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西方政治體制的產生和演變【課標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學習目標】認識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理解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理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核心素養】通過對西方古代政治體制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習重點】雅典政治制度、斯巴達政治制度、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英國政治制度、美國政治制度、法國政治制度【學習難點】中古西歐封建制度、英美法政治制度的異同點【思維導圖】【知識梳理】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產生:公元前6世紀2.表現:角度 雅典 斯巴達 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政治 體制 民主政體 寡頭政體 共和政體 君主政體——元首制國家機構構成 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 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 執政官等高級官員、元老院和公民大會 皇帝(元首)、元老院等主要機構權力 ⑴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 ⑵議事會參與國家日常管理; ⑶陪審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 ⑴公民大會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⑵國王世襲繼承,壟斷軍事統帥權;⑶長老會議是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⑷監察官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 ⑴執政官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 ⑵元老院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 ⑶公民大會有權立法、宣戰、媾和和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政治制度特征 公民民主,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實行分權 實行分權,具有民主色彩 具有濃厚的寡頭政治特征 君主集權,實行獨裁統治在古代希臘和羅馬,公民僅是少數,婦女、外僑和奴隸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3.本質: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工具,公民僅是少數。【知識擴充】1.城邦是指一個獨立、自主、單獨的城鎮為中心的國家,又譯為“城市國家”。城邦是古希臘政治的內涵的主要概念。2.雅典“公民”是指祖籍本邦、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在古希臘的政治語匯中,“政治”一詞源自“波里”,該詞在《荷馬史詩》中指堡壘或衛城。同“鄉郊”相對。雅典的山巔衛城“阿克羅波里”,雅典人常簡稱為“波里”。堡壘周遭的“市區”稱“阿斯托”。后世把衛城、市區、鄉郊統稱為一個“波里”,綜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賦予其“邦”或“國”之意,演變為“城邦”之稱,有獨立自主和小國寡民的特點。3..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各自職能:①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且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項議案展開辯論。雄辯的演說有賴于豐厚的學養,激烈的辯論促進了對知識的崇尚與演述說的發展。②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在公民大會休息期間,議事會是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③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是民眾法庭終審。④雅典人民主權的特征也體現在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4.斯巴達的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員、檢察官手中。各自職能:①公民大會是由具有公民權的斯巴達男性組成它的職責是表決議案和選舉除國王以外的公務人員。②長老會才是最高權力機關。它的成員共三十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余二十八人都是年逾六十的貴族,任職終身。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后交給公民大會通過。但是公民大會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③檢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但他們都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因而不利于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知識回顧)希臘地理環境與城幫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1、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其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是民主政治產生的經濟基礎;2、殖民活動、海外貿易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臘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和平等互利的觀念,是民主政治產生的社會條件;3、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較多的直接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君主專制始終發展不起來;4、城邦公民積極參與城邦政治事務,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是民主政治產生的人文因素。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一)背景1、雅典國家產生與發展:(1)產生:公元前8世紀初——提修斯改革,進入王政時代(君主制)(2)貴族共和國的形成:約公元前7世紀初——改革前的雅典政體2、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發展,工商業奴隸主經濟地位提高,不滿貴族統治。3、政治因素: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的矛盾尖銳4、個人因素: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二)目的1、直接目的: 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內容1、經濟:(1)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保障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2)發展工商業——禁止糧食出口;鼓勵經濟作物出口;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2、政治:(1)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打破了血緣對權利的壟斷,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2)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3)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四)特點: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中庸、中立(五)評價:a、歷史局限性: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級不享有基本參政權利,這種中立政策實際上不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b、歷史進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貴族專權的局面,為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開辟了道路,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雅典繁榮的基礎。