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要求 學習目標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1.綜合運用史料,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歷史意義,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認識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及改革的歷史進步性。 3.認識并理解亞非拉民族運動的高漲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特點及歷史意義 認識一戰、十月革命和共產黨的建立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知識梳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背景: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表現東亞:中國爆發國民大革命1924年,中國共產黨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勢力蔣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1920年,印尼共產黨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工人和農民紛紛響應。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民族主義政黨印尼民族黨,采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政策,爭取民族獨立。原來受印尼共產黨影響的大批群眾轉向民族主義政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背景:在甘地的領導下,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逐漸獲得國大黨和廣大民眾的認可。過程1920—1922年是運動的第一階段。英國制造阿姆利則慘案。1930—1934年是運動的第二階段。甘地進行“食鹽進軍”,引發了印度各地的抗稅斗爭。1940—1942年是運動的第三階段。甘地發動了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行動。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背景:一戰后,一些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表現埃及的華夫脫運動領導: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街壘戰等。過程及成果)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923年頒布第一部憲法。華夫脫曼進行了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摩洛哥的反殖斗爭酋長克里姆領導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國。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埃塞俄比亞的反法西斯戰爭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 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筑起街壘與警察戰斗智利 智利的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尼加拉瓜抗美斗爭 概況: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玻利瓦爾為“精神之父”,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高舉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紅黑雙色戰旗,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 結果: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背景:1917年墨西哥憲法頒布后,墨西哥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做出了不懈努力 內容: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四、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難點突破全面理解一戰后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一戰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內部原因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實力壯大思想基礎:民族民主思想的傳播外部原因一戰過程中,英法等殖民國家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政治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俄國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在地區上具有普遍性,特別是在亞洲。運動領導更具有層次,既有共產黨領導,如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也有其他民族主義政黨的領導,如在亞洲和非洲。參加者具有廣泛性,社會各階層都有參加,改變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層人民的自發起義或民族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層面的狀況,參加斗爭的主體更加廣泛,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等都參加進來,逐漸具有了全民族運動的規模。爭取民族獨立和建立民主政府的目標更高,也更為明確,“民族自決”成為各國斗爭的普遍訴求。運動具有持續性,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從未間斷,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都有高潮,即使在20年代西方國家工人運動進入低潮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從總體上說仍在繼續高漲。由于各國各地區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不同,這一時期的運動仍然呈現不平衡性。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產生了重要影響。使“民族自決”第一次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課時訓練1.“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據此可知,材料認為( )A.五四運動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B.十月革命極大鼓舞了中國民族解放運動C.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D.十月革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解析 據材料“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可知毛澤東強調俄國十月革命對五四運動的影響,故選B項;五四運動時中國共產黨還未建立,無法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排除A項;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排除C項;1918年李大釗受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排除D項。答案 B2.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主張聯合亞洲各國與列強“講武”,“為被壓迫的民族來打不平”;甘地提出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爭取實現自治”。這反映出( )A.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B.宗教傳統阻礙革命進程C.斗爭形式受到國情影響D.國際局勢決定革命手段解析 據材料“孫中山主張聯合亞洲各國與列強‘講武’”而“甘地提出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可知同為資產階級的民族革命運動,斗爭方式卻截然不同,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由各國國情決定的,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孫中山與甘地的革命方式,不能說明世界殖民體系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宗教傳統,排除B項;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可知孫中山與甘地革命時的國際局勢相同,排除D項。答案 C3.20世紀20年代中葉至二戰爆發前,作為埃及政壇上強大的政黨力量,華夫脫黨常將國家事務訴諸全民支持,反對未經人民授權或民選議會批準而組建政府、制定憲法及對外協商。華夫脫黨的做法( )A.促使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被廢除B.反映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C.抑制了外國資本在埃及的擴張D.使埃及最終獲得了民族獨立解析 “華夫脫黨常將國家事務訴諸全民支持”說明華夫脫黨認為埃及的事務應該由埃及人民來決定,這是埃及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故選B項;華夫脫黨曾經要求英國放棄在埃及的特權,但是未獲完全成功,排除A項;華夫脫黨的做法迫使英國做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并沒有抑制外國資本在埃及的擴張,排除C項;埃及獲得最終的民族獨立是在二戰之后,而不是題干所述的時間,排除D項。答案 B4.1936年6月,埃塞俄比亞皇帝在國聯控訴:“我是在捍衛所有正在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事業,曾經對我做出的諾言變成了什么?”這說明( )A.西班牙變成法西斯國家B.國聯已采取有效措施C.西方當時推行綏靖政策D.意大利停止侵略行為解析 1936年,意大利侵占了埃塞俄比亞,因而出現了材料中埃塞俄比亞皇帝到國聯控訴的情況。其譴責了意大利的侵略行徑和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故選C項;侵占埃塞俄比亞的是意大利,且西班牙弗朗哥政權建立于1939年,排除A項;國聯對意大利的侵略行為持縱容的態度,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護埃塞俄比亞,排除B項;意大利占領埃塞俄比亞后,并未停止侵略和殖民行為,排除D項。答案 C5.(2022·唐山期末)早在19世紀40年代,拉丁美洲有近20個國家已經獲得民族獨立。20世紀上半期,獨立后的拉美又進入民族民主革命改革時期。這主要是因為( )A.美國干涉拉美各國內政B.帝國主義瓜分整個拉丁美洲C.受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鼓舞D.拉美開始出現無產階級政黨解析 20世紀上半期,美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干涉拉美各國內政,嚴重阻礙了拉丁美洲各國的發展,因此獨立后的拉美又進入民族民主革命改革時期,故選A項;此時拉美各國基本獨立,排除B項;“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鼓舞”是拉美共產黨興起的原因,排除C項;D項是次要原因,排除。答案 A6.美國史學家派克斯評價:“墨西哥的改革運動在整個19世紀中是說法國話的,現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卡德納斯執政時期)開始說俄國話了。”該學者認為卡德納斯改革( )A.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B.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主義色彩C.將墨西哥的主權出賣給俄國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解析 據材料“現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卡德納斯執政時期)開始說俄國話了”,可知卡德納斯改革學習蘇聯經驗,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主義色彩,故選B項;材料并沒有討論墨西哥現代化的進程,排除A項;卡德納斯改革屬于民族民主改革,并未出賣國家主權,排除C項;第一次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排除D項。答案 B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間 事件1885年 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了國民大會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 印度人民的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1905—1911年 伊朗發生資產階級立憲革命1911年 中國爆發辛亥革命1918—1924年 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爆發了反對英法的民族解放運動1919年 阿富汗迫使英國簽訂和約,承認阿富汗獨立1920—1942年 印度的 A1924年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發動 B1926—1927年 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指出A、B代表的歷史事件。(2)概括一戰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并分析成因。解析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反對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甘地于1920年到1924年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故A處填寫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發動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B處填寫北伐戰爭。(2)第一小問特點,題干材料表格所顯示的時間:從1885年到1927年,可知其特點是時間具有持續性;根據材料表格中“印度”“伊朗”“中國”“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阿富汗”“印尼”,可知地區更具普遍性;根據材料表格中“中國共產黨”“印尼共產黨”,可知其特點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運動。第二小問成因,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來分析“亞非民族民主運動”這一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就國際角度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喚醒了亞洲的民族主義精神;就國內角度而言,殖民活動客觀上促進了亞洲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逐漸承擔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職責。答案 (1)A: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B:北伐戰爭。(2)特點:時間具有持續性;地區更具普遍性;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運動。成因: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喚醒了亞洲的民族主義精神;另一方面,殖民活動客觀上促進了亞洲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逐漸承擔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職責。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