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七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線索1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隨著列強的侵略,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線索2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誕生;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較快發展;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日益萎縮,發展陷入絕境。線索3 近代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遷鴉片戰爭后,隨著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匯,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交禮儀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呈現中西合璧的特點。線索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眾傳媒的發展近代以來,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眾傳媒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呈現出近代化、大眾化的特點。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機器創造出的文明隨列強的“堅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擴散。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國在列強軍事打擊、商品傾銷的巨大沖擊中敗下陣來。 (2)鴉片戰爭后,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3)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但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是中國大規模近代化的開端。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1.原因:列強利用獲得的特權,擴大對華________等。[知識拓展] 近代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前提條件 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重要因素 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城鄉的經濟聯系歷史原因 商品經濟的發展主要原因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內部根源 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2.表現(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____________的衰敗標志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從19世紀60年代起,解體速度加快。(2)農業:中國農產品的________程度有了一定的發展。(3)手工業: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部門遭到沉重打擊。(4)商業和金融業:經營對華貿易的__________大量增加;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__________。3.影響(1)經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商品市場,促進了近代________的興起等。(2)階級:農民和手工業者大批破產,買辦出現。[易錯辨析] 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入侵而不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的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而不是完全解體。從整體而言,自然經濟的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二、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初步發展1.興起(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后期。(2)途徑①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和________工業企業。②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資于近代工礦企業,如陳啟源創辦的廣東南海____________。③原來的部分手工工場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如方舉贊等創辦的上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現:新設50余家企業,主要分布在繅絲業、棉紡織業和面粉業等輕工業部門。2.初步發展(1)時間:甲午戰爭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有利條件①帝國主義擴大經濟侵略,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擴大________和勞動力市場。②清政府準許民間設廠。③人們呼吁“設廠自救”“________”以挽救民族危機。(3)代表企業:張謇的________、榮氏兄弟的保興面粉廠。(4)影響①經濟上,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②政治上,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轉向制度層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歸納小結]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歷史概念——“買辦”“洋行”“洋務運動中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近代化”“近代工業”1.買辦在中國近代史中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其職能主要是幫助洋行收購土貨,銷售洋貨。一些買辦脫離洋行獨立經營,使買辦資本成為民族資本,形成買辦資產階級,這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2.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國從事貿易的代理行號。18世紀60年代興起散商貿易,隨之產生外商代理行號。1840年以后,外國在華洋行日益發展,是外國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工具。3.洋務運動中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1)軍事工業:目的是“自強”。性質是封建官辦企業。企業經費全由政府調撥;產品一般由政府調撥軍隊使用,不參與市場交換;產品不計成本,生產不講效率;大小官吏分別掌握企業的管理權,有的工廠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軍隊管理制度;技術和設備依賴外國。(2)民用工業:目的是“求富”。多采用“官督商辦”形式。以賺取利潤為目的,其產品是商品,企業雇傭大批自由勞動力,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官督商辦中的“商股”,實際上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采取“官督商辦”這種形式,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產物,這種企業處處依賴官僚的蔭庇,缺乏生命力。4.近代化近代化,不單指經濟的工業化。近代化是工業化及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變化,是指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5.近代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而非手工勞動。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不是洋務企業,而是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出現的外商企業。(二)史料探史——近代自然經濟解體史料 清末,馬鈴薯開始引進福建,種植面積很快擴大,主要銷往國外市場并且獲利頗佳①?!=ㄑ睾F皆a甘蔗……商人施景輝等人集股20萬元,在閩侯尚干鄉辦起了“華興機器制糖公司”②。19世紀末,以福州為中心的機坊為數約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內及附近各村……這些新興的農家手工業從屬于近代工商業資本的廠商、行號。農民或自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并領取原料,織成后交給廠商,論件給資③。——摘編自林星《近代東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鄉關系的透視》[探究] 依據史料,概括開埠后福州周邊農村經濟呈現的新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原因。[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體現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卷入世界市場② 體現農業經濟作物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料,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③ 體現農村經濟生活與工業生產密切聯系,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1842年后,福州開埠通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農村滲透,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的商品化并加強了農村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試答: [系統認知]從社會轉型視角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的五大變化(1)變化視角 變化生產模式 的變化 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耕與織分離、紡與織分離引發了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變化,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結構 的變化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農業的比重有所下降,工業的比重日漸上升生產力的 質變 機器生產出現并擴展,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企業先后誕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使用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國內外市 場形成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雖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掠奪,但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經濟政策 的變化 重農抑商政策開始瓦解,清政府的商業政策經歷了從抑制商業、放寬限制、再到鼓勵商業的演變(2)實質: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逐步走向工業化、市場化。