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標要求: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思想形成的過程與內涵,對主要思想家的思想進行分析。了解秦漢以來各個時期的治國思想及重要法律,領悟儒學世俗化的內涵。知識總結: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西周統治者建立了以________為核心的禮制,提出__________的思想。東周時期,以儒家的___________與法家的________影響最大。早期國家法律包括夏朝的_________,商朝的_________,周朝的__________。鄭國子產__________,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儒家認為_________,主張____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孔子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家認為_________,主張___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商鞅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韓非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秦朝:秦以_________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朝:漢朝沿襲秦律,制成了____________。魏晉時期:_____________是最重要的變化。唐朝:____________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__________為藍本。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___________,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_________,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______________。教化:宋朝儒學發展出___________。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_________教化鄉里。北宋____________是鄉約的創造者。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____________。清朝鄉約基本延續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__________和雍正帝________,宣講時也常常引用____________。課后練習:一、單選題1.《尚書》保存的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欲至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載。這反映了( )A.道家思想已經形成 B.王權與神權相結合C.民本思想歷史悠久 D.“君權神授”學說2.周的王道政治對統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謂“德政”。……春秋戰國的霸道政治背離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顯,……法家所言之法是統治之法,不限制君權,所以是“霸道”的理論。材料反映出西周治理國家( )A.崇尚“天下歸心”的禮樂文化制度 B.采取儒家的治國理念C.積極推行仁政思想 D.積極維系宗法分封制3.以下材料體現的主要思想是( )《尚書·召誥》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尚書·酒誥》 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梓材》 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A.天人合一 B.敬天保民 C.憫人悲天 D.人定勝天4.《尚書》記載:“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這反映的思想觀念是( )A.天人合一 B.君權神授 C.王位世襲 D.敬天保民5.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游說列國,但均遭冷遇。這主要是因為( )A.儒學不適合爭霸戰爭需要B.百家爭鳴導致儒法之爭激烈C.儒家思想未取得正統地位D.《四書》《五經》成為經典6.《尚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以下材料與其體現的思想不相符的是A.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B.眾怒難犯,專欲難成C.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D.不尚賢,使民不爭7.《漢書》有“《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主張凡是違背了“三綱五常”準則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經義予以嚴懲。漢宣帝時期,桓寬在《鹽鐵論》中說:“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春秋決獄”( )A.滲透了外儒內法的理念B.造成了法律與倫理的沖突C.呈現出法律儒家化特征D.蘊含著一定的理性化色彩8.漢武帝時期,官員審判案件時可以將《詩》《書》《禮》《易》《春秋》,特別是《春秋》中所集中體現的封建倫理觀念作為判案依據,史稱“春秋決獄”。這說明( )A.“五經”收錄了大量法律文獻B.儒家倫理成為治國的重要依據C.漢武帝推崇依法治國的理念D.漢代司法審判不依據頒行法律9.秦朝確立了婚姻的法定條件,實行婚姻登記制度。法律還規定丈夫毆打妻子要承擔同等程度的毆傷罪。據此可知,秦朝( )A.重視社會習俗管理 B.實現了男女關系平等C.法制建設趨于完善 D.破除了傳統婚俗禮儀10.發達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獨特氣質。《唐律 捕亡律》載“鄰里有強盜或殺人案發生,見呼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者杖九十”。