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學習目標課程標準展示 核心素養要求 學習目標1.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 1.從唯物史觀角度出發,認識列寧主義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深遠意義。 2.理清俄國十月革命的基本歷程,概括十月革命的特點和偉大意義,增強時空觀念。 3.綜合運用史料,認識蘇俄(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曲折性和漸進性,增強史料實證的能力,并運用唯物史觀評價蘇聯模式。 十月革命的背景與意義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知識梳理十月革命——理想變為現實背景思想:列寧主義的誕生背景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政治:沙皇專制統治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階級: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與工人運動的開展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標志:1903年,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確立的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意義: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組織:布爾什維克的建立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過程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是資產階級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四月提綱的提出:1917.4,指明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和平方式)七月流血事件:1917.7,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革命方式由和平轉為暴力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917.11,攻打冬宮,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建立蘇維埃政權,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意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模式時間 1918~1921 1921~1925 1925~1953背景 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內戰爆發; 糧食短缺、經濟困難 經濟政治危機 列寧逝世,斯大林上臺 國際形勢嚴峻目的 鞏固蘇維埃政權 解決危機,鞏固政權 實現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內容 余糧收集制;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取消自由貿易;實物配給制,普遍義務勞動 固定糧食稅 國家資本主義 自由貿易 按勞分配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方式 直接過渡 間接過渡 優先發展重工業,計劃經濟影響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 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 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世界矚目。 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啟示經濟體制改革要適應本國國情生產關系改革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要在改革發展中自我完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農輕重的比例要協調難點突破一、全面理解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三種模式直接過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布爾什維克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懷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希望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忽視了蘇俄落后的國情,造成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最終被迫走上了間接過渡的道路。間接過渡——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恢復并運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本質是發展生產力,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模式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剝奪了農民的土地、農具、牲口,剝奪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獨立自主權。取消市場機制,實行指令性計劃體制,實行超高速度的重工業化、軍事工業化。這種做法使蘇聯成為軍事強國,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費品的嚴重短缺,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衡。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模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特點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犧牲農民利益以實現工業化;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忽視民主法制。問題單一的公有制和人為的平均主義,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破壞了社會生產力。計劃經濟體制確立后,企業缺乏自主權,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發展。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得不到保證。忽視輕工業發展,造成消費品供應不足,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為積累資金,對農民索取過重,農業發展長期停滯落后。為追求集體化,用行政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嚴重損害農民利益。經濟粗放發展,效益低下,造成國家資源大量消耗和浪費。政治上的高度集權,導致個人崇拜,民主法制遭到破壞。思想文化上的專制,使文化藝術發展受到壓制。課時訓練1.1917年,列寧在《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中明確指出:“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只要絕大多數居民還沒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由此可見,列寧( )A.獲得農民階級的廣泛支持 B.推動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C.促成工兵代表蘇維埃成立 D.從俄國國情出發制定戰略解析 根據材料“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只要絕大多數居民還沒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說明列寧尊重俄國現實的情況下制定戰略,故選D項;材料說明的是列寧的看法不是農民階級的看法,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沒有推動民主革命發展到社會主義,排除B項;促成工兵代表蘇維埃成立是二月革命,排除C項。答案 D2.(2022·宿遷期末)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8日《真理報》的一篇短評中寫道:“至于列寧同志的總公式,我們認為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承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這里的“總公式”是指( )A.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B.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政權歸工農蘇維埃D.通過暴力方式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解析 據材料“承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可知,列寧在《四月提綱》指出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而加米涅夫認為當時俄國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故選A項;“二月革命”已經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B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滿足人民“和平”要求,與“承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不符,排除C項;通過暴力方式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是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提出的,排除D項。