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9講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理知識體系 背史論術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繼羅斯福新政之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繼進行改革和調整,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普遍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平等,進行了政策調整,使“福利國家”制度發展起來。 (3)第三產業的繁榮,提高了經濟競爭力,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 (4)美國的“新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5)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在農業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在工業方面,二人都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6)戈爾巴喬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根本變革,但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失敗。 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的調節和管理職能深入到各主要經濟部門。2.表現(1)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2)政府廣泛補貼出口產品,維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資科研和教育,推行________政策。3.實質:經濟體制仍然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4.影響(1)美國快速完成了從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2)從20世紀________年代起,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二)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歷史階段 在位總統 經濟理論 歷史影響20世紀五 六十年代 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 ________主義 經濟高度繁榮20世紀 70年代 尼克松、福特、卡特 凱恩斯主義 陷入“________”困境20世紀 80年代 里根 供給學派、貨幣學派 經濟回升并增長,但赤字嚴重20世紀 90年代 克林頓 宏觀調控、微觀自主 經濟再度繁榮(三)美國的“新經濟”1.背景:二戰后,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2.概念提出:20世紀90年代初。3.含義:它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________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4.特征:經濟增長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基本上實現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5.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實現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6.本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特別提示] “新經濟”的實質是信息化與全球化,其推動了全球一體化進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四)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1.凱恩斯主義特征(二戰后)(1)私人企業與________相結合。(2)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3)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相結合。2.貨幣主義(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推出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3.經濟自由主義(20世紀90年代):向“多市場、少政府”轉變。(五)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1.發展方針: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建設福利國家。2.特征: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共存。3.措施(1)提高國有企業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2)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全面指導和調節社會經濟。4.結果(1)法國的政府干預模式使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2)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法國開始了________浪潮。[特別提示] 二戰后,英法與美國不同,因其私人壟斷資本較弱,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表現為大量企業國有化。20世紀80年代,英法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表現為將大量國有企業私有化。(六)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1.建立:1949年阿登納政府廢除中央統制經濟,建立“社會市場經濟”。2.特征(1)充分發揮________的調節作用。(2)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內容(1)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2)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3)用收入調節政策來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4.結果:經濟奇跡般地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七)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3.特征:政府對經濟的________遠遠大于市場調節。4.結果(1)1987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20世紀90年代出現“泡沫經濟”,但經濟強國的地位沒有動搖。(八)建立“福利國家”和第三產業的興起1.建立“福利國家”(社會保障)(1)目的: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2)實質:國家運用________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3)歷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漸完備;70年代后受挫,但是繼續發展;80年代以后,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4)評價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②助長了部分人的惰性,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易錯辨析] 福利制度不等于社會主義福利制度是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國內矛盾、挽救資本主義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種代價,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國家“按資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徹底消滅貧困和兩極分化,不能同社會主義相提并論。2.第三產業的興起(經濟結構)(1)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2)表現: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部門。(3)作用①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②緩和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使經濟發展產生了質的變化。[歸納總結]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四大新變化二、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一)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1)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模式顯示出更大的局限性。(2)1953年斯大林逝世,為蘇聯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2.內容領域 措施 結果農業 方面 (1)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2)削減________,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3)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________ 農業有所好轉,但冒進思想和惡劣氣候使蘇聯農業再度出現危機工業 方面 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________ 沒有使企業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政治 方面 (1)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2)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 未找到產生個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________的泥淖3.