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講 “蒸汽”的力量與走向整體的世界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2)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工業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3)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中后期,以電力的發明與使用為顯著特征。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是另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使新發明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并迅速廣泛應用,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4)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為了滿足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西方列強加緊對外資本輸出,在世界范圍內劃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業革命1.工業革命的條件(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________的確立提供了動力和政治保障。(2)經濟條件資本 殖民擴張和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市場 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擴大了海外市場勞動力 ________提供勞動力技術 手工工場的發展使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的條件成熟(3)直接動力:市場的需求急劇擴大,推動生產技術革命。[教材補缺] 圈地運動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的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是英國歷史發展走向的重大轉折點,在客觀上推動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英國社會的發展。2.工業革命的過程(1)工業革命首先從________開始,開始的標志是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2)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推動了各行業的革命。(3)以蒸汽機做動力的汽船、火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4)近代機器大工業誕生,資本主義________制度得到推廣。(5)完成:1840年前后,英國的________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不久,法國和美國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完成。[歸納總結] 工業革命過程流程圖首先開始于棉紡織業(標志是珍妮機的問世)→冶金、采礦和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新→蒸汽動力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火車和汽船)→向歐美大陸的擴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3.工業革命的影響(1)經濟上①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率先從農業社會變為工業社會。②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和美洲廣泛開展,機械化生產迅速普及,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③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2)社會上城鄉結構 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階級關系 形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社會變革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社會變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3)思想文化上: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后產生三大思潮: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三大潮流以不同的方式推動了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4)消極影響①無產階級遭受日益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造成階級矛盾尖銳。②亞非拉等落后地區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③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國家加強了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掠奪,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④生產不足被生產的相對過剩取代,工業革命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成為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破壞力越來越大,成為新的經濟問題。⑤工業革命制造的強大生產力也造就了強大的軍工企業,再加上世界市場的形成,戰爭的破壞力更加巨大,兩次世界大戰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使人類更加珍愛和平。[知識拓展] 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產生的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需要更為廣闊的市場;英國傳統的重商主義政策造成歐洲關稅戰,影響了英國的對外貿易;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為發展工業、實行自由主義提供了條件。4.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原因①工業革命使英國的實力大大增強。②民主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③運用________經濟思想發展經濟。④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⑤對外推行“炮艦政策”,強制推行________。⑥利用大工廠制對工人進行嚴格管理和殘酷剝削。⑦大力興辦教育,傳播科學技術。(2)影響①19世紀中期,英國的生產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②________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5.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1)形成條件①物質條件:工業革命密切了國際交流。②技術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③重要保障: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2)形成標志:19世紀中期,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國控制以及中國被迫“打開國門”。(3)成熟標志: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按照________原則確立了資本的自由流動、安全與增值的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準則。[特別提示] 殖民擴張、國際貿易的發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口的遷移與種族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撞擊等都是世界市場形成的途徑。二、走向整體的世界1.第二次工業革命(1)前提和條件政治前提 歐美主要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政治局面相對穩定經濟基礎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理論基礎 自然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市場條件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條件 大量資本的積累(2)概況①中心發源地:________和德國。②電力的廣泛使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________成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紛紛涌現。③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以內燃機為動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④化學工業發展,令人矚目。⑤科學技術推動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3)影響①生產力: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②工業部門:誕生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新興工業。③生產結構: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④生產組織:一些大企業采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________。⑤世界體系: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2.瓜分世界的狂潮(1)背景①隨著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②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進一步拉大了與亞非拉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差距。③壟斷加劇了對市場的爭奪。引發了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爭。(2)歐洲列強瓜分世界①到1900年為止,帝國主義列強占據的世界殖民地面積共計7 30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5.3億。②到19世紀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的強大競爭對手。(3)美國的擴張①稱霸西半球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________”,拒絕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涉;1889年:成立了“________”,把拉丁美洲變成了自己的“后院”;19世紀90年代:馬漢提出“________”,主張美國建立強大的海軍,奪取亞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霸權;1898年:發動美西戰爭。到20世紀初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②向太平洋擴張美國是新殖民主義的倡導者和設計者。自19世紀中期開始謀求在________的利益;19世紀末,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貿易”原則,這就是“________”政策。3.世界連接為一體(1)條件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②實力強大的________致力于頻繁的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③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和________工具的創新加速了商業信息的傳播和交流。(2)表現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________和殖民主義為手段,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進程。