答案 A3.1918年年初,列寧在起草相關文件時提出:“為了保證勞動群眾掌握全部政權和根除剝削者政權復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裝勞動者,建立社會主義工農紅軍,徹底解散有產階級的暴力機器。”這表明,列寧的主張是( )A.創建革命軍隊,進行衛國戰爭B.解除舊俄武裝,鞏固革命成果C.鎮壓敵對勢力,建立工農聯盟D.組建工農紅軍,推翻臨時政府解析 “建立社會主義工農紅軍,徹底解散有產階級的暴力機器”指的是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代表勞動群眾的國家機器,以鞏固革命成果,故選B項;衛國戰爭指的是反法西斯戰爭,而不是發生在1918年的年初,排除A項;1918年年初的時候,工農聯盟早已經建立,上述主張是為了鞏固革命成果,排除C項;臨時政府已經在1917年十月革命時推翻,所以1918年已經不再有臨時政府,排除D項。答案 B4.(2022·湖南卷)有學者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指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是把國內戰爭的需要和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聯系在一起的。這一觀點( )A.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并不符合實際B.否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C.不利于客觀認識“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D.有助于解釋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的原因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布爾什維克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方面是應對國內戰爭的需要,另外一方面為了“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意圖就是想讓蘇維埃政權直接進入共產主義,D項正確;該學者并沒有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不符合實際,反而認為是“國內戰爭的需要”,排除A項;該學者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適應了國內戰爭的需要,排除B項;正是因為戰后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了政治經濟危機,才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答案 D5.(2022·宿遷期末)1921年,列寧在一次演說中明確提出:“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工人同農民的關系吧。”列寧認為,工農聯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高原則,真正做到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吸引千百萬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此,蘇俄實行( )A.余糧收集制 B.糧食稅C.農業集體化 D.農產品收購制解析 據材料“1921年”“吸引千百萬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可知,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其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故選B項;余糧收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種,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推行的政策,排除C項;赫魯曉夫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排除D項。答案 B6.(2022·濟南期末)蘇聯的某項經濟舉措改變了蘇聯農村的所有制結構,被斯大林認為是“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必要舉措。這一舉措( )A.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B.滿足戰爭的特殊需要C.損害蘇聯農民的利益D.適應了經濟發展規律解析 根據題干內容中“改變了蘇聯農村的所有制結構”,可知該政策是斯大林統治時期所實行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政策損害了蘇聯農民的利益,故選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它與農業集體化運動無關,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滿足了三年國內戰爭的特殊需要,這與農業集體化運動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屬于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的表現,排除D項。答案 C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實現國有化是列寧的根本想法,這就決定了在國家工業政策方面,是工業生產的軍工化和國家經濟的軍事化,是隨之而來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戰時共產主義”性質。在糧食和農業領域的國有化中,余糧征集制的實質就是一場對“富農”的斗爭,一種廣義上的對俄國農村農民的戰爭。意識形態“國有化”是個精神問題,它涉及人們的信仰、傳統、習俗、道德、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統一和集中。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形成了不砸爛舊傳統、舊文化,就不能建設新傳統、新文化,不砸爛舊基礎,就無法建設新的高樓大廈的思想和行動。——摘編自聞一《俄羅斯通史(1917—1991)》材料二 在斯大林的發展思路中,五年計劃是通過指令性計劃貫徹其建立高度集中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意圖。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基本上形成了非市場取向的、以指令性計劃為操作工具、以中央部門垂直管理為主要形式,建立在國家所有制基礎上、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如果說,這種被簡稱為“計劃經濟”的特殊經濟體制在一定時段和一定條件下也能取得某些突出的成就,那么,這種體制模式的缺陷也是明顯的。——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寧時期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基本內容。(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列寧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斯大林時期蘇聯模式的共同影響。解析 (1)據材料一“實現國有化是列寧的根本想法,這就決定了在國家工業政策方面,是工業生產的軍工化和國家經濟的軍事化,是隨之而來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戰時共產主義’性質”可知工業領域,實行工業國有化;據材料一“余糧征集制”可知農業領域,實行余糧征集制;據材料一“意識形態‘國有化’是個精神問題”可知思想領域,建立意識形態“國有化”。(2)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據材料一“實現國有化是列寧的根本想法,這就決定了在國家工業政策方面,是工業生產的軍工化和國家經濟的軍事化”和材料二“五年計劃是通過指令性計劃貫徹其建立高度集中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意圖”可知集中全國力量實現了經濟目標;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探索;鞏固了蘇俄(或蘇聯)政權;據材料一“余糧征集制的實質就是一場對‘富農’的斗爭,一種廣義上的對俄國農村農民的戰爭。意識形態‘國有化’是個精神問題,它涉及人們的信仰、傳統、習俗、道德、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統一和集中”和材料二“蘇聯基本上形成了非市場取向的、以指令性計劃為操作工具、以中央部門垂直管理為主要形式,建立在國家所有制基礎上、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可知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損害農民利益;不利于農業發展;致使國內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答案 (1)基本內容:工業領域,實行工業國有化;農業領域,實行余糧征集制;思想領域,建立意識形態“國有化”。(2)積極影響:集中全國力量實現了經濟目標;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探索;鞏固了蘇俄(或蘇聯)政權。消極影響: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損害農民利益;不利于農業發展;致使國內消費水平相對較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