評價(1)積極性: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劃和科學的試驗,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1)措施①內容:重點進行工業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②局限:沒有改變優先發展________的基本政策。(2)結果①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一定的沖擊作用。②軍事實力和________增強,成為超級大國。2.改革后期(1)狀況:過分追求穩定,改革步伐逐漸緩慢下來。(2)結果:經濟發展呈現停滯和下降趨勢,各種社會矛盾滋生,蘇聯陷入困境。(三)戈爾巴喬夫改革1.內容(1)經濟:制定發展經濟的“加速發展戰略”。(2)政治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②倡導“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④將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2.影響(1)使蘇聯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2)最終導致________解體。[易錯辨析] 戈爾巴喬夫改革并非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這些矛盾,從而導致蘇聯解體。[歸納總結]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 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考點一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歷史概念——“福利國家”“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經濟滯脹”1.福利國家:福利國家是國家通過創辦并資助社會公共事業,實行和完善一套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的一種政策、制度。2.人民資本主義:是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股份公司的發展和大量小額股票的發行,資本主義企業所有權的分散。但實質上資本主義企業仍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工人所持股票只占一小部分。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性質。3.經營者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的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然后由專門的科技人員與管理人才進行經營,這些人員、人才成為“新中間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營者革命也不會改變資本主義企業的私有制性質,企業依然由少數大股東掌握著所有權。4.經濟“滯脹”指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用以概括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現象時的專門術語。經濟“滯脹”的特點是經濟衰退與物價上漲現象同時出現和存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在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了“滯脹”階段,重創了各國的經濟。(二)讀圖明史——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歷程[解讀] (1)1950~1973年的逐年上升趨勢與戰后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有關,擴大政府開支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經濟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2)1973年以后,英國等發達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開始調整政策,減少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政府開支也有所削減。這一時期英美等國逐漸發展出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三)讀圖明史——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探究] 怎樣認識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試答: (四)歸納總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經濟政策:凱恩斯主義盛行,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相結合)。(2)社會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羅斯福新政采取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措施,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二戰后普遍實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國家的弊端開始顯露,政府財政不堪重負,縮小了福利規模。(3)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當代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部門。(4)增長模式: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實現了連續十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新經濟”出現。這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5)企業運營: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股份公司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6)新的危機: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各國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各國多推行市場經濟與國家干預經濟的“混合經濟”。(五)唯物史觀——對福利制度的評價(1)福利制度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會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條件,促進社會民主和公正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擴大了社會消費,刺激了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2)福利政策的長期推行,使發達國家出現新的問題。首先是巨額公共開支加重了財政負擔,引起巨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其次是勞動積極性下降,生產增長率降低,導致產品競爭能力下降,出現經濟結構危機,失業率上升。再次是沉重的稅務負擔,使企業、個人和社會都不堪承受,造成企業后勁不足,設備改造緩慢,經濟效益下降。最后是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齡化,中間階層日漸削弱等問題。考點二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一)歷史概念——“蘇共二十大”“勃列日涅夫的新經濟體制”1.蘇共二十大在1956年2月舉行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作的中央工作報告提出了關于國內外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些新觀點。國際方面,赫魯曉夫強調了兩種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國內方面,赫魯曉夫強調恢復和加強法制;黨的建設方面,赫魯曉夫要求批判“個人崇拜”,恢復“集體領導原則”。蘇共二十大表明,赫魯曉夫試圖通過批判斯大林,為推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開辟道路。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作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尖銳揭露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但是赫魯曉夫借批判個人崇拜問題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歷史功績,特別是在毫無準備之下,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必然造成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思想混亂,同時也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不良后果。2.勃列日涅夫的“新經濟體制”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他在執政前期對赫魯曉夫的政策進行了調整,并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上,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改革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國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大為增強。(二)史料探史——蘇聯的改革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蘇聯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5%;第二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7.4%,比前5年下降1.1個百分點,其后5年又下降3.0個百分點;第三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8%。[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其原因。[解讀] 史料中三個階段的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從側面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臨困境,最終以失敗告終。從橫向看,“三個階段”工業總產值呈增長趨勢,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從縱向看,工業總產值數據遞減,說明蘇聯經濟出現嚴重下滑趨勢。