(3)影響①積極影響:世界一體化,促進了地區間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與融合,也帶來世界動植物物種的廣泛交流,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分工向廣度和________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世界一體化促進了全球性________交流的擴大。②消極影響:世界一體化擴大了資本主義工業國家之間以及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運動高漲;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乃至形成軍事對抗和戰爭。[圖解歷史] 世界市場的形成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歷史概念——“手工工場”“工廠”1.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早期發展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它的出現,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它是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過渡的準備階段。2.工廠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工廠和手工工場相比,雖然都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但它采用了機械化大生產,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二)史料探史——英國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原因史料一 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銀行業在英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基金①。……企業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國②。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從非國教徒如從事制鐵業的達比全家、經營棉紡織廠和參與政治活動的布賴特父子以及投身于科學的道耳頓等人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得到說明。擺脫常規和對個人責任的強調使在非國教徒中間產生很大一部分實驗者和發明者,而他們的節儉使他們把利潤再投資于實業③。……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雖然圈占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④。——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史料二 到1700年英國的制度框架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嚴格適宜的環境⑤……它發展了一套包含在習慣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權。除排除了要素和產品市場上資源配置的障礙外,英國已開始利用專利法來保護知識的私有權。⑥現在舞臺已經為產業革命布置就緒。——摘編自道格拉斯·諾思《西方世界的興起》[探究] 依據史料,概括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因素。[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說明英國商業貿易和金融業發達,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更多資金② 說明英國企業人才匯聚③ 說明英國企業的技術積累和清教徒節儉及投資思想的影響④ 說明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與糧食⑤⑥ 體現英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法制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政治環境(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兩則史料分別從不同方面闡釋了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從所獲信息綜合歸納概括,提升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試答: [系統認知]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條件資金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為英國積累了巨額財富市場 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原料 國內資源豐富,海外掠奪勞動力 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技術 手工工場時期培養了一批具有熟練技能的工匠,他們成為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力量國家政 策保護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的技術革新(三)史料探史——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史料 英國社會史學家阿薩·勃里格斯曾這樣描述:“像過分擁擠和貧民窟這樣的詞,在19世紀初尚感新鮮,而到該世紀末,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其現實性,每一個大城市都有一個或幾個擠滿了工人的貧民窟,僅在倫敦萬人聚居的貧民窟就有20個以上①。”工廠作為新興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都圍繞它展開,但當時城市在居民供水、污水處理和衛生保健等方面十分落后②。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清掃制度,垃圾糞便在城市街道上隨處可見,嚴重損害了居民的身體健康③。——李明超《工業化時期英國的城市社會問題及初步治理》[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英國出現的城市問題,并談談你對城市化進程的認識。[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反映了城市化過程中貧富分化嚴重② 反映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③ 反映了城市道德滑坡,環境污染嚴重(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史料三句話包括三層意思,從不同方面闡釋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分別總結即可。試答: (四)歸納總結——工業革命對歐洲國家社會轉型的影響1.促使生產方式轉型: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化大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3.促使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經濟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4.促使社會思想轉型: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促進了1815年以后各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這些學說在1848年的歐洲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促使社會政治形態轉型: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上的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6.促使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英國教育的發展,學校數量大大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和公辦教育得到發展,教育內容日趨合理化、科學化,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大眾化教育開始形成。(五)讀圖明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解讀] 上圖表明19世紀中后期英國不僅具有廣闊的原料產地,而且具有廣闊的商品市場,也表明了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居于這個世界市場的中心地位。[系統認知]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1)提供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用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空前發展,為滿足急劇擴大的生產和商品銷售的需要,列強在世界范圍內擴張,使世界上絕大部分落后國家或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2)密切了國際交流。各行業間和各國間生產的互補性,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分工也更具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條件。(3)為推動國際交流提供了技術和經濟條件。它促進了國際人口和資金的流動,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促進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擴大了工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聯結世界的經濟紐帶逐漸形成。(4)改變了世界格局,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殖民體系的確立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保障。考點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歷史概念——“壟斷組織”“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壟斷組織:是指為獲取高額利潤,由多家大企業通過協議、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組織。壟斷組織的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壟斷組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無法消除經濟危機。2.帝國主義階段:也稱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列寧認為帝國主義階段的經濟有下述特征: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高度發展,壟斷組織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主要依靠資本輸出,掠奪超額利潤,等等。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二)讀圖明史——生產組織形式的調整[解讀]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出現,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壟斷組織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三)史料探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特點及影響史料一 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①。從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說明工業發達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都加強了②。史料二 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場的大多是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它們共同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工業中心——英國③。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一批新工業國家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④。