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學案主備人: 審核人:初一歷史組 班級: 小組 : 姓名:學習目標 ①知道陳橋兵變及北宋的建立。②掌握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了解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及其影響。核心 重文輕武政策及評價架構 知識結構(圖、表)方法結構 自主【自主預習】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宋朝建立(1)建立:_______年,后周大將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發動兵變,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________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________。他就是宋太祖。(2)局部統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____________的統一方針,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據局面。2.加強中央集權(1)措施軍事上 兵權 解除________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軍隊調動 控制對________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政治上 中央 采取____________的辦法,削弱________。在宰相之下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大權地方 派________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______________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在各州府設置_______,以分_____________。經濟上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由中央掌控;設置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財賦收歸_____________。(2)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現。2.措施軍事上 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________、提升_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漸形成。表現 當時的________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這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文教上 措施 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名額,提高________地位。影響 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____________。 3.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______________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應用新知】一、選擇題(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號中)1.宰相文彥博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太祖”是指( )A.李世民 B.趙匡胤 C.趙構 D.朱元璋2.北宋建立以后,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哪里的分裂割據局面( )A.北方 B.全國 C.西南和西北 D.中原和南方3.“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大將專權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宋太祖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武將專權 B.加強地方控制 C.強化中央集權 D.分割宰相權力4.宰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擔任這一要職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為強化中央集權,對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B.擴大宰相的權力C.擴大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D.宋朝的宰相地位僅次于皇帝5.山西靈石期末測試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轉運使 D.宰相6.山西榆次期末測試宋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導致這一社會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實行( )A.重武輕文政策 B.解除禁軍將領兵權 C.削弱相權政策 D.重文輕武政策7.“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這一舉措( )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 ②增強了軍隊作戰能力③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宋朝重視科舉考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朝這一政策的實施,帶來的社會局面是( )A.民族政權并立局 B.對外開放局面 C.文治局面 D.藩鎮割據局面消除二、非選擇題9.清朝學者趙翼曾寫詩評論說:“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評價的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建立后是如何鞏固統治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強化集權削兵權】材料一 “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1)材料一中的“陳橋驛站披旒冕”“杯酒之間銷兵權”分別指什么事件?(2)“杯酒之間銷兵權”之后,在軍事上,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3)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重文輕武社會安】材料三 北宋通過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實行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有什么作用?【要點探究】探究點一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影響材料一 一日,(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材料三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探究點二 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材料一 材料二 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東軒筆錄》材料三 為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繼五代后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宋朝建立之初,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社會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