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民主改革(一)時間:公元前506年(二)內容1、以區域為基礎,把全國重新劃分10個區域;2、由全國所有的公民通過抽簽選舉組成“五百人會議”;3、由10個選區各出1人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4、制定“陶片放逐法”。(三)意義:1、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大大削弱了貴族勢力,雅典國家最終形成;2、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三、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時代(前500年至前449年)(一)背景:希波戰爭的勝利(二)時間:前443年至前429年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掌握實權。(三)表現1、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的公民開放并且都以抽簽的方式產生,2、擁有“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三大民主政治機構,其中“公民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3、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四)作用: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大大削弱,雅典的民主制度發展到頂峰。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1、雅典民主的實質:奴隸主階級的民主主權在民:雅典的國家管理大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里,集體領導,少數服從多數輪番而治:輪流統治與被統治,平等的原則,每個公民可以是統治者也可以是被統治者。權力制約;國家機構權力分配具有三權分立的雛形法律至上;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公民意識:人是城邦的動物、參政意識五、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1、性質:雅典的民主政治實質上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的專政。2、積極作用:①在政治制度上:開西方民主政治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②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③對文化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3、局限性:①就民主政治的范圍講,雅典公民權力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眾多的婦女和外邦被排除其外。②就其民主性質而言,是一種頗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③就其參政方式而言,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相同的國家管理權,很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④從事實上看,蘇格拉底之死與伯里克利統治后期的民主政治盛極而衰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與古希臘的民主政體的比較中國從秦朝以來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古希臘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政體。在古希臘城邦國家和占羅馬共和國時期,執政官是由選舉產生的,他們的權力受到元老院之類機構的制約;中國商周時期,大臣是由國君任命的,貴族是由天子分封的,賞罰的權力集中于國君一人手中。兩種政體的歷史作用有其相似之處。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中國、希臘和羅馬,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的政治制度為后代沿襲和仿效。無論是古代中國的農業,還是古希臘羅馬的工商業都十分發達,在文化藝術方面也非常繁榮,這與其制度建設密切相關。兩種政體也各有其利弊。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對于維護民族和國家的統一,保持文明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曾經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文明的進步以及人類自主意識和平等觀念的增強,這種專制政體就成為束縛人類自由和社會進步的障礙。以雅典民主政體為代表的古希臘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發揮才能的空間,思想空前活躍。但它把權力交給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國家管理者具有專長,不要求他們具有真知灼見。權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臘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二、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中古歐洲的政治制度以法國、英國為代表,分別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1、西歐的封建社會:(1)產生及制度特征:西歐封建社會是怎樣產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王國(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的基礎上,誕生了西歐封建社會;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度)。●封君封臣制度:(政治方面: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歐封建社會早期的典型政治風貌)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領取土地并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層層分封,依次互為主從,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使強化王權具備可能性,也使西歐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2)西歐主要國家的形成:法蘭克王國在何時達到鼎盛?又在何時發生了分裂?簡述其分裂概況。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時期,達到鼎盛;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將帝國分化為: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的雛形。2、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王權和基督教會長期并立,互相利用(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以法國、英國為代表,分別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1)法國等級君主制:(注意了解三級會議召開)法國等級君主制是怎樣的確立的?