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六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線索1 古代農業
古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小農經濟的產生與鞏固,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等,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是其突出特征。
線索2 古代手工業
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
線索3 古代商業
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貿易管理、貨幣演變、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場貿易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歷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
線索4 古代的經濟政策
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變法時期,貫穿于封建社會始終,后者僅實行于清朝,二者均是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
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
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隨著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斷興建,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在中國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男耕女織”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3)自然條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樣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又一特點,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正是這一特點的充分體現。 (4)中國古代素以手工業發達著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5)各種手工業經營形態相結合;官營手工業發達,產品精美;民營手工業艱難發展,后來居上;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6)中國的手工業長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始終是農業經濟的附屬存在,明清時期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中國始終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耕作技術——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1)“刀耕火種”: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營田,進行最基本的種植經營。
(2)鐵犁牛耕
①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采用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
②發展:漢代牛耕普及全國,出現________犁;東漢時出現一牛挽犁的耕作技術。
③成熟: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________。
(3)主要影響
①積極:耕作技術的改進,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②局限: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耕作技術難以實現革命性的發展。
[易錯辨析]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并非富足
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在封建制度下,農民生活非常艱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壓迫,還受到戰爭、動亂和自然災害等威脅。
[構圖解史] 耕作方式與農業經營方式演進的關系
2.土地制度——貧者無立錐之地
(1)制度變革
①商周時代:實行井田制,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實際上歸國王所有。
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推行________。
(2)土地兼并
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表現 貴族、官僚及豪強霸占良田,役使貧民,土地高度集中
影響 造成地權和勞動者的分離,導致農耕生產秩序嚴重破壞
引發民眾暴動,“平均”的口號成為傳統社會經濟意識中的重要內容
[易錯辨析] 封建土地所有制與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三種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封建土地國有制的具體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卻很規范而分散,由于農民經濟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3.賦役制度
(1)賦稅沉重
①名目繁多,以田畝稅和________稅為主要形式。
②農戶繳納的賦稅,是專制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力役沉重
①勞動者服事徭役,是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營造的基本條件。
②過度征發徭役迫使大批農耕勞動者長期離開土地。
(3)主要影響
①導致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②引發社會動亂,成為王朝覆滅和社會經濟文化凋殘的直接原因。
4.水利事業的發展
(1)水利文獻:主要有《河渠書》《溝洫志》等。
(2)水利工程
①戰國時期,李冰主持的________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
②漢代關中農民創造的“井渠”至今還流行于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干旱地區。
③東漢王景治理黃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
①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車,長江流域發明________。
②宋代:水轉翻車利用水力為動力。
③明清:出現了風力水車。
[教材補缺] 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1)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過程
①原因
a.中原人口的南遷,不僅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b.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c.統治者的政策:南方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經濟。
d.江南經濟發展: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
e.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南北經濟趨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趕上并超過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特點
①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④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3)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海外貿易 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
城市發展 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
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人才教育 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民族關系 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生態環境 南方某些地區被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1.手工業類型
(1)家庭手工業
①特點:自給自足,產品有時也進入流通領域。
②地位:長期附屬于農民家庭之中,形成以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
(2)田莊手工業
①背景:漢代出現豪強地主控制下的田莊。
②地位:田莊中的手工業生產是自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3)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①出現:漢武帝時代,政府壟斷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
②特點:專門制造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
③弊端: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具有封閉性;匠戶沒有人身自由,勞動創造性受到嚴重束縛。
[知識拓展] 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關系
官營手工業生產的物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吏的需要,這種把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依靠直接勞役實行自給的方式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封建經濟領域內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聯系逐漸加強。
[構圖解史] 理解三種手工業的地位
 
