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分參芳答案標記的種群在整個調查區城內不一定是均勻分布的,C錯誤:采第1章種群及其動態用樣方法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D錯誤。第1節種群的數量特征4.D解析: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國廣的動物最好采用標記重滿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所得數值為估算值,A項錯誤;為保知識梳理證調登結果的準確性,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差距大一、1.單位面積單位體積數量2.(1)較小較大(2)①的樣方內數值也應如實記錄,不應舍棄,B項錯誤:若兩次捕捉的隨機選取計數平均值②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問隔時間過長,則可能出現標記個體死亡、標記物脫落等情況,使二、1.(1)新產生的個體(2)死亡的個體2.遷入或遷出計算出的種群密度與實際值相比偏大,C項錯誤。3.大于增大等于基本不變小于減小4.(1)雌雄5,C解析: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2)種群密度(3)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種群密度反映其數量變化趨勢:種群數量的增長不只與出生率有關,還與典例精解死亡率有關;年齡結枸是種群數量的特征之一,根據各年齡段個典例1:D解析:班級不是自然區城,同時它不具有年齡結體所占的比例,可以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利用性引誘劑來構、出生率、死亡率等種群的致童特征,A錯誤:草坪上的雜草有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可以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使該很多物種,而種群密度強調的是同一種生物,B錯誤:行道樹灌木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C項正確。叢為長方形,調查其中蜘妹的種群密度應采取等距取樣法,C錯6.C解析:種群的年齡結構又稱年齡組成,題圖中類型甲的誤: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幼年個體數多于老年個體數,年齡結構是增長型,種群數量將會1:1,則出生率越高,D正確。越來越多,A項正確,C項錯誤;年齡結構通過影響出生季和死亡變式1:D解析: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率,進而彩響種群增長率,B項正確;類型乙的各年齡段的個體數確:田鼠的繁殖能力強,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長較快,B比例適中,年齡結構是穩定型,D項正確。正確:城市人口遷入率和遷出率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變化,遷7.C解析:據圖分析,橫坐標為誘捕距離,縱坐標為回收率,入和遷出桑是重要的指標,C正確:年齡結構包括增長型、穩定隨著誘捕距離加大,回收率逐漸下降,且燈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型、衰退型三種,D錯誤。同,從而說明殺蟲燈的殺蟲效果與燈的高度有關。用殺蟲燈誘殺典例2:A解析:此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為樣方法,種解密斜紋夜蛾成蟲可減少斜紋夜城成蟲的數量,增加幼蟲比例,從而度值為(3十7十15十2十4十9十8十4):8=6.5(株:m2)。所求值為改變種群年齡結構。平均密度,與實際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8.BD解析:跳蠣活動范國很小,一般采用樣方法進行調變式2:D解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都要遵循隨機取樣的查:標記重捕法理論計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1原則,A正確:若圖甲表示一個樣方中某種植物的分布狀況,根據后更難捕捉,即m值減小,N值會偏大;通過兩次滿獲情況,該田“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圖中計數值應該是8,B正確;鼠種群的性別比例雌:雄約為3:2:該地區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圖乙中,隨著樣方面積的增大,該森林物種數逐漸增多最后保持約為125只hm2穩定,樣方面積達到S,后,該森林物種數不再增加,因此調查該9.(1)144大(2)如圖所示:,02。(3)3株m2森林物種數時樣方面積最好是S1,C正確;單子葉草本植物通常是叢生或蔓生的,從地上部分難以排別是一株還是多株,而雙子葉草本植物則容易排別個體數目,所以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D錯誤解析:(1)設該草地中布氏田鼠總數為V,第一次捕獲數為當堂訓練32,第二次捕獲數為36,其中標記數為4,則根據公式:N(種群總1.B2.C3.C4.C5.ABM(重捕個體數)6.(1)a一f分別表示性別比例,年齡結構、種群密度,遷入率數)=m(重精中標記數)X加(標記數,即第一次滿獲數),即可得和遷出率,出生率、死亡率。(2)圖中的b,即年齡結構。因為不同年齡結構的種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個體數不同,因此可預出N=288只。該樣方面積為2hm,所以種群密度=28=144測其未來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進而可預測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只m2)。被捕一次后更難捕捉,則值偏小,所得的種群密度(3)破壞了害蟲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了害蟲的出生率。比實際值偏大。(2)計數時,要統計樣方內部和相鄰兩邊及其頂課后鞏固角的個體,統計邊的原則是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3)取多組1.A解析:開始時,出生率和死亡幸相等,年齡結構為穩定數據的平均值。型;最后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故年齡結構變為增長型。10.(1)標記重捕樣方(2)季節年齡結構出生率2.A解析:在外來物種未入侵前,該生物種群幼年個體多,(3)06老年個體少,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外來物種以該種群的幼體為食解析:(1)若該種動物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國大,應采用標記物,那么會造成幼年個體減少,其他年齡期的個體數目基本不變,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若該種動物活動能力藥、活動范國小,應該故A項正確。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2)由題圖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熱3.A解析: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不同,由于喬個體、成熟個體和表老個體的比倒不同,說明該種動物種群的年木體積大,所以樣方面積要比調查灌木植物種群密度時的樣方面齡結構隨季節而變化:由題圖可知,6月份未成熟個體最多,且12積大,A正騎;培養液靜置一段時間會出現酵母菌的分層,所以需月份沒有未成熟個體,又根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要將培東液搖勻后再取樣,使計數更準確,B錯誤;標記重捕法所個月,說明6月份以后沒有新出生的個體。