有何意義?①確立: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城市市民代表成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②意義: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2)英國議會君主制:簡述英國議會君主制確立的概況(注意三件大事)。①1215年,英王被迫簽署《大憲章》,宗旨:保障封建貴族的政治獨立與經濟權益影響: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權力,日后成為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大憲章》補充】主要內容有:保障教會選舉教職人員的自由;保護貴族和騎士的領地繼承權,國王不得違例征收領地繼承稅;未經由貴族、教士和騎士組成的“王國大會議”的同意,國王不得向直屬附庸征派補助金和盾牌錢;取消國王干涉封建主法庭從事司法審判的權利;未經同級貴族的判決,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此外,少數條款涉及城市,如確認城市已享有的權利、保護商業自由、統一度量衡等。自由大憲章是對王權的限定,國王如違背之,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有權對國王使用武力。自由大憲章后來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據之一。主要意義:自由大憲章乃英國憲政之母,而英國憲政乃世界憲政之母。英國封建政治經歷的并不是一條單一的從確立到發展再到成熟然后衰竭、終結的演進路線,而是一條在確立中變異、在發展中衰退、在成熟的同時走向死亡的道路。王權與貴族權、王權與基督教神權之間既依賴又排斥、既對抗又妥協的關系支撐起英國的“有限王權”封建制;它與西歐及東方的“絕 對王權”之間的“權力差”就構成了自由與權利、憲政與法治成長、壯大的出發點。正是在集權與封建、 自由與專制、法治與人治的抗衡與妥協中,才孕育出了一種以自由為動力、 以分權為基礎、 以民主為形式、以法治為保障的新型政治形態。②1265年,英國國會召開,議會制度開始形成。③1343年(14世紀),英國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議會成為國王與貴族、騎士、市民共商國是的平臺。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則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知識回顧】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角 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1688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75—1783年)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1789—1815年)背景 原因 共因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受到舊政治制度的嚴重阻礙; 2.社會矛盾尖銳激化個因 議會與專制國王的階級矛盾 北美13塊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的民族矛盾 第三等級(以資產階級為主)與特權等級的階級矛盾條件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和發展; 2.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階級日益強大; 3.啟蒙思想傳播,并對民眾產生深刻影響根本任務 結束封建專制(或殖民)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革命進程 特點 具有反復、曲折性; 政體不斷變化 先宣布獨立,后贏得革命勝利 規模大;遭到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斗爭異常激烈;政體頻繁更替不同點 斗爭對象 封建專制統治 英國殖民統治 君權、神權和等級制度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民族解放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 侵略與反侵略戰爭革命程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進行妥協,保留了君主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北雙方進行妥協,在南方保留了大量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法國大革命最徹底,它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政權形式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聯邦制、民主共和制 議會制、民主共和制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相同點 (1)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 (2)領導階級都以資產階級為主,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眾 (3)斗爭都充滿了曲折,但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改變了原來的社會性質 (4)都頒布了法律性文件來鞏固政權 (5)都發生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 (6)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 (7)都受到了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影響【名詞解釋】政體:統治階級采取什么形式組織自己的政權 。政體由國體所決定,與國體相適應。由于歷史條件和階級力量對比等具體情況的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體,但都體現同一特定階級的專政。如資產階級國家有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責任內閣制、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等不同政體。【歷史解釋】資本主義基本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政體 形式 君主立憲制 (英國為代表)【國家元首是世襲的】共和制 (美國為代表)【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政黨 制度 大多兩黨制或多黨制 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體現分權制衡原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代議制 又稱“國會制”或“議會制” 1.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具體分為一院制、二院制、三院制和四院制,以采取一、二院制的為多。二院制由上議院(或稱貴族院、參議院、聯盟院等)、下議院(或稱平民院、眾議院、人民院等)組成。議會一般都具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政府的監督權;議決事項均由議員共同討論并經多數通過議員;一般由選舉產生。 2.特征:①由通過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的權力,是間接民主(議會至上原則);實行分權制衡原則;實行民主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3.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普遍確立 時間:19世紀70年代 方式: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4.