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導與練】同步精品學案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卷版)……………情境導入 激發熱情………………《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提問: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嗎?學生回答:不平等 不獨立 無自主權。教師: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你知道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發展的嗎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來領略周總理的外交國采以及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成就。………………………課標呈現 清晰目標…………【2022年課標】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知識與能力】1.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及影響,了解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及影響。2.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3.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系的本質。【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實,培養知識遷移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本課綜述 明確特征………………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后,針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講透知識 查缺補漏……………………【知識梳理】結合教材,解析知識點,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知識點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背景(1)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 外交政策。(2)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 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 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3)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 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 。2.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3.內容現在表述為 。4.完善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 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5.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 。知識點二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萬隆會議(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 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2)召開: 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 召開的亞非會議。(3)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 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1)原因: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 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2)提出: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3)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 的團結與合作。……………………剖析點撥 理解透徹………………………【探究點撥】再次通讀教材,深入探究、交流,教師剖析點撥、易錯警示、拓展思維等;進行全面透徹的理解教材知識點。知識點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誤區警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1)(2)(3)【例1】(2021·四川涼山中考)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要有獨立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戰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D.孤立的外交政策【解析】【答案】美蘇對新中國態度截然不同的原因。【例2】(2021·山東濟寧中考)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第二年,他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這一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該材料反映的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不結盟運動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求同存異”方針【解析】【答案】知識點二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誤區警示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參與的外交事件,注意區分把握,以免混淆。(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954年,訪問印度、細旬,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3)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1.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2.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方針中的“異”“同”。(1)異:(2)同:3.新中國成立以后,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友好關系的原因。(1)(2)(3)【例3】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對共產主義的支持,也沒有發表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許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個心懷善意、通情達理而真摯誠懇的人,并相當成功地使人相信了新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C.倡導“求同存異”的方針 D.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答案】【史料展示】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在亞非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節選【解讀】:【設問】:根據史料,概括亞非國家和人民的共同之處。為促進亞非國家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答案】: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憑借出色的外交才能,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1.圖示記憶法:2.歌謠記憶法:中國外交有政策,打破美國的封鎖。獨立自主為原則,展開積極的外交。中國外交貢獻大,外交政策有特色。領土主權不侵犯,他國內政不干涉,平等互利搞建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印緬總理多倡導,國際關系一準則。萬隆會議在印尼,新生中國遭攻擊。(周)恩來上臺把話講,“求同存異”定大局。1.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提示: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3.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示:4.在萬隆會議上,中方“平等互利”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提示: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始終沒有變化。( )提示: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的外交方針。( )提示:…………………一覽無余 規范答題………………………【效果檢測】結合所學知識點,完成教材練習、問題思考、材料研讀、課后活動等習題,檢查預習效果。【材料研讀】提示:(1)(2)(3)(4)【課后活動】1.答案:2.提示:…總結歸納 理解透徹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導與練】同步精品學案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版)……………情境導入 激發熱情………………《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提問: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嗎?學生回答:不平等 不獨立 無自主權。教師: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你知道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發展的嗎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來領略周總理的外交國采以及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成就。………………………課標呈現 清晰目標…………【2022年課標】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知識與能力】1.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及影響,了解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及影響。2.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3.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系的本質。【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實,培養知識遷移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本課綜述 明確特征………………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后,針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講透知識 查缺補漏……………………【知識梳理】結合教材,解析知識點,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知識點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背景(1)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 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2)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 蘇聯 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 經濟建設 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3)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 外交孤立 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 封鎖和禁運 。2.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3.內容現在表述為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完善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 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5.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 基本準則 。知識點二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萬隆會議(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 亞非 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2)召開: 1955 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 萬隆 召開的亞非會議。(3)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 殖民主義 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1)原因: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 帝國主義 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2)提出: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 求同存異 ”的方針。(3)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 中國同亞非各國 的團結與合作。……………………剖析點撥 理解透徹………………………【探究點撥】再次通讀教材,深入探究、交流,教師剖析點撥、易錯警示、拓展思維等;進行全面透徹的理解教材知識點。知識點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誤區警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中國開創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同時,它為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譽。(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增進了亞洲其他國家及世界各國對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例1】(2021·四川涼山中考)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要有獨立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戰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D.孤立的外交政策【解析】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解答本題的關鍵是題干中的“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政策”。【答案】A美蘇對新中國態度截然不同的原因。二戰后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美國對新中國實行敵視、孤立、封鎖、包圍政策,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與新中國建交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擴大社會主義陣營來對抗美國。【例2】(2021·山東濟寧中考)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第二年,他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這一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該材料反映的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不結盟運動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求同存異”方針【解析】解題關鍵信息是“1953年底”“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第二年,他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因此本題選C項。【答案】C知識點二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誤區警示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參與的外交事件,注意區分把握,以免混淆。(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954年,訪問印度、細旬,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3)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1.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非地區出現了許多民族獨立國家。獲得獨立的國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國際關系,以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2.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方針中的“異”“同”。(1)異: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各國的處境不同;各國的發展道路不同。(2)同:都曾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都為維護和促進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貢獻力量;亞非獨立國家的共同目標都是發展民族經濟。3.新中國成立以后,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友好關系的原因。(1)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經濟封鎖、外交孤立、軍事包圍的政策。(2)新政權丞待鞏固,經濟丞待恢復,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有利于為我國創造和平的建設環境。(3)廣大亞非國家紛紛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例3】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對共產主義的支持,也沒有發表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許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個心懷善意、通情達理而真摯誠懇的人,并相當成功地使人相信了新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C.倡導“求同存異”的方針 D.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人格魅力不是周恩來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A項排除。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不強,B項排除。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得到了與會國家的贊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C項符合題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在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的,D項排除。【答案】C【史料展示】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在亞非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節選【解讀】: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分析了亞非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設問】:根據史料,概括亞非國家和人民的共同之處。為促進亞非國家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答案】:都遭受殖民侵略;都要求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求同存異”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憑借出色的外交才能,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1.圖示記憶法:2.歌謠記憶法:中國外交有政策,打破美國的封鎖。獨立自主為原則,展開積極的外交。中國外交貢獻大,外交政策有特色。領土主權不侵犯,他國內政不干涉,平等互利搞建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印緬總理多倡導,國際關系一準則。萬隆會議在印尼,新生中國遭攻擊。(周)恩來上臺把話講,“求同存異”定大局。1.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提示: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采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等手段,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方略,是處理具體關系的基本準則。4.在萬隆會議上,中方“平等互利”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提示: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始終沒有變化。(×)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后來在措詞上作了修改,“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的外交方針。(×)提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國的外交方針,是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方略,是處理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一覽無余 規范答題………………………【效果檢測】結合所學知識點,完成教材練習、問題思考、材料研讀、課后活動等習題,檢查預習效果。【材料研讀】提示:(1)它為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提供了正確的指導原則。(2)它指明了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的有效途徑。(3)它有力地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了南北關系的改善和發展。(4)它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課后活動】1.答案:現在表述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2.提示: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并在會內會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會議的進展,使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總結歸納 理解透徹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課堂導與練】2022-2023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冊同步精品學案(原卷版).doc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課堂導與練】2022-2023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冊同步精品學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