2.手工業部門與成就
(1)紡織業
①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已經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②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
③漢代花色品種多樣,絲織品遠銷到地中海地區,中國因此被稱為“________”。
④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規模也相當大。
⑤宋代棉花種植普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絲織工藝水平有所提高。
⑥元代________創造新式紡車,推廣織造技術。棉布逐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
⑦明代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出現了雇工和自由勞動力市場。手工工場和________勞動關系的出現,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
(2)冶鑄業
①商周時期,黃河流域的青銅鑄造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為禮制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
②春秋晚期出現人工冶煉的鐵器。
③戰國中期后煉鋼和淬火工藝有所發展。
④漢代冶鐵以煤炭作燃料,并創造出用水力作為動力的鼓風裝置——________。
⑤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
⑥北宋時期有以煤作為燃料冶鐵的明確記載。
(3)制陶業
①原始時代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工藝水平很高。
②唐代美術陶制品“________”風行一時。
(4)制瓷業
①早期瓷器是一種釉陶,又稱做原始青瓷。
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
③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青瓷和________兩大體系,代表是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
④唐宋以來,各地瓷窯所產瓷器各具風格。
⑤清代康熙年間,發明粉彩瓷器工藝;雍正時期,燒制技術達到頂峰。
⑥唐宋以來,瓷器成為中國經海路外銷的重要商品,“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________”。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古代農業的基本生產模式
(一)歷史概念——“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
(1)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包括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農經濟。三者的關系圖示如下:
(2)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能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但是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的農民生活非常艱苦。
(二)追根溯源——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1)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為應對自然條件而產生的,它是建立在對農作物和農業環境諸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是長期農業生產經驗的升華。
(2)各地區各民族人民豐富的農業實踐,以及相互之間農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3)我國古代經濟制度有其特有的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再生能力,從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經濟的自我調整,使農民進行生產的條件獲得某種改善,從而使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獲得發展。這也是精耕細作傳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4)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以“人多地少”為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人多地少”這種情況迫使人們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三)讀圖明史——古代農田灌溉工具的革新與應用
[探究] 以上圖片分別為何種灌溉工具?兩種工具有何區別?
試答: 
 
[系統認知]
精耕細作在古代農業發展中的表現
(1)耕作方式發展: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經不斷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進步:耕作方法、田間管理系統完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
(3)改善農業環境:重視農田灌溉,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等的好壞。
(四)歸納總結——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
1.積極性
(1)農民生活相對比較穩定,且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為中華各民族大團結作出了一定貢獻。
(2)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穩定社會秩序,穩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
(3)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2.消極性
(1)較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阻礙社會發展。
(2)受自然災害、戰亂、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體現出了其脆弱性。
(3)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也體現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考點二 古代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
(一)歷史概念——“租佃關系”“地主莊園經濟”
1.租佃關系
(1)地主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租佃關系形成于戰國時期,宋代時,租佃經營僅次于自耕農形式。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
(2)在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雖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佃農在選擇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權利,而且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也獲得了適當的自主權。租佃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
2.地主莊園經濟(田莊經濟)
(1)田莊是漢代地主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澤,控制著眾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滿足地主的生活和享樂需要為目的組織生產,能夠“閉門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給”,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
(2)在田莊里,佃主與佃戶每每聚族而居,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東漢地主田莊的大量存在,使東漢社會的發展不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強大和統一的鞏固,而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貧弱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田莊在戰亂時有利于生產穩定,但也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二)史料探史——小農經濟的特點
史料一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①。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②。
——摘編自白居易《朱陳村》
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③,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④。當其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⑤。
——摘編自晁錯《論貴粟疏》
[探究] 據史料一、二,概括歸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說明中國古代農業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分工簡單,男耕女織
② 說明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
③ 說明小農經濟易受到天災的影響
④ 說明古代中國農民承擔著沉重的徭役和賦稅
⑤ 說明沉重的賦稅使貧困的農戶傾家蕩產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兩則史料從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說明了小農經濟的特點,從中概括歸納即可。
試答: 
 
 
 
[系統認知]
以通史視角認識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
(1)政治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經濟基礎。
(2)經濟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是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根源;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要求統治階級抑制商業,防止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
(3)科技文化上: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造就了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落后性也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許多文學作品多是反映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與家庭倫理觀念上: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具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農經濟條件下,導致“重男輕女”“安土重遷”思想觀念的產生;同時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注重孝道、重視鄰里與家庭和睦的觀念。
(三)歸納總結——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1.過程
(1)戰國時期:租佃方式產生。
(2)漢代:租佃現象比較普遍。
(3)宋代: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經營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土地出租時,多訂立契約,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地租以實物租為主。
(4)明清時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
2.特征
(1)土地出租者與土地租佃者之間采取了一種契約形式。契約內容包括田畝的位置、數量、類別以及地租償付的方式及數量。
(2)租佃制下,佃戶有了遷移的自由,社會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顯著的提高。魏晉隋唐時期的部曲、佃戶都束縛在土地上,沒有遷移的自由,到宋代時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為削弱,佃戶的身份地位提高。
(3)實物地租代替勞役地租成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態。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額租兩種。
(4)租佃制呈現復雜化趨勢。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耕種者之間出現了二地主階層,從而使土地所有權、占用權和使用權分離。
3.影響:佃農對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租佃農民通過抗租、減租斗爭,爭取長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權利,生產積極性提高,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
考點三 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一)史料探史——經濟重心南移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①。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②。
——摘編自《史記·貨殖列傳》
史料二 朝廷在故都(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③,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常熟,天下足。”④
——摘編自陸游《渭南文集》
史料三 北宋科舉入朝做官的官員統計⑤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探究]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何會出現從史料一到史料二的這種變化。
(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內容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江南地區地廣人稀,生產方式落后
② 說明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
③ 表明宋代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江南地區
④ 說明江南成為國家的重要糧食產地
⑤ 反映了北宋時期南方入朝為官的人數逐漸增多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由①②所獲取的信息和③④所獲取的信息對比可知江南地區的變化;由⑤所獲取的信息概括其實質。
試答: 
 