代議制的作用:①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踐,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②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③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 ④推動了世界其他地區的民主化進程;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是歷史的重大進步。但存在一定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例如:它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勞動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權利等。英國代議制英國代議制形成背景(注意代議制概念)1、歷史:貴族與國王斗爭中形成限制王權的傳統2、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壯大3、思想:洛克、霍布斯啟蒙思想提供理論基礎4、政治: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1)根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2)歷程:①導火線:蘇格蘭起義②開始:1640召開議會,資階革命爆發------國王要征稅VS議會要求限制王權《大抗議書》③內戰:議會PK國王,國王戰敗,1649,處死國王(1642-1649)④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獨裁統治(1649-1660)【補充】1651年,議會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維護英國海外利益,1653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1649年占)的“護國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以克倫威爾的個人軍事獨裁為特色的護國政體時期開始。1658年,克倫威爾病逝。英國重新進入混亂時期。⑤復辟時期:1660-1688,政權回到斯圖亞特王朝手中,革命出現了曲折認識:是一種妥協,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結果:反攻倒算,危害資產階級利益天主教:封建教會勢力 英國宗教改革:教權----王權英國宗教 英國國教:國王主導的宗教清教:資產階級利益------清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⑥結束:1688“光榮革命”(革命完成)方式: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實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的妥協意義: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王權來自議會,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避免了大規模內戰,以和平方式鞏固了革命成果開創了英國和平漸進的民主政治之路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限制王權法案⑴條件:君權來自議會⑵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⑶法案:①1689《權利法案》,不是憲法,相當于憲法文件,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重要標志內容:②1701《王位繼承法》內容:⑷意義:①權力中心由國王轉到議會。②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③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④法律至上,法治取代人治【特別提醒】:此時的英國國王并完全虛君,握有行政權;英國雖是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至今英國也沒有成文憲法。2、責任內閣制形成⑴歷程:①樞密院---小密室---內閣( 直轄的最高 機關)②內閣內部權力中心轉移:國王------首相形成慣例1③內閣和議會關系:相互制約形成慣例2④18C中葉,形成完善,內閣行政,議會監控,國王統而不治⑵概念:⑶原則:①產生②首腦及權力③與議會關系④集體負責制:內閣成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⑷影響:英國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最終確立【材料補充】內閣對議會的負責關系是由兩個重要的先例確定下來的。第一個先例發生于1742年,當時的內閣首席大臣———羅伯特·沃爾波因失去了下院多數的信任而被迫率內閣集體辭職,此后“內閣失去下院多數信任必須辭職”就成為一條不成文的制度。第二個先例發生于1784年,當時小威廉·庇特出任內閣首相后,試圖通過改革內閣來抑制國王(喬治三世)專權傾向的抬頭,但因不少議員已被國王收買,庇特的意圖在下院受挫,于是便解散下院重新選舉,后來他的政策在新議會獲得了大力支持,小庇特遂得以主持內閣達17年之久——由此便形成了這一慣例:若內閣在下院失去多數議員信任,可以解散下院重新選舉,新議會如支持內閣,它就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就必須辭職,而由下院多數派去組閣。(這段材料能說明教材中的哪一句話?)———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女妮女王性格軟弱,優柔寡斷,這使大臣難以與她打交道,往往一事情說好了,一旦出現另一種意見,她立刻就會改變初衷,接受新的建議。如此反復再三,事情就很難決斷。為改革這種狀況,大臣們逐步形成一種習慣,即遇事先他們自己內部進行磋商,取得一致意見后再報告給安妮,讓她無可選擇。這樣就形成一個先例,即內閣意見必須統一,由此就逐步成內閣的集體責任制,作為整體,內閣對議會負責。_____錢乘旦 許潔明《大國通史 ·英國通史》【英國的政黨制度】1.地位: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并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2.歷程: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在議會內部形成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派別。輝格黨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主張限制王權,提高議會權力; 托利黨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維護君主特權。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變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勢力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勢力。前者以土地貴族為核心,在原托利黨的基礎上組成保守黨;后者以熱心于自由貿易的工廠主為核心,在原輝格黨的基礎上組成自由黨。③帝國主義時期:自由資本主義被壟斷資本主義代替后,保守黨逐步由土地貴族的黨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黨。與此同時,自由黨逐步衰落,該黨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大批工業資本家轉向保守黨。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工黨崛起。從1924年開始,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3.特點:①政黨在議會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就可以組織內閣,成為執政黨。②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③下院最大的反對黨可建立 “ 影子內閣 ”,監督執政黨的執政行為。4.認識:①兩黨輪流執政,相互監督,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②平衡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③黨派的傾軋斗爭和相互扯皮會影響國家的政治效率④實質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三、發展完善------1832議會改革⑴背景:①不合理的舊的選舉制度②工業革命的推動③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謀求④廣大人民群眾不滿于 ,進行積極斗爭⑤歐洲大陸革命潮流沖擊⑵1832改革內容:資格限制議席分配⑶評價:①積極:②局限:四、內閣權力膨脹 —---- 議會“第三院”⑴背景:帝國主義階段,社會發展迅速,社會問題日益復雜,要求擴大行政權力政黨制度不斷完善【補充】1832年議會改革之后,兩黨制度很快形成。