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2)辛亥革命的推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中國民族工業獲得短暫而迅速的發展。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3)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導致了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國民政府統治后期,在官僚資本的壓榨和國民政府出賣國家主權的險惡形勢下,民族資本主義陷入困境。 (4)民族工業的“春夏秋冬”最終證明沒有國家的獨立,就沒有民族的富強。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2)原因①辛亥革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③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④“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和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⑤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最主要原因)。(3)表現:________和面粉業發展最快;涌現出一批著名實業家,如張謇(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4)影響①促使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為新文化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②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共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2.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的短暫發展(1)原因①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②“________”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促進。③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行動的推動。④民族資產階級的愛國心和利潤的推動。(2)表現:工業各行業普遍出現較好的發展局面,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增加。(3)結果: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限制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4)作用①對列強的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②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教材補缺] 南京國民政府的“改訂新約運動”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制造對外“自主”形象;同時也為擴大稅源,解決內戰軍費,在它建立不久,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3.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遭受沉重打擊(1)原因①淪陷區:日本的侵華和野蠻的經濟掠奪。②國統區:統制經濟。(2)表現①淪陷區的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②民族工業內遷,改變民族工業的布局。③官僚資本掌握了經濟命脈。[知識拓展] 關注近代中國經濟與政治的關系近代中國很多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都與政治緊密相關。例如在抗日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國共兩黨的這些經濟政策都服務于抗戰的需要。日本在淪陷區瘋狂掠奪,強占大量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由日本公司專營工礦交通運輸業,濫發紙幣。這些舉措都體現了日本“以戰養戰”的企圖。4.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1)原因①國民黨發動內戰的破壞。②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③官僚資本的壓迫。④沉重的苛捐雜稅。⑤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2)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圖解歷史] 民族工業曲折發展歷程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1.在夾縫中求生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的壓迫與剝削。2.在斗爭中求發展(1)斗爭性: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為了生存和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不懈的斗爭。(2)妥協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與中外反動勢力存在著一定的依賴關系,斗爭具有妥協性。這注定了他們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歸納小結] 近代中國社會中經濟成分的變化圖A代表小農經濟(自然經濟),B代表洋務企業,C代表外商企業,D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E代表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其中洋務企業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 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一)歷史概念——“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實業救國”“統制經濟”1.“民族資本”“外國資本”與“官僚資本”(1)“民族資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獨立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擁有的資本,一般是中小資本。(2)“外國資本”則是相對于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3)“官僚資本”是指統治者憑借國家權力獲得的資本,這種資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官僚資本正式誕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為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被沒收,成為國營經濟的一部分。2.實業救國“實業救國”是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種經濟思想。在19世紀后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始終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而存在,在中國近代眾多的社會改革方案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以張謇為代表,盛行于20世紀初。該思想表達了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企圖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愛國的進步意義,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3.統制經濟所謂統制經濟,就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前提下,國家財政為服從戰爭需要,依靠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干預或管制生產、流通、分配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它是一種高度專制集權的資本主義戰時經濟模式。統制經濟的全面實行,就是戰時經濟體制確立的表現。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制定和推行了統制經濟政策。(二)讀圖明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解讀]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具體表現為:①輕工業發展快,重工業發展慢,沒有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②民族資本比外國資本力量弱,很難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③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到極大束縛。④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東部沿海發展較快,內地發展慢。(三)史料探史——民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史料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此次工業化是一次民營資本集體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贏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據國內學者計算,工業增長率在1912年到1920年間達到13.4%。——摘編自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探究] 根據史料概括“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特點。試答: [系統認知]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促進因素 列強 侵略 瓦解著中國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政府 鼓勵 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國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實業 救國 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 精神 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源泉與時 俱進 一些民族工業自身技術的不斷革新、合理的經營策略也是其頑強發展的因素阻礙因素 社會 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民族工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自身 因素 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因而投資和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業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政局 動蕩 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四)史料探史——抗戰時期民族工業的內遷史料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后……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民族工業在戰火中被迫大規模西遷,這一舉動被稱為中國工業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國實業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次內遷的工礦企業,基本上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骨干企業,它們帶去了大批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力量,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并帶動了整個后方工礦業的發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業的基礎,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帶有獨立性的工業體系。