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聲音是什么(解析版)本節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2.知道聲音的傳播特點;3.認識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3.了解常見聲音的產生;4.了解聲速。要點一 聲音的產生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正在振動的物體叫聲源;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2.聲源: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要點詮釋:1.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成為聲源。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但是不能說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但是原來所發出的聲音還在繼續向外傳播并存在。3.聲音的產生:常見的實驗驗證有:(1)敲鼓時,鼓面上紙屑的跳動;(2)敲鼓時,鼓面附近的蠟燭火焰晃動;(3)敲擊音叉時,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開;(4)敲擊音叉,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5)說話時,用手按住聲帶,感受聲帶的振動;(6)音箱發聲時,用手按住音箱的紙盆;(7)確定聲源:弦樂是琴弦的振動產生的;管樂是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打擊樂是由被打擊樂器的振動產生的等。【典例】(2022·山東濟寧)以下與聲現象有關的幾個實驗中,能說明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實驗:①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在抽取鐘罩內的空氣的過程中,鈴聲逐漸減小;②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輕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飛濺;③吹笛子時,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④在吊著的大鐘上固定一支細小的筆,把鐘敲響后,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可以在紙上畫出一條來回彎曲的細線。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答案】B。【解析】①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在抽取鐘罩內的空氣的過程中,鈴聲逐漸減小,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①不符合題意;②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輕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飛濺,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②符合題意;③吹笛子時,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氣柱的振動頻率不同,會導致聲音的音調不同,故③不符合題意;④在吊著的大鐘上固定一支細小的筆,把鐘敲響后,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可以在紙上畫出一條來回彎曲的細線,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④符合題意。故選B。【變式1】(2022·南京)以下活動中,用來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A.將發聲的音叉觸及面頰;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將發聲手機置于密閉瓶內并抽氣;D.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慢劃【答案】A。【解析】A.將發聲的音叉接觸及面頰,感覺音叉振動,說明聲音發聲時振動,故A符合題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響度不同,研究的是響度跟振幅的關系,故B不符合題意;C.罩內抽出空氣,鬧鈴鈴聲明顯減小,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故C不符合題意;D.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慢劃時聽聲音的變化,由于梳齒振動頻率不同,頻率增大,音調變高,聲音變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調和頻率的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變式2】(2022·江西)如圖所示,是王爺爺為孫子制作的一只會“吹口哨”的紐扣,先將繩子轉繞纏緊,再將繩子拉開,收攏交互進行,就會聽到“嗡嗡”的聲音,此聲音是由于紐扣周圍空氣______而產生的,并通過______傳入人耳 【答案】(1)振動;(2)空氣。【解析】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所以此聲音是紐扣周圍空氣振動產生的,通過空氣傳播到耳朵中,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變式3】(2020 棗莊)小強同學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做了下面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這說明了 。(2)如圖乙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將聽到響鈴的聲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傳聲。(3)將正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聽到鈴聲,說明水可以 。【答案】(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減弱;真空;(3)傳聲。【解析】(1)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被彈起,則發聲的音叉在振動,說明聲音是由發聲體振動產生的;(2)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由于介質的減少,聽到的聲音的響度也會減小;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將聽不到鈴聲,這表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3)將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聽到鈴聲,這表明聲音能在水中傳播,即液體能夠傳聲。故答案為:(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減弱;真空;(3)傳聲。要點二 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真空不能傳聲。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會馬上消失。(2)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叫聲波。聲波的傳播也伴隨著能量的傳播。注意:有聲音一定有聲源在振動,有聲源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3)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2.回聲:聲波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我們聽到的回聲,就是聲波反射形成的。要點詮釋:人耳能分辨出回聲和原聲的條件是: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即:聲源到障礙物的距離大于17m。3.人耳聽到聲音(1)聲波:音叉的振動使它附近的空氣時而變密、時而變疏,周圍的空氣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狀態,并且不斷地向遠方擴展,這就叫聲波。(2)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發聲體發出聲音→介質傳聲→耳朵聽聲。其中任何一個階段被阻斷,都將聽不到聲音。人耳聽覺障礙如果是傳導障礙,一般可用骨傳導來幫助聽到聲音。如果是神經性耳聾,不易治愈。(3)聲音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傳播比在空氣中快,約為1500m/s;在鋼鐵中更快,速度可達5200m/s.(4)影響聲速的因素:1)介質的種類,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2)溫度,同種介質,溫度越高,聲速越大。4.