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殖民活動時期,世界各地區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人口遷徙,認識人口遷徙對人類文化變遷的影響,以及人口遷徙和移民社會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問題。【知識結構】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一)時間: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二)變化原因1.印第安人銳減:①背景: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②大量死亡原因: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主因)。2.非洲黑人激增: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3.白人大大增加: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4.產生新族群受天主教等因素影響,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三)族群人口結構變化表現整體狀況: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北美發達國家:①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②美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了所謂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西印度群島:在海地等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拉美:①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②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秘魯有約10%華人,大多是華工后代。(四)族群變化影響美洲文化:①歐洲征服者帶來了自認為先進的文化概念;印第安社會: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斷,但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非洲奴隸們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②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非洲:奴隸貿易使非洲失去了大約1億人口,這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歐洲:刺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1.時間: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后,19世紀后變化加快。2.狀況: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數量銳減。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3.原因:①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流放罪犯。②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擴張加劇,開始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1851年起金礦等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吸引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③隨著殖民擴張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4.影響:(文化)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一)、原因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③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因為生活所迫,或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2.貢獻二、(貢獻)1.開發美洲①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2.開發大洋洲①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3.文化①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②他們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拓展提升】一、全面認識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區的人口轉移1.原因(1)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興起,印第安人銳減,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工業化時代,工廠制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2)為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殖民者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3)近代交通運輸的發展。(4)列強侵華,從《北京條約》獲取特權(準許華工出國)。2.形式(1)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2)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3.地域(1)由歐洲遷往北美。(2)由非洲遷往美洲。(3)由亞洲遷往美洲。4.影響(1)帶有明顯的侵略色彩(掠奪亞非勞動力),加劇了亞非地區的落后。(2)開發美洲,推動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強大。(3)改變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新的族群,美國因此成為移民社會。(4)形成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各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5)人口遷移導致新的民族國家誕生。如美國的建立。二、全面認識華工出國的原因和影響1.國內因素(1)土地兼并嚴重讓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人口與土地壓力的加劇以及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商品和資本輸出,使農村自然經濟日漸解體。(2)清政府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被迫解除了華僑出國的禁令,使華僑出國合法化。(3)臺灣、澎湖列島的割讓,使得赴臺謀生的福建人民不甘心受日本人的統治,與臺灣同胞一起逃亡海外。2.國際因素(1)西方殖民主義者為開發殖民地和國內資源,急需大量勞動力,這使西方殖民主義者掠奪華工的活動空前加劇。(2)黑奴貿易被限制,西方殖民者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從事各種工作。3.近代華工對世界的影響(1)下南洋:促進了南洋經濟的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2)赴美華工:促進美國西部開發、太平洋鐵路交通發展。(3)促進了大洋洲的開發。(4)華工還為東南亞經濟作物的開發、種植做出很大貢獻。(5)近代華人還在南非金礦開發,甚至為一些國家的獨立戰爭中作出較大貢獻。(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華工為英法兩國在西線戰場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典型例析】1.馬克思寫道:“若沒有黑人奴隸制,北美這個進步最快的國家就會變成宗法式的國家……就會看到一片無政府狀態、現代貿易與現代文明十分衰落的情景。”馬克思意在說明( )A.黑奴貿易有利于北美社會發展B.黑奴制奠定了北美民主政治的基礎C.奴隸貿易促進了歐洲的近代化D.奴隸制導致了北美現代文明的衰落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黑奴制的出現有利于北美政治和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奠定北美民主政治的基礎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排除B項;黑人奴隸制不等同于奴隸貿易,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奴隸制利于北美社會的發展,排除D項。2.“承萬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包括被印第安人稱為海地……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進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對此段文字解讀正確的是(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達·伽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國王③1492年的航行最終到達印度 ④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調查團先后視察了當地的甘蔗種植園、豬仔館、制糖廠以及囚禁華工的“官工所”,他們還收集到1176份口供證詞。下表為綜合其他華工史料,對所見的459份口供所進行的信息整理。年齡段 人數 出洋前職業 人數 出洋地點 人數 籍貫 人數1—10歲 4 耕田 84 澳門 354 廣東 38211—20歲 142 做小生意 106 汕頭 38 福建 4921—30歲 216 做工 87 廈門 30 其它 2831—40歲 71 其它 26 其它 14 / /41—50歲 20 未說明 156 未說明 23 / /51—60歲 1 / / / / / /未說明 5 / / / / / /——摘編自張書《晚清古巴華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華工口供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二 吾人對此可敬可愛之中國人,正宜尊仰之,感謝不逞也。如無此數千華人助戰,及在野工藝廠當工之華……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摘編自古巴駐德公使奇沙禮《華工贊助古巴獨立史略》材料三 19世紀五十年代初,舊金山附近五百萬英畝低洼地常年浸澇,荒廢無用。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州的農業季節工人,華工占75%。據加州土地測量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三億美元。——摘編自喬治·西華《從社會經濟方面看中國移民》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古巴華工的主要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美洲華工的歷史貢獻。(6分)答案:(1)①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原因: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2分)②出洋前職業以小生產者為主。原因: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2分)③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及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原因: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2分)④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2分)(2)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