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總結提升——————— 專題知識結構 —————————————— 專題知識縱橫 ———————一、16~20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四個階段原因 標志產生階段(16~17世紀初)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和發展;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中世紀生產經驗的積累 天文學領域的革命形成和發展階段(17~18世紀中期) 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手工工場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牛頓力學體系的創立迅速發展階段(18~19世紀中期) 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進行,經濟的發展;啟蒙運動的影響 電磁學的新成就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等重大突破和系統化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電的發明與應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量子論的誕生二、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文學和藝術(美術、音樂)發展的三個階段1.17世紀至18世紀中期,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西歐工商業的發展,經濟上的進步導致技術的進步;政治上大多數國家的資產階級尚無力量推翻封建統治階級,需要王權的庇護以發展自己,而國王需要依靠資產階級來削弱貴族勢力,并推行重商主義扶持資產階級,這種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妥協造成了文學藝術的封建色彩。歐洲文學藝術流行的是古典主義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創作的規律性、追求完美和諧的形式。2.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的工業革命正在加緊進行,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也壯大起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到來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確立后,人們對現實的不滿,標志著古典主義時期的結束。與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激進運動相對應的是文學藝術領域的浪漫主義發展起來。3.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工業革命完成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漸暴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開始取代浪漫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主流。三、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文藝發展的階段特征時間 階段特點 主要表現1949~ 1956年 深受蘇 聯影響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掃盲教育成為重中之重 (2)基本參照蘇聯模式,對高等教育進行調整1956~ 1966年 曲折中 前進 (1)1956年提出“雙百”方針,但是,1957年反右派擴大化又破壞了“雙百”方針 (2)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訓 (3)1964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發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導彈1966~ 1976年 遭受嚴 重挫折 (1)除航天和農業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學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沖擊 (2)高考制度被廢止,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 (3)盛行“階級斗爭”文藝,樣板戲流行,出現“百花凋零”局面改革開 放以來 全面 繁榮 (1)科學技術全面繁榮,在航天、信息技術方面成就突出 (2)確立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發展 (3)“雙百”方針重新得到貫徹,科研、藝術出現全面繁榮的局面[深化理解] 教育、科技和經濟之間的關系(1)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科技和教育是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推動著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3)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4)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因此,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四、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1.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1)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強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封閉的大門,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出現。(2)客觀上瓦解了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沖擊著中國封建思想文化,誘導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洋務企業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思想上推動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2.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1)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在經濟上,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加緊侵略中國邊疆及鄰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3.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1)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加上當時國內政治經濟上的“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與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2)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內國際背景下,中國科學家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已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主觀大題培優[典例] [2019·全國卷Ⅱ,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據[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注:“自然進程”是指人與自然的互動;“人文進程”是指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2分)[素養透視] 本題以時間的發展為線索,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廣泛,涉及19~20世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要求考生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進行科學的解釋。本題潛在命題是要求人們關注人與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對不同類型的文明能形成正確的看法,人類文明各具特色,并無優劣之分。(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嘗試解題] 第一步:析材料,揣摩命題意圖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題目要求是對材料的觀點進行認識與評價。從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主要是從人與自然,文明與文明碰撞接觸這兩個方面去認識的。主要考查了考生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試題材料中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或者獨立提出新觀點進行說明。第二步:定論題,根據學情選擇1.該題材料,把“自然進程”與“人文進程”分開進行了描述,作者的觀點是從“人與自然”“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去認識的。2.可以贊同這位學者的觀點,也可以質疑、修改。贊成 鴉片戰爭是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一次交鋒,最終以中國的戰敗告終,這是人類不同文明碰撞的結果質疑 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對人類社會及人文進程有巨大的影響修改 在人文進程中加入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變化 第三步:列提綱,回歸教材知識以“質疑”為例,列提綱如下:1.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西方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2.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方列強的擴張,使東方逐漸從屬于西方。3.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人類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4.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推動下,瘋狂擴張,使世界基本被列強瓜分完畢,世界殖民體系正式建立。5.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也引起了諸多的問題,例如人工智能的發展、轉基因技術、核武器的發明等,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潛在的威脅。第四步:形成答案,規范語言作答見解:質疑該學者的觀點。(2分)理由: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對人類社會有巨大影響。約從1800年起,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煤炭和蒸汽機、電力在生產領域的使用使人類得以征服與改造自然,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工業革命中,隨著西方經濟的發展,國際格局發生巨大變化,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柏林會議瓜分非洲,東方逐漸從屬于西方。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了自然進程。工業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效率提高,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燃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導致全球氣溫變暖加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也帶來眾多問題,如轉基因技術的使用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普遍擔憂。(8分)綜上所述,自然進程與人文進程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2分)[思維升華] 本題解題要領:先表態,得態度明確分;釋論點,得提取論點分;找史實,得史實分;巧論證,得規范邏輯分;作結論,得整體印象分;精語言,得學科用語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