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氣體、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聲音無法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常見的例證有:(1)把發聲體(鬧鐘等)放在密閉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氣,可以發現聲音逐漸減小,直至聽不到聲音。(2)聲音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小,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大。(3)在太空中聲音無法傳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員與地面通話靠的是電磁波(無線電)。要點詮釋:1.聲音可以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物理學中把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可以通過骨傳導來聽聲音。2.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造成了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這就是雙耳效應。正是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準確地判斷聲音的方位。3.在空氣中,一般溫度每升高1℃聲速大約增加0.6m/s。15℃的空氣的聲速為340m/s,實際生活中,我們說的亞音速飛機、超音速飛機,就是指速度達不到340m/s和速度超過340m/s的飛機。4.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以下情況:一部分聲波在障礙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聲波可能進入障礙物,被障礙物吸收甚至穿過障礙物,如隔墻能聽到相鄰房間里的聲音。不同障礙物對聲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況下堅硬光滑的表面反射聲音的能力強。如: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的光滑圓形墻壁能使聲波發生多次反射;松軟多孔的表面吸收聲波的能力強,如音樂廳的蜂窩狀天花板就是為了吸收聲音。【典例】(2022·連云港)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C. 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都是超聲波 D.禁止鳴笛是在傳播過程中控制噪聲【答案】B。【解析】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A錯;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B正確;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包括:超聲波和次聲波,C選項錯誤;噪聲的控制包括在:聲源處控制、傳播過程中控制、人耳處控制,而禁止鳴笛是聲源處控制噪聲,D錯誤,故選B。【變式1】(2020 婁底)為了監督司機遵守限速規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設置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汽車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向汽車發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超聲波經汽車反射并返回測速儀,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5s,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4s,若測速儀發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05s,超聲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汽車第一次碰到信號的位置距測速儀170m;B.汽車第二次碰到信號的位置距測速儀136m;C.汽車兩次碰到信號的時間間隔為1s;D.汽車行駛的速度為34m/s【答案】C。【解析】A、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5s,所以第一次信號到達汽車的時間為0.25s,由v=可得: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s1=v聲t1=340m/s×0.25s=85m,故A錯誤;B、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4s,所以第二次信號到達汽車的時間為0.2s,汽車接收到第二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s2=v聲t2=340m/s×0.2s=68m,故B錯誤;C、汽車在兩次信號的間隔過程中,行駛了:s′=s1﹣s2=85m﹣68m=17m;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確;D、汽車的車速為:v′===17m/s,故D錯誤。故選:C。【變式2】(2022·自貢)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后,小明同學做了以下小結。請你在橫線上為小明填上空缺。(1)悠揚的笛聲是 振動產生的。(2)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在月球上,聲音不能傳播的原因是 。【答案】(1)空氣柱;(2)大于;(3)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解析】(1)悠揚的笛聲是由于笛子中的空氣柱振動產生;(2)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在固體中最大,其次是液體,再次是氣體;(3)聲音的傳播靠介質;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變式3】(2022·濰坊)一同學從實驗室借來帶密封條的玻璃罩、抽氣泵等器材,分別進行了下列探究,請你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選擇“變大”、“變小”或“不變”填入空格中。(1)將圖甲所示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鬧鈴的聲音________;(2)將圖乙所示盛有少量熱水的燒杯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杯內的水沸騰,杯內水的溫度值________;(3)將圖丙所示的裝置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試管內外水面的高度差________。【答案】(1)變小;(2)變小;(3)變小。【解析】(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將圖甲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鬧鈴的聲音會變小;(2)水的沸點與大氣壓強有關。將盛有少量熱水的燒杯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杯內的氣壓降低,水的沸點變小,水沸騰,杯內水的溫度值將變小;(3)試管內外水面的高度差是因為大氣壓強引起的。將圖丙所示的裝置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氣壓降低,試管內外水面的高度差變小。1.1 聲音是什么(原卷版)本節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2.知道聲音的傳播特點;3.認識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3.了解常見聲音的產生;4.了解聲速。要點一 聲音的產生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正在振動的物體叫聲源;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2.聲源: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要點詮釋:1.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成為聲源。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但是不能說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但是原來所發出的聲音還在繼續向外傳播并存在。3.聲音的產生:常見的實驗驗證有:(1)敲鼓時,鼓面上紙屑的跳動;(2)敲鼓時,鼓面附近的蠟燭火焰晃動;(3)敲擊音叉時,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開;(4)敲擊音叉,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5)說話時,用手按住聲帶,感受聲帶的振動;(6)音箱發聲時,用手按住音箱的紙盆;(7)確定聲源:弦樂是琴弦的振動產生的;管樂是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打擊樂是由被打擊樂器的振動產生的等。