這反映了《唐律》( )A.禮法結合,重視道德教化 B.輕罪重罰,建立法律體系C.改善民生,調節民法關系 D.注重理性,維護人民利益11.在秦律中,不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護,而且一切動產及不動產的所有權,如牛羊、甲盾、錢財,甚至是系羊的繩子,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對侵犯所有權的行為都有具體的處理辦法。據此可知,秦律( )A.注重維護私產者的利益 B.具有輕罪重罰的特點C.有效保護奴隸主的權利 D.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12.秦王朝制定《秦律》,其中明確規定:士伍偷盜一百一十錢者,要被判處六年徒刑,甚至“盜”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者,都要判處勞役三十天。這表明秦朝( )A.保護土地私有 B.抑制土地兼并 C.施行輕罪重罰 D.推行重農抑商13.睡虎地秦簡有《為吏之道》,王家臺秦簡有《政事之常》,北大秦簡有《從政之經》《教女》:都對官吏、女性的道德提出了要求。這表明秦代做( )A.統治思想發生轉變 B.儒學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C.法律體系臻于完善 D.重視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14.明太祖在位時仿照古制舉行鄉飲酒禮,每季一次,以百家為一會,高年者居于上席,余者以年齡順序坐。清代康熙、乾隆更是在乾清宮舉辦“千叟宴”,與會者千余人,多為耄耋長者,每人還賜鳩杖一柄。這反映了明清時期( )A.統治者重視道德教化 B.統治者標榜“孝道”治天下C.儒家倫理已深入人心 D.社會秩序借道德教化重建15.《明史·食貨志》將明太祖立法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這表明明太祖( )A.力圖消除百姓貧富差距 B.遏制地方割據促進統一C.追求法制化的治理模式 D.國家治理重視民生關懷16.中國古代的色彩不是單純的審美,而是政治、禮法,尤以服飾最為典型。如北宋初年,法律明文規定:諸服飾輒效四夷者,杖一百,而后宋仁宗又再下詔令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這從側面反映出,宋代( )A.創制法令規范禮法秩序 B.民族交融影響百姓生活C.華夷之別觀念逐漸加強 D.程朱理學指導政府政策17.《天圣令》中記載的令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因舊文,以新制參定 (根據新的制度, 對舊的令文進行修訂)”及“右令不行 (以上令文不再使用)”。其中的“舊文”“右令” 指的是( )A.唐令 B.宋令 C.元令 D.明令18.《大明律》頒布后,朱元璋規定,“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各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此規定旨在( )A.鎮壓人民反抗 B.推廣大明律令 C.鞏固統治特權 D.確立法律至上19.天一閣所藏《天圣令》的形成時間和史料類型,下列選項與之相吻合的是( )A.宋朝 文獻史料 B.明朝 文獻史料C.宋朝 圖像史料 D.明朝 圖像史料20.宋朝基于五代的殘殺,大量任用文人,支持文人群體建立儒家思想體系。這體系的建立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思想也加以固化。讀書人忠君愛國,關愛蒼生。地方上士人上承官府法令、協助朝廷事務,下安撫團結鄉里,組織百姓生產。材料旨在說明( )A.宋朝重要官職都由文人擔任 B.儒學體系可以穩定社會統治C.文人執政利于辦事效率提升 D.宋朝地方權力分配比較合理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在中央設三大司法機構——最高審判機構大理寺、最高司法行政機構刑部、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在地方,州、縣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地方司法,州有司法參軍事,縣有司法、司戶等佐吏,協助州刺史和縣令處理案件。在司法審判中,有“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殘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準其以銀贖罪)……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諸婦人犯死罪懷孕當決者,聽產后一百日乃行刑”等規定。在審判程序上,對傳票、證據獲得、證人限制、法官要求、刑訊、死刑復核、上訴等均有規定。——據金榮洲《7-9 世紀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研究》等材料二 自秦漢以來,中國歷代統治者無不推崇“無訟”,但宋代情況卻為之一變,訴訟之風大盛。在各類民事訴訟案件中,以田訟最為突出。淮南,“淮民為客戶所侵,地訟難決”;成都,“人繁地狹,積多田訟”。《名公書判清明集》中,鄰里之間、主客戶之間、僧道之間,甚至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的土地之爭俯拾皆是。以至當時有人哀嘆道“長不恤幼,卑或陵尊,同氣之親,何忍為此!”自北宋初年起,政府不斷修訂與田產相關的法律,并多次申令土地買賣必須 訂立契約,“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張載提出“收宗族,厚風俗”,真德秀則在《泉 州勸孝文》等文字中反復告誡百姓須寧息訟爭,協睦族鄰,改過遷善。——據牛杰《宋代民眾法律觀念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田訟現象突出的原因,并予以簡要評價。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代“家訓”的撰寫者不僅包含帝王將相與文化名流,更包含“諸如隱士、善士、逸士、鄉先生、各級州府的學生等下層士人”。宋代“家訓”注重對圣賢事跡的梳理,以及對“家訓”體例的完善。如劉青之甄選圣賢語錄、名人事跡,生動而深刻地啟迪族中子弟,司馬光列舉祖、父、母、子、女、孫、伯叔父、兄、弟等社會關系明確親疏禮儀。宋代“家訓”關注對擇業立家與理財持家,如陸九韶在《陸氏家制》中提倡“豐儉適宜”,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提倡“量入為出”等。