(3)評價:伴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歷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觀上是進步的。(三)歸納總結——列強經濟侵略與中國自然經濟瓦解的關系考點二 洋務運動(一)讀圖明史——洋務運動的實質[解讀] 漫畫中一位清朝官員拿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西方先進技術”,想要把它粘在墻上,而在這面墻上寫的是“封建專制制度”,他還說道:“這樣修補好就安全了!”該漫畫深刻地表明了洋務運動的實質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二)史料探史——洋務運動的影響史料'洋務運動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識形態不能根本變革的約束下進行的。洋務派官員堅持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制度①,以此為基礎來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工業化模式②?!@種制度化的國家機會主義使得政府利用其壟斷地位與私人企業爭奪資源,并且壓制私人企業的發展③,造成利益沖突,貪污成風。——摘編自《劍橋中國晚清史》《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洋務企業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反映出政府的主導作用② 反映出學習西方技術,體現了對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作用③ 反映出洋務企業的壟斷地位,體現了對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阻礙作用(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但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試答: [系統認知]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表現思想上 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動搖了“禮儀至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的權威地位經濟上 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外交上 洋務運動促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洋務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軍事上 洋務派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教育上 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三)歸納總結——官辦洋務企業民營化趨勢明顯(1)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個結論是說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有實現,不是說洋務企業隨著戰敗而破產。(2)官辦軍工企業因編練新軍的需要仍有發展。軍工企業改革經營管理方式,轉產民用產品,逐漸走向市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并為民辦“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生產始有起色。江南制造總局掃除官場習氣,注重質量,制造的輪船被譽為長江各輪之冠。(3)民用工業的發展則沒有間斷。洋務派創辦的紡織工廠幾乎全部轉為民辦。湖北紡織局因虧損停頓,租給廣東商人承辦,逐漸扭虧為盈。1913年,張謇任農林工商總長時提出,凡是農林、工商部所屬的官辦企業,全部停辦或招商頂辦。1928年以后的國家資本企業,全部是南京國民政府重新創建的?!?br/>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山東卷,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救國 B.實業救國C.以商救國 D.富民救國2.[2021·廣東卷]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3.[2021·江蘇卷]1907年,察哈爾都統認為,當地雖物產豐富,商賈薈萃,“惜民氣未開,不知振興實業,亟應設法提倡,以挽利權”,特派專員至江西景德鎮調查瓷器制造情況,“以資備鑒”。該都統意在( )A.加強地區經濟合作B.以機器工業取代傳統工業C.發展地方特色產業D.利用本地實業救國的氛圍4.[2021·湖南卷]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 1894年數量 貨值(海關兩) 數量 貨值(海關兩)鐵 113 441(擔) 264 503 1 185 411(擔) 2 467 590錫 33 502(擔) 582 146 97 008(擔) 2 046 897火柴 79 263(籮) 71 384 6 615 327(籮) 1 638 931煤 113 430(噸) 992 649 486 295(噸) 3 221 343糖 186 176(擔) 754 609 1 823 890(擔) 9 507 153A.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B.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D.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5.[2020·全國卷Ⅱ,28]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各行業所占比例如圖所示。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中各行業所占比例據圖可知,當時( )A.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B.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由逆差轉向了順差C.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和緩D.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6.[2020·全國卷Ⅲ,28]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華商領官船另樹一幟,洋人勢必挾重資以侵奪”,因此“須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這表明( )A.商戰成為對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設廠C.求富以自強方針的改變D.洋務派準備創辦民用企業專題七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自主學習一、1.商品輸出2.(1)手工棉紡織業 (2)商品化 (4)洋行 上海3.(1)民族工業二、1.(2)民用 繼昌隆繅絲廠 發昌機器廠2.(2)商品銷售 實業救國 (3)大生紗廠互動課堂考點一(二)答案:特點: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世界市場;出現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農業生產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村。原因:開埠后國內外市場的擴大;通商口岸城市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考點二(二)答案:特點:政府主導;學習西方技術和管理模式;具有壟斷性。影響:促進了中國經濟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對民族工業有誘導和阻礙雙重影響。隨堂訓練1.解析:材料中所列舉的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措施只是局限于創辦近代企業、發展商業、獎勵實業,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有救國意圖;發展商業和實業是富國的手段,而非目的,并且二者也不是材料所列舉的兩次運動采取措施的共同點,故排除B、C項;富民和富國比較容易區分,清政府這些發展工商業措施肯定重在富國而非富民,所以A項正確,排除D項。答案:A2.解析: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成本較高,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C正確;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A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答案:C3.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察哈爾都統認為察哈爾尚沒有開發發展,故特派專員至江西景德鎮調查瓷器制造,體現了發展地方特色產業,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地區的經濟合作,排除A項;此時沒有實現機器工業取代傳統工業,排除B項;1907年時,察哈爾民眾不知道振興實業,不存在濃厚的實業救國的氛圍,排除D項。故選C項。答案:C4.解析:從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進口貨物數量大幅度上升,說明這一時期,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海關并不能有效維護本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中國海關也隨之半殖民地化,這一時期列強逐漸把持中國海關,因此出現題干所列現象,說明海關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確;題干只有進口數據,沒有出口數據,無法得出入超結論,排除A;B是甲午戰后的史實,排除;甲午戰后尤其是一戰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較快,排除C。答案:D5.解析:由材料中信息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以及運輸業所占比例變化可以得出,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在華權益的重要途徑,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國的對外貿易情況,故B項錯誤。據所學知識可知,1894~1914年國際資本壟斷日益加劇,不是趨于和緩,故C項錯誤。僅由材料無法看出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故D項錯誤。答案:A6.解析:根據材料“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洋人勢必挾重資以侵奪”“華商自立公司”等可知,為了應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的擴展,洋務派準備創辦民用企業,D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A項,且商戰是早期維新派的主張,排除;B項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中洋務派實施的是求富以自強的方針,沒有發生“改變”,C項排除。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