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專題知識縱橫一、近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及認識階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現 認識工業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以英國為中心的歐洲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 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3)新的國際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但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4)多極化趨勢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約組織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 兩極格局下,表現出多極化趨勢 美蘇實力相對下降;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兩極格局崩潰,多極化深入發展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歐盟、日本成鼎足之勢;俄羅斯走出低谷;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二、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變動及中國的國際地位1.近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歐洲為中心(一戰前)→歐美為中心(一戰后)→美蘇為中心(二戰后的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2.國際格局的變動及中國的國際地位(1)第一次: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國地位: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中國作為戰勝國未得到尊重,說明弱國無外交;華盛頓會議上簽署的《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說明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地位。(2)第二次:二戰后形成的雅爾塔體制。原因:二戰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西歐各國在戰爭中普遍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雅爾塔體制。中國地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推翻了國民黨政權,成立了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3)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極化方向快速發展。原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中國地位: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過程中,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成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三、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加強1.由兩極向多極化演變的歷史進程(1)兩極格局動搖及多極化趨勢出現。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力量分化與改組加快,西歐、日本獨立傾向明顯,法國努力加強其大國地位,聯邦德國積極推動同蘇聯和東歐關系的正常化。第三世界崛起,兩極格局動搖。②20世紀70年代后,美蘇對各自集團的控制力下降,意識形態斗爭降到次要位置。(2)兩極格局的瓦解及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0世紀90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進程加快。2.多極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1)科技和經濟是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①在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際力量此消彼長,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反對構筑單極世界的各種力量共同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②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必然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2)經濟全球化使構筑單極世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全球化帶來的許多全球性問題必須通過各國的廣泛合作才能得到妥善解決。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更多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發揮和地位的展現,有利于多極化趨勢的發展。(3)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極化政治格局,以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進程。(4)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有利于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大國關系的調整是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下進行的,反過來又會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進程。3.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是多極化趨勢發展的最大障礙。(2)“冷戰”思維的繼續、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民族分裂和宗教糾紛等,都對多極化趨勢造成了干擾和沖擊。(3)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由此產生了多種不確定因素,世界多極化進程將充滿矛盾和斗爭。4.多極化趨勢的積極影響和蘊含的矛盾(1)積極影響: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于大國關系緩和與國際關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③有利于發揮聯合國的作用。④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⑤體現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蘊含的矛盾:①中、美、歐盟、俄、日五極之間的競爭。②西方內部矛盾,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經濟貿易、維和問題、地區主導、控制與反控制等。③南北矛盾:民主制度問題、地區利益、人權問題等。④突發性的局部沖突、民族沖突、恐怖主義等。5.中國順應和推動多極化趨勢發展的策略(1)推動和爭取美國成為建立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建設性力量。(2)重視發揮非國家行為體在重塑世界格局中的作用。(3)以東亞為重點,大力推動亞太地區多極化。(4)積極發展與俄羅斯、歐盟等主要大國和國家集團的關系,協同合作反對單極圖謀。(5)以發展中國家為戰略依托和重要支持力量,推動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6)充分利用國際關系中的矛盾。(7)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四、美蘇冷戰對中國的影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拒不承認新中國,在政治上孤立中國、在經濟上封鎖中國、在軍事上威脅中國。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采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方針。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系。2.