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時空坐標【學習聚焦】冷戰與兩極格局學習聚焦1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國家利益、審核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學習聚焦2 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三、兩極格局的瓦解學習聚焦3 美蘇關系走向緩和,主要是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的。冷戰與兩極格局原因①二戰結束,失去共同敵人即同盟基礎②國家利益沖突③意識形態對立④美蘇都想對外稱霸擴張過程(1)1947年杜魯門主義-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馬歇爾計劃(1947-1951)-經互會1949年北約,1955年華約,兩極格局形成1949年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民主德國1961年東德修建柏林墻1962年古巴危機概念辨析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的關系雅爾塔體系:美蘇兩國通過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定了以美蘇為主導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即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軍事集團。關系: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深化拓展 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6)爭奪目標歐洲 是美蘇爭奪的重點,形成西歐受美國控制,東歐受蘇聯控制的局面新興獨立的民族國家 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積極爭奪這些新興獨立國家的控制權經濟主導權 美國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排斥蘇聯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蘇聯在這一斗爭中明顯處于劣勢科技領先地位 美蘇之間在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深化拓展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②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2)消極影響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③美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高考典例】1.(2022·全國甲卷高考·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2.(2022·海南高考·13)下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 B.意識形態的斗爭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 D.冷戰對峙的加劇3.(2022·江蘇高考·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展覽國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美國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蘇聯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A.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C.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 4、(2021·廣東·高考真題)如表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 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如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5、(2011·廣東·高考真題)二戰后初期,有政治認為,當時美國在歐洲實施的某項戰略措施“最初不過是一種經濟手段,現在卻成了美國武器庫里對付蘇聯的一種主要武器”。這一措施是A.推行馬歇爾計劃 B.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C.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倡議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6、(2014·廣東·高考真題)對同一史實,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道光年間,大開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來,操貿易之權,避錐刀之利,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自洋布洋紗入口,土布銷場遂滯,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紀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民國河北《元氏縣志》材料三:電影《我們熱愛的家園》是美國在1950年拍攝的一部宣傳馬歇爾計劃的名作,影片描述一個法國小鎮的戰后生活,最初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小鎮難以擺脫戰爭的痛苦,直到獲得美國的財政援助,工廠才恢復了生產,小鎮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材料四:漫畫:“美國最新式戰車”(圖,1947年發表于蘇聯某雜志,圖中俄文3AEM意為“財政貸款”)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狀況如何?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于探究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分別有何局限?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何種特點?(3)結合材料三和四,分析電影和漫畫的原作者對于馬歇爾計劃的認識有何不同?他們的認識差異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國際格局? 多級力量成長西歐經濟快速發展,歐洲共同體一體化日本經濟快速發展,謀求成為政治大國東歐反蘇、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中國的崛起萬隆會議與不結盟運動,發展中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概念闡釋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泛指不屬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的經濟不發達的亞非拉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后被廣泛使用。深化拓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的特點(1)和平過渡。它不是通過世界大戰而是經過長期冷戰較量產生的。(2)競爭過渡。美國、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多個政治力量存在著互相競爭、互相制約的關系。(3)長期過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會輕易退出舞臺,必然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高考典例】1.(2022·湖南高考·15)讓·莫內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到:“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這里的“變化”是指A.消除國家邊界,新建主權實體 B.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C.淡化意識形態,實現求同存異 D.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2.(2022.6·浙江高考·24)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產品在激烈競爭中占領美國市場,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不斷擴大。進入70至80年代,美歐爭奪西歐農產品市場和其他地區市場,在鋼鐵貿易上矛盾尖銳,西歐積極擴大對美商品出口,一舉扭轉對美貿易長期逆差地位。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日本與西歐崛起挑戰美國經濟霸權B.“赤字”問題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歐元的啟用加劇了歐美間的貿易戰D.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國內貿易3.(2021·重慶高考·15)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8月的槍聲》,該書敘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后發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軍事沖突。肯尼迪想讓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視A.維護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B.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C.遏制蘇聯在東歐的擴張 D.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4、(2020·海南·統考高考真題)20世紀70年代以前,拉美各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一直很濃。70年代,拉美大多數國家承認國際關系中的多種意識形態,主張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開展“多元外交”。這一變化A.順應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B.推動了亞非拉國家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強”局面的出現D.旨在應對歐盟國際地位提高帶來的挑戰5、(2021·廣東·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要更多地承認國家利益,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戴高樂試圖改組北約,為此建議在北約內部成立美英法組成的理事會,三國對北約事務擁有同等的決策權,但沒有成功。法國先后收回對地中海艦隊和空軍的指揮權,退出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法國又著手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國際會議,將原子彈的研制置于國家“絕對優先地位”,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摘編自(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等概括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國對北約的訴求,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法國上述舉措對冷戰格局的影響。兩級格局瓦解①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②美蘇軍備競賽,蘇聯經濟被拖垮③1985年后,美蘇關系緩和④1989年東歐巨變,1991年蘇聯解體,兩級格局瓦解,冷戰結束。【高考典例】1、(2020.7·江蘇高考·20)在科索沃危機期問,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 )A.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 B.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C.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2、(2017·天津高考·11)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簽署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后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體現的歷史背景是( )A.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 B.兩極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完成合并 D.全球化進程加快3、(2018·江蘇高考·19)20世紀60年代末,在世界貿易總額中,西歐國家僅歐共體六國所占比例就超過39%,美國同期從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業生產中,1951年至1970年,西歐所占比例由8%升至28.6%,美國同期則由48.6%降至37.8%。據此可知,西歐經濟的發展( )A.促進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B.強化了歐洲為主導的世界格局C.緩和了西歐國家與美國的矛盾 D.推動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演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