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專題知識縱橫 一、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發展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三個階段。1.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為主體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生產為基礎的手工工場。資本家占有所有生產資料,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工人被嚴格地組織在工廠里,成為依附于機器的雇傭勞動者。資產階級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在西歐和北美發展起來。2.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企業組織形式逐漸向公司制、股份制轉變,激烈的競爭,促使了企業的兼并,私人壟斷組織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基礎,而且私人壟斷組織開始與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干預國家政治生活。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出現(1)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這是資本主義運行機制面對經濟危機進行自我調整的一個成功案例。(2)二戰以后,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紛紛大力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發展。國營企業的產生與發展、社會福利政策的普遍實施、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宏觀調控等使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深化理解]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五種主要經濟思想和模式(1)重商主義是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2)自由主義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思想,核心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3)凱恩斯主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核心是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4)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政策:主要實行貨幣主義和供給主義,國家減小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5)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政策:美國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過度干預經濟,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與實踐自社會主義運動誕生以來,經歷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由理想到現實,由一國到多國的發展過程。1.馬克思的設想: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會主義。這種理想化的主張并沒有真正實踐和實現過。2.列寧的主張:俄國十月革命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個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理論和實踐;十月革命后,列寧在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設想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寧又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3.斯大林的主張:斯大林時期主張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通過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對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產生重要的影響。4.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體制的基礎上,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利,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這種做法實際上只是對斯大林經濟體制進行修修補補,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難逃改革失敗的命運。5.戈爾巴喬夫對社會主義的新看法:徹底放棄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進改革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新思維”,指導思想偏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堅強的領導和配套措施,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6.毛澤東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后,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逐漸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958年后過分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7.鄧小平的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改革開放,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就非凡。三、蘇聯探索社會主義的三大實驗1.追隨“理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戰爭逼迫的特定環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了敵人,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它作為應戰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一項發展生產力的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嘗試是失敗的。2.面對現實的實驗——新經濟政策(1)一個勇敢的調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 把農民的余糧全部收集到國家手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余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工業方面 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 除重要的工礦企業由國家經營外,中小企業可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商業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 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商品通過市場用貨幣自由交換等(2)核心:通過市場機制來建設社會主義。3.回歸“理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徑: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階級斗爭尖銳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點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②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③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四、三大經濟運行模式比較 模式 內容 西方模式 (英國) 斯大林模式 中國模式生產資料所有制 生產資料私有制 生產資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工業化道路 先輕工業后重工業 優先發展重工業 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農業制度 資本主義大農場 集體化農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兩黨制 蘇維埃體制(高度集權)、一黨制、終身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主觀大題培優 [熱點聚焦]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吸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有利于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典例] [2021·浙江選考科目考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1921年4月他寫的《論糧食稅》到逝世前口授的《論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正是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在1922年初寫道:“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薄陆洕邔嵤┖蟛痪?,就取得許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寧滿懷信心地認為,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摘編自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材料二 1980年,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說:“蘇聯搞社會主義,從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986年,鄧小平會見波蘭領導人時說:“看來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睔v史是鄧小平上述判斷的最好見證。——摘編自陸南泉等《蘇聯興亡史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俄國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社會主義建設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變”。新經濟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尋路,用一句話指出該政策對俄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價值。(5分)(2)“歷史是鄧小平上述判斷的最好見證”。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蘇聯搞社會主義”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啟示。從經濟角度分析“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現。(5分)[嘗試解題] 1 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俄國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社會主義建設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變”。新經濟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尋路,用一句話指出該政策對俄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價值。 5分 第一步:審準題目,避失誤1.答題限定語→要求回答“根本改變”及“價值”。(“根本改變”強調從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作出顯著區別于以前的調整、變化。“價值”是強調積極意義和作用。)2.答題提示語→“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用一句話指出”。(注意:答案既來源于材料,也來源于所學知識,要綜合回答;“指出”是指提出論點、看法等,答題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其中,“用一句話指出”必須只寫一句,不能啰嗦。)第二步:透析材料,抓關鍵第一小問“根本改變”獲取材料信息 解讀“糧食稅”“《論合作制》”“探索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 新經濟政策從俄國國情出發,調整生產關系,注重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運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變了運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法 第二小問“價值”獲取材料信息 解讀“新經濟政策……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 新經濟政策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途徑,找到了一條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第三步:聯準教材,細思量1.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許多領導人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當作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途徑,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自己支配。3.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轉給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4.在商業方面,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5.新經濟政策是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的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第四步:形成答案,規范語言作答形成答案:改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從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直接過渡轉變到逐步過渡。價值:找到了一條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5分)[嘗試解題] 2 “歷史是鄧小平上述判斷的最好見證”。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蘇聯搞社會主義”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啟示。從經濟角度分析“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現。 5分 第一步:審準題目,避失誤答題限定語→要求回答“啟示”“表現”。(“啟示”在這里強調的是通過歷史事件的啟發而領悟的道理?!氨憩F”在這里是對觀點的體現,要求回答具體的內容,從而為觀點提供論據。)第二步:透析材料,抓關鍵第一小問“啟示”獲取材料信息 解讀“蘇聯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 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既有成功也有教訓,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 第二小問“表現”獲取材料信息 解讀“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成功的”“歷史是鄧小平上述判斷的最好見證” “這個模式”是指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運用歷史事實說明蘇聯模式的弊端 第三步:聯準教材,細思量1.蘇聯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它排斥市場調節。2.在蘇聯模式下,長期片面發展重工業,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3.蘇聯樣樣管、統統包的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4.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就矚目。第四步:形成答案,規范語言作答形成答案:啟示:蘇聯模式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表現:長期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嚴重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經濟發展失去動力。(5分)[名師點津]如何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一,從材料內容本身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往往分布于段首或段末,有省略號的也有可能出現在段中,多在兩個省略號之間;有時關鍵信息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出處中,為解題提供一定的暗示。第二,從材料與課本的關聯中獲取切入點。不管材料有多復雜多新穎,必定與課本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確定了材料與課本某方面知識的關聯,便可調動知識,解答問題。第三,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獲取相關點。要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對材料信息進行篩選,避免隨意發揮、答非所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