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修模塊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修模塊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選修模塊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基礎梳理——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考點一 商鞅變法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措施、特點
1.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
(1)經濟上
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并推廣,促進了農業以及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②土地私有制確立。
(2)政治上
①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出現新興地主、自耕農。
②社會的發展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
(3)軍事上:在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戰爭的形勢下,富國強兵成為各國改革的內在動力。
(4)文化上
①私人講學興起,民間辦學興盛,“百家爭鳴”局面出現。
②法家思想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5)各國變法:
項目 內容 作用及實質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增加國家收入;齊國首霸中原;實際上承認土地私有
“初稅畝” 不論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實物稅 公開承認土地私有
李悝變法 “盡地力之教”;強調法制,制定《法經》;推行“平糴法” 推動農業發展,強化了國家專政,魏國率先強盛起來
吳起變法 進行軍事改革,創建強大的軍隊 壯大了軍事力量
2.措施
(1)經濟上
①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誤區警示] 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新興的小農經濟,有利于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有利于增強秦國的綜合國力,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抑商或輕商觀念長期制約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后期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③統一度量衡,國家頒行標準的度量衡器。
(2)軍事上:獎勵軍功,實行按軍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3)政治上
①廢除“世卿世祿”制。
②普遍推行縣制。
③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4)文化習俗上
①燒毀不符合新興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學派的詩書。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點
(1)核心內容是鼓勵“農戰”和實行“法治”。
(2)實質是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新興地主階級統治。
(3)是戰國時期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有效、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的改革。
(4)影響最為深遠,不僅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二、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1.積極作用
(1)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2)經濟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的農業發展。
(3)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歷史局限
(1)輕視教化,刑法嚴苛,鼓吹輕罪重罰。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3)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考點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會矛盾
(1)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腐敗,徭役賦稅繁重,人民起義不斷,階級矛盾尖銳。
(2)民族矛盾: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因經濟、文化差異導致矛盾尖銳。
2.有利條件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2)馮太后的改革為孝文帝改革創造了條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意義和歷史作用
1.內容及意義
措施 內容 意義
均田制 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 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整頓 吏治 實行俸祿制,考核官吏政績決定任期,制定懲治貪污的辦法 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鞏固了政權
三長制 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 健全了縣以下地方基層政權,保證了國家對人民的有效控制
遷都 洛陽 公元495年遷都洛陽 為孝文帝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有利于中原地區的經濟恢復和政治穩定,促進了洛陽的繁盛,使洛陽成為國際性商業城市
革除 舊俗 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漢服,講漢話,改漢姓,與漢族通婚 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2.歷史作用
(1)促進了經濟的復蘇與繁榮,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緩和了民族間的矛盾。
(2)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重新走向統一創造了條件。
(3)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
[誤區警示] 容易誤認為均田制是一種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實均田制下的農民土地不足,經濟力量脆弱,賦役負擔沉重,稍遇天災人禍,就會破產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將均田制下的土地轉化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實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壞。
考點三 王安石變法
一、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1.社會危機
(1)財政危機:冗官、冗兵、冗費以及對遼和西夏的“歲幣”使北宋國家財政面臨嚴重危機。
(2)邊防危機:遼、西夏在邊境侵擾,漢政權與少數民族間矛盾尖銳。
(3)政治危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
2.有利條件
(1)“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2)宋神宗堅持變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 作用
均輸法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場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縱市場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貸者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免役)法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農田水利法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方田均稅法 限制隱田漏稅行為,增加了政府收入
將兵法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保甲法 維護了秩序,兵農合一
保馬法 節約政府開支,提高馬匹質量和數量
設軍器監 武器產量、質量得到提高
科舉改革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培養了改革人才
改革學校制度
三、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史教訓
1.歷史作用
(1)變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歷史教訓
(1)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2)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為轉移。
(3)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4)改革家要有遠見的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考點四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1.必要性
(1)落后的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沙皇專制導致社會矛盾尖銳。