 
 
 
 
[系統認知]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過程
(1)原因
①黃河流域人口因動亂大規模南遷,不僅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也帶去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
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2)過程
朝代 表現 特征
魏晉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 江南得到初步開發
中唐以后 南方經濟繼續加速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南北經濟總量基本持平
南宋時期 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南方正式成為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 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二)縱引橫聯——綜合認識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對海外貿 易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
對城市發 展的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影響至今
對人口分 布的影響 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對文化教 育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對民族關 系的影響 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對生態環 境的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風俗習 慣的影響 如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唐中期北方飲茶之風盛行等
考點四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一)歷史概念——“工商食官”“官營手工業”“匠戶”“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業者,“商”是官商,他們在官府的監督、控制下勞動,由官府給予必需的生產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資料,稱之為“食官”。他們的職業世代相襲,沒有經營、遷徙的自由,專為官府和貴族服務。
2.官營手工業:是指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
3.匠戶:指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唐代有工匠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戶曾被官府以強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編入專門戶籍,由專門機構直接管理,不得脫籍改業、世代相襲。明代沿用元代的匠戶制度,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以銀雇工,匠戶可自由從事工商業,人身束縛大大削弱,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到了清代,匠戶制度正式終結,手工業由民間工商業者私人經營。
4.私營手工業:指手工業由民間工商業者私人經營,生產資料私有,生產的產品主要面向市場銷售。
5.家庭手工業:指中國古代農民經營的副業,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補充,產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費,剩余部分也少量進入市場銷售。
(二)追根溯源——古代中國手工業沒有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原因
市場因素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官營壓制 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民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
政策限制 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其征收重稅
社會動蕩 民間手工業力量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
技術水平 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交流提高
(三)史料探史——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史料一 明萬歷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①。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②……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③。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④。
——摘編自《蘇州府志》卷三
史料二 1850年以前,作為明清時期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裝制作、制燭等行業的生產規模上與其城鎮人口絕對數量增加的步態大體一致。榨油、釀酒、印刷等行業的成長速度較快。紡織業發展更為迅速,技術領先于世界⑤。但江南基本沒有煤鐵工業,生產、生活工具用鐵甚少,更遑論其余貴金屬。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業都有一定發展,但在工業中占比不斷下降⑥。相應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為主材,但人均消費量不高⑦。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動力來源,較大規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場不僅不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⑧。
——摘編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
[探究] (1)概括史料一中蘇州絲織業出現的新現象。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以前明清時期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蘇州一帶農民多以絲織業為生
② 出現了早期資本家(機戶)
③ 出現了早期雇工
④ 形成了自由勞動力市場
⑤ 江南手工業技術領先,發展速度快
⑥ 煤鐵、工具制造在經濟中所占比重不高
⑦ 人均木材消費不高
⑧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阻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據①②③④所獲取的信息概括蘇州絲織業的新現象;據⑤⑥⑧所獲取的信息分析總結19世紀中期以前明清時期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試答: 
 
 
 
