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專題知識縱橫一、近代中國的五種經濟形態經濟形態 產生背景 發展歷程 地位/影響小農經濟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鴉片戰爭后開始解體,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中被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 在近代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外國資本 主義經濟 鴉片戰爭之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以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為主要表現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消亡 憑借其政治特權和經濟實力,長期占據優勢地位,破壞了中國的經濟主權,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經濟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 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在甲午中日戰爭后覆滅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運動;只學技術,不變制度;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民族資本 主義經濟 中國自然經濟逐漸瓦解,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發展曲折,1953~1956年間被改造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是中國經濟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動力官僚資本 主義經濟 1927年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戰期間迅速膨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沒收 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嚴重壓制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相互關系 自然經濟在其他經濟發展中不斷走向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和妥協性;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奪二、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1.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中國近代工業化艱難起步。2.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20世紀初,“實業救國”思潮表達了民族資產階級希望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愛國的進步性,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4.中華民國成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中國民族工業獲得短暫而迅速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遭受沉重打擊。5.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導致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迅速膨脹。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官僚資本的壓榨和國民政府出賣主權的險惡環境下,民族資本主義陷入了發展困境。[深化理解]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與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關系(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維新派實行百日維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礎,也促成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2)民國初期興辦實業高潮,為資產階級激進派發動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擴大了階級基礎。(3)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及民族資產階級的表現,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戰爭的勝利。(4)國民政府后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了對國民黨的幻想,走上了同共產黨合作的道路。三、近代西方工業化與中國工業化的差異西方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發展 進程 從18世紀以來,世界工業化經歷了蒸汽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三個主要階段 鴉片戰爭后的工業化進程受到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和阻礙,進程曲折緩慢領導 力量 在西方工業化過程中,資產階級一直扮演著主角,開始是商業資本家,后來是工業資本家和金融寡頭 一開始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在其過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資產階級沒有真正掌握領導權資金 來源 來源于資本的原始積累 洋務企業多靠政府投資,民族資本主義缺少資本原始積累,資金嚴重不足工業化 次序 先從輕工業開始,再發展重工業 一開始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輕工業是輔助,工業結構極不合理四、中國近現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遷變遷 時間 歷史背景 表現第一 次 鴉片戰 爭以后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變化尤其明顯第二 次 辛亥革 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帶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飾、稱呼、婚喪禮儀逐漸推廣第三 次 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 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 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改變,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農民溫飽問題未解決第四 次 改革開 放以后 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切實關注民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衣、食、住、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理解] 近代中國物質生活變遷的影響及其認識(1)影響①政治上:有利于近代中國反封建制度變革的開展,推動了資產階級社會改良和民主革命的進程。②經濟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推陳出新,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增添文明科學內涵。(2)認識①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進步。②受帝國主義影響和封建勢力阻礙,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留有遺憾。③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烙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色彩。主觀大題培優[典例] [2019·全國卷Ⅱ·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素養透視] 本問以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為切入點,考查了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科學解釋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情況及其原因。本題的潛在價值是用歷史事實講述不變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喪權辱國,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中華民族只有奮發自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嘗試解題]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第一步:審準題目,避失誤1.答題限定語→要求回答“變化”和“原因”。(“變化”強調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需要說明事物原來是怎樣的,后來是怎樣的,即“由……到……”的變化。“原因”要結合內因、外因、歷史原因,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角度思考)2.答題提示語→“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簡析”。(注意,答案要利用材料和所學知識綜合回答,“概括”要求語言簡練,條目清晰,“簡析”要求言簡意賅,有理有據)第二步:透析材料,抓關鍵1.變化比較項目 獲取材料關鍵信息 解讀信息康熙、乾 隆時期 1843年是否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 “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 “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海關稅率的高低 “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 “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壓低……稅率” 晚清海關稅率比鴉片戰爭前降低2.原因獲取材料關鍵信息 解讀信息材料一中“設立四處海關”“寓禁于征”“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 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材料二中“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列強獲取協定關稅特權,中國海關主權喪失 第三步:聯準教材,細思量1.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2.清代康熙、乾隆時期雖然出現了盛世景象,但也是落日余暉,中國社會的發展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3.明清時期中國對外長期實行“海禁”“閉關”政策。4.鴉片戰爭前后,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迫切要求得到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對外推行殖民侵略、擴張政策。第四步:形成答案,規范語言作答變化: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每點3分,共6分)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每點3分,共9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