灣問題是我國的內政問題,絕不容許外國插手
③ 表明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原則
④ 任何分裂臺灣的方式都是絕不允許的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根據①②③所獲取的信息說明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根據③④獲取的信息分析《反國家分裂法》制定的目的。
試答: 
 
 
 
[系統認知]
“一國兩制”構想的特點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展。
(3)高度自治。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憲法規定在港、澳、臺設置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4)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5)實行“一國兩制”政策長期不變,具有穩定性。
(三)讀圖明史——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解讀] 無論是“國”中右下方的一點,還是“China”的“i”上的一點,兩則漫畫都把臺灣看做是中國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領土,少了臺灣,中國領土就不完整了,所以漫畫充分表明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
[系統認知]
阻礙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因素
(1)阻礙因素
①國際反華勢力推行“以華制華”戰略,謀求其所謂全球化戰略利益與國家利益是臺灣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臺獨”勢力采取“公投制憲”、漸進式“臺獨”、去中國化等。
③兩岸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分歧。
(2)有利因素
①兩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連,文化一脈相承,結束兩岸分裂狀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③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為我們的和平統一大業提供了條件。
④切實可行的“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⑤港、澳回歸的成功范例。
⑥歷史依據——自古以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兩岸關系的緩和,經濟合作的交流等。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湖北卷,9]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
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
2.[2021·海南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蘇南行署的工作人員主要來自蘇北與山東,他們對當地的方言、生活習慣存在隔膜感。蘇南行署通過各級民政機關執行蘇南區黨委制定的撫恤措施,還通過發動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對解放戰爭中犧牲軍人的家屬提供經濟補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這體現了(  )
A.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
B.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
C.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步進行
D.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運用
3.[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人民日報》對此發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該團旨在(  )
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
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
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
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2021·浙江卷]1949年,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這次“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B.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綱領
C.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略
D.強調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專題三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與對外關系
第9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自主學習
一、
1.(1)解放戰爭 (2)七屆二中全會
2.新民主主義
4.(1)獨立主權
二、
1.(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 社會主義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民主集中制
2.(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3)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3.(2)民族區域自治 (3)西藏
三、
4.(3)依法 (4)九屆二次
四、
1.(1)告臺灣同胞書 (2)一國兩制 (3)社會主義
2.(2)祖國統一 和平方式
互動課堂
考點一
(三)
答案:①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主要形式。②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團結在一起。③根據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建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并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正確關系。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考點二
(二)
答案:立場: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臺灣問題為中國內政問題,絕不容許外國插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
主要目的: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隨堂訓練
1.解析: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953~195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為1958~1962年,五年計劃就是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因此直接導致了科研經費支出增多、科技人員增長,故選D項;中蘇關系此時已經惡化,排除A項;海外科研人員歸國數量有限,排除B項;1956年“雙百”方針指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有利于促進我國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與科研經費支出增多、科技人員增長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
答案:D
2.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跨區域政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來解決政府工作人員的困難,這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運用,D項正確;A項與題無關,排除A項;題干并未涉及到民主政治形成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社會主義改造,排除C項。故選D項。
答案:D
3.解析:根據材料“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以及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落實《共同綱領》關于民族問題的政策,因而派遣專員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②正確;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原因,民族隔閡很深,因此該團旨在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清除,①錯誤;材料未能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④錯誤;綜上②③正確,①④錯誤,因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
答案:A
4.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綱領,故B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故A錯誤;1999年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略,故C錯誤;1956年中共八大強調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故D錯誤。
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集安市| 金华市| 双辽市| 福建省| 高邮市| 平阳县| 辽中县| 囊谦县| 周口市| 安徽省| 富宁县| 无为县| 玉田县| 海阳市| 体育| 永平县| 海晏县| 延津县| 信宜市| 门源| 赤水市| 西丰县| 临西县| 木兰县| 姜堰市| 临猗县| 湟源县| 襄樊市| 衢州市| 札达县| 磐石市| 河池市| 贵南县| 和林格尔县| 科尔| 肇州县| 方正县| 新巴尔虎右旗| 扶风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