——摘編自劉欣《宋代家訓研究》材料二唐宋家訓主要內容歸類 唐 宋北宋 南宋1 處己(修身、勵志) 5 19 182 勉學、治學 3 14 153 睦親(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團結兄弟) 3 6 84 治家(包括理財、管理仆從、居所安全、節葬) 6 14 105 處世(包括交友、尊師、禮儀) 5 16 106 從政 11 11 67 治國 2 4 08 女誡 5 2 09 教子原則 2 4 2 ——摘編自陳志勇《唐宋家訓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宋代“家訓”的特征和意義。(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家訓”開始流行的原因。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詳解】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論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說明民本思想的歷史悠久,C項正確;道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時期,排除A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王權和神權相結合,排除B項;君權神授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周的王道政治對統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謂“德政”,而春秋戰國到秦,霸道的色彩愈加明顯,此對比反映出了西周治理國家,以“天命”和“王道”的禮樂制度來實現自身的統治,表明其崇尚“天下歸心”的禮樂文化制度,A項正確;西周時期儒家思想還未產生,排除B項;仁政思想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宗法分封制的有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強調的是君主要順應上天、敬德保民;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意為君主要以民眾為鏡,反思自己;材料“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強調君主要世世代代保民;據此可知,材料體現的主要思想是敬天保民,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沒有體現天人關系,排除AD兩項;憫人悲天指的是對人民疾苦和世事艱難的哀嘆和悲憤,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B項。4.D【詳解】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體現的是對民生的重視,即敬天保民思想,D項正確;天人合一和君權神授思想與董仲舒的新儒學有關,排除AB項;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襲,排除C項。故選D項。5.A【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處于春秋晚期,當時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諸侯爭霸,戰亂動蕩,孔子的“為政以德”不能適應時代和統治者的需要,因此其思想遭到冷遇,A項正確;孔子思想不受重視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適應時代和統治者的需要,不是“百家爭鳴導致儒法之爭激烈”,排除B項;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因此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D項是在宋代,排除D項。故選A項。【點評】本題考查孔子思想不受重視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6.D【詳解】根據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材料不符,D項符合題意;ABC項體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ABC項。故選D項。7.C【詳解】題干所示為漢武帝以來,用儒家經典解釋法律相關問題;材料中“違背了‘三綱五常’準則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經義予以嚴懲”“《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等信息,都反映出當時法律呈現出儒家化特征,C項正確;外儒內法是一種中國從漢代到清代長時間內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也依賴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造成了法律與倫理的沖突”說法絕對,排除B項;除了法律,還用“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的思想來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不具有理性化色彩,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根據材料“漢武帝時期,官員審判案件時可以將《詩》《書》《禮》《易》《春秋》,特別是《春秋》中所集中體現的封建倫理觀念作為判案依據”并結合所學,漢魏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可以得出儒家倫理成為治國的重要依據,B項正確; 結合所學,漢魏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并不是“五經”收錄了大量法律文獻,排除A項;根據材料漢武帝時期,官員審判案件時可以以《春秋》中所集中體現的“封建倫理觀念”作為判案依據,這不能說明漢武帝“推崇”依“法”治國理念,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儒學經典可以作為判案依據,但不代表漢代司法審判就不依據頒行的法律,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根據“秦朝確立了婚姻的法定條件,實行婚姻登記制度。