兩大新型政黨--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的格局定了下來,其競爭機制也空前加強。在議會內,它們競相發展督導員制度,嚴格管束本黨議員。分組投票時,各個議員不能就事論事地考慮某議案的優缺點,而是要牢記他那一票對于本黨獲取或維持執政地位的作用。⑵表現:①立法提案權②部分立法權③掌控財政權④加強控制議會下院⑶影響:適應了19世紀末政治的發展趨向【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趨向】:行政權力膨脹或加強;國家機器的強化;政府結構之更加完善(文官選官制度改革);政治民主的擴大;兩黨政治的正式形成;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從歐美向亞洲的擴散(西學東漸)。美國1787年憲法一、背景:年輕美國的窘境1、必要性⑴政治問題:邦聯體制—松散、中央軟弱⑵經濟問題:①國際:無力保護工業、海外利益②國內:商品流通不暢⑶債務問題:無力償還外債⑷安全問題:內憂外患,無力維持常備軍可能性:⑴理論來源: 啟蒙運動,孟德斯鳩,三權分立⑵歷史借鑒:18C英國君立制完善(3)政治條件:贏得民族獨立(4)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發展(5)歷史因素:沒有經歷封建社會,阻力較小【補充材料】:材料一:“是的,沒有錢支付津貼,沒有錢維持軍隊。邦聯條例對地方權益百般維護,各州不愿建立一個強大到能向債權人和軍人償還債務的中央政府…不要打開內戰的閘門,把我們的國家淹沒在血泊之中。” --1783年華盛頓對軍隊的演講材料二:美國獨立前,它的商船隊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盜的搶劫,因為它受到宗主國英國的保護。獨立后,失掉英國艦隊的護航,美國商船隊經常遭受海盜的襲擊,損失慘重。材料三:1786年,美國爆發謝司起義,州際聯盟也束手無策。1786 年馬薩諸塞州爆發了謝司起義,震撼全國。歸隱弗農山莊的華盛頓也感到震驚,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各州遍地是易燃之于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華盛頓1787年給友人的信二、制約權力、平衡利益的1787年憲法1、制定:1787.9,費城2、目的:建強有力中央政府3、內容:確立聯邦制(區別于中央集權制和地方主權制)⑴中央PK地方:中央政府>各州(一定獨立)“美國實行聯邦制政體……中央政府只從州政府的權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確列舉的權力,州政府則保留著中央政府拿走的權力之外的所有權力”。各州“不得締結任何條約、結盟或組織邦聯”“不得鑄造貨幣;不得發行紙幣”。“凡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⑵中央政府權力構建:三權分立★最高行政——總統 (選舉決定執政黨)產生:由選民 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對 負責。總統的權力:①總統是 ,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②有權提名并經國會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級官員。③總統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實行 。④戰時行使獨裁大權。⑤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最高立法——國會{參議院、眾議院}(執政黨不一定占多數)產生:參議員由各州議會產生,每州 名;眾議員根據各州 比例由選民直接選出。(防止多數人的暴政)國會的權力:①立法權、②征稅權、③調整貿易權、④征兵及調動民兵權、⑤宣戰權、⑥總統任命的官員、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必須得到參議院的批準方可生效。⑦眾議院還有對總統的彈劾權。★最高司法——最高法院產生:大法官由 任命,但需經 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保障司法獨立)聯邦法院的權力:①聯邦法院對于在美國憲法、聯邦法律及條約范圍內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審判權;②聯邦法院逐漸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對行政、立法行為審查是否“違憲”權⑶南北方:保留奴隸制,五黑=三白——種族歧視4、原則:分權制衡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共和制原則、聯邦制原則、法治原則5、評價:⑴性質:近代世界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⑵積極方面;▲國內:政治:民主、穩定(大小州、南北方、中央和地方)、統一經濟:發展(政治反作用于經濟)▲世界:歐洲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提供廣泛借鑒⑶局限性:①種族歧視 ②資階民主 ③沒有具體規定人民的民主權利美國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這些缺憾?①1791年: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規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如言論、集會、宗教信仰自由)②南北戰爭結束:第13和14條修正案廢除奴隸制、肯定聯邦法律的至上性③1920年通過第19條修正案,給予婦女選舉權。④20世紀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興起,國會制定了關于保障黑人選舉權的第23、24條修正案。補充材料:“我們的憲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簡潔。它是一塊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廈。或者用句老話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美國總統威爾遜“一個向上帝要求賦予自由的民族,沒有邁出同時給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應該的。”-----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美國的民主……是人們通過許許多多的“妥協”來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協,都既需要足夠的氣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學者們一般以“三大妥協”來概括費城制憲會議,這就是大州與小州就國會代表權達成的妥協,北部與南部就稅收和代表權上如何計算奴隸人數達成的妥協,以及北部與南部就管理對外貿易和征稅達成的妥協……事實上,整個現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協的產物。因此也可以說,一個民族不善于妥協,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三、憲法實踐:從“邦聯”到“聯邦”1、法律基礎:1788:憲法生效2、聯邦政府建立:⑴ 1789.1:華盛頓,首任總統 ⑵ 1789.3:首屆國會3、措施:⑴法令、貨幣、公債、關稅 ⑵1791:國家銀行4、影響:真正統一“聯邦”⑴經濟:全國市場,促資義發⑵政治:足夠權威、軍隊,鞏固政權⑶中央地方:恰到好處四、兩黨制雛形(民主黨、共和黨)1、形成過程2、認識:兩黨對峙,輪流執政,保障民主(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資產階級內部不同利益集團(資本主義的本質相同)【拓展延伸】1、探究:美國和英國政治體制的異同?2、如何協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的關系?中央和地方:在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同時,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獨立大州和小州:參議員每州兩名,滿足小州的利益要求,避免大州控制小州;眾議院根據各州人口 比例選出,照顧了大州的利益。