(3)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努力。
(4)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激化國內矛盾。
2.可能性:亞歷山大二世進行輿論宣傳,成立委員會,為推行改革做了充分準備。
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及評價
1.內容
(1)政治上,廢除農奴制,給農奴人身自由。
(2)經濟上,農民高價贖買份地,承擔臨時義務。
(3)組織上,加強村社制度,嚴格控制農民。
2.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
3.評價
(1)進步性
①廣大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農民獲得一塊份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
③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局限性
①不徹底性:農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
②掠奪性:高額贖金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掠奪。
③欺騙性:改革后農民贖買的土地貧瘠且數量少,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三、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影響
1.積極性:推動了俄國近代化的發展。
(1)經濟上: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①政治體制:建立城市和地方自治機構。
②司法制度:廢除舊的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3)軍事上: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代替募兵制,改革軍事管理系統;更新軍備,設立中等軍事學校。
(4)教育上: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5)思想上: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愿望日益強烈。
2.局限性:保留了農奴制的一些殘余,俄國未能從根本上擺脫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對外顯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擴張性。
考點五 日本明治維新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1.必要性
(1)內憂:幕府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①政治上:幕藩等級森嚴,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
②經濟上:幕府歧視工商業,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外交上: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大趨勢。
(2)外患:“黑船事件”和《日美親善條約》使民族危機加深。
2.可能性
(1)1860年“尊王攘夷”運動開始,后來演變為倒幕運動,最終推翻幕府統治。
(2)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
1.政治:廢除舊體制,建立新的社會體制;“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實行四民平等;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經濟:發展新經濟,改革幣制;實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
3.文教生活:倡導“文明開化”;建立近代教育體制;生活習俗推行西化。
4.軍事:建立近代軍事體制并輔以武士道教育。
[誤區警示] “殖產興業”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核心內容,明顯表明日本發展工業主要以政府力量為核心,與英國工業革命是手工工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結果是不同的。
三、明治維新的影響
1.積極性
(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
(2)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的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
(3)它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
(4)為亞洲近鄰提供了改革的經驗,對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局限性
(1)經濟: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國內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2)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3)文化:藩閥推行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4)國際: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考點六 戊戌變法
一、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1.社會根源
(1)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向中國進行大規模資本輸出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使得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統治危機進一步加劇。
2.經濟根源: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政治變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3.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4.思想根源:19世紀70年代,以王韜等人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現,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康、梁等人的維新思想和活動
1.維新思想
(1)理論著作: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進一步系統闡發了變法理論;梁啟超《變法通議》推動了變法維新思想的傳播;譚嗣同發表《仁學》、嚴復創辦《國聞報》等。
(2)主張:學習西方,變法強國;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
(3)思想特點:將西方的資產階級學說同中國的儒家思想相結合。
(4)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啟發了民智,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2.維新活動
(1)1895年4月,康、梁發動了“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2)成立學會、創辦報刊,使維新變法的浪潮激蕩全國。
(3)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三、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1.內容
(1)政治:準許臣民上書言事,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
(2)經濟: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3)軍事:裝備新式武器,用西法訓練軍隊。
(4)文教:廢八股、倡西學、辦學堂、派人赴日留學。
2.特點
(1)涉及領域比較廣泛,但未從根本上改變政治制度(即變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
(2)從推行范圍看:僅限于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到廣大民眾中,因而沒有形成變革的巨大力量。
(3)從推行者來看:由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領導推行,顯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從性質上看:既是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又是思想解放運動,具有雙重性。
(5)從目的上看:變法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6)從推行過程看:變法措施過于急躁,分不清輕重緩急,措施失當。
(7)從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1.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2)主觀原因
①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
②缺乏群眾基礎,只得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圍過大,樹敵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觀原因:封建頑固派的反動勢力強大;帝國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
2.歷史意義
(1)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2)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他們試圖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這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3)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4)留下的許多遺產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能力提升——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  