 
[系統認知]
全面認識明清的資本主義萌芽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
①從行業和區域上看:產生于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地區的絲織行業。
②從表現上看:蘇州絲織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這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③從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發達地區一些生產部門中稀疏出現,是十分微弱的,發展緩慢,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也沒有成長為獨立的經濟力量。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占絕對主導地位。
④從歷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
(2)對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進步性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革命性 資本主義萌芽沖擊并侵蝕著傳統的經濟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弱小性 資本主義萌芽只在部分地區的少數行業中出現,稀疏而微弱
緩慢性 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四)歸納總結——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
(2)手工業技術先進。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國家。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4)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民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
(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變化。
(7)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全國乙卷,24]據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2.[2021·湖北卷]中國歷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自東晉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斷創筑和延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漸趨完善。下圖呈現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這表明(  )
湖北搶修長江、漢江堤工圖(局部)
A.長江水患已被根治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C.測繪技術世界領先 D.水利修防管理優化
3.[2021·北京卷]唐代以來,中國瓷器遠銷歐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減少,同時期日本學習中國制瓷技術,生產出色彩艷麗的伊萬里瓷,在歐洲廣受歡迎。清前期,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借鑒伊萬里瓷的藝術設計,質優價廉,重新占領歐洲市場。中國瓷器再次暢銷歐洲的原因是(  )
①制瓷技術保持世界領先 ②藝術設計注重借鑒創新 ③官營制瓷業占主導地位 ④國內民眾的購買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21·湖南卷]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  )
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
5.[2021·遼寧卷]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
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6.[2021·廣東卷]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7.[2021·全國乙卷]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
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屬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屬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 092 212 284
據表可知,在此期間(  )
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
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
8.[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  )
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
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
9.[2020·全國卷Ⅲ,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專題六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18講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
自主學習
一、
1.(2)耦 曲轅犁
2.(1)均田制
3.(1)人頭
4.(2)都江堰 (3)高轉筒車
二、
2.(1)絲國 黃道婆 雇傭 (2)水排 (3)唐三彩 (4)白瓷 瓷路
互動課堂
考點一
(三)
答案:工具:翻車和筒車。
區別:翻車以人力為主要動力,筒車以水力為動力。
考點二
(二)
答案: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戶的個體小生產。
②穩定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自給自足。
③封閉性:個體之間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特別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響。
⑤落后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
考點三
(一)
答案:(1)①魏晉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經濟重心,但北方戰亂較多,導致大量人口南遷,從而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②南方相對安定,東晉、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等。
(2)從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北宋時期南方地區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的人數逐漸增多,客觀上反映了經濟重心轉移對文化教育的影響,說明文化重心隨經濟重心轉移而變化。
考點四
(三)
答案:(1)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絲織業興起,出現了早期資本家和雇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2)江南手工業發展速度快,技術領先,但煤鐵工業和工具制造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缺乏機器動力和大型工場,這都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隨堂訓練
1.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南方的銅礦原料運輸到北方,促進了北方青銅冶鑄業的繁榮,使青銅器得以在商、西周政治中心及北方諸侯國地區被大量使用,由此得出南北方聯系的加強,故C項正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主要是用作禮器,而非用于農業,故A項錯誤;當時南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規模商業活動的開展,故B項錯誤;統治區域擴展和青銅器鑄造沒有必然聯系,是南北方往來推動北方青銅器鑄造繁榮,故D項錯誤。
答案:C
2.解析:分段筑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期,這是管理優化的表現,D項正確;“已被根治”的說法過于夸張絕對,排除A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當時測繪技術世界領先,排除C項。故選D項。
答案:D
3.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瓷器遠銷歐洲,主要原因在于當時中國的制瓷技術高超,領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術創新,重新占領了歐洲市場,①②正確,A項正確;明中葉以后,中國的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瓷器在國內的消費量較大,③④錯誤,排除B、C、D。故選A項。
答案:A
4.解析:西晉時期官員可占據土地,使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自耕農減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農數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這一時期自耕農數量反復,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世族,官員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變化,沒有涉及選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維護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保證國家稅收,開發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
答案:A
5.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維護清王朝統治,B項正確;減輕地方財政負擔與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官員貪腐信息,而是強調蠲免政策旨在穩定地方社會秩序,排除C項;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不等于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
答案:B
6.解析:根據“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稅,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增收木棉稅只是一個內容,與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A;加征稅收,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地方設立提舉司收稅,并不能證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
答案:B
7.解析:由材料數據可知,西漢末到東漢中期,長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長,而長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卻不同程度下降。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長江以南地區經濟發展加速有關,故A正確;東漢時期豪強大族勢力逐漸增強,故B錯誤;材料數據無法說明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故C錯誤;個體農耕經濟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錯誤。
答案:A
8.解析:結合題中信息“井田制下”“私田”“三年一換土易居”可知,這些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國有土地的統一管理,D項正確。井田制屬于土地國有制,不允許自由買賣,A項錯誤,排除;井田制下,諸侯國的收獲物由自己支配,每年諸侯按照規定向周王納貢,因此不是全部上繳國家,B項錯誤,排除;小農經濟模式確立于春秋戰國時期,C項與史料時間不符,排除。
答案:D
9.解析: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因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這有利于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的解決,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D項符合題意。曹操大力發展屯田,客觀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A項錯誤。屯田制為解決軍糧問題,控制農業生產,沒有推動農產品的商品化進程,排除B項。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為政府的佃農,有了安定生產生活的條件,沒有促進中原人口南遷,排除C項。
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仁怀市| 明光市| 天津市| 穆棱市| 任丘市| 寿宁县| 成武县| 临泉县| 昔阳县| 万全县| 瑞昌市| 登封市| 肇州县| 成安县| 兴安盟| 台州市| 昌江| 民权县| 唐海县| 广水市| 吴忠市| 惠州市| 叶城县| 焉耆| 当雄县| 丹寨县| 宣武区| 安陆市| 齐齐哈尔市| 湖南省| 宿州市| 威海市| 辽阳市| 巴马| 柳河县| 万山特区| 九江市| 武宣县| 安宁市|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