試答: [系統認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經濟改革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1)原因: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的否定,雖有利于推動對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對經濟困難進行充分認識,阻礙了改革的進程;戈爾巴喬夫急于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導致國內局勢逐漸失控。(直接原因:經濟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經驗教訓: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要處理好政策、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改革開放和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宗旨。(三)歸納總結——戰后蘇聯對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問題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管理 體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下放權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經濟管理產業 結構 重點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滯后 赫魯曉夫將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上;勃列日涅夫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戈爾巴喬夫先進行經濟改革,因困難重重而轉向政治改革勞動者 態度 地方、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調動地方、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分配 制度 “大鍋飯”現象嚴重 實行物質獎勵和多勞多得政策 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2·湖北高考,16]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D.縮小貧富間差距2.[2021·北京卷]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1949年,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這些舉措( )①強化了天皇控制國家經濟的權力 ②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 ③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 ④延緩了戰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2021·湖南卷]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 )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4.[2019·全國卷Ⅱ]表 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噸)類別 1961年對1970年 的預測或計劃任務 1970年實際產量鋼 1.45億 1.15億煤 3.9億 3.35億肉 2 500萬 1 230萬蔬菜與瓜類 4 700萬 1 300萬上表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A.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D.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5.[2019·全國卷Ⅲ]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 )A.加劇了經濟惡化 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 D.放棄了經濟自由6.[2019·海南卷]20世紀5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9.1%,60年代為10.5%。日本經濟的發展( )A.強化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礎C.推動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的改變D.促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第29講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自主學習一、(一)2.(3)福利主義4.(2)50 (二)凱恩斯 滯脹 (三)3.信息技術(四)1.(1)國有化 (五)4.(2)私有化(六)2.(1)市場 (七)1.統制經濟體制3.干預(八)1.(2)社會保障二、(一)2.農業稅 玉米 地方權力 個人崇拜(二)1.(1)重工業 (2)綜合國力(三)2.(2)蘇聯互動課堂考點一(三)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部門。(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就業,擴大市場,改善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二戰后,歐美地區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經理階層、學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等“新中產階級”日益增多,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進步與第三產業的發展。考點二(二)答案:趨勢:經濟發展遲緩,進入停滯時期。原因: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對蘇聯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錯誤判斷,阻礙了改革進程;推行霸權主義外交政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個人作風專斷。隨堂訓練1.解析:據材料可知,面對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德國調整社會保障政策,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故選A項;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減緩老齡化進程的措施有延遲退休、放開計劃生育等,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以上措施打擊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說法錯誤,排除C項;縮小貧富間差距關鍵在于構建合理的分配制度、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答案:A2.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在二戰后進行了民主化改革,涉及政治、教育、經濟、農地等方面,改革了天皇制度,取消了天皇總攬國家一切統治權的權力,推動了戰后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設立通商產業省,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所以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排除D項;因為①和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項。故選C項。答案:C3.解析:材料信息是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態度,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肯定和擁護到80年代越來越多人的否定。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是隨著日本經濟崛起急需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反映,故C正確;材料不是強調修改憲法,故A錯誤;材料沒有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信息,故B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故D錯誤。答案:C4.解析:表格數據顯示,1970年蘇聯鋼、煤、肉、蔬菜與瓜類的實際產量均低于1961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尤其是肉、蔬菜與瓜類的生產缺口更大,這反映出蘇聯經濟建設中經濟結構失調等問題積重難返,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蘇聯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涉及具體經濟政策、經濟改革重點的信息,B、C兩項錯誤;1970年蘇聯肉、蔬菜與瓜類的實際產量遠遠低于1961年的預測或計劃量,體現的是農業生產不能滿足社會生活需求,不能說明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D項錯誤。答案:A5.解析:材料表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經濟出現“滯脹”現象,這是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失靈導致的,密特朗政府通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其結果必然是加劇了經濟惡化,故A項正確。密特朗政府的措施進一步加劇“滯脹”現象,不會實現物價下降、推動通貨緊縮,B、C兩項錯誤;密特朗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不等于放棄了經濟自由,D項錯誤。答案:A6.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動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的改變,因此C項正確。A項錯誤,日本經濟的發展不能強化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B項錯誤,日本民主改革推行于1945年9月,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并非為民主改革奠定基礎;D項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于1989年,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故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