【典例】(2022·山東濟寧)以下與聲現象有關的幾個實驗中,能說明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實驗:①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在抽取鐘罩內的空氣的過程中,鈴聲逐漸減小;②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輕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飛濺;③吹笛子時,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④在吊著的大鐘上固定一支細小的筆,把鐘敲響后,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可以在紙上畫出一條來回彎曲的細線。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變式1】(2022·南京)以下活動中,用來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A.將發聲的音叉觸及面頰;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將發聲手機置于密閉瓶內并抽氣;D.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慢劃【變式2】(2022·江西)如圖所示,是王爺爺為孫子制作的一只會“吹口哨”的紐扣,先將繩子轉繞纏緊,再將繩子拉開,收攏交互進行,就會聽到“嗡嗡”的聲音,此聲音是由于紐扣周圍空氣______而產生的,并通過______傳入人耳 【變式3】(2020 棗莊)小強同學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做了下面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這說明了 。(2)如圖乙所示,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將聽到響鈴的聲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傳聲。(3)將正在響鈴的鬧鐘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聽到鈴聲,說明水可以 。要點二 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真空不能傳聲。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會馬上消失。(2)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叫聲波。聲波的傳播也伴隨著能量的傳播。注意:有聲音一定有聲源在振動,有聲源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3)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2.回聲:聲波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我們聽到的回聲,就是聲波反射形成的。要點詮釋:人耳能分辨出回聲和原聲的條件是: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即:聲源到障礙物的距離大于17m。3.人耳聽到聲音(1)聲波:音叉的振動使它附近的空氣時而變密、時而變疏,周圍的空氣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狀態,并且不斷地向遠方擴展,這就叫聲波。(2)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發聲體發出聲音→介質傳聲→耳朵聽聲。其中任何一個階段被阻斷,都將聽不到聲音。人耳聽覺障礙如果是傳導障礙,一般可用骨傳導來幫助聽到聲音。如果是神經性耳聾,不易治愈。(3)聲音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傳播比在空氣中快,約為1500m/s;在鋼鐵中更快,速度可達5200m/s.(4)影響聲速的因素:1)介質的種類,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2)溫度,同種介質,溫度越高,聲速越大。4.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氣體、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聲音無法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常見的例證有:(1)把發聲體(鬧鐘等)放在密閉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氣,可以發現聲音逐漸減小,直至聽不到聲音。(2)聲音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小,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大。(3)在太空中聲音無法傳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員與地面通話靠的是電磁波(無線電)。要點詮釋:1.聲音可以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物理學中把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可以通過骨傳導來聽聲音。2.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造成了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這就是雙耳效應。正是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準確地判斷聲音的方位。3.在空氣中,一般溫度每升高1℃聲速大約增加0.6m/s。15℃的空氣的聲速為340m/s,實際生活中,我們說的亞音速飛機、超音速飛機,就是指速度達不到340m/s和速度超過340m/s的飛機。4.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以下情況:一部分聲波在障礙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聲波可能進入障礙物,被障礙物吸收甚至穿過障礙物,如隔墻能聽到相鄰房間里的聲音。不同障礙物對聲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況下堅硬光滑的表面反射聲音的能力強。如: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的光滑圓形墻壁能使聲波發生多次反射;松軟多孔的表面吸收聲波的能力強,如音樂廳的蜂窩狀天花板就是為了吸收聲音。【典例】(2022·連云港)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C. 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都是超聲波 D.禁止鳴笛是在傳播過程中控制噪聲【變式1】(2020 婁底)為了監督司機遵守限速規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設置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汽車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向汽車發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超聲波經汽車反射并返回測速儀,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5s,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0.4s,若測速儀發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05s,超聲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汽車第一次碰到信號的位置距測速儀170m;B.汽車第二次碰到信號的位置距測速儀136m;C.汽車兩次碰到信號的時間間隔為1s;D.汽車行駛的速度為34m/s【變式2】(2022·自貢)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后,小明同學做了以下小結。請你在橫線上為小明填上空缺。(1)悠揚的笛聲是 振動產生的。(2)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在月球上,聲音不能傳播的原因是 。【變式3】(2022·濰坊)一同學從實驗室借來帶密封條的玻璃罩、抽氣泵等器材,分別進行了下列探究,請你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選擇“變大”、“變小”或“不變”填入空格中。(1)將圖甲所示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鬧鈴的聲音________;(2)將圖乙所示盛有少量熱水的燒杯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杯內的水沸騰,杯內水的溫度值________;(3)將圖丙所示的裝置放入玻璃罩內,抽走罩內氣體,試管內外水面的高度差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聲音是什么(原卷版).docx 1.1 聲音是什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