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專題知識縱橫一、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特點方面 特點農業生 產模式 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生產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要經營方式,實行精耕細作土地 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農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多種形式并存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多種經營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業最為普遍工商業 作為農業經濟的補充而存在,但曾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經濟 重心 經歷了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轉移過程,中國社會經濟的空間格局不斷變化經濟 思想 “農本”思想是“農為本,工商為末”,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黃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對中國古代“農本”思想的沖擊經濟 結構 明朝中后期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經濟 政策 中國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在明清時期還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深化理解]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原因(1)客觀環境: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環境。(2)政治條件:前代農民戰爭推動后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連續性。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3)科技條件: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歷法的進步、科技著作的頒布、外國先進技術的傳入等,成為經濟恢復發展的科技條件。(4)國內外交流條件: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交流、相互學習,中外交往的加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5)群眾條件: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二、影響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國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2)土地私有制的負面影響: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現象使得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2.政策性因素(1)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期,其目的在于鼓勵農耕經濟的發展,以促進國家財富的積累,服務于當時兼并戰爭的需要。后來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2)“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這兩種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3.經濟結構因素:古代中國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主要特點是封閉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小農經濟的生產主要是滿足自我消費和交納賦稅。由于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因素:自戰國以來,古代中國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深化理解] 明清時期中國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不同發展狀況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同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卻茁壯成長,并最終整體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原因如下:(1)中國①經濟上:自然經濟的超常穩定性。②政治上:受“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等政策的嚴重阻礙。③思想上: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重儒輕賈、“重農抑商”等陳舊落后的經濟觀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在其構成的三位一體的剝削體系中,往往是互相轉化,很少投資于手工業。(2)歐洲①經濟上: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進取性。②政治上:新興資產階級產生,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③外交上:殖民擴張,加速資本原始積累。④思想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⑤科技發展,近代科學產生。三、宋元明清時期的“商業革命”和16世紀西方的“商業革命”的比較宋元明清 西方表現 宋元:商業的時間、空間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紙幣的出現與大量使用;以商業為中心的大城市出現;海外貿易發達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與地域性商人群體出現;工商業市鎮大量出現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貿易范圍不斷擴展;商業經營模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出現;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特 點 發展 水平 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沒有進一步推動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的產生 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促進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的成長市場 范圍 由于專制制度的阻礙,工商業的發展仍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對外貿易仍以官方貿易為主,官營手工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國內市場比較狹小 已形成區域性貿易市場,使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推動了經濟結構和經營方式的轉變,出現股份制公司、銀行等經濟現象影響 沒有推動封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邁進 使西歐封建制度瓦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觀大題培優[熱點聚焦] “三農”問題始終是高考關注的熱點問題。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做好2022年“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會議強調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工作”。[典例] [2021·湖南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秦漢至晚清二千多年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各有大致不變的方面,但就總的趨勢而言,這些方面又并非沒有變化。例如,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維持不變,但土地私有日益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這些變化是平和的、漸進的和累積的,從變化迅速的現時代或短時段的眼光看,社會不免呈“停滯”或“緩進”之象,但它的內部實在又醞釀并產生了相當的變化。——改編自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歷史某一方面的“變與不變”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闡述時不能抄寫材料所舉事例。)[解題示范]第一步:定論題(標題)1.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要求就中國古代某一方面的“變與不變”加以闡述。2.明確材料中“變與不變”的內涵。首先,認識“不變”。從秦漢至晚清二千多年間,政治上,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沒有突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思想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其次,認識“變”。例如,經濟上,明清時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上、思想上,一些思想家批判君主專制。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不變中孕育著變化。3.該題要求自擬標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材料的觀點就“不變中孕育著變化”為標題,或者“中國古代政治的變與不變”“中國古代農業的變與不變”“中國古代思想的變與不變”,等等。第二步:選論據(以“中國古代農業的變與不變”為例,來選擇論據)1.長期以來,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不變)2.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耦犁,東漢時期出現一牛挽犁,隋唐時期,江東出現曲轅犁。(變)3.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的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古代耕作農具的成熟,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不變)4.耕作技術不斷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壟作法已經使用。西漢趙過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推行代田法。(變)5.農業灌溉技術不斷進步,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等,農業灌溉工具不斷改進,曹魏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宋朝的高轉筒車、明清時期的風力水車等。水利工程和農業灌溉工具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變)6.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占據統治地位。(不變)7.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古代農產品的商品化不斷發展,這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變)第三步:規范答示例:中國古代農業的“變與不變”。(2分)闡述:春秋戰國以后,隨著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力提高,中國古代形成了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模式。漢代牛耕方式出現變化,一牛挽犁取代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趙過發明代田法促進了農業的進步和發展;唐代出現曲轅犁,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高轉筒車的出現提高了灌溉效率。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農業中的進步與變化。但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沒有突破小農經濟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農業始終是小農經濟的狀態。(8分)總之,中國古代農業在“不變中孕育著變化”。雖然變化是“緩進”的,但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變化不斷推動著中國歷史向前發展。(2分)[名師評題]該題以秦漢至晚清二千年間中國社會的“變與不變”為切入點,考查了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選擇一個什么樣的論題(標題)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出發,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最后一定要有總結性的語言,“畫龍點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