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講新興力量的崛起與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二戰結束至今,世界政治格局逐漸呈現出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2)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是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3)歐洲共同體形成、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中國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充分體現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不斷發展。 (4)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加強,實質是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歐共體的形成與發展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2)兩極格局下,西歐受到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3)戰后西歐國家經濟發展,聯系日益緊密。2.進程(1)經濟一體化①1951年________________成立。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③1967年三個機構合并成歐洲共同體。(2)政治一體化①外交: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立法:1975年歐共體立法機構“________”成立。3.影響(1)加強了成員國之間經濟和政治的聯系,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發展。(2)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沖擊了美國的霸權地位。(3)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特別提示] 歐共體的創始會員國是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聯邦德國,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二、迅速崛起的日本1.原因(1)經濟政策: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制定合乎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2)外交政策:以________為基軸,依賴美國的保護。(3)科學教育:政府加強投資發展教育,大力發展____________。2.表現:20世紀60年代末,國民生產總值上升到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3.影響:試圖擺脫雅爾塔體系的束縛,力圖成為“________”。[特別提示] 二戰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個階段(1)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全盤接受美國政治經濟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2)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庇護下的“經濟外交”。(3)20世紀七十年代,以美日關系為基軸的“多邊自主外交”。(4)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政治大國”外交。三、中國的振興1.發展歷程(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2)________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3)“一五”計劃的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4)實行________,綜合國力迅速增長。2.地位作用(1)中國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聯合國________________,國際地位日益提高。(2)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四、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背景(1)兩極格局下,美蘇冷戰對抗。(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的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希望________。2.標志:1961年召開的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主張(1)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和________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2)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3)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影響:標志著第三世界興起,沖擊________。[知識拓展] 美蘇“冷戰”中“中間地帶”崛起的三個重要表現“中間地帶”即在美蘇“冷戰”中獨立于兩大陣營之外的“第三世界”。(1)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間地帶”崛起的第一個重要表現。(2)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是“中間地帶”崛起的第二個重要表現。(3)中國重返聯合國,體現了不結盟運動的巨大能量,是第三個重要表現。[圖示構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五、兩極格局的瓦解1.蘇聯解體(1)標志:1991年,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________________》。(2)影響:________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2.東歐劇變: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國相繼發生劇變。[易錯辨析]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僅僅說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展。[構圖解史] 蘇聯解體的原因 六、多極化趨勢的加強1.表現(1)美國:唯一的超級大國,試圖實現“______________”;推行霸權主義,發動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2)歐盟: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1999年歐元正式問世;努力建立歐洲獨立的防務體系。(3)日本:加快謀求________和軍事大國地位。(4)俄羅斯:繼承蘇聯政治遺產,加強改革,逐漸走出低谷。(5)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已成為政治大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和____________。2.特點: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教材補缺] 伙伴關系伙伴關系,國際關系學術語。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國家間為尋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種合作關系。中國一直沿用“伙伴關系”定位雙邊關系。其名稱主要分為:伙伴關系、全面伙伴關系、合作伙伴關系、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戰略伙伴關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等。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王巧榮表示,上述關系之間的差異并沒有明確定義。戰略伙伴關系指在雙邊或多邊國際事務中,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關系涉及伙伴國間共同關心的所有問題。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一)歷史概念——“多極化”“一超多強”“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1.“多極化”與“一超多強”(1)“多極化”:是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是成為多極化中一極的必不可少的條件。(2)“一超多強”:是當今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演變過程中的現狀,是過渡時期國際關系的基本框架。2.第三世界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為表示并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在阿爾及爾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概念。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贊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3.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并非真的不結盟,而是不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國家結成聯盟。不結盟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積極地反對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實現全面徹底的裁軍。(二)史料探史——歐洲走向聯合史料一 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淵源。然而在千余年的發展中,歐洲的政治家和統治者們雖不惜使用最強大的武力,卻都失敗了①。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廝殺后……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意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②。史料二 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8年,上述國家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決定建立關稅同盟,實施共同農業政策,組成農產品共同市場;1965年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上述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③……1992年,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12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4年,歐盟成員國達到25個④。——摘編自《歐洲一體化:神話與現實》[探究]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促使歐洲走向聯合的因素。(2)根據史料二,指出歐洲走向聯合的過程中有何顯著特點。