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講現代中國的外交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講現代中國的外交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10講現代中國的外交
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走向世界舞臺,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 (2)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外交出現重大突破的時期,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國際上掀起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的特點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做出重大調整,積極參加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外交成就,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獨特的建設性作用。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國際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________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
(2)國內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國家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政權鞏固和建設需要有利的國際環境。
2.外交方針
(1)基本方針:奉行________________政策。
(2)基本政策
①“另起爐灶”: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
②“一邊倒”:外交上旗幟鮮明地站在________________一邊。
③“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和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知識拓展] “一邊倒”的實質及意義
(1)實質: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它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的原則。
(2)意義:“一邊倒”解決了國民經濟建設所急需的貸款、物資設備和技術,有利于解決國家安全問題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3.外交成就
(1)第一年與蘇聯等17國建交,與蘇聯簽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①提出:1953年,________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②內容:互相尊重____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________、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③意義: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知識拓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根植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根植于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沃土中。它謀求各國的和平共處,爭取各個主權國家的和諧共存狀態,體現了中國“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3)參加日內瓦會議
①概況: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推動會議最終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____》。
②意義:新中國第一次以________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進一步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
(4)參加萬隆會議
①概況: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________”的方針,促使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②影響:第一次沒有________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形成“________”。
[教材補缺] “兩個拳頭打人”和“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
(1)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國實施“兩個拳頭打人”戰略。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中國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從中國撤回專家,同時在中蒙、中蘇邊境大量增兵,中蘇關系惡化。中國放棄“一邊倒”外交戰略,提出了團結廣大的亞非拉國家,反對美帝國主義、蘇聯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推進世界革命的新戰略,被稱為“兩個拳頭打人”。
(2)20世紀70年代,中國實施“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一條線”即從中國、日本經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歐洲再到美國這一條線上的國家聯合抗蘇,形成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一大片”指“一條線”周圍的國家,其目的是團結“一條線”和“一大片”的所有國家,共同遏制蘇聯的擴張勢頭。
二、20世紀70年代外交關系的突破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原因:國際地位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美國________的政策逐漸破產。
(2)概況: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________________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意義
①是中國外交戰線上的一個重大勝利,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②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
(1)背景
①美國:“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
②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威脅中國安全。
(2)過程
①1971年3月,“________”打開了兩國交往的大門。
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訂《____________》,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12月,中美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________________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兩國關系實現了________。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________的緩和直接推動;日本輿論的強烈要求。
(2)概況:1972年9月,________首相訪華,雙方簽署《中日聯合聲明》。
(3)意義: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推動了亞洲與世界的和平。
[教材補缺] “兩個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
(1)“兩個中間地帶”:20世紀60年代,美蘇為爭霸世界開始了新的對抗;西歐國家的聯合自強意識和對美國的離心傾向日益明顯;中蘇關系惡化;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迅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論斷。一個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后的國家”,一個是“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個中間地帶的國家都反對美國的控制和干涉,反對美蘇稱霸世界。
(2)“三個世界”:1972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指出:“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至此,毛澤東正式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易錯辨析] 中美關系的緩和不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中日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國家利益,這才是根本原因。
三、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1.政策調整
(1)1985年,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重要論斷,強調要堅持反對__________。
(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
(3)實行對外開放,堅持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交成就
(1)以聯合國為中心的________:2000年,江澤民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
(2)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活動:2001年10月,舉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促進了亞太經濟合作。
(3)建立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豐富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
(4)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知識拓展] 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
[圖解歷史] 新中國三次建交高潮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 新中國初期外交關系的特點
(一)歷史概念——“一邊倒”“‘求同存異’方針”“不結盟政策”“多邊外交”
1.“一邊倒”
(1)“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并不是放棄獨立自主的原則,不是指依附于蘇聯,而是指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2)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和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不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2.“求同存異”方針
(1)同:中國和亞非國家都曾遭受殖民統治;都面臨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都要求加強團結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
(2)異:中國和亞非一些國家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
(3)“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
3.不結盟政策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為“不結盟”。“不結盟”是指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也不支持它們一方反對另一方;對所有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4.多邊外交
多邊外交是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與多邊外交相對立的概念是“雙邊外交”。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
(二)史料探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史料一 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外交方針①。這是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作出的重大決策②。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史料二 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③。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④。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
[探究] 結合史料一、二,為什么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
② 說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方針提出的依據
③ 突出表明我國外交淡化了意識形態,尊重不同社會制度,以國家利益為重
④ 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②③所獲取的信息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外交理念上分析原因所在。
試答: 
 
[系統認知]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