法律還規定丈夫毆打妻子要承擔同等程度的毆傷罪。”可得出秦朝對婚姻習俗進行了規定,并通過法律明確家庭糾紛的責任,體現出秦朝重視社會習俗管理,A項正確;男女沒有平等,排除B項;材料除了有法律,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因此并不能說明法制建設的完善,排除C項;“破除”的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材料“見呼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者杖九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統治者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民眾,唐律規定一準乎禮,將違反道德禮教的行為歸入違法的范疇,將道德融入法律之中,材料反映出《唐律》禮法結合,重視道德教化,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唐律》“輕罪重罰”的相關論述,排除B項;材料論述的內容與改善民生無關,排除C項;《唐律》是由封建地主階級頒布的,保護的是封建官吏的利益,不可能維護人民利益,排除D項。故選A項。11.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不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護,而且一切動產及不動產的所有權,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對侵犯所有權的行為都有具體的處理辦法。”可以得出,秦朝注重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輕罪重罰,排除B項;秦朝是封建社會,維護地主利益,不是奴隸主,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民本,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根據“士伍偷盜一百一十錢者,要被判處六年徒刑,甚至‘盜’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者,都要判處勞役三十天。”可得出秦朝的法律非常嚴厲,體現出輕罪重罰的特征,C項正確;材料沒有針對土地,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據材料可知,秦朝的很多竹簡都對官品和女性道德提出了要求。這表明秦朝重視規范社會成品的行為,D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秦朝統治思想發生了轉變,排除A項;秦朝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打擊,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秦代法律體系臻于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清皇帝舉行宴會旨在樹立敬老尊親的形象,以親身示范來宣揚儒家倫理,達到教化天下之目的,A項正確;漢代統治者標榜以“孝道”治天下,排除B項;C項本身正確,但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的重視,而不是“深入人心”,排除C項;道德教化有助于穩定社會秩序,但不是“重建”,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材料“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的意思是吸取元末貧富差距大,富人欺壓窮人,注意保護貧民抑制豪強為非作歹橫行鄉里的教訓,說明國家治理重視民生關懷,D項正確;材料與消除貧富差距無關,排除A項;明朝已經實現國家統一,排除B項;材料與追求法制化治理模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服飾屬于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戰爭、商貿往來等促進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衣食住行間的相互影響難以避免,而材料中“北宋初年,法律明文規定:諸服飾輒效四夷者,杖一百,而后宋仁宗又再下詔令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這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宋代民族交融影響百姓生活,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北宋朝廷禁止宋人著胡服,而不僅僅是規范禮儀秩序,排除A項;宋朝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部分少數民族政權也自認為是華夏正統,所以華夷之別觀念逐漸加強,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排除D項。故選B項。17.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天圣令》基本上參照唐《開元二十年令》而修訂的,所以材料中的“舊文”“右令” 指的是唐令,A項正確;《天圣令》形成于北宋,宋令屬于“新制”,而非“舊文”,排除B項;《天圣令》頒布于北宋,當時元朝、明朝尚未建立,排除CD兩項。故選A項。18.B【詳解】根據材料“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各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等信息可知,朱元璋依靠政權的力量,使《大誥》廣泛傳播,推廣大明律令,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鎮壓人民反抗,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不是鞏固統治特權、確立法律至上,而是希望推廣大明律令的影響力,維護統治,排除CD項。故選B項。19.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一閣所藏《天圣令》形成于宋朝時期,是政府頒布的一部法令,屬于文獻史料,A項正確;其他三個選項均錯誤,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0.