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建立:BC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2.漢初治國政策:(1)政策、措施:黃老無為思想、“與民休息”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2)原因:漢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吸取秦亡教訓。(3)結果:經濟恢復、社會穩定、“文景之治”3.漢初政治制度——“漢承秦制”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國并行)→分封諸侯王(王國問題)→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朝削藩: 漢高祖:誅異性,封同姓; 漢景帝:晁錯削藩; 漢武帝:推恩令“漢承秦制” 漢朝基本上承襲秦朝制度,但對秦制又有所損益。漢朝基本承襲了秦朝創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但又在地方推行封國制。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秦律的基礎上進行了刪減。漢朝承襲了秦朝的賦稅、徭役、兵役制度,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秦制” “漢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監察制 中央繼續設御史大夫。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實施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后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郡縣制 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 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西漢的強盛(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上1.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大國不過十余城,小國不過十余里”)“左官律”:凡在諸侯國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進入中央任職(限制諸侯國網羅人才,防止他們從事非法活動)“附益法”:朝廷大臣結交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至于棄市(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削弱諸侯國與其他官員的勾結。“酎金奪爵”: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至此,王侯雖然還存在,但只能“衣食租稅”,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2.中外朝(內外朝)制度中朝(內朝):皇帝親信組成,決策機構外朝:三公九卿(漢承秦制)尚書令作用開始提升3.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1)推選標準:“孝”和“廉”(2)選官過程: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進行考察,選取合適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最后經考核再任命。(3)制度利弊:利: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拔任用官員的唯一依據,有利于招徠各類人才,提高官員質量。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弊:后期弊端日益嚴重,地方官員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問學識品格,被察舉者名不副實。4.完備監察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上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上林三官錢)2.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4.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向大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征收的財產稅告緡:鼓勵知情者告發,屬實者魔獸被告發者全部財產,懲罰戍邊一歲,獎勵告發者沒收財產的一半。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①漢初,遭秦始皇“焚書坑儒 ”政策摧殘的儒學逐漸抬頭②漢武帝時期,邊境不寧、王國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能滿足國家統治需要。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漢武帝開拓大一統局面的需要。內容:強化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君權——“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緩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維護統治——“三綱五常”影響:積極①思想:確立儒學獨尊地位,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發展。②政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增強民族的統一認知感和凝聚力③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消極:不利于思想多樣化,鉗制了思想,不利于學術的發展。【總結】領域 措施 目的或作用政治 頒布“推恩令” 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設置中朝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實行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選拔更為優秀的人才將全國劃分為13州部,分設刺史,對轄區內部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監察 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和控制,加強中央集權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 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業者思想 尊崇儒學 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開拓疆域措施 ①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四郡”) ②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③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④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影響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三、東漢的興衰1.王莽政權背景 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動蕩不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改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滅亡 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2.“光武中興”建立與統一 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隨后,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抑制豪強勢力釋放奴婢 緩和社會矛盾思想 重視儒學 儒學繼續得到發展3.政權衰亡政治腐朽 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黨錮之禍 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通過品評人物而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矛盾尖銳 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 184年,張角發動起義,后被官兵各個擊破,最終失敗,但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國后,豪強勢力進一步膨脹,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嚴重: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尖銳,這是造成張角黃巾軍起義的最主要原因。四、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東漢 班固《漢書》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西漢初期 《周髀算經》 用竿標測日影以求日高,最早引用勾股定理中的特例商高定理東漢 《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張衡 候風地動儀,檢測地震方位;《靈憲》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醫圣”華佗 麻沸散蔡倫改進造紙術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農學 《汜勝之書》《四民月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