若一種外來生物于6·98第2節種群數量的變化的競爭趨于激烈,導致降色知識蔬理低,升高。當時,種群的增長會停止,有時會穩定在一定的一、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水平。1.數學模型: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3.環境容納量:又稱值,指一定的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2.研究方法及實例4.應用(以大熊貓為例)(1)大熊貓銳減的重要原因提的條件下,細南種群的片長不會受種醉密度培加的影響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Z業和,其會實雜數提,母變小。遁當的琴酸N=2'.代表圳幽數平.n表小示第兒代(2)保護措施建立,改善它們的棲息環業境,從而提高,是保護大熊貓的根通過進一等觀茶、統計細閑效量對模進捻驗或修止本措施。二、種群的“J”形增長四、種群數量的波動1.含義1.在自然界,有的種群能夠在一段時期內維條件下種群增長的形式,以時持的相對穩定。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2.對于大多數生物的種群來說,種群數量總示,曲線則大致呈“J”形。這種類型的種群增長是在中。稱為“J”形增長。3.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2.數學模型4.當種群長久處于不利條件下,種群數量會(1)模型假設出現①條件:和條件五、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充裕、氣候適宜、沒有等。1.計數方法:法。②數量變化:種群的數量每年以2.具體計數過程:先將放在血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入倍。細胞計數板的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2)建立模型:(年后種群數量為于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余的培養液用吸去。稍待片刻,待酵(3)模型中各參數的意義:N。為該種群的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t為時間,N,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的數量,入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量,再以此為根據試管中的酵母倍數。菌總數。三、種群的“S”形增長1.條件:自然界中的總是有心典州解限的。2.原因:隨種群數量的增多,生物對【典例1】下列關于構建種群增長模型方法5的說法錯誤的是()計該公園中白頭鵯數量,在14年間,其種群數量A.曲線圖能直觀地反映出種群數量的增長增長速率如下表所示。據表分析可知趨勢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B.數學模型就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增長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性質的曲線圖C.數學模型可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A.這14年間,白頭鵯的種群數量呈“S”形的變化增長D.在數學建模過程中也常用到假說一演B.第12年時,白頭鵯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繹法退型變式1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C.該濕地公園中,白頭鵯的K值約為第14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建立數學模型一般包括以年時其種群數量的2倍下步驟:①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D.用樣方法調查白頭鵯的種群密度并計算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②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出增長速率題;③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2.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材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設。下列排列順序正確料,其結構如圖甲所示。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的是()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用血細胞計數板(規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格為1mm×1mm×0.1mm)進行計數,將酵母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菌培養液稀釋1000倍后,觀察到一個中方格中【典例2】下列有關種群“S”形增長和“J”形酵母菌的數量如圖乙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增長的敘述,錯誤的是()的是A.“S”形增長的種群都有K值B.“S”形曲線形成的條件是資源、空間等21有限C.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種群呈“J”形增長D.“J”形增長的種群個體數量不斷增加T變式2如圖是某種兔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第3年時用標記重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細胞中含RNA的細捕法調查該兔種群的密度,第一次捕獲60只,全胞結構只有②④⑥部標記后釋放,一個月后進行第二次捕捉,在第B.酵母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常被用來探二次捕獲中,未標記的80只、標記的30只。估究細胞呼吸的方式算該兔種群在這一環境中的K值是()C.對培養液中酵母菌逐個計數非常困難,可以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進行計數D.若僅依據圖乙結果,則可以估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密度為4.25×10°個/mL2345時問:年3.下列有關種群“S”形增長曲線的敘述,正A.160只B.220只確的是()C.320只D.440只A.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保持不變當堂訓練B.種群數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減小1.某市新建了一處濕地公園,連續14年統C.培養瓶中的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之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學習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參考答案(全冊).pdf 第1章 第2節 種群數量的變化.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