一、改革的定義和分類
1.改革的定義
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類
(1)從程度上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2)從內容上看,分為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
(3)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奴隸制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①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②封建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
④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
二、歸納“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會發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原因。
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原因。
2.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三大矛盾導致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
3.改革力量:階級條件——組織條件。
4.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
5.外部因素:催化劑、導火線——直接原因。
三、歸納“改革結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評定“改革的結果”
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注意改革的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
(1)看是否適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
(2)看當時力量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5)看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四、分析中國古代改革內容的特點及規律性認識(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為例)
1.特點
(1)從政治角度看,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變法更側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廢分封,推行縣制,實質是加強中央集權;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側重于接受漢族先進政治制度,整頓吏治,制定官吏俸祿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漢族地主為官,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王安石變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變革,這是時代背景決定的。
(2)從經濟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經濟舉措。商鞅變法涉及土地制度、農業、商業政策以及經濟衡量計算單位等,本質上反映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特點,有助于政治統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體現了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先進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變法從富國角度出發,改革賦役制度,重視農業,興辦水利工程,加強市場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緩和農民階級與封建國家的矛盾,以達到改變“積貧”的目的。
(3)從軍事角度看,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都進行了軍事改革。商鞅變法軍事改革本質目的是為了強兵,達到稱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變法軍事改革雖然也是為了強兵,但更側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數民族的進攻。
(4)從思想文化及生活習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強調加強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漢化政策的體現;王安石變法對教育進行改革,從科舉制度入手,達到整頓吏治的目的。
2.規律性認識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敗。這主要是因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決定了統治階級必須恢復并發展經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這為改革減少了阻力;統治者能吸取前代滅亡教訓,大力調整統治政策,這種改革符合當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政治集團的共同要求;多有強大王權的保障。
(2)王朝中后期:統治階級內部保守勢力強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頑強抵抗。
五、分析比較工業文明沖擊下的三次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俄國1861年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出現的,但從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具有相似之處,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業國侵略、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的結果;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則是在對外爭霸戰爭失敗、階級矛盾尖銳、農奴制落后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其性質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雖然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領導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從三次改革內容上看,只有中國的戊戌變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維新最為徹底,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化進程。
4.從結果與影響上看,改革后俄國、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戊戌變法未成功,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實戰高考——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  
1.[2021·山東卷]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變法措施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
2.[2021·全國乙卷]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
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
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
3.[2021·江蘇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學影響,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時期,日本對王安石的關注提升。有人認為,當時日本國勢與趙家相類,外患不在遼夏之下。后來,隨著國家主義思潮膨脹,思想界對王安石的評價發生根本變化,贊揚其輔佐神宗,務在富國強兵。有人將宋神宗比擬為振興王權、宣揚國威的路易十四,將王安石比作法國重商主義的典范范柯爾貝爾。更有留學西歐的學者引王安石為知己,認為其經濟政策一改中國傳統的退守主義,變為擴展財源的積極主義;取市易、青苗、均輸等干涉主義手段,使國家握有利權;義取之以道,興實利與人民,令國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與當時泰西經濟觀念相同。
——摘編自張呈忠《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王安石變法研究》等
(1)據材料概括說明明治時期日本思想家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以上認識產生的原因。
4.[2021·海南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清末京師大學堂的置廢頗為曲折。甲午戰爭后,改革求變呼聲起,光緒帝下旨興建京師大學堂,工部尚書孫家鼐負責籌備工作。1898年9月27日,“在孫家鼐上奏籌備方案之后,光緒帝面見各軍機大臣,對此沒有進行太多的討論,大學堂籌備被擱置”。1898年12月6日,上諭今“各直省添置學堂,實力舉辦”,“著由戶部籌定的款,按年撥給京師大學堂,以崇體割”。12月31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辦。