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建立儒家思想體系,教化百姓,社會秩序相對穩定,B項正確;宋朝重要官職都由文人擔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文人執政利于辦事效率提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題干主旨是儒學體系可以穩定社會統治,宋朝地方權力分配比較合理與材料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1.(1)特點:中央司法體系完備;地方司法與行政不分;注重人性化;強調程序的規范性。積極作用:唐朝司法制度的發展、完善,規范了訴訟行為;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和維護司法公正;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諧;對后世司法制度的發展和改進有借鑒意義。(2)原因: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經濟政策,土地私有制度進一步發展,土地交易頻繁;北民南遷,南方人口增加,人口與資源矛盾凸顯;商品經濟發展,促使財富觀念和權利意識增強;門第觀念淡化。評價:推動了國家法治進步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反映出商品經濟和契約精神的發展;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私權意識增強;促進了理學的形成和社會教化的改進。【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唐代在中央設三大司法機構——最高審判機構大理寺、最高司法行政機構刑部、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在地方,州、縣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地方司法,州有司法參軍事,縣有司法、司戶等佐吏,協助州刺史和縣令處理案件”可知,唐代中央司法體系完備,地方司法與行政不分;根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殘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準其以銀贖罪)……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諸婦人犯死罪懷孕當決者,聽產后一百日乃行刑”可知,注重人性化;根據“在審判程序上,對傳票、證據獲得、證人限制、法官要求、刑訊、死刑復核、上訴等均有規定”可知,強調程序的規范性。積極作用:綜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國家治理和政治文明等角度分析可知,唐朝司法制度的發展、完善,規范了訴訟行為,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和維護司法公正,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諧,對后世司法制度的發展和改進有借鑒意義。(2)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在各類民事訴訟案件中,以田訟最為突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經濟政策,土地私有制度進一步發展,土地交易頻繁;根據“淮民為客戶所侵,地訟難決”“人繁地狹,積多田訟”可知,北民南遷,南方人口增加,人口與資源矛盾凸顯;根據“僧道之間,甚至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的土地之爭俯拾皆是”可知,商品經濟發展,促使財富觀念和權利意識增強;根據“長不恤幼,卑或陵尊”可知,門第觀念淡化。評價:根據材料二中“自北宋初年起,政府不斷修訂與田產相關的法律,并多次申令土地買賣必須訂立契約”可知,推動了國家法治進步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根據張載提出“收宗族,厚風俗”,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宋代田訟現象頻發反映出商品經濟和契約精神的發展,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私權意識增強,促進了理學的形成和社會教化的改進。22.(1)特征:“家訓”編寫呈現出普及化、系統化與生活化的特征;內容側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義:“家訓”是家國同構的縮影,成就了家族的繁盛,推動了王朝的發展。(2)原因:宋代奉行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政策;庶族出身的士大夫成為朝廷的主體,注重思索穩家固業傳之百代的秘訣;科舉盛行,治學成風,“家訓”有督促子弟勵志求學之意;商品經濟的發展用,人們注重節儉與經營謀求持續性的發展;理學壯大,家族禮儀、尊卑等級再度受到推崇。(答出其中3點就可)【詳解】(1)特征:根據材料“撰寫者不僅包含帝王將相與文化名流,更包含“諸如隱士、善士、逸士、鄉先生、各級州府的學生等下層士人......代“家訓”注重對圣賢事跡的梳理,以及對“家訓”體例的完善......關注對擇業立家與理財持家,如陸九韶在《陸氏家制》中提倡豐儉適宜,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提倡量入為出......唐宋家訓主要內容歸類修身、治家、治國”可得知“家訓”編寫呈現出普及化、系統化與生活化的特征;內容側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知“家訓”是家國同構的縮影,成就了家族的繁盛,推動了王朝的發展。(2)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知宋代奉行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政策;庶族出身的士大夫成為朝廷的主體,注重思索穩家固業傳之百代的秘訣;科舉盛行,治學成風,“家訓”有督促子弟勵志求學之意;商品經濟的發展用,人們注重節儉與經營謀求持續性的發展;理學壯大,家族禮儀、尊卑等級再度受到推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