(1)平等性: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
(2)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政策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
(3)結盟性:“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
(4)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2.對“一邊倒”政策的分析
(1)原因分析:戰后美蘇“冷戰”,兩大陣營對峙格局形成,新中國政權的建立與蘇聯的支持密不可分,蘇聯為其全球戰略,必然要求新中國在外交政策上與其保持一致性。新中國建立之初,貧窮落后,政權還不十分鞏固,需要蘇聯的繼續扶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長期支持國民黨政權,再加上雙方意識形態的沖突,彼此對立敵視狀態難以一時改變。因此,當時的中國只能“選邊站”,除了“一邊倒”,中國沒有其他選擇余地。
(2)政策理解:“一邊倒”指總方向上倒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抗,主要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但這并不是絕對的,除社會主義國家外,新中國也和一些非社會主義的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或歐洲傳統中立國建交,這與蘇聯支持國際民族獨立運動的方針并不矛盾。同時,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中的某些國家,如英國等也因為國家利益,承認新中國,但新中國政府還沒有超越蘇聯的底線,與其正式建交。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征
包容性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
開放性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
平等性 強調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體現了國家關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創新性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
科學性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各國和平共處的保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標
(三)讀圖明史——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必然性
[解讀] 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直接原因是第三世界國家在第26屆聯大上支持中國。
(四)史料探史——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正常化
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黨人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當時正值美國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最為嚴峻的形勢①。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國內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危機的加深,使美國在同蘇聯的爭霸中,日益處于不利的地位②……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薩斯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個力量中心”(美國、蘇聯、西歐、中國和日本)的看法③。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并改善美國在同蘇聯爭霸中的不利處境,尼克松決定要在中國“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④。
——摘編自方連慶《戰后國際關系史》
史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跨出了改善中美關系的第一步⑤。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對世界形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⑥。此后,雙方的貿易、科技和文化往來逐漸增多。與此同時,為進一步促進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中美雙方政府官員也在不斷進行接觸⑦。
——摘編自謝益顯《中國外交史》
[探究] (1)據史料一,概括“尼克松決定要在中國‘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怎樣理解《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反映了尼克松上臺后的政治局勢
② 反映出美國自身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③ 表明尼克松認識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性
④ 尼克松謀求改善中美關系
⑤ 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⑥ 中美關系進入新時期
⑦ 表明了中美關系正常化對兩國的影響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結合②③所獲取的信息從當時的國際時局分析尼克松外交戰略轉移的原因。結合⑦所獲取的信息以及《聯合公報》的內容去理解“轉折點”的含義。
試答: 
 
[系統認知]
中美關系正常化對中國的影響
外交 環境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20世紀70年代震驚世界的大事,追隨美國的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改善外交關系,掀起與中國建交的高潮,美國圍堵中國的聯盟徹底崩潰。蘇聯也開始檢討對華政策,中國的外交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經濟 建設 中美建交后,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引進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發展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祖國 統一 中美建交后,美國從臺灣撤軍,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系。外國勢力從臺灣的撤退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創造了條件,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逐漸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針,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創造了條件
教育 生活 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中國留學的目的地逐漸從蘇聯轉向美國,促進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國人的生活日益受到美國的影響
(五)讀圖明史——新時期外交高潮出現的原因
[解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建交。
1956~1965年,萬隆會議后,主要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
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與中國建交。
1992年,外交高潮的出現,與兩極格局結束密切相關。
(六)歸納總結——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特點
(1)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不訴諸武力,不干涉他國內政,反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人。
(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依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4)中國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5)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
(6)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1·浙江1月]一次國際會議的公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報聲明:“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反,是對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種障礙。”這次會議是(  )
A.萬隆會議     B.巴黎和會
C.日內瓦會議 D.第26屆聯合國大會
2.[2019·江蘇卷]
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報》發表張樂平的新聞漫畫《大旗招展全球》(見右圖),對這幅漫畫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新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國民黨政權統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
D.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新中國
3.[2019·江蘇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這是世界環境所決定的。”當時的“世界環境”是(  )
A.中國重返聯合國改變了美蘇對峙格局
B.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已經出現
D.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
第10講 現代中國的外交
自主學習
一、
1.(1)社會主義
2.(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社會主義陣營
3.(1)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2)周恩來 主權和領土完整 干涉內政 (3)日內瓦協議 大國身份 (4)求同存異 殖民主義 萬隆精神
二、
1.(1)孤立中國 (2)中華人民共和國
2.(2)乒乓外交 中美聯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常化
3.(1)中美關系 (2)田中角榮
三、
1.(1)霸權主義 (2)不結盟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1)多邊外交 (3)結伴而不結盟
互動課堂
考點
(二)
答案: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方針”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束縛,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四)
答案:(1)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國內危機加深;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
(2)關鍵問題:臺灣問題。
理解:中美兩國結束長期敵對狀態;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兩國官方與民間往來逐漸增多。
隨堂訓練
1.解析:根據“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可知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霸權,結合所學內容判斷這次會議應該是萬隆會議,故選A;巴黎和會是一戰后主要戰勝國的一次分贓會議,排除B;日內瓦會議主要是為了解決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排除C;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主要是恢復中國的代表權問題,排除D。
答案:A
2.解析:結合題中關鍵信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等可知,該漫畫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內外措施及其國際影響等內容,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宣告成立,B、C兩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此時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了,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采取封鎖、包圍、敵視的態度,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D
3.解析:中國與美國關系的緩和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此時美國不僅要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也要應對來自日本和歐洲的挑戰,C項正確。當時中國確已重返聯合國舞臺,但中國無力改變美蘇對峙的局勢,A項錯誤,排除;中美關系走向緩和是基于各自的需求以及對付蘇聯的需要,即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并未消除,B項錯誤,排除;D項說法錯誤,排除。
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绥宁县| 旌德县| 靖安县| 皮山县| 武冈市| 东阳市| 五华县| 伊吾县| 潼关县| 同德县| 都兰县| 长宁区| 和林格尔县| 龙口市| 遂昌县| 涞源县| 宁都县| 会东县| 盘锦市| 柘城县| 三原县| 闵行区| 金乡县| 隆林| 土默特左旗| 惠来县| 西林县| 延庆县| 乐亭县| 金秀| 西和县| 织金县| 仪征市| 闵行区| 溆浦县| 平山县| 秦皇岛市| 新野县| 紫金县|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