1899年5月6日,因御史參奏京師大學堂“糜費過甚,請飭歸并刪除”,清廷要求孫家鼐對其整頓。7月17日,上諭批準孫家鼐因病續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學堂總教習許景澄“暫行管理”大學堂事務。1900年4月20日,許景澄上奏,稱大學堂開辦以來,圖書、儀器購置費用在常年經費動支,未動用20萬兩開辦經費,呈請繳還此款。適逢“庚子事變”,他再次奏請“暫行裁撤京師大學堂”,并說:“創建大學堂之意,原為講求實學、中西并重,西學現非所急,而經史諸門,本有書院、官學”,不必另立學堂。7月9日,該折獲準。
1901年9月14日,清廷頒布興學上諭:“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1902年1月10日,京師大學堂正式復辦。
——摘編自蔣寶麟《從京師大學堂到學部:清末中央教育財政的形成》
(1)根據材料,概括京師大學堂創辦曲折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識之士對待“西學”和“中學”態度轉變的歷程。
5.[2021·北京卷]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禮記》等典籍記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諸侯”“祀文王”。《周禮》記載,西周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春秋戰國的陰陽五行家則將明堂設想為獨立于朝堂、太廟之外的建筑,將其描繪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漢武帝根據儒生的建議,嘗試復原儒家經典中記載的明堂。漢代儒生提出,明堂為“亞”形布局,符合陰陽五行之數。東漢《白虎通義》載:“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漢代明堂都是獨立建筑。目前發掘的漢長安城明堂遺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
(1)閱讀材料一、二,指出漢代復原的明堂與西周明堂的差異,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說明產生差異的原因。
(2)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分析北魏為何重視修建明堂。
6.[2021·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下令將全國分為38州,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孝文帝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各等級地方長官的品級不同,其下所設屬員多少也有相應的差別,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又將州刺史帶將軍號的辦法推而廣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這為隋朝時將地方官吏全部納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礎。“依戶給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等九級,直到唐代一直沒有改變。
——據《魏書》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義。
7.[2021·全國乙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銜會奏,連上三折,此即《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學校教育體制、變革科舉制度、獎勸游學等內容;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富強,內容包括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農業技術,改良農業,發展工業等。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劃,得到朝廷嘉許并予以采納。清末新政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據《張文襄公全集》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洋務運動的相同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江楚會奏”變法方案。
8.[2021·湖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漢初郡國并行,諸侯王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轄的郡之上。隨著諸侯王勢力膨脹,地方割據勢力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時,采納晁錯強硬削藩的建議,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濞的會稽、豫章郡,結果引發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叛亂后,景帝吸取漢初王國制度的教訓,趁機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諸侯王國勢力的變革措施。首先,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后來,景帝又下詔,“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免除諸侯王的行政權力;“天子為置吏”,徹底堵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模、儀制無法與朝廷抗衡。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條件。
——改編自林劍鳴《秦漢史》等
(1)根據材料,簡析漢初諸侯王國勢力膨脹的制度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漢景帝解決王國問題措施與漢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處。
選修模塊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實戰高考
1.解析:據題意可知,他認為如果變法是可以從上到下實行,那么戊戌變法就是完美無缺的。但實際上變法是需要得到社會力量廣泛支持的,而戊戌變法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所以最終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故選D;戊戌變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有廣泛的社會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變法方式,排除A;根據“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可知變法措施并不是貪大求全,排除B;這個外國人并沒有指出缺乏思想動員的缺陷,排除C。
答案:D
2.解析:1898年是戊戌變法之時,此時維新派宣揚維新思想,主張廢除傳統的科舉考試,所以書商慨嘆廢除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但戊戌變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敗,維新思想受到打擊,所以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又面臨虧損。因此這種變化可以反映出當時政局的迅速變化,故選C;清末儒學的地位尚未被顛覆,排除A;根據該書商的經歷并不足以說明列強的侵略加劇,排除B;清末西學尚未深入人心,D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
答案:C
3.解析:(1)根據材料“明治以前,受朱子學影響,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可知,明治維新之前,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變法。根據材料“明治時期,日本對王安石的關注提升”“贊揚其輔佐神宗,務在富國強兵”“將王安石比作法國重商主義的典范范柯爾貝爾”“更有留學西歐的學者引王安石為知己,認為其經濟政策一改中國傳統的退守主義,變為擴展財源的積極主義”“破空前古,正與當時泰西經濟觀念相同”得出明治維新后,王安石及其變法在日本思想界的關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肯定和認可王安石變法;甚至用當時西方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概念對王安石的政策主張進行了新的詮釋,以王安石的主張和當時泰西經濟觀念相同來凸顯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進性。
(2)關于原因,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民族思潮急劇膨脹;日本先進分子希望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西學思想傳入,主張學習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變法為明治維新后脫亞入歐找到依據,減少頑固勢力的阻礙;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1)明治維新之前,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變法。明治維新后,王安石及其變法在日本思想界的關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肯定和認可王安石變法;甚至用當時西方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概念對王安石的政策主張進行了新的詮釋,以王安石的主張和當時泰西經濟觀念相同來凸顯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進性。
(2)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民族思潮急劇膨脹;日本先進分子希望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西學思想傳入,主張學習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變法為明治維新后脫亞入歐找到依據,減少頑固勢力的阻礙;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