——以上史料均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探究] 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解讀]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① 說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占主導地位② 說明工業革命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擴大③ 表明英國是世界市場的中心④ 表明英國獨霸世界經濟的格局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個中心(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兩則史料闡釋的均是歷史現象,在歸納時要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信息,透過現象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對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影響和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試答: [系統認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整體性:世界各地逐漸連為一體。②開放擴張性:由資本主義固有屬性決定。③不平等性:殘酷掠奪殖民地供自己發展。④以英國為中心:英國憑借其“世界工廠”的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期的主要“供貨商”。⑤進步性:順應近代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客觀上促進了人類的社會進步。(2)影響①積極:a.有利于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b.使先進的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沖擊和瓦解著各國傳統的經濟結構,推動了人類近代化的進程。c.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d.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為今天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貿易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②消極:a.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充滿著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殘酷掠奪與奴役,給這些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建立在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落后國家的剝削與壓迫基礎上的,是一種不公正、不公平的市場,也是當今世界不合理經濟秩序形成的根源。(四)歸納總結——綜合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從整體 角度看 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從文明 角度看 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從近代化 角度看 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從社會 角度看 工業革命帶來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問題、城市化問題、嚴重集群性的社會問題及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等問題從生態 角度看 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工業革命也帶來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山東高考,12]18世紀的一些英國思想家認為,以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理論來描寫和設計未來社會的圖景,用理性來設計未來的國家體制,是非歷史的和荒謬的……未來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參與到市場交換活動之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來實現“文明和改善”的社會。這表明他們( )A.否定理性的社會變革B.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C.倡導發揮人的主體作用D.強調社會分工的主導性2.[2021·江蘇卷]如圖是美國時評漫畫家烏多·開普勒于1901年創作的漫畫《下一個!》(圖中有“美孚石油”字樣)。該畫作旨在揭示美國( )A.生態環境日益惡化B.能源需求不斷擴大C.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D.權力制衡機制遭到破壞3.[2021·海南卷]19世紀中后期,酗酒之風在英國日益滋長。“1872年售酒法”規定,嚴格限制酒館的營業時間,對于無照經營、酒水摻假、向未滿16歲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罰款乃至沒收營業執照的處罰。這反映了( )A.經濟的發展推動法律體系走向完善B.工業革命促使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C.售酒法的頒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為D.服務業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嚴重的影響4.[2021·湖北卷]1808年,一位英國人在印度孟買購買棉布時,驚訝地發現至少有一半產于英國,且價格比勞動力低廉的印度所產的便宜,而棉花卻來自印度,這說明( )A.印度開啟工業革命進程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英國海上霸權初步確立D.機器化大生產更具競爭優勢5.[2021·湖南卷]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這反映了( )A.科學研究日趨大眾化B.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C.科學院數量迅猛增加D.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6.[2021·浙江卷]18世紀后半期,韋奇伍德的陶瓷不僅迅速占據了英國市場,而且不到20年就將中國瓷器逐漸擠出歐洲,其出口率達到總銷量的80%。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標準化生產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C.制陶業工廠制的建立D.自由貿易成為英國國策第26講 “蒸汽”的力量與走向整體的世界自主學習一、1.(1)代議制度 (2)圈地運動2.(1)棉紡織業 (4)大工廠 (5)大機器4.(1)自由主義 自由貿易 (2)倫敦5.(3)自由主義二、1.(2)美國 發電機 (3)壟斷組織2.(3)門羅主義 泛美同盟 海權論 太平洋 門戶開放3.(1)壟斷公司 電信 (2)國際貿易 (3)深度 文化 民族民主互動課堂考點一(二)答案:商業貿易與金融業發達;企業人才的聚集和技術的積累;清教徒節儉和投資思想的影響;圈地運動提供自由勞動力與糧食;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及專利法等法規的實施奠定了穩定規范的政治秩序。(三)答案:問題: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嚴重;城市道德滑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認識: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優化城市環境;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考點二(三)答案:英國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世界貿易總量持續大幅度增長;國際分工和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加強;世界經濟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隨堂訓練1.解析:首先從時間上來看,18世紀的主要思想包括啟蒙思想和自由主義,從材料來看具有反理性的色彩,所以自由主義思潮的可能性較大;再結合材料后半部分信息,強調個人參與市場和法律、道德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未提及國家的作用,由此可以判斷應屬于自由主義思潮,故B項正確;材料只是反對以理性設計國家體制,并非否定理性對社會的作用,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個人對市場參與,實際這里的個人是相對政府而言,不是指群體的人,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社會分工的問題,故排除D項。答案:B2.解析:根據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及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壟斷資本支配力逐漸強大,C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能源需求不斷擴大”無關,排除AB項;材料反應的是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未涉及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故選C項。答案:C3.解析:19世紀中后期正值英國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為應對酗酒之風頒布法律,而且對向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商家予以處罰,這體現了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律體系逐漸走向完善,A項正確;階級關系的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C項夸大了售酒法的作用,排除C項;題干沒有強調法律對經濟效益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答案:A4.解析:據題意可知,英國從印度進口棉花,紡織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勞動力制造的棉布還要便宜,這說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是優于印度的手工勞動的,D項正確;根據題意可知印度并沒有開啟工業革命進程,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是在20世紀初,排除B項;材料信息和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答案:D5.解析:根據“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專業性的期刊大量出現,反映出專業性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這正是適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要而出現的,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專業性的科學理論,沒有體現大眾化,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生活的改變,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學院,排除C。答案:D6.解析:18世紀后半期開始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英國陶瓷逐漸將中國瓷器擠出歐洲主要得益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制度的建立,產品產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顯提升,故選C;瓷器不需要進行組裝,因此和通用部件標準化無關,排除A;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并不是英國瓷器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D。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