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概述發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教學設計一、教育理論指導該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第二節。本節課依據新課標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進行設計的。這一課時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知識重點,它發生在體內,比較抽象,而七年級學生感性思維仍占主導地位,因而我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串聯知識,通過觀察、猜想、體驗、合作、探究、驗證幾個層面,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二、教學方法梳理通過生動活潑的探究活動,結合多種媒介手段,層層深入,引領學生探索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并通過創造性的板書設計幫助學生梳理思維,突出了“肺與外界氣體交換過程”這一重點。同時,分別利用三個探究實驗突破三個難點,通過體驗、測量、推理,充分利用動態課件、自制模型、實物(澄清的石灰水、一次性注射器)等輔手段,易化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容積變化導致氣體變化,從而引起氣體運動。三、學情分析《概述發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主要講述了外界氣體是如何進出肺部的,氣體進入肺部以后,在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又怎樣發生了氣體交換。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理解。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2、理解外界與肺泡,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處是怎樣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動態課件及學生實驗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胸廓變化的原因。2、外界與肺泡,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處是怎樣進行氣體交換的。教學難點:1、胸廓變化的原因。2、外界與肺泡,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處是怎樣進行氣體交換的。六、教學準備課件、注射器、自制教具、澄清石灰水、一次性塑料杯、吸管、花露水。七、教學過程:(一)自學.引導(二)合作.展示(三)揉合.強化我是通過這幾步來完成教學過程的。自學(課前發放導學案,學生自主完成導學內容。上課2分鐘檢查自學情況),引導:(3分鐘)利用多媒體完成“氣體進出呼吸系統的自述”,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師:①呼吸系統的組成;②呼吸道的作用。進而提出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來鼓勵學生大膽的去猜想假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舉手回答,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肺的結構及肺在胸腔的位置及胸廓的組成。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合作/展示:(25分鐘)接著,教師設問胸廓與呼吸有關嗎?探究一:師: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摁住兩側肋骨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生: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設計意圖:讓學生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問題,學生再次的閱讀教材,教師播放視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的體驗、觀察、歸納得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導致了胸廓的變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觀察與思考:師:利用自制的教具,演示膈肌的作用,胸廓的變化除了肋間肌外還與那一部分有關呢 生:閱讀教材,得出與膈肌有關的結論。探究二:小組合作:(每個小組發放一只一次性注射器) 用左手握住針筒,右手往外拉針管,拉出2-3cm長,用左手食指堵住針管管口,右手繼續往外拉針筒,之后松開,觀察有什么現象?學生總結歸納出壓力的存在。設計意圖:教師借助胸腔與肺的結構與瓶與氣球之間的相似性進一步探究胸腔容積能否發生變化,在證實胸腔容積也會發生變化的基礎上,通過推拉橡皮膜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分析容積變化和壓力大小的關系,從而理解胸廓容積的變化也會引起肺內壓的改變,而導致呼吸。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動畫演示、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得出外界氣體進入肺的原因。探究三:觀看PPT圖片,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變化示意圖。小組實驗:(甲注射器向杯子內注入空氣,乙用吸管向里面吹入人體呼出氣體,)甲杯、乙杯中石灰水的混濁程度不同說明了什么?生: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了,設計意圖:證明通過呼吸進出肺部的氣體在肺部發生了氣體交換。師:同學們請觀看課本,回答問題:1、肺部發生氣體交換的場所是什么地方,生:肺泡師: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有哪些?生:學生總結得出;1、肺泡數目多,2、肺泡壁薄, 3、外面纏繞著彈性纖維和毛細血管師:肺中的氧氣最終被運到哪里去了?氧氣最終是在哪里被利用的?引出呼吸作用:簡單描述一下呼吸作用為后面講解肺與毛細血管,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做鋪墊。討論:氣體為什么能在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發生氣體交換?回顧我進教室之前所做的動作,(噴花露水)引出擴散的慨念:總是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柔和:(5分鐘)總結回顧本節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強化:(5分鐘)完成導學案上的內容八:教學評價:本課我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的感知出發,盡量創設情景,引出學生的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感受與體驗。讓本節課從直觀到理論、化難為易、由繁變簡。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既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活動的機會,又能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展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九:設計特色本節課,我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識。板書設計: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1、呼吸運動時胸廓容積的變化2、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出肺的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1、肺泡數目多(表面積大)2、肺泡壁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3、外面纏繞著彈性纖維和毛細血管氣體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吸入和排除O2肺泡肺吸入O2呼吸道O2O2CO2呼出CO2肺泡氣 體交換CO2CO2CO2組織細胞毛細血管O2(組織氣體交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