4.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光緒帝面見各軍機大臣,對此沒有進行太多的討論,大學堂籌備被擱置”“創建大學堂之意,原為講求實學、中西并重,西學現非所急,而經史諸門,本有書院、官學”可知,保守派的阻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危機的加深;根據材料“糜費過甚,請飭歸并刪除”可知,財政困難。
(2)歷程:根據所學知識,列舉鴉片戰爭后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的不同潮流,這些思想潮流對于傳統文化和西學的態度立場。
答案:(1)原因:保守派的阻撓;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深;財政困難。
(2)歷程:鴉片戰爭后,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時期提出中體西用,始終將中學置于基礎位置,認為西學是細枝末節;甲午戰爭后,維新變法運動托古改制,重視西學,但是并不能脫離中學的影響;新文化運動時期,主張徹底推翻傳統文化,全盤西化。
5.解析:(1)根據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根據材料二“……漢代明堂都是獨立建筑……”,可知,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根據材料一“……西周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根據材料二“……漢代儒生提出,明堂為‘亞’形布局,符合陰陽五行之數……”,可知,漢代明堂呈“亞”形。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可知,漢代明堂與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解析:(2)根據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北魏統治需要和明堂自身價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視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紀時,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緩和社會矛盾,學習漢族文化,借鑒漢族政權統治經驗。明堂是體現國家禮儀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顯政權的合法性,以鞏固統治。
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漢代呈“亞”形。②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2)①5世紀時,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緩和社會矛盾,學習漢族文化,借鑒漢族政權統治經驗。②明堂是體現國家禮儀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顯政權的合法性,以鞏固統治。
6.解析:(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得出:改鎮、戍為州、郡、縣,由軍事管控變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得出:地方行政機構分等級,據民戶多少給予俸祿;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得出:中央對地方官吏加強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
(2)“意義”,根據材料信息“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順利推行,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實現了統一的行政管理,推動了北魏政權的轉型;由材料信息“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又將州刺史帶將軍號的辦法推而廣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這為隋朝時將地方官吏全部納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礎”得出:有利于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等九級,直到唐代一直沒有改變”得出:影響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1)改鎮、戍為州、郡、縣,由軍事管控變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機構分等級,據民戶多少給予俸祿;中央對地方官吏加強管理;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
(2)實現了統一的行政管理,推動了北魏政權的轉型;使均田制得以順利推行,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影響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7.解析:(1)相同點:根據材料中“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從背景方面分析可知,兩者都是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根據“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富強”可知,兩者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根據“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銜會奏,連上三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受到了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根據“《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的內容,以及“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農業技術”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者都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2)評價:根據材料中“變革科舉制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可知,涉及政治體制層面的改革;根據“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第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可知,“江楚會奏”是較為系統的新政改革方案;根據“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劃,得到朝廷嘉許并予以采納”可知,推動了清末新政的開展,對清末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未能使清政府擺脫社會危機與政治困境。
答案:(1)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受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2)涉及政治體制層面的改革;較為系統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動了清末新政的開展,對清末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未能使清政府擺脫社會危機與政治困境。
8.解析:(1)綜合材料內容可知,本題實際上是要求對郡國并行制進行評析。結合所學從郡國并行制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概括即可。即郡國并行制在漢初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秩序和加強對關東地區的控制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郡國并行制下諸侯王權力較大,勢力逐漸膨脹,成為影響中央集權的因素。
(2)根據“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濞的會稽、豫章郡,結果引發吳楚七國之亂”“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徹底堵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模、儀制無法與朝廷抗衡”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景帝是通過各種罪名削藩,漢武帝采用推恩令分化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漢景帝的削藩措施引發了七王之亂,但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的推恩令和平解決了王國問題。
答案:(1)因素:政治: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轄的郡之上;經濟:封建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2)不同:前者強硬削藩,削奪諸侯王封地,后者以溫和方式,改變繼承王國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國之亂,后者有利于政局穩定;前者并沒有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后者將王國越分越小,再也沒有能力對抗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广元市| 进贤县| 获嘉县| 乌什县| 茌平县| 平远县| 苏尼特右旗| 西青区| 阿克陶县| 凌云县| 左云县| 峨眉山市| 库尔勒市| 怀宁县| 海南省| 司法| 新龙县| 邻水| 郑州市| 五台县| 朝阳市| 孝昌县| 肇庆市| 阿荣旗| 乡城县| 黎川县| 呼玛县| 康保县| 合阳县| 泊头市| 天长市| 揭阳市| 乾安县| 丰城市| 东阳市| 民县| 河间市| 汉中市| 兰考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