——摘編自劉國武《抗戰時期內遷民族工業的歷史作用》[探究] 試分析民族工業大規模內遷的影響。[解讀] 注意第二個省略號的分層作用,抓住其內容逐句解讀是獲取信息的關鍵。試答: [系統認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的內遷(1)原因:七七事變后,華北地區的民族工業幾乎全被日本占領。為了使沿海地區的民族工業免遭日本摧毀,保存國家的經濟命脈,于是出現了民族工業的大舉內遷。(2)過程①第一階段:從八一三事變到上海失守是內遷的發動時期。②第二階段:從上海淪陷到武漢失守是內遷的高潮期。③第三階段:從武漢失守到宜昌淪陷是內遷的結束期。(3)影響①內遷工廠促進了大后方工業的發展,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業基礎,奠定了大后方工業的門類和發展框架,給大后方帶去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眾多的技術人才。②內遷工廠給大后方的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強了大后方近代工業的力量。③工廠內遷迅速改變了大后方各省的經濟結構,從而改變了戰前我國近代工業不合理的工業布局,使中國的工業布局漸趨合理。(五)家國情懷——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經濟1.整頓稅務。國民政府加強對關稅、鹽稅、統稅的控制。統稅,是國民政府對國內工業產品征收的稅。統稅按一物一稅的原則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國,沿途不再征收厘金、雜捐,改變了從前“厘卡林立,重疊征收”的弊病。國民政府還實行印花稅、所得稅等新稅目。整頓稅務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2.控制金融。國民政府先后設立了中央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改組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這四大銀行負責經營國庫、發行鈔票和公債。它們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逐漸形成一個金融壟斷網。3.改革幣制。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國民政府于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1)集中貨幣發行和使用權。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完糧納稅、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幣。(2)白銀歸國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銀限期到銀行兌換法幣。法幣政策是中國貨幣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實施對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市場,促使物價回升,刺激生產復蘇,起到一定作用。4.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935年,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內容共有八條,即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節金融。在“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中,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了許多相應的措施來發展國民經濟。例如,在工業方面,加大國營企業的發展力度,對民營工業采取了一些獎勵、救濟與扶助措施;在商業方面,加強對工農業產品的檢驗工作,以增進商品信譽與促進生產改良,提倡國貨,對有些民營企業減免關稅或降低運費;在金融方面,推行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制,實行“法幣政策”,實現了貨幣發行的集中和貨幣統一;等等。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某些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5.“改訂新約運動”。1928年,國民政府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1929年,國民政府實施新稅則。1933年,國民政府又一次實施新稅則,根據需要自行提高或維持原稅率。至此,國民政府基本上實現了關稅自主。(六)歸納總結——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地位和作用1.特點產生與發展 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誕生環境 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結構 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地位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發展歷程 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2.地位和作用經濟上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政治上 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思想上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處境上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始終沒有成為近代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因素,沒有擺脫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難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1·湖南卷]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2.[2021·山東卷]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3.[2021·全國甲卷]1931年~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單位:噸)根據如表可知,當時( )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4.[2020·山東卷,8]如圖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①是( )A.日本 B.英國C.德國 D.俄國5.[2020·浙江7月,11]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其指導發展實業的機構是( )A.實業部 B.參議院C.錢業公會 D.工業建設會6.[2020·全國卷Ⅲ,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 )A.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B.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C.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D.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第21講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自主學習一、1.(3)紡織業2.(1)幣制改革互動課堂考點(三)答案:特點:以發展輕工業為主(集中在民生領域);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工業增長迅速。(四)答案:①帶動了整個后方工礦業的發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業的基礎。②內地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改變了民族工業的布局。③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國的民族工業,穩定了中華民族抗戰決心,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隨堂訓練1.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答案:D2.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3~1921年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期間列強忙于大戰,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所以從國際局勢的影響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戰期間海關稅收額總體下降,一戰之后列強的經濟侵略卷土重來,所以海關稅收額大幅提高,這與A圖相似,故選A項;由于一戰之后列強繼續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所以B圖中1918年之后的圖示與實際不符,排除B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C圖中最低點在1913年,排除C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D圖中與之不符,排除D項。答案:A3.解析:根據材料1931年~1934年,中國鐵砂產量逐年增加,鐵砂及生鐵輸出量整體呈增長趨勢,鋼鐵消費量總體趨勢呈下降趨勢,鋼鐵輸入量呈上升趨勢,綜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國出口鐵砂和生鐵較多,對鐵的加工能力不足,鋼鐵進口多,重工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故可知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故D正確;材料只涉及鋼鐵行業,并不能代表民族工業,故A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民族企業的規模,故B錯誤;材料與實業政策無關,故C錯誤。答案:D4.解析:首先明確時間是在1906~1921年,再結合材料中示意圖中折線的變化及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列強對中國侵略情況的變化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顧及中國,日本趁機加緊侵華,故這一時期歐洲列強在中國的商號應當是減少的,因此②③④所指的國家都應當是歐洲列強,①所指的國家應當是日本,故選A項。答案:A5.解析:結合題中關鍵信息“南京臨時政府”“指導發展實業的機構”等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指導發展實業的政府機構是實業部,A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參議院主要負責國家的大政方針,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C、D兩項不屬于南京臨時政府的機構,排除。答案:A6.解析:國民政府為了應對戰時經濟困難,實行統制政策以彌補巨額的財政虧空。初期這一政策對工礦業生產尚有一些刺激作用,隨著通貨膨脹超過了社會經濟的承受力,物價與生產成本飛速攀升,使企業資產不斷貶值,出現“虛盈實虧”的現象。資本家不愿意投資生產,而投資買賣原料卻利潤很高,因此“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C項符合題意。A項反映了再生產難以維持,可見工業生產并未被帶動,排除。B項,由于戰爭的破壞,抗戰勝利后生產恢復依然艱難,排除。D項,國民黨軍閥混戰是在20世紀30年代,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