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專題知識縱橫 一、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三個階段早期殖 民擴張 19世紀的 殖民擴張 19世紀末20世 紀初的殖民擴張背景 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 工業革命的推動,尋求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進行資本輸出主要 國家 西、葡、荷、英、法等國 英、俄、法、美等國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擴張 地區 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區,未深入內地 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深入內地 全世界范圍方式 公開的殖民掠奪 炮艦政策,強簽不平等條約 武力擴張,資本輸出,劃分勢力范圍,分割世界活動 掠奪金銀、販賣黑奴、壟斷商路、欺詐性貿易 在殖民地進行商品傾銷,掠奪原料 進行資本輸出,商品傾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結果 推動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及資本主義的發展,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災難 推動了各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亞非拉國家逐漸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將世界瓜分完畢,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二、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異 發明來源 科學和技術結合不緊密 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主要標志 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 以電力、電動機和內燃機的發明應用為標志經濟結構 以輕紡工業為主 以重化工業為主開展規模 從英國開始,局限于少數國家,持續時間長,進展緩慢 在多個國家同時展開(美、德是兩個發源地和“中心”),發展迅速生產組織 確立了現代工廠制 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對生產 力的影響 開辟的是“紡織時代”和“蒸汽時代” 迎來的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同 兩次工業革命都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存狀態、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次工業革命本質上都是人們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過程,都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都帶來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三、工業革命時期中西社會對比(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中期)西方 中國特征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世界的主導),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逐步加深表現 經濟 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政治 法德資本主義代議制的擴展 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開展洋務運動;農民階級掀起太平天國運動等革命斗爭文化 啟蒙思想廣泛傳播,理性主義推動歐洲資本主義浪潮的發展,自由主義興起,社會主義學說產生,科學技術領域出現重大突破 “西學東漸”新思潮萌發對外 出現全球范圍的海外擴張 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四、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政治 侵略: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侵略: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抗:愛國官兵反抗、太平天國運動 反抗: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經濟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 “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學習西方停留在器物層面 “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實業救國”,學習西方發展至制度層面社會 生活 衣、食、住、行、風俗觀念近代化 主觀大題培優 [典例] [2019·江蘇高考]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 000萬到2 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歐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征服美洲的經濟動因。(6分)(2)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5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3分)[素養透視] 本題以“哥倫布大交換”為切入點,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通過歐洲征服美洲的史實考查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嘗試解題] 第一步:精讀設問把握解題方向,先看問題,后讀材料,學會審題,根據設問去尋找信息,提高解題的針對性和效率。審設問要做到以下兩點:①審清答案來源:非選擇題按照設問形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教材型”:其設問形式為“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設問形式為“依據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結合型”:其設問形式為“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②審清答題語、答題提示語、時空限定語、答題限定語:“答題語”是指要回答的問題,“答題提示語”是指應怎樣回答,“時空限定語”是指要回答問題的時間、地域范圍,“答題限定語”是指要回答的問題應是什么樣的。將這四項審清了,答題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學生都是由于限定詞或答題語等一時沒審清而白白丟分,因此審設問時,一定要將這幾項答題要素用筆標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馬馬虎虎,更不能掉以輕心。第二步:獲取有效信息閱讀理解材料,找準材料的核心內容,找準主題。注意引文出處、作者,省略號兩頭文字要特別注意,重視每段材料的兩頭多為段落中心語。第三步:組織文字作答所有材料都要恰當使用,歸納材料時字數要少于材料,看分值多少,詳略得當。“點要多、面要全、話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地組織答案,答題用語盡量使用歷史專用詞句。太簡潔易漏知識點,影響得高分,可適當采取“多多益善”的辦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點多,是追求“廣度”,而“深度”要適可而止,解釋時應“話要短”,不要重復、啰唆。盡量把答案得分的“關鍵詞”寫在前面。作答時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規范化”。字跡要清楚,書寫要工整。[嘗試解題]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得出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殺;根據“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得出新疾病肆虐;由“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得出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從事種植園經濟。第二小問結合當時歐洲社會的階段特征從經濟角度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歐洲人)……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得出歐洲在這一過程中具有主導性,根據材料“生物大交換”等信息得出內容具有豐富性,從范圍看,具有全球性,由“正負參半”說明既具有積極性,也具有消極性。第(3)問,抓住設問中的“積極影響”,從促進世界物種的交流、密切世界市場的聯系和促進文明的融合交流角度分析。[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殺;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販賣;種植園經濟出現。動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對黃金等財富的渴求。(6分)(2)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5分)(3)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