南方和北方: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還把5個黑人折合成3個人來計算南方各州人口的總數,兼顧了南北方的利益,協調了南北方的矛盾。3.美國領土擴張美國獨立后,通過贖買、武裝顛覆等手段,領土迅速擴張。到19世紀中期,美國領土已經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1783年英美議定的和平解決方案中,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給了美國。1803 年,美國乘法皇拿破侖忙于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為83萬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1846年和1853 年,美墨戰爭爆發,勝利后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達303萬平方英里(約785萬平方公里),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此外,美國還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沙俄購買了阿拉斯加,其面積等于美國原來的13 州的2 倍;1894 年,美國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王國,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后,又兼并了夏威夷群島。4.西進運動概念:是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始于18世紀末,終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1)西部廣大地區得到開發,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發展(農業革命、工業革命)(2)培育了美國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別是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所體現出的不畏艱苦、不怕犧牲、意氣風發、不斷尋找新的土地、新的財富的牛仔精神、邊疆精神,后來成為美國人一往無前、豪邁樂觀、勇于開拓、探索不止的整個民族的精神。(3)在西部新開發領土的建州問題上引起了南北雙方的激烈沖突。(4)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幸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3.南北戰爭(1861--1865)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概念: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后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背景:(1)美國獨立后有兩種經濟形式,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雖然都屬于資本主義經,但在原料、國內市場、關稅等問題上矛盾尖銳。(2)隨著工業革命和西進運動雙方矛盾更加激烈,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3)1860年,新成立的共和黨擊敗民主黨,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成為戰爭的導火線。過程:北方占有優勢但在戰爭初期面臨不利局面。1862年林肯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逐漸扭轉戰局。1865年南方投降,戰爭結束,但林肯遇刺身亡。評價:(1)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統一,摧毀了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并為美國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但是內戰并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法國代議制一、法蘭西共和政體確立1、背景:震蕩中的法國(1)1789---1794 法國大革命(2政權:法國政體進程1792年 法國大革命推翻封建專制中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 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年 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 七月王朝1848年 歐洲二月革命中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 拿破侖三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940)二戰后 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 通過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3)政局特點:動蕩不安、黨派林立、斗爭激烈(4)斗爭焦點:共和PK帝制(5)保皇派:梯也爾、麥克馬洪——復辟(6)人民:反對帝制、擁護共和2、確立:“一票共和”⑴標志:1875年憲法⑵內容:①總統:權大(7年、元首、統帥)③國歌、國慶④ “共和國形式”、總統條件——阻斷復辟3、確立原因:⑴人民追求民主斗爭⑵ “工革”必然結果 —根因4、評價:⑴積極:①共和政體確立 ②促資義發⑵局限:①保皇、共和妥協(總統、參議權大) ②共和未鞏固德國代議制一、前提:德意志統一(一)背景1、必要性: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資義發展----市場、強權保護海外市場2、可能性:普魯士經濟軍事實力強大、鐵血宰相(二)過程-----三次王朝戰爭1、普奧聯合對丹麥(1864)2、普奧戰爭(1866)3、普法戰爭(1870)【補充】普法戰爭一、起因及概況: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7月,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后,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5月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二、戰爭影響(一)法國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確立。2.推動巴黎公社革命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后,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國和俄國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由于出現新的霸主,各國自拿破侖一世起對法的孤立政策也逐步調整。(二)德國1、完成統一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普法戰爭后,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三)歐洲大陸格局法國衰落,德國崛起二、確立:1871帝國憲法(一)內容1、聯邦制:由22個邦和三個自由市組成,帝國中央擁有大權,各邦失去原有獨立性,保留一定自治權,成為地方自治單位,但地位不平等[肯定德國統一,利于資本主義發展]2、君主立憲制(1)皇帝:國家元首,最高權力稱德意志皇帝,擁有任命官吏、創制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的外交政策,主宰議會等大權由普魯士國王擔任(2)宰相:政府首腦,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3)議會:聯邦,最高,(普魯士17/58) 帝國,普選,權力微小(二)評價1、政權性質: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聯邦制君主立憲代議制2、局限——脆弱民主①立憲是虛,專制是實②容克貴族主導,資階次③封建性、軍事性色彩3、積極:①合法斗爭提供條件 ②德入資義 ,資義經迅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