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編號:NO.16 第七單元 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學習目標1.歸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民族民主運動形成的新特點。(歷史解釋、唯物史觀)2.了解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和發展趨勢。(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學習,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對國際力量對比和國際秩序的重要影響,體會各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任務一(獨學)1.梳理兩次世界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回答其主要斗爭概況。國家 斗爭概況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西亞(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埃及摩洛哥里夫地區埃塞俄比亞尼加拉瓜墨西哥2.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的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民族解放運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點?(請結合上表,可從持續時間、運動性質、領導力量、歷史任務、斗爭方式和結果影響等角度思考)3. 思考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任務二(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列強勢力的消長:歐洲開始衰落,美國和日本興起。同時俄國十月革命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壓迫人民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從而開始了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過程。當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而戰的時候,它們也把殖民地的人民投入了這場戰爭。然而令宗主國始料不及的是,起源于歐洲的民族主義卻在其殖民地獲得了第一次宣揚。正如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所說:“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民族自決”不僅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術語,而且成為那里的人民的政治實踐。另一方面,由于帝國主義各國在大戰期間忙于相互廝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于是,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之下,作為對西方殖民統治和侵略的一種回應,形成戰后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原因.任務三(檢測)1.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從領導力量上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下列運動最能體現這一新時期的是( )A.蘇加諾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 B.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 D.扎格魯爾領導的埃及抗英斗爭2.甘地認為,發展手工紡織運動可以使人遠離大城市而生活,是對每個人都應從體力勞動中獲得生活必需品原則的踐行,是印度人民擺脫英國人剝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徑。這一思想的核心目的是( )A.抵制西方資本控制印度 B.實現印度的自治和獨立C.竭力維護現存社會秩序 D.用道德力量來治理國家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發生了扎格魯爾領導的華夫脫運動;拉丁美洲出現了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和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這些運動的共同點是( )A.以本國封建主義為主要目標 B.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C.推動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 D.未能影響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任務四(作業)1. 1918年11月,扎格魯爾要求英軍撤出埃及,成立立憲 的獨立埃及政府, 并發起了全國性的簽名運動。 這()A. 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B. 迫使英國承認埃及完全獨立C. 是對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回擊 D. 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 某一西方學者曾經說過:大戰降低興英國和西歐各國的影響,并且削弱了他們統治世界的能力,因此,這就為百益成長壯大的非殖民主義運動鋪平了適路,在某些地區,則刺激了民族解放斗爭和革命的發展。”由此可知二戰后民族解放斗爭高漲的原因之一是()A亞非拉人民的覺醒 B.帝國主義力量削弱C.殖民者間矛盾激化 D.亞非拉實力的增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