[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用武力統一歐洲的方式均失敗了② 表明歐洲政治家們認識到歐洲聯合的重要性③ 歐共體成立是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④ 表明歐共體成立后,歐洲一體化進一步發展,說明歐洲合作的領域和規模擴大,合作方式發生了變化,成立了歐盟(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結合①②所獲取的信息和兩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所遭重創的歷史史實分析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結合③④所獲取的信息從漸進性上分析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試答: [系統認知]全面認識歐洲走向聯合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①由單一經濟領域向多個領域擴展。②成員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③合作方式由單純的政府間合作到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2)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西歐國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歐洲各國長期保持合作和歐洲的和平發展。②加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③加強了區域經濟集團化,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④改善和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以獲得固定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市場。(三)讀圖明史——二戰后美日關系的演變有何特點?試答: (四)唯物史觀——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1)根本原因: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2)具體原因:美蘇的相對衰落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現為:①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在給世界和平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也使自身實力受到嚴重削弱。②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共體和日本迅速崛起,嚴重削弱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③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的維護和平的力量。④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進入國際政治舞臺,有力地沖擊著兩極格局。(五)史料探史——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影響史料 目前的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①。多極化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它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②。只有通過國家間持續的對話,交流觀點,才有可能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而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則是世界和平的基礎③。——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當今世界格局發展趨勢將對世界秩序產生哪些積極影響?[解讀] ①指出世界多極化趨勢是未來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礎。②多極化為各國提供了話語權。③說明多極化趨勢促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基礎。試答: [系統認知]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影響(1)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有利于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符合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3)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既是經濟多極化、全球化的結果,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4)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湖南高考,15]讓·莫內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到:“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這里的“變化”是指( )A.消除國家邊界,新建主權實體B.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C.淡化意識形態,實現求同存異D.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2.[2021·江蘇卷]2003年1月,歐洲議會就是否支持英國對伊拉克動武進行辯論、投票,法、德兩國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決危機,其主張獲281票支持,209票反對。會后,英、意、葡等歐盟5個和東歐3個入盟候選國領導人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對伊戰爭。由此可知( )A.歐美聯盟關系裂痕凸顯B.英國脫歐傾向初露端倪C.美國極力操控歐洲議會D.法德兩國主宰歐盟事務3.[2021·海南卷]如圖“歐洲站立”摘自《擴張》(1986年12月),站臺上顯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購買力數額。這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B.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C.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出現D.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崩潰4.[2021·山東卷]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了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 )1970年:《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于民族解放斗爭宣言》《關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1979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5.[2021·浙江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 )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第17講 新興力量的崛起與多極化趨勢的加強自主學習一、2.(1)歐洲煤鋼共同體 (2)歐洲議會二、1.(2)日美關系 (3)高科技產業3.政治大國三、1.(2)抗美援朝 (4)改革開放2.(1)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四、1.(2)和平中立2.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3.(1)非集團 (3)國際經濟新秩序4.兩極格局五、1.(1)阿拉木圖宣言 (2)兩極格局六、1.(1)美國領導世界 (3)政治大國 (5)世界貿易組織互動課堂考點(二)答案:(1)歐洲有追求統一的歷史淵源;法國與德國的和解;戰后歐洲各國經濟的恢復;美蘇爭霸的威脅。(2)由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領域;成員國數量逐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一體化水平較高。(三)答案:從漫畫一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日既“勾肩搭背”,“矮個子”又背后用槍,這說明其關系是既合作又有矛盾斗爭。漫畫二表明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逐步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在經濟上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對美國態度逐漸強硬。(五)答案:有利于各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隨堂訓練1.解析:依據材料“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可知,二戰對歐洲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二戰后,為重振歐洲,必須走向聯合來增強自己的實力,B項正確;“消除國家邊界”與實際不符,排除A項;意識形態是針對社會主義而言的,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歐洲實力的增強,并不是保衛和平,排除D項。答案:B2.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德兩國反對英國參與對伊拉克動武,但英、意、葡等國卻堅持支持美國對伊戰爭,這說明了歐盟內部的矛盾以及美歐聯盟關系裂痕凸顯,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歐盟成員國對伊拉克動武的不同態度,沒有體現英國脫歐傾向,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美國對歐洲議會的操縱,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歐盟內部的矛盾與分歧,沒有體現歐盟的主宰國,排除D項。故選A項。答案:A3.解析: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日本經過經濟政策的調整,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B項正確;A項是結果而非原因,排除A項;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新經濟”,排除C項;通過材料無法得出當時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崩潰,排除D項。故選B項。答案:B4.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不結盟運動成立以來,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政治、經濟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結盟運動致力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故選B;不結盟運動并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經濟合作,排除A;根據不結盟運動頒布的一系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單單是為了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還有為了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排除C;不結盟運動的目標并非是為了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答案:B5.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有力的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D正確;國際經濟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