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把中國納入與美國爭霸的軌道,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中蘇關系惡化,給中國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蘇聯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在同蘇聯的爭霸中轉入戰略防御。為了扭轉同蘇聯爭霸的不利局面,美國轉而同中國改善關系。中國為了抵抗蘇聯的壓力,也需改善同美國的關系。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4.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美蘇爭霸過程中,美國處于攻勢,蘇聯處于守勢。中蘇關系走向緩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諧的音符時常出現。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5.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積極融入世界,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主觀大題培優 [熱點聚焦] 近年來,國外對世界多極化和世界格局問題的研究呈現出新特點,肯定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和主張多極世界格局的觀點漸趨增多,很多研究者指出和論述了美國霸權的衰落和世界的多極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如何界定當前的世界格局和預測未來的多極世界格局時,觀點紛繁雜陳。各國綜合實力的變化造成國家之間權力此消彼長是國際關系研究長盛不衰的話題。在主導國和崛起國權力轉移之際,國際秩序為何發生變遷以及變遷機制始終是國際關系研究的核心議題。在權力轉移的不同階段,主導國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的國家意志與崛起國重建國際秩序的國家意志的互動決定了國際秩序變遷的機制。隨著新興大國的崛起,“權力轉移”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典例]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第40任(第49屆、第50屆)美國總統(1981~1989年),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下面是他的部分演說內容:(一)1981年首任總統就職演說:美國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經濟危機,我們遭受著我國歷史上歷時最久、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一……停滯的工業使工人失業、蒙受痛苦并失去了個人尊嚴。幾十年來,我們的赤字不斷上漲,為了圖一時便利,我們抵押了我們自己和我們孩子的未來……在我國,是人民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今天,我們的政府超出需要而過度膨脹,導致了對我們生活的干預和侵擾,現在適時制止、遏制政府的擴張……至于自由的敵人、那些潛在的對手,我們提醒他們……我們愿意為和平而談判……但不要誤解我們的忍耐。我們不愿發生沖突并不意味著我們喪失了意志。當國家安全需要我們采取行動時,我們不會猶豫。(二)1987年在柏林墻前的演說:在我后面有一個包圍著本市自由的墻,它是一個將全歐洲分割的巨大邪惡系統的一部分……確切地講40年前的這個月,喬治·馬歇爾說:“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或者任何學說,而是反對全人類共同的敵人——饑餓、貧困、絕望和混亂。”今天,我深深地被德國人民的重建景象打動了……我們可以把這一景象簡單地理解為:美國在這里幫助和加強了自由世界……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實際上每個在西歐的國家都看見了政治和經濟的再生,而歐洲共同體也建立了。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從上述演說辭中提取一個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或事件,并對其進行概述和評價。(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信息及歷史現象或事件,對其概述和評價應準確全面。)(12分)[析題——從哪些角度入題]本題是信息提取類試題,答題時應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為小,發現問題,找準適合自己論證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聯系所學,思考問題背后蘊含的歷史依據;第三步,亮明情節,分析現象,進行概述和評價。一、從主流觀點求穩的角度材料中有兩段演講詞,第一段涉及的是經濟“滯脹”,與教材知識“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關聯密切;第二段涉及的是“柏林墻”,與教材知識“兩極格局”關聯密切。這些內容均是基礎知識,抓住這兩點從求穩的角度可分別立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調整;美蘇爭霸導致歐洲分裂。二、從求異思維求新的角度第二段演說辭中提到了“馬歇爾計劃”,雖然內容不多,但可以抓住這一點進行思維延伸,如馬歇爾計劃在歐洲經濟復蘇、歐洲走向聯合中的作用等,然后“以小見大”,從全新的視角立意: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答題——如何組織史實論證]一、主流觀點角度——人人筆下有,我比他人亮一點[示例一] 信息:美國正遭受著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工業發展停滯的經濟危機。(2分)歷史現象:這反映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經濟“滯脹”現象。(2分)概述及評價: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因而出現了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黃金時期”。但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也逐漸導致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物價則持續猛漲,通貨膨脹嚴重。這促使各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大力發展“混合經濟”等。(8分)[示例二] 信息:柏林墻是一個將全歐洲分割的巨大邪惡系統的一部分。(2分)歷史現象:這反映的是冷戰導致了世界局部地區的分裂和動蕩。(2分)概述及評價:二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的盟友變成了對手,它們采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手段,展開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峙的兩極格局。在冷戰過程中,盡管美蘇兩國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但世界局勢并不太平。二戰后,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1949年,德國在美蘇主導下被一分為二,這也加劇了歐洲的分裂。(8分)[點評] “滯脹”“柏林墻”與教材關聯度強,是考生所熟悉的內容,從這一方面入手立論易于發揮,更易于尋找論據組織答案,這是求穩得高分的關鍵。二、求異思維角度——人人筆下無,我比他人新一點[示例] 信息:二戰后美國在西歐幫助和加強了自由世界。(2分)歷史現象:這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及產生的影響。(2分)概述及評價:在冷戰過程中,美國為了幫助西歐恢復經濟,實施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作為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政策之一,馬歇爾計劃一方面在經濟上增加了美國的商品和資本輸出,為美國運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增強了美國的抗蘇力量,為北約建立奠定了基礎,加劇了歐洲的分裂,致使此后的歐洲長期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集團;另一方面,它又促進了西歐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并為以后建立共同市場奠定了基礎,推動了西歐的一體化進程。(8分)[點評] 讀完這兩段演說,絕大部分考生都會想到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調整,而忽視馬歇爾計劃,抓住這一點反其道而行之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